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念与构成要件故意杀人罪,是指故意非法剥夺他人生命的行为。1.客体要件:他人的生命权利。2.客观要件:(1)对象:他人,即行为人以外的一切有生命的自然人。生命的起点:出生(判断标准是“独立呼吸说”)生命的终点:死亡(判断标准是“综合标准说”,即自发呼吸停止、心脏跳动停止、瞳孔反射机能停止)(2)行为:杀。①“杀”人行为的本质:通常情况下有足以致人死亡的危险。由于刑法规定故意杀人罪的目的在于保护他人的生命权利,所以,“杀”人行为的本质必然是侵犯他人的生命、具有导致他人死亡危险的行为。不仅如此,即使某种行为具有导致他人死亡的危险性,但如果这种危险程度极低,刑法也不可能将其规定为犯罪,这种行为也不可能成为杀人的实行行为。因此,“所谓‘杀人’行为,并不包含偶然导致死亡结果发生的一切行为,而必须是类型性地导致他人死亡的行为。例如,希望他人死于新干线事故而使他人勉强乘坐新干线,即使碰巧实际上发生事故而死亡,也不能说使他人乘坐新干线的行为是‘杀人’行为。只是意欲、意图发生结果还不能说实行了杀人罪。”(1)就是说,“杀”人行为是具有侵害他人生命的紧迫危险性的行为。②杀人行为的表现形式:作为(包括暴力方法,也包括精神冲击等心理方法)与不作为。③杀人行为必须具有非法性。如果是合法剥夺他人的生命,例如正当防卫杀人等行为,不构成故意杀人罪。(3)结果:他人的死亡。3.主体要件:已满14周岁的自然人。4.主观要件:故意。即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他人死亡的危害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二)认定1.注意相关条文对故意杀人罪的规定。根据《刑法》第238、247、248、289、292条的规定,对非法拘禁使用暴力致人死亡的,刑讯逼供或暴力取证致人死亡的,虐待被监管人致人死亡的,聚众“打砸抢”致人死亡的,聚众斗殴致人死亡的,应以故意杀人罪论处。2.以危险方法杀人案件的性质。行为人以放火、爆炸、决水、投放危险物质等危害公共安全的方法故意杀人时,其行为不仅符合放火、爆炸、决水、投放危险物质等罪的构成要件,而且符合故意杀人罪的构成要件,属于想象竞合犯,应当从一重罪处罚,而非一概按照放火、爆炸等危害公共安全的犯罪定罪量刑。3.教唆、帮助自杀案件的定性。教唆自杀,是指行为人故意采用引诱、怂恿、胁迫、欺骗等方法,使他人产生自杀意图的行为。帮助自杀,是指在他人已有自杀意图的情况下,帮助他人实现自杀意图。由于自杀行为不构成犯罪,因此,教唆、帮助自杀只能作为间接正犯(即利用被害人的行为实现犯罪)来处理。当教唆、帮助他人自杀的行为具有足以致人死亡的危险时,教唆、帮助自杀的行为才符合杀人行为的本质要求。相反,如果某种教唆自杀,在通常情况下不可能导致他人的死亡,就不能认定为故意杀人罪。例如,当他人站在20层高楼准备跳楼自杀时,过路人大喊“跳楼!”的,即使他人果真跳楼自杀身亡的,也难以对过路人认定为故意杀人罪。但对以下两种教唆、帮助自杀的行为应当认定为故意杀人罪:(1)欺骗不能理解死亡意义的儿童或者精神病患者等人,使其自杀的,属于故意杀人罪的间接正犯。(2)凭借某种权势或利用某种特殊关系,以暴力、威胁或者其他心理强制方法,使他人自杀身亡的,成立故意杀人的间接正犯,应以故意杀人罪论处。根据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1999年10月30日《关于办理组织和利用邪教组织犯罪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4条,以及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2001年6月4日《关于办理组织和利用邪教组织犯罪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二)》第9条的规定,组织和利用邪教组织制造、散布迷信邪说,指使、胁迫其成员或者其他人实施自杀行为的,邪教组织成员组织、策划、煽动、教唆、帮助邪教组织人员自杀的,应以故意杀人罪论处。4.相约自杀的案件的定性。相约自杀,是指二人以上相互约定自愿共同自杀的行为。如果相约各方面均自杀身亡的,不存在刑事责任问题。对于其他相约自杀的案件,则应根据具体情况分别处理:(1)如果相约对方各自实施自杀行为,其中一方死亡,另一方自杀未逞,未逞一方并不负刑事责任,不能认定未逞一方犯有故意杀人罪。(2)如果相约自杀,其中一方受嘱先杀死对方,继而自杀未逞的,应以故意杀人罪论处,但是量刑时可以从宽处罚。易混易错:1.杀人行为是类型性地导致他人死亡的行为,并非任何能够致人死亡的行为都是杀人行为。2.并非行为人主观上只要有杀人的故意,其客观上所实施的行为都构成故意杀人罪。3.对实施积极“安乐死”的行为,应以故意杀人罪论处,而不能认定为无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