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地区位於祖国东北边陲的最北部,是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其最大河流黑龙江为我国第三大河流,亦是东北亚第一大川,全长4370余公里。左右两岸大小支流200馀条,其中较大的支流有额尔古纳河、石勒喀河、嫩江、牡丹江、松花江、乌苏裹江、结亚河、不列亚河、乌尔采河等,拥有广阔的流域面积。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有挺拔峻秀的高山和连绵起伏的丘陵,有一望无际的平原沃野,有水草丰美的大草原。复杂多变的地理环境形成了风格独具的自然景观,同时也蕴含著丰富的自然资源。崇山峻岭、茂密的森林是天然的猎场,千里沃野为农业生产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水草丰美的大草原是发展畜牧业的理想场所,而无数的江河湖泊则为人类的生存提供了丰富的水产资源。黑龙江地区的气温在我国是最低的,属高寒区。其特点是冬季漫长而夏季短促,冬季气温寒泠、乾燥,全年有5个月的时间平均气温在零度以下,大兴安岭地区最冷的月份平均气温达一31℃。夏季降水集中,气候温热、湿润,日照时间较长。冬夏温差巨大,北部最低气温可达一50℃,为全国最低温度,而南部最高温度可达40~c以上。就是在这种特定的自然环境和气候条件下,黑龙江地区的远古居民创造了有地域特点的生产方式和经济文化类型,从而形成了自己的独特的饮食文化传统和风格。本文根据文献记载,结合考古发现对黑龙江地区的古代饮食文化做一初步论述,由於水平所限,不当之处在所难免,请行家批评指正。黑龙江地区史前人类的饮食旧石器时代晚期人类的饮食考古发现证明,早在旧石器时代晚期,黑龙江地区就有了人类活动的足迹。就目前掌握的资料,黑龙江地区已发现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存地点20馀处。其中年代较早有代表性的、出土遣物也最丰富的是哈尔滨阎家岗遗址。经对遗址动物化石进行碳一14测定,其绝对年代为距今22370-t-300年。该遣址出土了有人类加工痕迹的石制品9件,骨制品7件,哺乳动物化石30馀种2500馀件。其中包括有明显人工打击痕迹的碎骨30馀件。石制品的种类可分为砍砸器、刮削器、石片和石核。骨制品分为有尖类和有刃类两种。特别重要的是发现了两处人类活动的古营地遗迹。该遗迹系由动物骨骼叠垒而成,其形大体呈圆形,外径5—7米,墙高0.5—0.8米,墙宽0.5米。第1号营地用去动物骨骼500馀块,第2号用去300馀块。在古营地附近发现有烧骨和烧灰痕迹,当是古人类用火所致。哺乳动物化石种类十分丰富,有猛独象、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