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题下一题
跳转到
 
 
  世界如此多姿,发展如此迅速,窥一斑未必还能知全豹。但正如万花筒一样,每一个管窥都色彩斑斓。  
 
 
  知识通道 | 学习首页 | 教师首页 | PK首页 | 知识创造首页 | 企业首页 | 登录
 
本文对应知识领域
人物轶事:冯骥才——文化家园的守望者
作者:互联网 申领版权
2010年08月11日 共有 1149 次访问 【添加到收藏夹】 【我要附加题目
受欢迎度:
    冯骥才,1942年生,当代作家。原籍浙江慈溪,生于天津。从小喜爱美术、文学、音乐和球类活动。1960年高中毕业后到天津市国画研究会从事绘画工作,对民间艺术、地方风俗等产生浓厚兴趣。1974年调天津工艺美术厂、在工艺美术工人业余大学教图画与文艺理论。1978年调天津市文化局创作评论室,后转入作协天津分会从事专业创作,任天津市文联主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中国小说学会会长、中国文联副主席等职。著有长篇小说《义和拳》(与李定兴合写)、《神灯前传》,中篇小说集《铺花的歧路》、《啊!》,短篇小说集《雕花烟斗》、《意大利小提琴》,小说集《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系列报告文学《一百个人的十年》,电影文学剧本《神灯》,文学杂谈集《我心中的文学》,以及《冯骥才中短篇小说集》、《冯骥才小说集》、《冯骥才选集》等。短篇小说《雕花烟斗》,中篇小说《啊!》、《神鞭》,分获全国优秀短篇、优秀中篇小说奖。部分作品已被译成英、法、德、日、俄等文字在国外出版。冯骥才以写知识分子生活和天津近代历史故事见长。注意选取新颖的视角,用多变的艺术手法,细致深入的描写,开掘生活的底蕴,咀嚼人生的况味。冯骥才是以小说名世的,至今,各种版本和各种文字的作品,已经出了150多种,摞起来比他还高,真正的著作等身,海内外的读者熟悉他,多是通过这些作品,因此,他的主业,应该是个作家。而他偏偏又有着绘画的才能与灵性,他的每一幅画作,都同他的小说一样,具有震人心魄的力量,其中的文化内涵,非一般的画家所能超越。在他事业辉煌的时候,即上世纪90年代,冯骥才开始把目光转向民间文化遗产的抢救。拿他的话说,现在所做的工作主要有三方面,即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的普查和认定、中国少数民族文化保护和古村落的调查与保护。如今,诸如中国木版年画、民间剪纸、唐卡等等,以及中国民俗志、中国民间故事全书的编撰都已展开。20世纪90年代,国际经济全球化对中国影响日盛。国内,现代化脚步冲击着源远流长的农耕文化。旧城改造全国铺开,危房陋屋成为首当其冲的改造对象,古老的、精美典雅的、蕴含历史信息的危房也在改造之列。600年历史的估衣街是天津最古老的商业街,街上的百年老店"谦祥益"、"瑞蚨祥"是北方大商埠标志性建筑,街与店皆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99年12月9日,曾在天津老城区生活过十几年的冯骥才得知老街要拆,立刻致信市长,大声疾呼:"哪个城市拥有一条老街,即是拥有一件传家宝。"冯骥才对城市文化有着自己的见解,他在《今》上发表了一篇感情忧愤的文章《老街的意义》。"文物与文化是两个概念。文物是指历史建筑的精华,如皇家建筑、宗教建筑;文化是指历史街区,如北京四合院、胡同等。国家有文物保护法,文化没有。文化是人立足之根。一个失去了文化的城市,人将无根。"是啊,城市不仅是我们栖身的家园,更是我们灵魂的家园!为呼吁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他撰写了大量饱含深情的文章,出版了有关城市传统文化研究的专著。《手下留情-现代都市文化的忧患》、《紧急呼救-民间文化拨打120》都是那么脍炙人口。冯骥才非常欣赏秘鲁作家略萨的话:"对一个作家来说,最重要的不是你运用何种方式写作,而是你对整个社会问题和文化问题所给予的关注。"冯骥才对民间文化的关注不只停留在做文章上,而是身体力行地去行动!他朴素的话语令人难忘:"我喜欢行动-用行动来实现思想,或者把思想变成充满活力的行动。"为将要失去的古城留影,他拿出几十万元稿费邀集文化、建筑、考古、民俗、摄影界等人士展开抢救老街行动:录像、拍照、录音、挽留一切文化细节。抢救志愿者拍摄的两千多幅照片印在《旧城遗韵》、《小洋楼》、《海河流域》等画册上。这三本画册较完整地保留了600年津城的文化气息。
    2000年2月10日,冯骥才签名出售《估衣街珍存》明信片,他意将估衣街街貌像《旧城遗韵》一样珍存在百姓心中。一个月的抢救行动动摇了估衣街的动迁计划,街上的文物得以部分保留。如今,估衣街仍然是天津人骄傲之所、外地人驻足观赏之地。1998年,冯骥才建议成立"老城博物馆"以展示老城文化。他说:文物的精神价值远远高于它的财富价值,因为文物是珍贵的历史见证。为筹集博物馆的资金,冯骥才率先买了一万多元的老城文物:砖雕、石狮子、雕刻木匾等,捐赠给未来的博物馆。2001年,"老城博物馆"在一座四合院门前挂牌。建立博物馆表现了他的文化见识、文化眼光和文化情怀。他认为,博物馆的建设可以提升整个城市的文化品位,使城市拥有水准很高的文化环境,应多挖掘其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内涵,挖掘纯粹的文化价值,将城市历史的真正意义释放出来。"我们是讲责任的一代。当看到我们的社会和社会文化出现不和谐时,看到我们的精神领域有这么多的困惑时,就会毫无疑问地守望我们的文化。"说到这里,冯骥才有些激动:"我现在是急于写我的散文,急于写我的小说,急于画我的画呢?还是急于到文化的第一线去,到田野里去,到民间去?毫无疑问,我会选择后者。"他提高了嗓音:"这个选择是完全凭自己的心,而不是太费劲的选择。"2003年,由冯骥才倡议推动的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正式启动。两年多来,冯骥才跑遍了全国26个省、自治区、市,边指导志愿者进行田野普查,边进行民间文化抢救。在他眼里,民间文化有着无尽的魅力甚至充满着灵气。南乡三十六村、内丘神马、拜灯山、打树花、仁慈堂、屋顶秘藏古画版等等,这些散落民间的文化艺术携带着历史的、文化的气息,凝聚着先人的智慧。为了摸清古村落的"家底"。冯骥才跑遍了山东、山西、江西、安徽等7省的几十个村庄。他直接和镇长、村长"谈判",在一系列的乡村文化和hr上发表看法。"我准备写一篇关于古村落的现状和出路的文章。明年5月份,在江南的嘉兴召开全国古村落高峰,请全国古村落负责人到那里去研讨。"2003年春,冯骥才去山东考察杨家埠年画。有个老人叫杨洛书,是杨家铺最好的年画师傅。他的学生是一个日本女孩,几年前千里迢迢来到杨家铺,找他拜师学艺。但难以想象的是,杨师傅自己的孩子却怎么也不愿意子承父业。在考察中,冯骥才发现,不仅现代的年轻人不愿意学年画了,就连研究年画的年轻人也十分罕见:"据我所知,全国大大小小的年画产地中,只有少数地区有自己的年画研究员。中国有大大小小上百家美术学校和院系,竟然没有一家美术学院设有介绍和研究年画的专业课程。几乎所有的美术学院都教授西方美学,设有油画、水彩画专业,而我们却连个研究中国自己的传统年画的研究生都找不出来。"
    人手不够是个大麻烦。在近两年内,冯骥才对山东杨家埠、四川绵竹、河北武强等几个年画产地进行了全方位的考察和资料搜集。面对着自己从各地带回来、堆得跟小山似的图片和文字材料,人手的问题又一次让冯骥才头疼了。身为中国民间文化协会的主席,冯骥才最后发动了所有能动员的人和专家参与到民间文化调查工作中来,即使如此,这支分散在全国各地的队伍也才2000人不到。他甚至还亲自编写了一本指导性的《普查手册》,为的是方便所有专业与非专业的人士都能按照统一格式和同一分析方法来共同完成这项工作。但是,在冯骥才领导的队伍中,有文化专业素养,还有时间、精力帮助冯骥才分析材料、组织完稿出报告的人,还是少之又少。2005年年初,《中国木版年画全集杨家埠卷》终于在一年多的分析整理之后结集出版。不仅没有欣慰,冯骥才还因此忧心忡忡:"木版年画的全面普查仅仅是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的第一个专项工作。按原定计划,《中国木版年画全集杨家埠卷》只是中国木版年画调查的第一卷,还有17卷待整出版。"可是,谁愿意将自己的精力投入到这个几乎没有收入的调查之中呢?而冯骥才更焦虑的是,如果按照目前的工作进度,即使一年整理一本结集,等到18卷全集悉数与读者见面时,自己也已经80岁了。第一次去冯骥才工作室的人,常常会对那里四处堆放着的年画、唐卡、织绣和匾额而感到好奇。这些东西全是他在全国各地的调查中搜集而来的。与其他艺术家工作室不同,冯骥才的工作室很少有自己的画作。2003年11月份举行的那场冯骥才绘画作品义卖会,可谓轰动一时。"攒了一年的30多张画,卖出去了28张。"冯骥才用义卖得到的一百多万人民币支撑起了"冯骥才民间文化基金会"的"半壁江山"。白天四处奔走,夜晚写作或绘画以积累资金这是64岁的冯骥才习以为常的生活。他似乎已经把画画的工作"市场化"了,"总是觉得没钱,我就是画得再快,也追不上民间文化遗产消失的速度。"从冯骥才创立自己的民间文化基金会那一天开始,他就总是感到钱不够用,"似乎很少有文人会觉得自己缺钱用,我却是其中一个。"向政府伸手要资金,审批是个漫长的过程;找地方寻求资金支持,也并非一件容易事。所以这些年,冯骥才把自己挣的钱大部分都花到了民间文化保护的工作上。他常常对身边的人说,恨不得多生出几只手来,一边加大力度写书,一边加快速度画画。在冯骥才的BLOG下方,有这样一段话:"冯骥才博客上的图文,未经本人授权和许可不得转载,如有意使用请联系冯骥才工作室。"冯骥才声明,用自己的文章是一定要付稿费的。稿费,成了冯骥才积累抢救民间文化基金的一个主要途径。上世纪90年代,冯骥才就开始用自己的稿费作为资金来支持调查古城和一些文化古址。1994年至1997年,冯骥才为了记录天津老街,花光了他辛辛苦苦攒下的几十万元稿费。冯骥才两次通过卖画筹集资金,成立基金会支持云南甲马、贵州民间美术遗产等调查。今年底,基金会还将与中国民协合作,评选中国首届"民间守望者"奖。"经费非常少,普查抢救民间文化非常艰苦,需要很强的奉献精神。许多文化工在第一线默默地工作着,一些很有名的老专家住着最普通的旅店,甚至住在老百姓家里,调查、研究、抢救,非常令人感动。"冯骥才有时候也会觉得很疲倦。但是,一旦有个电话打过来,说到一个好的街区或村落要被拆掉的时候,他再累也会跑去。"因为这是一种责任,也是一种爱。它们就像是一个无形的十字。我曾经说过这句话:民间文化要拨打120(急救电话)。""坦率地说,我有时候也非常悲观。比如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天津的很多老街区还是拆掉了。但是你还是要拼力去做。为了一种精神吧。"谈到这里,冯骥才深情地说:"我跟爱人都是画画、搞艺术的,她对我的想法很了解。她支持我,因为我是个理想主义者。""传承文化是每一个人的事。只有我们每个人都关心和爱惜前人给我们留下的这些财富,我们民族的精神和独特的审美、独特的气质、独特的传统,才能传承下去。我们需要共同努力。"仅靠个人之力来拯救民族民间文化的消亡与其说它是个理想,还不如说它是个神话。然而,冯骥才相信这样的神话,不仅如此,他还认为还有越来越多的人也相信这样的神话。正因如此,这次"中国民间文化守望者"人物评选,冯骥才感到意义重大。他介绍说,经过一个月的评选,最终当选的五位"守望者"将从"冯骥才民间文化基金会"每人获得一个奖杯。虽然这个奖励显然无法弥补这些"守望者"长达数十年的默默牺牲,但冯骥才认为,至少可以告诉"守望者""人们一直在关注他们,在肯定他们。"

 

相关新闻

歌诗达邮轮之旅 日本福冈
歌诗达邮轮(首尔篇�)
歌诗达邮轮 惠旅游
歌诗达邮轮 非诚勿扰片段
歌诗达邮轮之旅
皇家加勒比邮轮之海洋绿洲号的组建
邮轮上的经典美食 歌诗达
皇家加勒比邮轮 运营介绍(二)
皇家加勒比邮轮 运营简介(一)
歌诗达邮轮日韩风情游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旅游拍照十大禁忌
[开封大相国寺导游词]
[峨眉山金顶导游词]
[峨眉山万年寺导游词]
峨眉山乐山导游词
北山导游词
金山岭长城导游词
中岳庙导游词
洛阳水席导游词
鸡冠洞导游词

题目筛选器
日期:
类型:
状态:
得分: <=
分类:
作者:
职业:
关键字:
搜索

 
 
 
  焦点事件
 
  知识体系
 
  职业列表
 
 
  最热文章
 
 
  最多引用文章
 
 
  最新文章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法律顾问 | 意见反馈
版权所有 不得转载
沪ICP备 10203777 号 联系电话:021-54428255
  帮助提示    
《我的太学》是一种全新的应用,您在操作中遇到疑问或者问题,请拨打电话13564659895,15921448526。
《我的太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