上一题下一题
跳转到
 
 
  世界如此多姿,发展如此迅速,窥一斑未必还能知全豹。但正如万花筒一样,每一个管窥都色彩斑斓。  
 
 
  知识通道 | 学习首页 | 教师首页 | PK首页 | 知识创造首页 | 企业首页 | 登录
 
本文对应知识领域
如何认定转化型抢劫中的’当场’?
作者:互联网 申领版权
2010年08月10日 共有 642 次访问 【添加到收藏夹】 【我要附加题目
受欢迎度:
    [案情]2008年6月5日深夜,王某窜至一农户李某家实施盗窃。在一番翻箱倒柜后,王某共窃得财物2000元左右,自感心满意足,决定离开。此时,李某正好出来起夜,看见有个人影,立马大喝一声,吓得王某立即夺门而出。李某看到有人抱着东西向外跑,立即意识到自家遭窃,赶紧追了出去。王某一路狂奔,李某一路狂追,持续近十分钟,王某在村子里左拐右拐,终于将李某甩掉,在一处隐蔽的草垛下停下休息。李某经过一番追赶后,没追到小偷,也就回去继续睡觉了。王某原本打算在草垛下休息一会,但因为又惊又累,竟不知不觉在草垛下睡着了。第二天早上,李某起来准备下地干活,经过自家后院草垛时发现有一人正在酣睡,仔细一看,发现此人并不是本村的人。李某再一看此人身旁的东西,正是昨晚自家失窃的财物,一种踏破铁鞋无觅处的感觉油然而生。正当李某靠近王某准备将其擒获时,王某突然醒来,看见李某要抓自己,就顺手拿起身边的一块石头砸向李某,李某应声倒地,王某趁机逃走。经查,李某被鉴定为轻伤。[分歧]本案在审理过程中有两种意见:第一种意见认为,王某在实施了盗窃行为后,为了抗拒抓捕而当场使用暴力将抓捕者打成轻伤,其行为属于转化型抢劫,已触犯刑法第二百六十九的规定,构成抢劫罪。第二种意见认为,王某虽然在盗窃现场将抓捕者打伤,但因为盗窃行为已经结束,并且抓捕过程也已经中断,不符合转化型抢劫中对当场的要求,其行为不属于转化型抢劫。王某非法占有财物的行为应当被评价为盗窃罪,而打伤李某的行为应当被评价为故意伤害罪,两罪应当数罪并罚。[评析]笔者同意第二种意见。根据刑法第269条规定,犯盗窃、诈骗、抢夺罪,为窝藏赃物、抗拒抓捕或者毁灭罪证而当场使用暴力或者以暴力相威胁的,依照刑法第263条关于抢劫罪的规定定罪处罚。这种情况理论上称为转化型抢劫或事后抢劫。适用刑法第269条认定为抢劫罪的行为,必须同时符合以下三个条件:一是行为人实施了盗窃、诈骗、抢夺罪;二是必须当场使用暴力或者以暴力相威胁;三是使用暴力或者以暴力相威胁的目的是为了窝藏赃物、抗拒抓捕或者毁灭罪证。其中,“当场”是指行为人实施盗窃、诈骗、抢夺行为的现场以及被人追捕的整个过程与现场。笔者认为,转化型抢劫中的“当场”有两种情形:一是犯罪现场。这应当是时空相结合的概念,即此处所讲的“现场”是有时间上的限制的,必须在实施盗窃、诈骗、抢夺行为的当时。如果不法侵害已经结束,即使行为人再回到原来的犯罪现场,也不属于此处所讲的“现场”。二是追捕的整个过程与现场。追捕的整个过程必须持续不断,保持连续性。一旦追捕过程中断,即不属于转化型抢劫中的“当场”。当然,这种中断必须是彻底的、完全的。例如,追捕人在追捕的过程中,仅因为体力不支而暂时停止追捕,就不能认定为中断。结合本案来看,王某的行为不属于转化型抢劫中“当场”的两种情形,不构成抢劫罪。首先,王某实施暴力的行为不是在犯罪现场。王某是在李某家后院草垛对李某实施暴力行为的,即使我们将李某家的后院也理解为是李某家的附属部分,属于盗窃行为的现场,但由于王某实施暴力行为时,其盗窃行为已经结束,不法侵害也已经结束,因此王某并不是在犯罪现场实施的暴力。其次,王某实施暴力的行为不是在追捕过程中。尽管李某也曾尽力追赶过王某,但李某由于没有追到王某而放弃了追捕,并且返回家中休息。这种放弃追捕应当理解为是彻底的、完全的放弃追捕,因此追捕过程中断。追捕的过程一旦中断,行为人再对追捕人实施的暴力行为就不宜被认定为当场使用暴力或者以暴力相威胁。因此,王某在李某已经彻底、完全放弃追捕后的第二天对李某实施暴力行为,不应当被认定为转化型抢劫中的“当场”使用暴力。(作者单位:江苏省建湖县人民法院)

 

相关新闻

消费者合法权益的保护(2)
消费者合法权益的保护(1)
消费者权益保护的对象(5)
消费者权益保护的对象(4)
消费者权益保护的对象(3)
消费者权益保护的对象(2)
消费者权益保护的对象(1)
产品质量有哪些法律责任(2)
产品质量有哪些法律责任(1)
哪些产品受产品质量法的保护(3)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自己的想法续
自己的想法
自己的经历
法律讲座
律师思维模式及举列子
做律师的收获
像律师那样思考
自己的看法
拜师的方法
律师守则三

题目筛选器
日期:
类型:
状态:
得分: <=
分类:
作者:
职业:
关键字:
搜索

 
 
 
  焦点事件
 
  知识体系
 
  职业列表
 
 
  最热文章
 
 
  最多引用文章
 
 
  最新文章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法律顾问 | 意见反馈
版权所有 不得转载
沪ICP备 10203777 号 联系电话:021-54428255
  帮助提示    
《我的太学》是一种全新的应用,您在操作中遇到疑问或者问题,请拨打电话13564659895,15921448526。
《我的太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