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礼考工记》记载“天子之城,方九里,旁三门,九经九纬,经涂九轨,面朝后市,左祖右社”。即都城总体布局以宫室为中心,宫城、皇城、都城的城墙呈“回”字形,层层相套,都城墙边长九里,四面各开城门三个,彼此对应的城门以街道相连,南北为街,东西为巷,纵横交叉将全城分隔成若干个整齐的街区;皇城南面是文武官员的办公衙署,北面是集贸市场,东面是祭祀帝王列祖列宗的祖庙,西面是祭祀社神、稷神的社稷坛;周围街区是用围墙围起来的小区,称里坊,为市民居住区。(一)方正型城市模式中国是最早对城市进行统一规划的国家,早在周代就按礼制建筑城市,《周礼考工记》中就明确规定了城市的等级规模和布局模式。其影响一直延续到近代,并波及到了周边的东方国家,形成了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模式,即方正、整齐、左右对称,井然有序的棋盘式结构,外以高大城墙包围的封闭式模式。如隋唐长安城、北宋东京开封城、金中都城、元大都城、明清北京城等。(二)自然型城市模式不同的自然环境与不同的建城历程,也影响了我国古代城市轮廓形态与内部结构。如南宋杭州、明朝南京等,城市轮廓形态和内部格局均因地而异,为封闭式自然型城市模式。(三)西方开放型城市模式1840年以后,西方中心放射式开放型的城市布局模式,对我国城市建设也有影响,如上海、哈尔滨等,以中心广场为中心,道路呈放射状向外延伸,以一定间隔若干环形路将放射状道路连接,形成中心放射网格式格局。二、城市类型(一)古代都城我国历史都城曾有200多座,中国七大古都是安阳、西安、开封、洛阳、杭州、南京和北京。历史上城市布局最典型、规模最壮观、世界影响最大的是唐都长安和元大都北京,但景观保存最完整、对世界吸引力最大的是古都北京。唐长安城东西长9721米,南北宽8651米,面积约87平方千米,周长36千米,约为今西安城墙所围面积的8倍。皇城位于城北正中,中轴线宽150米,全城分100多个里坊,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名城。北京城始建于周武王十一年(公元前1045),建都史始于金天德五年(1153),至元四年(1267)修建的元大都奠定了北京城市的格局。明南京城曾为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南唐、明的都城。明太祖朱元璋于洪武十九年(1386)在元代的府城基础上建筑了周长35.267千米的南京城。洪武二十三年(1390)又增筑外廓,周长60千米。明南京城城墙是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城墙,也是我国仅存的古都城墙。明南京城规划突破了方正对称的传统都城形制,共设城门13座,城内东部为皇城区,中部为居民市肆区,西北部为驻军区。(二)历史文化名城根据各城市历史地位和文物古迹保留状况,为进一步加强对古老文化保护,我国批准并公布了101座“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其中有历代古都,有繁华的都会、商埠、府郡州县治所、文化古城、旅游胜地和革命圣地等。除城市基本格局遵照古制外,这些城市景观地体现了地方和民族文化特色。它们以实物从不同侧面和领域,反映了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悠久历史和博大精深的文化。明西安府城,是我国保存最完整的大型古城,建于1370~1378年。城墙周长11.9千米,面积约12平方千米。四面正中设门,每座门外设箭楼,内筑城楼,两楼之间建瓮城。平遥古城,坐落于山西晋中盆地,古城重建于明洪武三年(1370),面积2.3平方千米,城墙周长6千米,高8—12米,顶宽3一6米,青砖包砌,南面随河道蜿蜒而筑,其余三面皆直线砌筑。城内街道、市楼、衙署、商号、寺观、民居等均保留原有形制,建筑风格极富山西晋中地方特色。丽江古城,位于云南丽江市,海拔2410米,始建于宋末元初,面积3.8平方千米。古城布局不同于我国任何一座古城,没有城墙,只有关隘。城内没有规整的道路网,而与穿城水系密切结合,形成主街傍河、小巷临渠、跨河筑楼、门前即桥、引水入院的景象。城内民居瓦屋楼房,古朴雅致,构成水乡与山城相融合的风貌。(三)东方大都会上海东方大都会是西方人对上海的专称。1840年鸦片战争后,帝国主义强行在长江三角洲开辟商埠。伴随经济入侵的是文化移植,白南京路到外滩,呈现出一派西方城市景观。东西方文化交融的新型民居建筑群石库门与西方洋楼相伴而生。(四)风景名胜城市广西桂林素有“桂林山水甲天下”之美誉,苏州、杭州被誉为“人间天堂”,“春城”昆明以风景优美四季如春闻名,承德是融合汉、藏、蒙、满各族建筑艺术精华的风景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