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本文的文字叙述对于一些人而言太过无趣,但是也希望能够耐心的将它看完,我相信这篇文章会带领大家进入一个全新的认知。
对太极图最精辟与贴切的描述就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是道德经中的话,但很显然道德经中的文字与太极图形是对同一源头的分别描述。
道生一:道是未显化的,而第一个显化极可被描绘的就是“一”,它又被称为无极,无极在数学上的描绘是一个点,在太极图中它就是圆心。
一生二:“二”是太极,太极在数学上的描绘是一条直线,它从无极而出。在太极图中以那两个不同颜色的小点为代表。称为阴极和阳极。那两个小点代表了直线的两端(极),所以称作太极。图中直线两极距离有多长宇宙(圆)就有多大。太极图中的大圈就是代表我们的宇宙。
太极的本体论:目前可以最恰当的描述太极本质的是玻尔的互补性原理。
伟大的丹麦物理学家玻尔,阐述了互补性原理,最初是为了描述物质波粒二像的怪诞。
互补性原理:任何物质都有波粒二像的性质,当你用不同的方式观察它们,要么看到的是波,要么看到的是粒子,两种观察结果是互斥的。当观察到波的存在形式,就不可能观察到粒子的存在形式,反之也一样,而当描述物质本质的时候,又要把两种观察结果结合起来,使其互补,才能形成完整描述。
后来,这个原理从量子物理扩大为普世哲学原理。比如物质(客观)和意识(主观)的二元分立就是最典型的互补性原理。
太极图用“阴极”与“阳极”(直线的两端)的表现方式,完美的诠释了互补性原理,我们对于事物的观察,好比在观察者与被观察者之间连接一条直线,观察者永远看不到直线在自己背后的那一端。所以在主观和客观之间,在同一时刻只能承认一个本体,这就是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纠结的层次。
而事实上探讨物质与意识哪个更本质也是毫无意义的。因为它们中的任何一个都不是本体,它们都是分化的第三阶段的产物,而且是一体的,是一根线的两端。
物质存在状态会创造意识认知状态,而反过来意识认知状态也能创造物质存在状态,由于观察者的干涉可以创造出物质实体,这就是海森堡不确定性(测不准原理)的核心。
两千年前的印度僧人无著,早已参透了观测者可以创造物质实体的概念,所以提出了“相由心造”的理论。可惜的是,无著在了解了主观对客观反向决定的可能以后,错误的把意识(心识)当成了本体,而没有更深入的看到在此之上更本质的东西,堕入了彻底主观的唯心主义深渊。所以无著大师也当仁不让的被推上了意淫教教主的宝座。人们甚至认为他是未来佛(弥勒),接班人啊!可见意淫对于人们的吸引力是多么强大。
宗教的本质不是欺骗和愚弄,我甚至相信它和科学有着同一个老师。只是后人的理解偏差以及政治的恶意歪曲而变成了如今我们看到的那样。相对于宗教,我们更愿意相信科学,然而宗教与科学的宗旨是一样的,他们谁也不能够对我们阐述这个世界,但是他们都能够帮我们了解这个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