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从人文主义与大学校园的渊源关系出发,分析了当代西方人文主义新形态的产生背景和表现方式,揭示了人文主义新形态对大学教育和校园建设的深远影响。指出应批判地吸收人文主义新形态,结合校园设计基本原理,使当代大学校园走向新人文主义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关键词人文主义新形态大学校园个性化非理性可持续发展ABSTRACTFromtheprofoundoriginconnectionbetweenhumanismanduniversity,thearticleanalyzesthebackgroundreasonandbehaviourmannerofthecontemporarywesternnewhumanismconfiguration,andopensouttheprofoundinfluenceoneducationandcampusconstructionwhichwerecausedbywesternnewhumanism.Throughabsorbingthecontemporarywesternnewhumanismcriticallyandcombiningwiththekeystoneofcampusdesign,thecontemporarycampuswillwalkuptoanewhumanismandsustainabledevelopmentway.KEYWORDSnewhumanismconfiguration,campus,individualized,non-logos,sustainabledevelopment一人文主义与大学校园的渊源关系人文主义(humanism)的词源拉丁文humanitas来自古希腊的教育。古代希腊人认为能言善辩、领袖群伦,在公共事务中扮演活跃的角色是一个人之有人性的必不可少的条件。古代希腊人奠定了可以用教育来塑造人的个性发展的假设。在罗马人的世界里,由于没有印刷的书籍或其他交流媒介,演讲术的精通掌握是获得权势的钥匙。这就需要在文科学科中受到全面的教育。对这种全面教育,西塞罗在拉丁文中找到了一个对等的词humanitas,文艺复兴时期历史学家伏伊格待和伯克哈特把这一词用于他们认为与古典学问的复活有关的新态度和新信念上,他们把这种新态度和新信念称为人文主义.由此可见,教育与人文主义有着深厚的渊源关系。西方人文主义思潮的流变不仅直接作用于大学教育模式,对校园建设理念亦影响深远。早期的大学是神学的学院,以英国的学院制校园为典型。1379年,牛津新学院的建成奠定了基本模式。由于早期的教学内容多为神学,学校的形态模式也沿用了修道院的模式。校园是建筑围合形成的封闭的四方院,由于这种方院式模式与自然及社会封闭隔绝,很快被新的学院派艺术校园所替代。随着经院哲学的隐退和人文主义思潮渐起,大学教学内容由单一的神学转向培养、激发素质的人文科学,使得校园空间向开放化发展。理性思想仍占据主导地位,以美国总统杰弗逊设计的弗吉尼亚大学(图1)为代表:建筑群围绕中心广场布置,并形成严整的轴线布局。广场四周以连廊将建筑连成整体,主导建筑如图书馆,作为学术性的象征坐落于轴线尽端。这种布局相对开敞,并纳入自然环境,在美国得到广泛普及,并对我国近代大学校园的形成产生重大影响。我国古代的大学主要以国子监、地方官学、书院、经院等形式存在,在教育内容上一直限于经史范围。校园整体环境一直采用中国传统的院落式空间结构和轴线式布局。这与当时的封建社会要求及儒家、道家的思想要求是一致的,如岳麓书院、江宁儒学府(图2)。随着“五四”运动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引入,大学教育模式和校园设计模式也不断结合我国社会状况和新的思潮发生着转变。二现代西方人文主义新形态20世纪初得以全面展开的自然科学革命,是现代西方人文主义新形态产生的文化背景之一。在现代社会,个人的自由和社会的模式都成为历史的必然要求,因而二者成了不可克服的、无法统一的矛盾。现代西方人文主义新形态肇始于19世纪中叶,主要包括以叔本华、尼采为代表的唯意志论,以狄尔泰、柏格森为代表的生命哲学,以海德格尔、雅斯贝斯、萨特为代表的存在主义以及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法兰克福学派的社会批判理论等诸多学派。现代西方人文主义新形态认为,哲学研究应当冲破传统模式,应由对外部世界的研究转向对人本身的内在结构的研究;由倡导理性思维的可靠性转向肯定人的内在的心理体验和非理性的直觉;由对普遍人性的颂扬转向对个人的独特个性、生命、本能的强调。现代西方人文思潮突出了人的行为、情感意志、心理体验等这些主体活动的中介。它反映了当代哲学走向的理论逻辑.现代西方人文主义新形态与传统人文主义有着内在的思想联系,但由于各自形成的历史及理论背景上的不同,在哲学形态上的表现也就不同。现代西方人文主义新形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排斥以自然为本体,倡导以人为本体;②反对对人作本质共性的探讨,人学研究上强调个体;③排斥理性至上,注重非理性;④在对人类前途的态度上表现为忧虑、悲观。三转向以人为本体的当代校园现代西方人文思潮把人的存在提到本体的高度,主张建立一种以人为中心的本体论,竭力排斥对人作自然主义和理性主义的解释,认为人即孤立的人,其真实的存在及本质是情感意志和心理体验等,是超出物质和精神意识的存在之外的。这种以人为本体来解释世界存在的哲学思想,体现在教育理念上,强调注重人的精神世界,创造力的激发、素质教育成为主导。因此,需要改变填鸭式教育状况,教育不再是权威科学知识的灌输,需要引导和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由于素质教育是一种全面教育,它与人文主义全面教育发展人性的思想不谋而合,全面教育需要在多方面提升学生的素质,不单单是知识框架,更重要的是独立思考的能力和社会生活中的人格素养。而这些,不是仅靠在课堂中的知识灌输能学到的,在生活中的引导和学习成为课堂的延伸。因而在校园设计理念上,应以校园整体环境设计来提升校园的学术氛围,通过景观、建筑、规划的一体化设计让学生在整个生活的时空连续性中感受到自然、优美的人文环境。与传统的校园强调科学理性、注重纪念性及重视主要建筑不同,由于对人的关注体现在校园环境的每一个角落,大学教育亦成为贯穿于学生生活的连续性体验。在英国的巴什大学校园中,学生宿舍、餐厅等生活设施与教学设施穿插布置,并用一条步行街将校园中的各种功能设施贯串起来,打破了生活设施与教育设施之间的界线,体现了学术与社会生活并重的思想,即学术环境生活化,社会生活学术化。在浙江大学新校园概念性规划一等奖方案中(图3),教学区与学生生活区沿一条“曲水流觞”生态带呈线型发展,营造了高效便捷和利于交流的教学与生活环境,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设计思想。四转向为普通大众的校园设计传统的人文主义只以受过教育的阶级为对象,即有限的城市或贵族精英。在文艺复兴时期,教育的目的亦是训练精英分子,而不是生产专门人才。现代人文主义新形态把人文主义的对象扩大到普通民众。西方以美国为首,率先倡导高等教育的普及。20世纪上半叶,美国大量的学院升格为大学,美国大学向大多数人开放,采用宽进严出的方式。在向受教育者开放的同时,校园也向社会开放,哈佛大学就是一所没有围墙的大学。1982~1983年,美国四年制教育和可以授予学士学位的学校有2000多所。目前,美国有权授予学士学位的大学已增至3000余所。人文主义的新形态结合当代中国社会的经济转型,对大学校园的社会作用提出了新的要求:基于人文主义对普通大众关注的理念,大学校园不仅仅服务于校园内的受教育者,更要求向社会开放,一方面体现在对平民的关注,校园内的资源与社会共享,如体育设施、图书馆等服务于周边地区;另一方面体现在对终身教育的关注,让很多曾经没有机会上大学的人有进修、接受再教育的机会,着眼于整个社会素质的提高,更大范围地发挥大学作为“知识传播中心”的作用。校园设计则强调创造与城市相联系的环境,包括:第一,在整体布局上将向社会开放的设施布置在离城市街道近的地方,最好有较近或直接的对外出口,以解决人流交叉的问题;第二,适宜地解决因社会人流增多带来的人车分流问题。为避免停车对校园景观环境造成的混乱,以及车与人抢占道路的矛盾,人车分流是可行的解决方案。分流的方法可采用外环包围型、人车立交型和道路近距分流三种方法。如佛西学院采用外环包围型人车分流,以保证教学中心区安静的学术氛围;英国的巴什大学采用人车立交型分流,让人在二层平台上活动和交往;四川大学在车流不多的部分地区采用近距分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