哭嫁这种习俗在湖北流传较广,保存较为完好的是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来凤、鹤峰等地。“哭嫁歌”与“姊妹歌”为同源异流。异处在于,姊妹歌唱而不哭,哭嫁歌则哭而不唱。哭嫁歌中有“娘哭女”、“女哭娘”、“哭祖宗”、“哭爹妈”、“哭陪客”、“哭团圆姐妹”、“哭上轿”,甚至还有“哭媒人”以及同伴姊妹相伴而哭的诸多内容。
参与这一“哭宴”的人数众多,但哭嫁的主要角色是新娘。哭嫁歌有历代相传的“套路”,但多数还是新娘和“伴哭”姊妹们触景生情的即兴吟唱。这是一场“哭”的比赛,智慧的“检阅”。要哭得好听,哭得感人,并能触景生情、随机应变,并非易事。
哭嫁一般多在新娘出嫁的前一天举行,一直持续到第二天天亮。也有的在出嫁前一个月就揭开了序幕。这揭幕人,可能是同伴姊妹中的“俏皮”者,假扮新娘第一声哭,随即引出新娘母亲的哭声。哭嫁有序幕,有高潮,也有尾声。半月前拉开的仅仅是时断时续、时起时伏的序幕,但真正的高潮是在新娘出嫁的前一天。在这一天,左邻右舍、同街共井的人们也都要前来参加送别、祝贺。婚嫁中的“哭”不是一般的哭,土家族人称这种哭为“喜哭”。这是一种别开生面的祝福。土家人的哲理和信念认为“不哭不发”。哭,才能使出嫁的新娘日后人丁兴旺,家业发达。
哭嫁的真实含义,正如白居易所云:“哭动喜神来,万事皆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