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班组设备管理的重要性
1.确保设备、工具处于良好运转状态。
(1)运转正常,效能良好。
(2)内部机件无损,质量符合要求。
(3)主体整洁,零件齐全好用。
(4)技术资料齐全、准确。
2.正确使用,精心维护保养设备,充分发挥设备效能,设备效能要求达到设备设计能力和铭牌能力,能满足工艺要求。
3.减少故障,防止事故。
二、班组设备管理的内容
1.严格遵守设备操作、使用和维护规程,做到启动前认真准备,启动中反复检查,运行中搞好调整,停车后妥善处理,认真执行操作指标,不准超温、超压、超速、超负荷运行。
2.必须坚守岗位,严格执行巡回检查制度,定时按巡回检查路线对所有设备进行仔细检查,主动消除脏、松、缺、乱、漏等缺陷,认真填写运行记录、缺陷记录和操作记录。
3.认真执行设备润滑管理制度,搞好设备润滑,坚持做到“五定”、“三级过滤”。五定即:定人、定点、定质、定量、定时。三级过滤即:从领油大桶到岗位贮油桶;从岗位贮油桶到油壶;从油壶到加油点。
4.严格执行设备定期保养制度,对备用设备到定时盘车,做到随时可以开动投用,做好防冻、防腐和清洁工作,对本单位封存、闲置设备应定期维护保养。
5.保持本岗位的设备、管道仪表盘、油漆保温完整,地面清洁,加强对静密封点管理,消除跑、冒、滴、漏,努力降低泄漏率,搞好环境卫生,做到文明生产。
6.操作人员发现设备有不正常情况,应立即检查原因,及时反映,在紧急情况下,应按有关规程,采取果断措施,或立即停车,并上报和通知班长及有关岗位,不弄清原因、不排除故障不得盲目开车。
7.教育和培训班组成员掌握设备性能特点和正确的操作方法做到“应知”“应会”保持设备安好状态,使其发挥最佳效能。
8.班组要严格执行设备故障和事故分析制度。
三、怎样搞好班组设备管理1.根据本班工作内容,制定具体工作标准进行细化和量化。
(1)当班工作标准。A.严格执行操作规程,保证机泵运转无杂音,泵出口流量、压力平稳,电流不超过额定值,电动机滚动轴承温度≤70℃,滑动轴承温度不超过65℃。B.认真执行交接班制度和巡回检查制度,提前30分钟进岗预检对口交接,接班后定时按规定路线认真进行巡回检查,运用听、摸、看、嗅、比等方法,对机泵压力、流量、温度、电流、振动、泄漏、冷却、润滑、声音等进行全面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和汇报。
(2)机泵考勤标准。A.准确做好机泵运行时间记录。B.详细记录机泵故障原因。C.认真填写机泵检修及更换配件情况。
(3)擦泵标准。A.泵体、轴承箱下部油标、泵座、下水槽全面擦到。B.电机机身、散热片、前端盖、机座全面擦到。C.泵的水泥基础及底座周围油迹擦干净。D.各附件管线、阀门、手轮、压力表全面擦到。
(4)交接班及填写月志标准。A.接班时对设备运行、备用状态心中有数。B.运行泵压力、流量、温度、电流、接点记录数据准确。
2.执行工作标准要细,即检查设备、调整、记录确认交接签字等工作要细,要准确。四三司泵操作法:即三勤、三细、三个不放过、三个坐不住。
(1)三勤:勤检查、勤维护、勤联系。
(2)三细:摸温度要细、听声音要细、看运转要细。
(3)三个不放过:发现疑点不搞清楚不放过、解决问题不彻底不放过、处理问题后不搞好现场规格化不放过。
(4)三个坐不住:下雨、天热、换泵后坐不住。
3.要求严、考核严。
4.加强教育和培训,不断提高人员素质。一方面提高技术素质,鼓励泵工刻苦钻研技术,大力提倡岗位成才,另一方面,不断提高人员思想素质,加强“主人翁意识”责任心教育。
设备的点检和维修
一、设备的点检
(一)点检的定义
点检中的“点”是指设备的关键部位,通过对设备关键部位的点检能及时发现和解决设备的故障和问题,动态地了解设备技术状态和安全状况,有利于提高设备的可靠性。点检是指为了维护设备所规定的机能,按照一定的规范或标准,通过直观或检测工具,对影响设备正常运行的一些关键部位的外观、性能、状态与精度进行制度化、规范化的检测,属于动态的检查方法。设备点检是设备管理的关键。
(二)点检的分类
1.按点检的周期分。
日常点检——由岗位操作工或岗位维修工承担。
短周期点检——由专职点检员承担。
长周期点检——由专职点检员提出,委托检修部门实施。
精密点检——由专职点检员提出,委托技术部门或检修部门实施。
重点点检——当设备发生疑点时,对设备进行解体检查或精密点检。
2.按分工划分。
操作点检——由岗位操作工承担。
专业点检——由专业点检、维修人员承担。
3.按点检方法划分。
解体点检——将设备拆分,对零部件进行检查。
非解体点检——对设备整体进行检查。
(三)专职点检人员的点检业务及职责
1.制订点检标准和给油标准、零部件编码、标准工时定额等基础资料。
2.编制各类计划及实绩记录。
3.按计划认真进行点检作业,对岗位操作工或运行工进行点检维修业务指导,并有权进行督促和检查,有问题要查明情况及时处理。
4.编制检修项目预定表,并列出月度检修工程计划。
5.根据点检结果和维修需要,编制费用预算计划并使用。
6.根据备件预期使用计划和检修计划的需要,编制维修资材需用计划及资材领用等准备工作。收集设备状态情报进行倾向管理、定量分析,掌握机件劣化程度。参加事故分析处理,提出修复、预防及改善设备性能的意见。提供维修记录,进行有关故障、检修、费用等方面的实绩分析,提出改善设备的对策和建议。
7.参与精密点检。
(四)点检的十大要素(即点检内容)
1.压力;2.温度;3.流量;4.泄漏;5.给脂状况;6.异音;7.振动;8.皲裂(折损);9.磨损;10.松弛。
(五)确定点检周期的因素
1.设备的作业率;2.设备使用条件;3.环境条件(温度、湿度、粉尘等);4.润滑状况;5.对生产的影响程度;6.使用实绩值;7.制造厂家的推荐值。
二、设备的维修
1.维修标准。维修标准有维修技术标准、点检标准、给油脂标准和维修作业标准四项,简称维修四大标准。
2.各级设备的维修方式及对维修标准的要求。
5.设备润滑油牌号、品种、规格变更、代用审批程序。机电设备的润滑方式,润滑油脂牌号、品种、规格、性能及国产化代用均由设备技术室审批。6.备品、备件的试制、代用。
(1)关键设备和重要设备(A、B级)备件试制中的技术问题由设备技术室决定。
(2)一般设备和次要设备的备品备件的试制代用中的技术问题由地区技术部门决定。
7.编制维修作业标准的目的。
(1)提高检修作业质量;
(2)缩短检修作业时间;
(3)防止检修作业事故的发生;
(4)有利检修作业管理;
(5)设备故障、状态管理。
掌握设备的安全操作程序
一、安全操作规程编制原则和依据
安全操作规程的制定要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其内容要结合设备实际运行情况,突出重点,文字力求简练、易懂、易记。条目的先后顺序力求与操作顺序一致。根据设备使用说明书的操作维护要求,结合生产及工作环境进行编制。
安全操作规程的编制根据国家、行业有关法律、法规、规程、标准来进行。
二、设备安全操作规程内容
设备安全操作规程内容一般包括:
1.设备安全管理规程主要是对设备使用过程的维修保养、安全检查、安全检测、档案管理等的规定。
2.设备安全技术要求是对设备应处于什么样的技术状态所做的规定。
3.设备操作过程规程是对操作程序、过程安全要求的规定,它是岗位安全操作规程的核心。
如果安全操作规程的内容较多,一般将设备系统或工作系统划分为若干部分展开编写。实际划分可根据机械设备组成情况、作业性质、操作特点等而定。
三、设备安全操作规程的一般通用要求
1.开动设备、接通电源以前应清理好工作现场,仔细检查各种手柄位置是否正确、灵活,安全装置是否齐全可靠。
2.开动设备前首先检查油池、油箱中的油量是否充足,油路是否畅通,并按润滑图表卡片进行润滑工作。
3.变速时,各变速手柄必须转换到指定位置。
4.工件必须装卡牢固,以免松动甩出,造成事故。
5.已卡紧的工件,不得再行敲打校正,以免损伤设备精度。
7.开动设备时必须盖好电器箱盖,不允许有污物、水、油进入电机或电器装置内。
8.设备外露基准面或滑动面上不准堆放工具、产品等,以免碰伤,影响设备精度。
9.严禁超性能、超负荷使用设备。
10.采取自动控制时,首先要调整好限位装置,以免超越行程造成事故。
11.设备运转时操作者不得离开工作岗位,并应经常注意各部位有无异常(异音、异味、发热、振动等),发现故障应立即停止操作,及时排除。凡属操作者不能排除的故障,应及时通知维修工人排除。
12.操作者离开设备时,或装卸工件,对设备进行调整、清洗或润滑时,都应停止并切断电源。
13.不得随意拆除设备上的安全防护装置。
14.调整或维修设备时,要正确使用拆卸工具,严禁乱敲乱拆。
15.人员思想要集中,穿戴要符合安全要求,站立位置要安全。
16.特殊危险场所的安全要求等。
四、安全操作规程制定的步骤
1.调查、收集资料信息。安全操作规程应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为了制定出合理的安全操作规程,必须对设备运行情况进行深入调查,并收集分析相关资料信息,包括:
(1)该类设备现行的国家、行业安全技术标准,安全管理规程,有关的安全检测、检验技术标准规范;
(2)该设备的使用操作说明书,设备工作原理资料及设计、制造资料;
(3)同类设备曾经出现的危险、事故及其原因情况。
2.编写规程。规程内容确定后即可按照一定的格式编写,安全操作规程的格式一般可分为“全式”和“简式”两种:全式一般由总则和适用范围、引用标准、定义或名词说明、操作安全要求构成,通常用于适用范围较广的规程,如行业性规程;简式的内容一般由操作安全要求构成,其针对性很强。企业内部制定的安全操作规程通常采用简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