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以来,丰城市坚持走“以城带乡、以工哺农”的发展路子,在统筹城乡发展中推动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在8月公布的第七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比结果中,该市在全国县(市)中排名第199位,在中部百强县(市)中排名第23位,分别比前移14位和5位。依托城区建园区,提升统筹城乡发展的经济实力丰城市以总投资4.11亿元的剑邑大桥建设为龙头,按照老城区作为商贸中心、新城区作为政治文化中心、工业园区作为产业聚集区、丰矿矿区作为循环经济区的城市功能布局,加速“一城四区”提质扩容,依托城市发展建设工业园区。目前,园区累计完成基础设施投资5.3亿元,完善了4平方公里建成区的功能配套设施,正在拉开6平方公里的建设框架,并按近期9平方公里、远期32平方公里的规划,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四资”并重打造五大园区产业基地。通过发挥资源优势、搞好资本运作、加速资金聚集、做大优质资产,形成一张做优企业、做大产业的“四资”路线图,打造支撑园区发展的五大产业基地:以粉煤灰、煤矸石、羽绒、废旧塑料等综合利用为主的循环经济产业基地,以煤、电、气等综合开发利用为主的新型能源产业基地,以台湾电子产业集群及民营科技企业为支撑的电子产业基地,以国内三大顶尖级陶瓷企业为基础的精品陶瓷产业基地,以电厂余热蒸汽综合利用为主的生物食品产业基地。力争通过2~3年的努力,使每个产业基地产值均超百亿元,并打造4~6家上市企业。重大项目支撑带动园区发展。1~9月份,引进内资超亿元、外资超千万美元的重大项目13个,其中斯米克、东鹏、唯美三大陶瓷企业投资额达45亿元,有7个重大项目已经启动,其余6个项目正在筹建之中,另有4~5家陶瓷企业正在洽谈之中。上海斯米克公司8月23日在深圳正式上市,所筹资金全部用于丰城斯米克项目;华伍、东鹏、唯美三家企业正在作上市准备。目前,园区企业达119家,其中投产企业68家,力争全年完成销售收入80亿元,上交税金6亿元,新增从业人员8000人。依托园区做大乡镇财政蛋糕。全市31个乡(镇、街道)共享园区资源,招商引资企业产生的税收全额划归引资乡(镇、街道),使园区成为乡镇经济的增长极。2007年,力争财政收入超1000万元的乡(镇、街道)达到18个,其中6000万元以上的2个。2008年,剑邑大桥建成通车后,将形成“一江两岸、一江两桥、一城四区”的城市发展格局,拉开60~80平方公里的城市建设框架,进一步拓展园区发展空间。立足工业兴农业,打造统筹城乡发展的互动平台该市坚持跳出农业抓农业,找准工业和农业的结合点,用工业发展理念整合农业资源,用工业发展成果推动农业产业化。围绕农业资源引进工业企业。在政策上给予更大倾斜,优先引进与农业关联度强、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工业企业,构建连接工业和农业的产业链,实现工业与农业的优势嫁接,形成了以恒天实业、天缘花木、华英禽业为代表的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团队,以圣迪乐村生态食品、好口福油脂、华阳羽绒、润禾园林等为代表的后备省级龙头企业簇群。运用工业理念发展现代农业。从开始,充分利用520多平方公里的富硒土壤资源,把富硒农产品作为现代农业、特色产业来培育。目前,已完成500亩农田园田化建设,修通了9.3公里的连接富硒产业基地公路,富硒农产品开发正在由规划转向实施阶段,富硒大豆、富硒蔬菜、富硒猪肉等富硒产品即将走向市场,并将填补我省富硒农产品市场空白。依托工业企业转移农村劳力。在工业园内投资3000万元兴建了职业技术实训中心,按照“农村富余劳力+专业培训+企业用工”三位一体的模式,与园区企业用工对接,实施订单培训,年培训人员可达4800人次。12月,江西合隆羽绒公司二期工程将竣工投产,通过中心培训,可解决就业人数1000人。围绕民享促民生,构建统筹城乡发展的公共财政,该市把民生工程作为政府的“一号工程”来落实,在省政府提出的40条政策基础上,出台了构建公共财政50条举措,力争两年内实现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四个全覆盖”目标。在政策措施上大力确保。在责任落实上,把民生工程纳入全市综合考评体系,没有完成任务的单位,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取消评优资格,全体工作人员按比例扣发津贴补贴;在工作重点上,突出抓好新农村建设、社会保障、社会公益事业、就业和再就业四个方面;在配套措施上,出台了《被征地农民参加养老保险方案》等18个文件,基本覆盖了民生工程的方方面面。在财政资金上全力保障。,全市共安排民生方面的专项资金3.566亿元,比上年新增2.4026亿元,其中上级补助2.6734亿元,本级财政安排8556万元(占2007年市本级新增财力的73%),其他资金370万元。目前,民生工程已到位资金1.3519亿元,占全年计划的38%,其中该市到位配套资金4299万元,占年计划的50%。在项目实施上强力推进。4月底,在全省率先启动了城镇居民医疗保险。该市实施的76个民生工程项目,有59个完成了全年目标任务,有2个要到年终统计,还有15个正在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