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有关单位犯罪的说法哪一项是错误的? A.信用卡诈骗罪的主体可以是单位,但贷款诈骗罪的主体只能是自然人 B.行政机关可以成为单位犯罪的主体 C.不具备法人资格的私营企业不能成为单位犯罪的主体 D. 经企业领导集体研究决定并实施的盗窃电力的行为,可以成立单位犯罪,但不对单位判处罚金,只处罚作出该决定的单位领导和直接实施盗窃行为的责任人员 [答案] AD 2.卡车司机甲在行车途中,被一吉普车超过,甲顿生不快,便加速超过该车。不一会儿,该车又超过了甲.甲又加速超过该车。当该车再一次试图超车行至甲车左侧时,甲对坐在副座的乙说,“我要吓他一下,看他还敢超我。”随即将方向盘向左边一打,吉普车为躲避碰撞而翻下路基,司机重伤,另有一人死亡。甲驾车逃离。甲的行为构成: A. 故意杀人罪 B.交通肇事罪 C. 破坏交通工具罪 D.故意杀人罪和故意伤害罪的想象竞合犯 [答案] B 3. 朱某因婚外恋产生杀害妻子李某之念。某日晨,朱在给李某炸油饼时投放了可以致死的“毒鼠强”。朱某为防止其6岁的儿子吃饼中毒,将其子送到幼儿园,并嘱咐其子等他来接。不料李某当日提前下班后将其子接回.并与其子一起吃油饼。朱某得知后,赶忙回到家中,其妻、子已中毒身亡。关于本案,下列哪一说法是正确的? A.朱某对其妻、子的死亡具有直接故意 B.朱某对其子的死亡具有间接故意 C.朱某对其子的死亡具有过失三 D.朱某对其子的死亡属于意外事件 [答案] C 4.甲15周岁,系我国某边镇中学生。甲和乙一起上学,在路上捡到一手提包。打开后发现内有1000元钱和4小袋白粉末。甲说 “这袋上有中文‘海洛因’和英文‘heroin’及 ‘50g’的字样。我在电视上看过,这东西就是白粉,我们把它卖了,还能发一笔财。”二人遂将4袋白粉均分。甲先将一袋白粉卖与他人,后芒学校组织去邻国旅游时,携带另一袋白粉并在境外出售。甲的行为: A.构成走私毒品罪 B.构成非法持有毒品罪 C.构成贩卖毒品罪 D.构成走私、贩卖毒品罪 [答案] C 5.行为人在实施不纯正不作为犯罪时,其罪过 A.只能是故意 B.只能是过失 C. 既可以是故意,也可以是过失 D.只能是间接故意 [答案] C 6.养花专业户李某为防止偷花,在花房周围私拉电网。一日晚,白某偷花不慎触电,经送医院抢救,不治身亡。李某对这种结果的主观心理态度是什么 A .直接故意 B.间接故意 C.过于自信的过失 D.疏忽大意的过失 7.张某在火车站候车室窃得某人一提包,到僻静处打开一看,里面没有钱财,却有手枪一支,子弹若干发,张某便将枪支、子弹放回包内,然后藏于家中。张某的行为构成何罪? A.非法持有枪支、弹药罪 C. 盗窃枪支、弹药罪 C.非法储存枪支、弹药罪 D.非法携带枪支、弹药罪 [答案] A 8.甲男明知乙女只有13周岁,误以为法律并不禁止征得幼女同意后的性交行为,于是在征得乙女的同意后与乙女发生了性交。甲的行为属于下列何种情形? A.幻觉犯,不构成奸淫幼女罪 B. 法律认识错误,构成奸淫幼女罪 C.对象认识错误,构成奸淫幼女罪 D.客体认识错误,不构成奸淫幼女罪 [答案] B 9.路某(15岁》先后唆使张某(15岁)盗窃他人财物折价1万余元;唆使李某(19岁)绑架他人勒索财物计2000余元;唆使王某(15岁)抢劫他人财物计1500元。路某的行为构成何罪? A.盗窃罪 B.抢劫罪 C.绑架罪 D.抢劫罪、绑架罪 [答案] B 10.某医院妇产科护士甲值夜班时,一新生婴儿啼哭不止,甲为了止住其哭闹,遂将仰卧的婴儿翻转成俯卧,并将棉被盖住婴儿头部。半小时后,甲再查看时,发现该婴儿已无呼吸,该婴儿经抢救无效死亡。经医疗事故鉴定委员会鉴定,该婴儿系俯卧使口、鼻受压迫,窒息而亡。甲对婴儿的死亡结果有何种主观罪过? A.间接故意 B.直接故意 C. 疏忽大意的过失 D.过于自信的过失 [答案] C 11.甲、乙二人于某日晚将私营业主丙从 工厂绑架至市郊的一空房内,将丙的双手铐在 窗户铁栏杆上,强迫丙答应交付3万元的要求。 约2小时后,甲、乙-强行将丙带回工厂,丙从保 险柜取出仅有的1.7万元交给甲、乙。甲、乙的 行为构成何罪? A.抢劫罪 B.绑架罪 C.敲诈勒索罪 D.非法拘禁罪 [答案] A 二、多项选择题 1. 下列哪些行为不构成单位犯罪? A.甲、乙、丙出资设立一家有限责任公司专门从事走私犯罪活动 B.甲、乙、丙出资设立的公司成立后以生产、销售伪劣产品为主要经营活动 C. 某公司董事长及总经理以公司名义印刷非法出版物,所获收入由他们二人平分 D. 某公司董事长及总经理组织职工对前来征税的税务工作人员使用暴力,拒不缴纳税款 [答案] ABCD 2.下列关于刑法上因果关系的说法哪些是正确的? A.甲欲杀害其女友,某日故意破坏其汽车的刹车装置。女友如驾车外出,15分钟后遇一陡坡,必定会坠下山崖死亡。但是,女友将汽车开出5分钟后,即遇山洪暴发,泥石流将其冲下山摔死。死亡结果的发生和甲的杀:害行为之间没有因果关系 B.乙欲杀其仇人苏某,在山崖边对其砍了7刀,被害人重伤昏迷。乙以为苏某已经死亡,遂离去。但苏某自己醒来后,刚迈了两步即跌下山崖摔死。苏某的死亡和乙的危害行为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C.丙追杀情敌赵某,赵狂奔逃命。赵的仇人赫某早就想杀赵,偶然见赵慌不择路,在丙尚未赶到时,即向其开枪射击,致赵死亡。赵的死亡和丙的追杀之间没有因果关系 D.丁持上膛的手枪闯入其前妻钟某住所,意图杀死钟某。在两人厮打时,钟某自己不小心触发扳机遭枪击死亡。钟的死亡和丁的杀人行为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即使丁对因果关系存在认识错误,也构成故意杀人罪既遂 [答案] ABCD 3.对下列哪些情形应当追究刑事责任 ? A.15周岁的甲在聚众斗殴中致人死亡 B.15周岁的乙非法拘禁他人使用暴力致人伤残 C. 15周岁的丙贩卖海洛因8000克 D. 15周岁的丁使用暴力奸淫幼女 [答案] ABCD 4.下列哪些情形不属于结果加重犯? A.侮辱他人导致他人自杀身亡 B.监管人员对被监管人进行殴打与体罚虐待致人死亡 C.强制猥亵妇女致人死亡 D.遗弃没有独立生活能力的人致其死亡 [答案] ABCD 5.黄某意图杀死张某,当其得知张某当晚在单位值班室值班时,即放火将值班室烧毁,其结果却是将顶替张某值班的李某烧死。下列哪些判断不符合黄某对李某死亡所持的心理态度? A.间接故意 B.过于自信的过失 C.疏忽大意的过失 D.意外事件 [答案] ABCD 6.下列哪些说法是错误的? A.脱逃罪与破坏监管秩序罪的主体是依法被关押的罪犯、被告人与犯罪嫌疑人 D.伪证罪的主体是证人、鉴定人、记录人、翻译人、辩护人与诉讼代理人 C.贷款诈骗罪的主体既可以是自然人,也可以是单位 D.信用卡诈骗罪的主体只能是自然人,而不能是单位 [答案] ABC 三、不定项选择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刑法理论将犯罪行为按照其所侵害的社会关系的范围,对犯罪客体作不同层次的概括,从而把犯罪客体分为一般客体、同类客体、直接客体三类 B.犯罪的一般客体是对同类客体的抽象和概括C.任何犯罪都会使犯罪客体受到损害,而犯罪对象则不一定受到损害D.犯罪直接客体又分为一般客体和复杂客体答案:AC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犯罪的一般客体指一切犯罪所侵犯的社会关系或者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关系整体。 B.犯罪对象不一定受到侵害、犯罪对象未必能决定犯罪的性质是关于犯罪对象的正确表述。 C.研究犯罪的一般客体,就是把刑法保护的所有社会关系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揭示一切犯罪的共同属性。 D.我国刑法将犯罪的同类客体分为10大类。 答案:ABCD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犯罪对象是指犯罪行为所直接作用的具体人或者物,一切犯罪行为都会侵害到具体的人或者物,所以一切犯罪都有犯罪对象。 B.危害行为是一切犯罪在客观方面都必须具备的要件。 C.刑法中的“作为”是指行为人以积极的行为实施的违反禁止性规范的危害行为。 D.利用他人实施的行为而进行犯罪的是不作为形式的犯罪。 答案 :BC4、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不作为的法律明文规定的义务是指刑法明文规定的义务而非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其实施的一切行为规范所规定的义务 。 B.犯罪客观方面物质性结果与非物质性结果是依据危害结果距离危害行为的远近或危害结果与危害行为的联系形式或者受到损害的程度来划分的。 C.人在精神错乱状态下的举动、人在身体受强制情况下的行为、人在不可抗力作用下的举动、人在睡梦中的举动不属于刑法中的危害行为。 D.甲对乙实施抢劫,乙乘其不备逃跑,甲在后紧追,乙在横穿公路过程中被正常驾驶的汽车撞死,甲乙死亡的结果对甲的影响是:甲的行为与乙的死亡结果之间成立偶然的因果关系,导致在对甲的抢劫罪量刑时,考虑这一结果。答案:AB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从自然意义上讲,犯罪所侵犯的而为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关系,也属于一种客观事实特征,因此犯罪客观方面是包括犯罪客体在内的客观事实特征。 B不作为之所以与作为一样属于危害行为,同样可以成立犯罪,归根结底在于不作为是应为而不为,它同作为在侵害一定的社会关系这一点上是相同的。C.行为人盗窃了某一老太太的全部钱财,该老太太自杀。财物损失和老太太自杀是认定行为人构成盗窃罪的危害结果。D.对于具体案件,只要把它的刑法因果关系搞清楚了,就可以确定行为人的刑事责任了。答案:B6、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实行犯罪的时间、地点、手段方法,不影响犯罪的成立与否,而只会表明行为人的主观恶性。B.刑法中的危害行为是必须表现行为人的意志或者意识的行为,没有意志或意识的行为不是刑法意义上的危害行为。C.刑法上的因果关系是指危害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的联系。D.完全无刑事责任的精神病人是指辨认和控制能力减弱的精神病人和间歇性精神病人。答案:AD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醉酒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B.根据犯罪主体特殊身份的形成方式,身份可以分为定罪身份和量刑身份C.根据刑法的规定,对于尚未完全丧失辩认或者控制自己行为能力的精神病人犯罪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D.完全负刑事责任的精神障碍人有精神正常时期的“间歇性精神病人”。 答案:ACD8、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我国刑法明文规定的限制责任能力人中不包括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未成年人。B.虽然不满14周岁,但行为人的辨认和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已经达到或超过16周岁的人,在其实施危害社会的行为时,我们要具体问题具体对待,要追究其刑事责任。C.刑法典第49条规定:犯罪的时候不满18周岁的人不适用死刑。这里的“不适用死刑”并不意味着不能对不满18周岁的人判处死缓。D.病理性醉酒的人犯罪也属于醉酒的人犯罪,应负刑事责任。答案:ABCD9、下列说法正确的有:A.刑法典第291条的聚众扰乱公共场所秩序罪,法律规定只处罚首要分子,因此,该罪的主体是特殊主体。 B.我国刑法规定,已满16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因此16周岁就是完全刑事责任能力人,其犯罪后应承担的刑事责任程度就和成年人没有区别。C.我国理论界对于刑事责任能力的程度划分为完全有刑事责任能力、完全无刑事责任能力、限制刑事责任能力和减轻刑事责任能力四种。D.一切犯罪都必须具备的主观要件是犯罪的故意和犯罪的过失。答案:C10、下列说法错误的有 A.行为在客观上虽然造成了损害结果,但是是由不能抗拒的原因所引起的,这说明行为人缺乏认识和意志因素。B.直接故意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必然或者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放任和希望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 C.行为人动辄行凶,捅人一刀就走,放任伤亡结果发生,被害人未死亡而构成重伤的,行为人应负间接故意伤害的刑事责任。D、意外事件与疏忽大意的过失在没有预见危害结果上的区别是前者是根本不可能预见,而没有预见,后者是能够预见而没有预见。答案:B11、下列说法正确的有()A.刑罚轻重的认识错误不属于法律上的认识错误。B. 是否构成犯罪的错误属于事实认识错误。C.某甲驾一货车穿行于陡峭山路,某乙想尽快赶到投宿地想搭便车,冒然抓住车厢后部,但却无法攀上,某甲知道这一情况后,为摆脱某乙骤然刹车,致某乙摔入山沟,当场死亡。某甲对某乙的死亡的心理态度是间接故意。D. 甲平时小偷小摸,听说开始严打后到司法机关自首;甲引诱不到14周岁的少女与之发生性关系,认为自己的行为不构成犯罪,这些都属于法律认识错误。答案: CD 本资料由整理,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