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12月13日 18:05 电脑商情报“井喷”前的积累用20年来划定网络时代的范围也许并不一定准确,毕竟,关于网络时代开始的标志性事件,一直以来就有着不同的观点,比如30年前文顿@瑟夫和罗伯特@卡恩共同发明的后来成为互联网标准通讯协议的TCP/IP协议,再比如更早一点的梅尔卡夫的以太网,然而,把1984年定义为网络元年依然不是毫无道理,因为这一年IT界出现了思科一个发明了路由器并从此让网络真正成为一个时代的伟大公司。1984年,思科在硅谷的圣何塞成立,创始人是斯坦福的一对教师夫妇列昂纳德@波萨克和桑德拉@勒纳。他们设计了一种新型的联网设备,用于斯坦福校园网络,将校园内不兼容的hr局域网整合在一起,形成一个统一的网络。这种设备就是后来的路由器。路由器又叫做网关,是一种利用软硬件的精巧构思来引导数据传输的专门设备,它在ISO的七层网络模型中属于第三层设备,并且屏蔽了以下几层设备的差异,即它不再在乎你的数据链路层的网络结构,以太网,令牌环或者其他的网络在这里都没有了差别。路由器的主要功能有两个:选路和交换,选路就是让数据包找到正确的目的地,交换就是保证把数据包传到正确的目的地。作为中间设备,路由器的重要性和价值显而易见在网络发展初期,并存着多种网络,比如早期比较主流的DEC网络和以太网,由于各种网络之间遵从不同的协议,因而无法互通和交流这种情况直到路由器出现后才得以解决,而我们遍布全球的互联网也才能随后出现,从这个意义上说,路由器毫无疑问是整个网络时代的基础,而思科对于网络的意义也不言而喻。以以太网独步天下的3Com当然也是伟大的公司,他们拥有梅尔卡夫一个发明了以太网并提出“网络第一定律”,堪与Intel的摩尔比肩的人物。然而,在梅尔卡夫退出3Com后,公司开始由一个技术先锋蜕变为商人的赚钱机器,终于在90年代炙手可热的网络大潮中被思科超过。此后,思科平步青云,并在1995年加冕成为全球最大的网络设备制造商,而3Com则在思科的光芒中慢慢褪色,不再为世人所瞩目。随后的10年,思科在摩格里奇和钱伯斯的领导下顺利而又小心翼翼地成长着,说顺利是因为基本上没有很强大的竞争对手直到华为兴起以前,放眼全球几乎没有任何一家厂商能从高端到低端跟思科构成全面的竞争关系,说小心翼翼是因为这10年间思科的发展相对平稳,并没有爆炸性地突破1992年钱伯斯入主思科时,公司营业额只有12亿美元,相比于2000年180多亿美元的收入实在不可同日而语。与此同时,朗北电等老牌设备提供商在进入数据通信领域后的发展也并不算太快。把思科和其他设备提供商这段时间发展的相对平缓归因于互联网发展相对缓慢的大环境也许是正确的,尽管TCP/IP协议和路由器交换机的出现为互联网提供了必要条件,但1994年以前,互联网的发展并没有出现“井喷”,Internet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还显得比较陌生,一方面是由于pc普及率和网络建设的相对落后,另一方面也缺乏吸引人的应用用的观点来看,没有人性化界面的浏览器,没有各种IM工具,谁会愿意去上网呢?没有市场需求的拉动,无论思科还是3Com都只有等待的份儿。黄金时代的辉煌1994年对于互联网来说是重要的一年,这一年发生了两件足以载入史册的大事。1994年4月,斯坦福大学的两名hr,David Filo和美籍华人杨致远共同创办了超级目录索引Yahoo,并成功地使搜索引擎的概念深入人心。从此搜索引擎开始成为互联网主流应用之一。1994年10月,网景公司发布了Netscape Navigator 1.0版本,宣告了浏览器时代的到来。把1994年定为网络黄金时代的开端相信不会有太多的异议,搜索引擎和浏览器的出现绝对是划时代的,而此后叱咤风云的IE、ICQ以及Google都不过是锦上添花。互联网从1994年开始发威,而思科等众多设备提供商也从这一年才开始体验到网络大潮的甜蜜。1994年8月,思科系统公司正式进入中国,北京办事处宣告成立,无独有偶,中国最大的网络和通信设备提供商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也在这一年成立了数据通讯部门,并在北京设立了研究院。国际巨头和中国巨头的同时选择也许不是巧合,而是“英雄所见略同”1994年的确是设备提供商发展的最佳时机,网络时代日新月异,对任何一个公司来说,稍稍错过机会都有可能相去甚远或者在今后的发展中处于被动地位。中国最早的网民对于那几年互联网的飞速一定不会感到陌生,就在那几年,国人从不知网络为何物到开始慢慢学会上网,中关村开始出现了D-LINK的集线器和全向的Moden,全国各地从北京上海到三四级城市都出现了网吧和并不算宽的宽带。1994年中国的网络用户是多少,大概没有人统计过,不过那时候浏览器刚在美国诞生,Yahoo也尚在襁褓中,并未形成气候,相信中国乃至全球的网民数量都应该少得可怜,而根据CNNIC 2000年7月的统计数据,2000年7月国内的网民数量约为1690万这个数字相对于的8700万当然不算什么,但与1994年的情况相比自然是不可以道里计。随后几年间主要网络设备提供商异乎强劲的发展势头也清楚地验证了这一市场需求的变化:1995年华为的整体销售额约为30亿元,而到了2000年,华为的销售额已经一跃上升到220亿人民币,短短5年间增长了7倍;而思科中国的变化同样令人惊讶,2002年思科中国的销售额已经由进入中国时的几乎为零增长到超过10亿美元,并成为思科全球第四大市场。网络从业人员开始成为最热门的行业,据说,最热的那几年,拥有CCNP认证的工程师在美国平均年收入能达到14万美元,在中国也能拿到至少20万人民币的年薪。也就是在这几年,hr和通信专业开始成为高校最炙手可热的专业。抛开全球市场不表,网络黄金时代的到来也给中国的设备提供商们提供了充足的养分,让它们能在思科、朗北电、摩托罗拉等国际巨头大举进犯的环境下依然能够有足够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华为、中兴等一批成功企业也在这种大环境下顺利成长起来。1996年,中国第一款自主研发生产的路由器在华为北京数据通信研究所诞生,由此打破了国外厂商对于路由器产品的垄断。值得一提的也许是华为,这个以“狼性”闻名的公司凭着总裁任正非的“偏执狂”路线毅然决然地从1988年成立起就恪守着自主研发、技术独立的发展信念,至今其产品已经涵盖了交换、接入、传输、移动通信、智能网、支撑网、自动柜员机、接入服务器、路由器、以太网交换机、会议电视等主要通信领域,形成了自主的核心技术体系,并在光网络、移动通信和宽带等多个领域处于业界领先水平,其产品关键部件均采用自行设计的集成电路芯片。直到,中国人也造不出一辆真正属于自己的汽车,而华为却已经把自主研发生产的路由器交换机卖到了全球市场并成为思科全球有力的竞争对手,除了托中国互联网黄金时代的福,和华为自身的顽强和韧性恐怕也不无关系。“寒冬”后的反思对于任何一个通信业从业者来说,2001到2003年都不会是让人愉快的三年,网络大潮的退却的阴影让不少经历过的人还记忆犹新,包括北电、朗摩托罗拉、思科、华为在内的众多通信业巨头几乎无一幸免,均遭到了亏损的厄运。任正非喊出了“华为的冬天”,而一向风度翩翩、自信满满的钱伯斯也罕有地说出了“思科随时可能死掉”这样的话,并在大规模裁员后将自己的年薪降到了1美元。2001财年,老牌通信巨头们的财报首先让人感到了IT业冬天的刺骨寒冷,在光通讯领域无所不能的朗讯以47亿美元的巨额亏损刷新了公司亏损的历史纪录,而更加令人瞠目结舌的北电则刷新了IT业单一财年的亏损纪录亏损额达273亿美元,与此相对应,两家公司都随后在全球解雇了超过4万人……从诞生以来未尝败绩的思科也第一次尝到了苦果:2001财季,公司大幅亏损10亿美元,并在巨大的压力之下裁员8500人,裁员数量超过公司员工总数的18%。而华为的“颤抖”来得稍晚:2001财年,华为销售额达到255亿元,比2000年的220亿元略有增长,而这恐怕还跟华为习惯于在年底压货并将业绩提前算在本年度的习惯有关,因为随后的2002年,华为全年销售额只有220亿元,又退回了2000年的水平。一家家传奇公司,一个个传奇人物在IT业最彻骨的冬天都没能制止住自己颤抖的双腿。现在看来,最寒冷的“冬天”是过去了,但“春天”也并没有那么快到来,2004年让思科、华为们在喘息中慢慢复苏,却也并没有给出太多的氧气,随着“后冬天时代”的来临,竞争让所有人都感觉到了紧张。2003年1月24日,思科在美国德克萨斯州东区法院对华为正式提出诉讼,指责华为侵犯了思科公司的知识产权,随后旷日持久的“思科华为案”一波三折,最终以思科接受和解告终。思科和华为持续整整一年半的专利侵权案也许是近年来通信业最吸引眼球的大事,但现在看来也不过是一段小插曲,是后冬天时代激烈竞争的必然产物,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思科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了来自华为的压力。于是,另一件轰动业界的大事华为3Com合资公司的成立也就显得顺理成章了。2003年3月20日,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和美国3COM公司宣布成立合资公司,共同向全世界行销网络通信产品。通过合资,华为得以借助3Com公司全球的渠道和品牌影响力进一步推进全球化战略,从而将与国际巨头们的战场从中国市场扩展到全球范围。在这里不能不提的是港湾网络一家打着华为烙印的新兴公司。港湾网络有限公司是在国际着名大型投资机构和国内大型国有企业投资机构支持下稳健发展的高新技术企业。港湾网络拥有自主研发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全线宽带IP网络设备。截止到目前,共计申请66 项专利,16项软件着作权。以港湾目前不足10亿的销售额自然无法与思科、华为等前辈比肩,然而港湾生存到,不能不说是个奇迹:成立于2000年的港湾从出生到发展都浸淫于IT业最寒冷的冬天,又面临着思科、华为的打压,却顽强的活到了并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从某种程度上说,港湾之于华为像极了Juniper之于思科:同样是作为公司三把手的技术核心高层离开原公司创业,同样是以技术领先作为显赫标志,同样保持了原公司的文化氛围和管理风格……港湾和Juniper的成功让所有人都不得不重新审视后冬天时代企业发展和成功究竟如何实现,如果说诞生期和黄金时代的充足奶水还有机会让大量公司如雨后春笋般疯狂生长,那么在网络发展了20年的情况又如何?后冬天时代的来临,让通信业巨头们的竞争更加复杂化,也让对于渠道等有限资源的争夺更加白热化,大家开始地拚综合实力。思科依然是老大,但它已经不能在所有领域保持技术领先,而一些技术领先却缺乏市场、渠道拓展经验的新兴公司也往往难逃倒闭或者被收购的厄运。后冬天时代,何去何从?思科开始反思,华为也开始反思,或许我们需要拭目以待。周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