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题下一题
跳转到
 
 
  世界如此多姿,发展如此迅速,窥一斑未必还能知全豹。但正如万花筒一样,每一个管窥都色彩斑斓。  
 
 
  知识通道 | 学习首页 | 教师首页 | PK首页 | 知识创造首页 | 企业首页 | 登录
 
本文对应知识领域
那些饭局
作者:(未知) 申领版权
2015年09月12日 共有 1715 次访问 【添加到收藏夹】 【我要附加题目
受欢迎度:

    关于历史上的饭局,中国人会首先想到鸿门宴。它实在太有名——公元前206年,运气很好的刘邦先攻入关中,占领秦朝首都咸阳。运气不太好的项羽遭 遇秦军主力,缠斗太久,晚来一步。按照“先入关中者王”的约定,刘邦是赢家。项羽不服,他的谋士范增便琢磨了一个办法,在项羽的驻地鸿门组了个饭局,主宾 当然是刘邦,主菜嘛,不好意思,是项庄舞剑。这个饭局刘邦硬着头皮去了,但他的主要表现不是饭量而是口才,一番情真意切的话,讲得有勇无谋的项羽犹豫不 决。结果项庄的剑是舞起来了,上级的意图却迟迟不明。加上精明的张良、豪爽的樊哙一搅局,刘邦趁乱提出上厕所,一去不返。在这顿饭局的前后,历史轻轻拐了 个弯。
    还有一个饭局,比鸿门宴更鸿门宴,那就是“两桃杀三士”。春秋时期的齐景公有3位武将公孙接、田开疆、古冶子,功高势大,令 齐景公多少觉得不自在。他的谋臣晏子便张罗了一个饭局,也不吃别的,就摘了宫里刚刚熟透的两个桃子,让大家论功吃桃。这下热闹了,三人互表功劳。表着表 着,三人都觉得自己不如别人有功绩、有胸襟,干脆纷纷拔剑自杀了。论成本,论结果,这场饭局的效率远在鸿门宴之上。只不过,它对历史的走向,影响不大。
    从鸿门宴往后,那些在历史关头上,改变了出席者命运,也改变了国家命运的饭局,并不太多。
    
    杯酒释兵权:玩的就是权术
    公 元961年七月初九的晚上,石守信吃惊地看着当年的“哥儿们”、现在的皇帝赵匡胤一杯又一杯地喝闷酒,感到越来越摸不着头脑。明明散了晚朝,这“带头大 哥”却不让大家下班回家,招呼手握禁军兵权的兄弟们喝起酒来。赵匡胤的此类饭局,石守信并不陌生,但喝得这么沉闷,还是第一次。
    也不知喝了多少杯,总算听见赵匡胤长叹一声:“要不是大家帮忙,我还当不了天子,但是当了天子后,反而觉得不如做节度使的时候快乐,从早到晚都睡不着觉。” 石守信一听,这是话中有话啊,赶紧顿首说道:“陛下何出此言,现在天下安定,谁还敢有异心?”“唉,自古以来,哪个人不图富贵?你们都是我的好兄弟,肯定 没有二心,但是你们的属下不一定啊,万一有人把黄袍加到你们的身上,你们不想做天子都不行了。”
    这个饭局还真是没有外人,石守信、高怀德、王审琦、张令铎、赵彦徽……都是当年把黄袍披到赵匡胤身上的小伙伴。
    几年前,后周世宗柴荣还在执政,有一天他正在读来自各地的文书,突然看到一个锦囊里面装着一块三尺多长的木牌,上书5个大字:“点检作天子。” 这种谶语,没有哪个君主不信。柴荣立即撤掉殿前都点检张永德,换上了自己最信任的爱将赵匡胤。
    柴荣死后,年幼的恭帝即位,“点检”赵匡胤趁着出征的机会,留下自己的人手在都城中散布这条谶语,一时谣言四起,百姓奔走相告,“点检作天子”深入人心。出 征的大队人马三心二意,走走停停,走到离都城不远的陈桥驿,赵匡胤手下的士兵就闹起来了,嚷嚷着要“点检”做天子,天亮时就跑到赵匡胤的住处外了。赵匡胤 的弟弟进去汇报了这个情况。这时,赵匡胤打着哈欠走出来,一副没弄明白怎么回事的样子。手下士兵一拥而上,把黄袍披在他身上,然后山呼“万岁”。赵匡胤不 再打哈欠了,上马,理了理黄袍,清了清嗓子,然后说:“我有3条命令。”于是,中国的历史进入宋朝。
    所以,这个饭局上的人,顿时明 白了赵匡胤的“闷酒秀”是什么意思。石守信心里飞快地闪过一些对策:可以装清高,说“哪怕是属下给我黄袍加身,我都不当天子”,但这岂不是否定了赵匡胤当 天子的合法性?可以说“他们绝对不会给我披黄袍”,但赵匡胤信吗?所以辩与不辩都是两难,干脆装糊涂吧。于是石守信差点咧着嘴哭了:“我们太蠢了,希望陛 下可怜可怜我们,指条明路吧!”
    赵匡胤环顾了一下这些跟着自己打下江山的兄弟,缓缓地说:“人生在世,白驹过隙,莫不如多积聚些金银,购置些田地和房产留给子孙,再养些歌儿舞女,每天唱着歌跳着舞过舒服日子,这样君臣之间没有什么猜忌,你好我好大家好,岂不是最好?”
    石守信等人一琢磨,那还有啥说的,根本就没有退路,于是纷纷作感激涕零状,上前道:“陛下处处为我们着想,好比使死者复生,白骨长肉,我们这就去过您希望我 们过的日子。”第二天,石守信、高怀德、王审琦等禁军大将都高高兴兴地称病,乞求解除兵权,赵匡胤按捺住心中的激动,一一准许,一人给一份优厚的赏赐,让 他们回家养老去了。
    当然,赵匡胤在这个饭局之前,就废了殿前都点检一职,绝了“点检作天子”那条谶语的后患。
    就这样,赵匡胤用一场饭局释了兵权,强了皇权。这虽然消除了唐末以来藩镇割据的隐患,却也导致此后宋朝重文轻武的局面。
    在中国古代,很多君主尤其是开国之君都是政治家和“表演艺术家”,善于权谋是他们的主要特征。比起后来的明太祖朱元璋大肆杀戮功臣,赵匡胤仅仅用一个饭局就解决了问题,权谋高深,是功臣们的福分,也是国家的福分,所以生活在宋代还算是幸福的。
    
    火烧庆功楼:虚幻之中有真实
    小时候爱听评书的人,大约都为“朱元璋火烧庆功楼”这个桥段唏嘘过,暗自痛恨朱元璋过河拆桥,设了这么一个饭局,让开国功臣们走上了不归路。
    这个桥段,其实从清朝开始就流传甚广,大意是朱元璋做了皇帝之后,整天提心吊胆,生怕功臣武将有一天会夺了他的皇位,于是心生一计,建了一座楼,亲笔上书3 个大字“庆功楼”。随后,他选了个良辰吉日,组织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功臣饭局,感谢他们为大明朝所做的贡献。跟随朱元璋太久的刘伯温,看出这是要把功臣们屠戮殆尽的架势,可又不敢声张,怎么办?跑吧!于是以老迈昏聩为由,申请告老还乡,朱元璋当即批准。
    临走那天,好多朋友来送行,刘伯 温强作欢颜,一一逢迎,但见到多年好友徐达后,再也忍不住,眼泪滚滚而下。徐达不明所以,刘伯温逮住个机会,悄悄地告诉徐达,在功臣饭局上,千万要跟紧皇 帝,不能离开半步。徐达点头称是。到了那天,热闹非凡,鼓乐喧天。朱元璋感谢诸位功臣的功劳,连连劝酒。酒过三巡之后,朱元璋借口宫中有事,脚底抹油,溜之大吉。谁想到刚走出来,就看见徐达也跟出来了。他们走出去不久,只见庆功楼周围烈焰飞腾,火光冲天,里面功臣争相逃命,无奈门窗从外面被反锁钉牢,一代 功臣就这样化为灰烬,解除了朱元璋的后患。
    徐达回家后,又惊又惧,不久背上生了个大疮,经过治疗已有好转。但朱元璋在某天忽然赐膳,徐达一看就明白了,当着使者的面痛哭流涕,把御膳吃了下去,几天之后悲戚地死去。
    火烧庆功楼虽是后人杜撰,但虚幻中对应着两个史实:朱元璋确实是大肆屠杀功臣的;明朝人也是极其热爱饭局的。
    明朝开国后,一些功臣封公封侯,拥有大量的土地及特权,成为新的显贵。很多人飘飘然了,拥兵自重,居功自傲。殊不知皇帝的心态变了:我的是我的,你的还是我 的!所以朱元璋开始向昔日共同战斗的兄弟们大开杀戒。他利用1380年的胡惟庸案和1393年的“蓝党”大狱,14年内杀了4.5万余人,开国功臣所剩无几。
    对于朱元璋的做法,太子朱标明确表示反对,说朱元璋杀人太多,恐怕会伤了和气,朱元璋听后一言不发。第二天,他找来一根长满刺 的荆棘放在地上,让朱标拿起来,朱标看了看,无处伸手。这时候朱元璋说,你怕刺不敢拿,我要是把这些刺去掉了,你就好拿了。我现在杀的这些人就好比这些 刺,他们都是对我们的江山社稷有威胁的人,除掉这些人之后,你做皇帝就容易多了。可朱标天生仁慈,说:“有什么样的皇帝,就会有什么样的臣民。”这一下朱 元璋大怒,随手抓起一把椅子就朝朱标砸了过去,朱标赶紧跑了。
    杀戮功臣的同时,朱元璋只能信任自己的子弟,于是大肆封王。1370 年,从第二子到第十子,都被封为亲王,此后逐步把20多个子孙分封至全国各地,试图起到屏藩王室的作用。但人算不如天算,太子朱标早亡,朱元璋传位给皇孙 建文帝。在他死后没几年,第四子朱棣就起兵,发动“靖难之役”,夺取了朱元璋之孙的皇位,为大明王朝带来了一场浩劫。
    至于明朝人对饭局的热衷,有其深刻的社会根源。明朝商品经济发达,富商大贾增多,奢靡之风渐炽。原本属于贵族群体的饭局,许多人都有本钱组织和参与了。于是各种饭局层出不穷。
    比如,天启年间,宦官魏忠贤把持朝政,他手下有“五虎”“五彪”“十狗”“十孩儿”“四十孙”等爪牙,这些人组织各种饭局,商量各种事情。居“十狗”之首的 周应秋擅长烹制猪蹄,魏忠贤的侄子魏良卿又最好这口,周应秋就经常在家里设饭局款待魏良卿。此后,他能当上左都御史等官职,全靠这手绝活儿,人称“煨蹄总 宪”。
    在明朝小说《醒世恒言》《喻世明言》等书中,也记载了很多饭局。比如郭七郎跑到京城来要债,张多宝设了饭局为他接风,席间请 了王赛儿等几个妓女来作陪。此后郭七郎又设饭局还张多宝的人情。王赛儿看郭七郎有钱,也经常设饭局陪酒打趣,甚至设置赌局,做圈做套,骗取郭七郎的银子。 可见饭局之风,在明朝时已深入市井。
    
    光绪谢婚宴:缺席就是挑战
    1889年3月6日,天空晴朗,午后有风。黄历上说,这是个好日子。
    清朝皇室决定在这天办个喜庆的饭局——光绪皇帝的谢婚宴。几天前,他刚刚办完婚礼,册立了皇后。按礼制,皇室得答谢一下皇后的娘家人和王公大臣。
    饭局很隆重,菜品很华丽。大中午的,“国丈”桂祥带着一大班子亲戚,在太和殿等了很久,早就饿了。可等来等去,皇帝就是不来。气氛开始不对了,新郎官不来, 这饭还怎么吃?谁谢他们啊?谁稀罕他们啊?好不容易听到殿外有急匆匆的脚步声,大家振作了一些。结果,进来的是皇帝的老师、户部尚书翁同龢。
    翁同龢也愣住了,他今天有公务耽搁了时间,本以为迟到了会罚酒,所以匆匆往太和殿赶,没想到一进来,看到的是这种局面。皇后亲属愤怒地走掉了,文武官员尴尬地走掉了。翁同龢询问值事太监:“皇帝怎么了?”太监说,皇帝早上呕吐,头晕目眩,只好临时取消。
    这话骗骗别人就算了,作为朝夕相处的帝师,翁同龢自然不相信。看着这场饭局豪华开场,却草草收场,翁同龢生出不祥的预感:难道皇帝是在表达对慈禧太后包办婚姻的不满?
    果然,光绪皇帝随后下令将婚宴上的果脯赏给王公大臣,算是圆场。但就是没赏给太后的人马。翁同龢察觉到,这场刻意缺席的谢婚宴预示着一场权力斗争的到来。
    皇帝的“大婚典礼”是清宫里的头等大事。整个清朝,在紫禁城里举行“大婚典礼”的,只有顺治、康熙、同治和光绪4位皇帝。这次大婚,慈禧太后可谓用心良苦, 提前一年半开始准备,任命醇亲王奕譞全面负责,谕令户部“先行筹划银200万两,并外有预捐200万两,备专办物件”。最后,“大婚典礼”共花费至少 600万两。奕譞等为了照顾慈禧的面子,不惜截留发往山东、河南的赈灾银两。
    按照清朝的惯例,“大婚典礼”过后,皇帝就要亲政了。 但慈禧不这么想。她的亲生儿子同治皇帝死后,没有留下子嗣,她把4岁的光绪抱进皇宫,继续垂帘听政。若从1861年她的丈夫咸丰皇帝死亡算起,到光绪大婚 时,她在清朝最高领导人的位置上已经坐了28年。她舍不得放权。
    所以,慈禧给光绪找的是“管事婆”。1887年冬天,她故作开明, 将一柄白玉如意交到光绪手里,告诉他,5个女孩,如意交给谁,谁就是皇后。光绪连忙推脱:“母后,此等大事,还请您做主,子臣不能自主决定。”慈禧假装客 气,让光绪自己选。光绪试着把如意交给江西巡抚德馨的女儿,结果刚一递出去,就听到慈禧在使劲咳嗽。光绪顺着慈禧的目光看过去,哦,是她亲侄女静芬,于是 他泄气地把如意扔到静芬手里。
    这次,光绪称病将宴请皇后娘家人的饭局给搞砸了,是他的不满公开发作,也是他对太后权力的大胆挑战。经历过大风大浪的慈禧,虽然极其不满,但不动声色。当天,饭局尴尬结束后,翁同龢见到“西边戏未停,听戏者照旧”。 
    慈禧知道有些戏还得演下去。一个月后,她在光绪的陪同下前往颐和园颐养天年,摆出不管国事的姿态。不久,一个名叫屠守仁的御史揣摸慈禧不愿放权的心态,上奏恳请慈禧继续训政。慈禧大怒,将屠守仁革职,永不叙用。她这场戏还演得很足。
    实际上,慈禧“身虽在颐和园,而精神实贯注于紫禁城也”。她觉得一个冲动轻率到连婚礼答谢都不参加的人,如何能做出正确决定?如何能治理江山?她加快了揽权 的行动。1894年甲午战争前夕,帝后党争的公开化,连英国人濮兰德都能察觉到:“李(鸿藻)、翁(同龢)同入军机,于是争斗愈烈,以至牵引宫廷。盖太后 袒北派,而皇帝袒南派也。当时之人,皆称‘李党’‘翁党’,其后则竟名为‘后党’‘帝党’。‘后党’又浑名‘老母班’,‘帝党’又浑名‘小孩班’。”
    这场皇帝缺席的饭局,加剧了皇室家变,家变又导致国变,影响了晚清政局的走向。有人说:“人生有三碗面最难吃,人面、场面和情面。”在谢婚宴这场饭局中,光绪皇帝显然“三碗面”均未吃好,显得冲动、幼稚、任性,这直接造成他个人的悲剧,也加深了国家的悲剧。
    
    重庆谈判:国民党设局,共产党全身而退
    在中国现代史上,有一场大饭局决定了此后中国的政治走向,那就是重庆谈判。
    1945 年8月,抗战胜利之后,美国和苏联都希望中国能够实现和平,斯大林连发3次电报,催促毛泽东去重庆谈判。蒋介石也一连数次发电,摆出各种诚邀姿态。明知蒋 介石这是在做局,到底去不去?党内争论了一番。最终,毛泽东拍板决定:去!对世界来说,焦点已经放在重庆,不去便要担责;对中共来说,去了,可以争取宣示 主张、实现和平的机会。若想破局,只能入局。
    1945年8月28日,毛泽东一行人飞抵重庆。这里气氛跟延安截然不同,高楼华服,觥 筹交错,宴会刚完是酒会,酒会刚散是茶会,蒋介石用他自己熟悉的华丽做派,安排了无数个饭局。用民盟领导人张澜的话说,这就是一个“现实的鸿门宴”。其目 的,是要让共产党拱手交出部队,沦为所谓的“在野党”,服从国民党一党专制。甚至,不达目的还有可能扣下共产党人。
    如何破局?共产党需要一种反客为主、以弱胜强的策略。毛泽东对蒋介石最忠诚的死党陈立夫的登门宴,就是一种高明的示弱手法。
    9月20日,毛泽东在秘书王炳南的陪同下,登门拜访陈立夫。陈立夫听到通报,吓了一大跳,他万万没想到毛泽东会来,一点准备也没有。怎么办?先吃吧,边吃边聊总好点。他让仆人火速送来点心。
    毛泽东知道陈立夫留过洋,先问他是不是认同国共第一次合作的事情。他告诉陈立夫,那是一段蜜月时期,自己在国民党内担任的官职可大了。陈立夫赶紧说,那时自己还在美国读书,没有机会看到这段美好的日子。
    毛 泽东又说起随后的国民党围剿。“所谓‘石头过刀,茅草过火’,厉害得很啦!我毛泽东被追得东奔西跑,好不难堪哟!”毛泽东知道陈立夫亲身参与了这件事,也 知道陈立夫一直为此得意洋洋。他的用意就是要告诉陈立夫,国民党一直是不仁不义的侩子手角色。陈立夫赶紧说道:“这都是过去的误会,大家都抗日胜利啦,往 前看。”
    见陈立夫有些紧张,毛泽东转了下语气,跟陈立夫开了一个玩笑:“我们上山打游击,那是你们逼出来的,最后把我们逼成梁山好 汉啦!就像孙悟空大闹天宫,玉皇大帝封他为弼马温,孙悟空自己不服气,想成为齐天大圣。你们连弼马温也不愿意给我们,我们只好扛枪了!”听到“弼马温”3 个字,大家都笑了起来。陈立夫赶紧回答:“以前是有我们做得不对的地方。”
    这次主动登门,收效奇佳。陈立夫觉得毛泽东是个风趣而谦虚的人,于是向蒋介石一五一十地汇报了谈话内容,还忙不迭地拍马屁:“毛泽东还是很知道身份的,将您比作玉皇大帝,他们是弼马温啦!”蒋介石一听,十分高兴,腾腾杀气有所消解。
    身在局中,最难的是何时出去。毛泽东知道国民党特别重视10月10日这个武昌起义的纪念日,就决定选这一天撤出重庆。
    10 月8日早上,毛泽东突然宣布准备回延安,蒋介石对此非常震惊。他一面让张治中安排送别宴,一面召集亲信幕僚开会,讨论是否要像拘禁张学良那样拘禁毛泽东。 但是,幕僚的意见不统一。陈立夫、戴季陶等人似乎认为毛泽东及共产党不堪一击,无需多此一举。蒋介石的贴身秘书陈布雷却主张采取措施,他说,从一首《沁园 春·雪》,可以看出此人的霸气与王气,不能放虎归山。
    在这段时间的日记里,蒋介石多次流露想杀毛泽东的心情,可是国际形势对他如此有利,局面又控制得如此牢固,采取此种行动似乎又有些多余。蒋介石纠结一番,最后决定相信自己的实力。
    10 月9日,蒋介石对毛泽东进行最后的挽留与答谢,这是一次真刀真枪的碰面。虽然迄今为止尚无官方记载公布,但是可以想见,大家喝的茶和吃的点心,跟过去40 多天里毛泽东在重庆吃过的,也没有多少区别。在这场神秘的会面中,蒋介石最想搞清楚的是——毛泽东是不是自己的真正对手?据第二天毛泽东跟苏联驻华大使彼 得罗夫的谈话档案记载,毛泽东知道这种危险的存在,面对蒋介石,他有着几分故意显露的着急,更有着几分不易察觉的冷静。最终,蒋介石生气地离开了。他不知 道是在困惑毛泽东,还是困惑自己。不过,毛泽东毫不困惑。他回延安后对身边的人说,蒋介石看起来凶得很,其实怕事得很,自己拿不定主意。
    此 前一天,在重庆的军委大礼堂,张治中代表国民党举办盛大的宴会,欢送毛泽东回延安。重庆党、军、政及新闻、文化、艺术各界的名流悉数到场。不到晚上六点 半,整个会场早已人声鼎沸。张治中拿着稿子,动情地向大家宣告,国共谈判取得了重大进展,谈判的成功已经有了70%的希望,而且剩下的30%也在逐渐的努 力中接近。他向大家传播的信息是:国民党终于控制了局面。
    可是,毛泽东的发言来了。他高举酒杯,绵里藏针,用湖南口音感谢各界同志 的共同努力,呼吁实现国共合作:“在东西方法西斯被打倒以后,世界是光明的世界,中国是光明的中国。中国今天只有一条路,就是和,和为贵,其他一切打算都 是错的。”显然,毛泽东是要告诉所有人,共产党人是来追求民主、和平的,是抱着最大的诚意来参加此次谈判的。
    接着,毛泽东话锋一 转,端着酒杯向著名诗人柳亚子致谢。原来,毛泽东到重庆后,柳亚子慕名向他索诗,他将自己1936年填写的《沁园春·雪》相赠,并附信说,这是“初到陕北 看见大雪时”所填的一首词,“录呈审正”。柳亚子看到《沁园春·雪》后,惊叹不已:“得其初到陕北看大雪沁园春一阕,展读之馀,叹为中国有词以来第一作 手,虽苏、辛犹未能抗耳,况馀子乎!”以柳亚子的鼎鼎大名,如此推崇一首词,当即让《沁园春·雪》轰动全城,重庆人人皆道:原来共产党领袖的气质和文采如 此出众,根本不是国民党说的那样嘛!因此,这一杯酒,敬的是柳亚子,激动的却是文化界、民主党派、中间人士的心。这也是共产党能够从“现代鸿门宴”中全身 而退的关键之举——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朋友,争取最广大的民主党派和中间人士。
    1945年10月11日,毛泽东离开了重庆,此后的一切便是我们所熟知的历史。不知道蒋介石后来在台湾慈湖,会不会时常想起那场“现代鸿门宴”。他本以为自己是设局的猎人,没想到毛泽东技高一筹。

    

 

相关新闻

谁都离不开应酬,饭局上如何自保?
商场中让你坐牢送命的险恶饭局
饭局江湖:看透一个人 只需一顿饭
北京的饭局和骗局
历史上十大著名饭局
饭局
沁园春�雪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谁都离不开应酬,饭局上如何自保?
商场中让你坐牢送命的险恶饭局
饭局江湖:看透一个人 只需一顿饭
北京的饭局和骗局
历史上十大著名饭局
饭局

题目筛选器
日期:
类型:
状态:
得分: <=
分类:
作者:
职业:
关键字:
搜索

 
 
 
  焦点事件
 
  知识体系
 
  职业列表
 
 
  最热文章
 
 
  最多引用文章
 
 
  最新文章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法律顾问 | 意见反馈
版权所有 不得转载
沪ICP备 10203777 号 联系电话:021-54428255
  帮助提示    
《我的太学》是一种全新的应用,您在操作中遇到疑问或者问题,请拨打电话13564659895,15921448526。
《我的太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