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分析
1.本节内容的设计思路。河流是自然界非常活跃的外力因子之一,它塑造的河流地貌与人类的生活和生产关系非常密切,所以,与第二节山岳相对应,本节以河流地貌为案例,剖析外力对地表形态的塑造过程,以及河流地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本节课的目地是通过对河流地貌形成过程的分析,让学生学会分析外力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并将这种案例分析方法迁移到其他外力地貌的学习中。
2.本节内容的重点。本节教材重点在分析河流地貌,并分别选取河谷和冲积平原作为河流侵蚀地貌和河流堆积地貌的案例进行剖析,目的是加强学生对河流地貌形成过程的理解,并初步了解分析地貌形成过程的方法。这是这段内容的重点。
在河流侵蚀地貌部分,教材首先简单介绍了河流侵蚀作用及其类型,然后较为详细地阐述了河谷地貌的发育。随后设计的“活动”,目的是用运学过的河流侵蚀地貌的知识,对现实中的张家界的河谷形成过程进行简单的推测。能够用学过的地理知识解释一些自然现象,也是地理课学以致用的体现。
在河流堆积地貌部分,介绍了河流冲积平原的组成和它的形成过程。“冲积平原”这个名词学生并不陌生,但是对于它的组成是新知识。图4.18示意性地指出了洪积—冲积平原、河漫滩平原和三角洲平原的大致分布位置。这三种平原虽然都是河流的堆积作用形成的,但是具体的形成机制还是有差别的,对此,教材一一做了简要介绍。这部分教材设计了一个案例——黄河三角洲的发育,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案例的学习,进一步认识河流三角洲的发育条件(即河流输沙量大、入海口潮差小,潮流搬运能力弱)及形成过程。随后还安排了一个“活动”,分析黄淮海平原的地貌特征以及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3.“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内容组织。河流地貌总是发育于一定的地貌单元之上,而地貌单元有大有小。这里选择的是大地貌单元,因此,教材中所说的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是河流地貌对所在大地貌单元的聚落分布的影响。教材从三方面阐述了文中已经涉及到的河流堆积地貌,即洪积扇、冲积扇、河漫滩平原和三角洲平原对所在的高原、山区和平原地区的聚落分布的影响。随后,教材还设计了“活动”,让学生对分析与聚落分布有关的地理问题,目的是让学生更直观地认识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 了解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 了解河流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
- 了解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1.加强学生对已有知识的运用、搜集、整理的能力。
2.让学生学会运用文字、录像、地图、风景图片等资料,说明地理事物的特点或原因,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
3.分析法,讨论法,探究与活动.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进一步丰富学生学习地理的成功体验,激发学生对地理事物进行分析、探究的兴趣。
2.进一步形成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河流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
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教学难点
河流侵蚀的不同类型
教学设计
出示两幅河流地貌图,导入河流地貌的两种类型—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的教学.
一 河流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
(一) 河流侵蚀地貌
(1)直接道出定义:河流在流动过程中,会破坏并掀起地表的物质形成的.
(2)设计沿途游览长江风光,并展示虎跳峡风光图,引导学生讨论溯源侵蚀的定义及其特点,并引导学生画出剖面图以及讨论虎跳峡的未来发展趋势.
(3)展示三峡风光图并引导学生讨论下蚀的定义及其特点.
(4)展示荆江图片及相关的河流横剖面图引导学生讨论侧蚀的定义及其特点.然后进行实际应用,讨论如何选址建码头.
(5)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出示表格让学生依次把河流地貌的三个定义及特点填写完整.
(6)展示黄土高原地貌图及河谷的发育图片,讨论沟谷与河谷的区别和联系.
(7)与学生进行活动与探究:讨论张家界河谷的形成过程,并通过讨论了解明白虽然河谷地貌是外力作用的结果,但也离不开内力(地壳的抬升)的作用.
(8)展示长江下游景观图并讨论其剖面图,然后让学生分析四幅图所对应的位置,并导入河流的堆积地貌.
(二) 河流堆积地貌
展示河流堆积地貌示意图,并引导学生讨论分析洪积—冲积平原,河漫滩平原和三角洲平原的形成位置以及形成过程和成因;然后让学生通过案例进一步了解.
与学生进行活动探究,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出地貌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并给出答案.
二 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展示几幅聚落分布图片,并引导学生看书归纳不同地貌形态的聚落分布特点,然后与学生进行活动探究,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进行归纳总结.
板书设计
一 河流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
(一) 河流侵蚀地貌
1 类型及其对河流的影响
(1) 溯源侵蚀---河流向源头伸长
(2) 下蚀---河床加深
(3) 侧蚀---河床横向发展
2 河谷的形成原理:沟谷深及地下水层,地下水稳定补给
(二) 河流堆积地貌
1 洪积—冲积平原
2 河漫滩平原
3 三角洲平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