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脱维亚共和国(拉脱维亚文:Latvijas Republika),简称拉脱维亚(Latvija)是一个位于东北欧的国家。原苏联加盟共和国之一,于1991年独立。西邻波罗的海,与在其北方的爱沙尼亚及在其南方的立陶宛共同称为波罗的海三国。东方则与俄罗斯、白俄罗斯二国相邻。在2003年9月20日经由全国性的公投,拉脱维亚人投票决定加入欧盟,其会员国身份自2004年5月1日起生效。拉脱维亚并在2004年3月29日成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会员国,在2007年12月21日成为申根公约会员国。
概况
简介
在东欧平原西部,临波罗的海东岸,里加湾深入内陆;同爱沙尼亚、俄罗斯、白俄罗斯和立陶宛接壤。面积为6.4589万平方公里,其中陆地面积6.2046万平方公里,内水面积2543平方公里。人口268.7万(1990),约
Svente庄园
60%是拉脱维亚人,30%是俄罗斯人。首都里加。平原、低地和低矮丘陵相间,四分之三地区在海拔120米以下,最高点海拔311米。温带阔叶林气候。年降水量550-800毫米,较湿润。多湖沼。森林约占全国面积的三分之一以上。泥炭资源丰富。十八世纪并入沙俄。1918年脱离沙俄独立。1940年再并入苏联,名拉脱维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成为苏联加盟共和国之一。1991年8月22日脱离俄罗斯宣告独立,名拉脱维亚共和国。主要工业部门是机械制造(机车车辆、电机、精密机床、无线电)、木材加工、制药、纺织、食品加工。乳、肉畜牧业重要。饲料作物占播种面积的一半左右。农作物有黑麦、亚麻、甜菜等。
国名
拉脱维亚共和国(The Republik of Latvia) 代码LV
国名释义
源自民族语,意为“铠甲”、“金属制的服装”
国旗
呈横长方形,长与宽之比约为2∶1。自上而下由红、白、红三个平行的横宽条组成。早在13世纪时,居住在拉脱维亚的拉特加人就使用过红、白、红图案的旗帜。1918年这面民族旗帜得到了事实上的合法化,1922年确定国旗的颜色和比例。1940年拉脱维亚成为原苏联的加盟共和国,当时的国旗为在原苏联国旗旗面的下部加白、蓝色的水波纹图案。1990年拉脱维亚宣布独立,象征拉脱维亚民族统一的红、白、红旗又被用来作为国旗。 这种红色其实是一种独特的暗红色,国际间习惯称之为“拉脱维亚红”。暗红色讴歌了拉脱维亚人为了祖国勇于披肝沥胆、抛洒热血的爱国情怀,白色抒发了拉脱维亚人对和平、安宁的向往和渴望。
国徽
拉脱维亚
中心图案为盾徽。盾面上半部的太阳代表拉特格莱公国,左下方的红狮代表库兹拉姆公国,右下方的银色半狮半鹰怪兽代表韦德季姆公国。盾徽上端有三颗金色五角星,象征三个公国的再联合;两侧分别为扶着盾徽的红狮和怪兽,基部为象征和平、自由的绿色橡树枝。
独立日
11月18日(1918年)
时差
比格林尼治时间早2小时,比北京时间晚6小时
国家政要
总统瓦尔迪斯·扎特勒斯(Valdis Zatlers) ,2007年6月当选,7月就职。总理瓦尔季斯·东布罗夫斯基斯
(Valdis Domblovskis),2009年3月就职。
首都
里加(liga) ,面积307平方公里,人口74万多人,1月平均气温-4. 9℃,7月平均气温16. 9℃,全年平均气温6℃。
行政区划
分为26个区和7个区级市,下设70个市、490个村。主要大城市有:里加、道加瓦皮尔斯、利耶帕亚、耶尔加瓦、尤尔马拉、文茨皮尔斯、列泽克涅。
名胜
米耶斯都拉公园
世界遗产
里加的历史中心
自然地理
面积为6.4589万平方公里,其中陆地面积6.2046万平方公里,内水面积2543平方公里。位于东欧平原西部,西临波罗的海(海岸线长307公里),里加湾深入内陆。北邻爱沙尼亚,东界俄罗斯,南接立陶宛,东南与白俄罗斯接壤。全境地势低平,东部和西部为丘陵。边境线总长1841公里,其中海岸线长度496公里。平均海拔87米,地貌为丘陵和平原,以灰化土为主,约一半多为可耕地。森林覆盖率为44%,1. 4万个野生物种。有1. 4万条河流,其中长度10公里以上的有777条。主要河流是道加瓦河和高亚河。境内多湖泊和沼泽。面积超过1平方公里的湖泊有140个,较大的湖泊有卢班斯湖、拉兹纳湖、埃古列湖和布尔特涅克斯湖。气候属海洋性气候向大陆性气候过渡的中间类型。夏季白天平均气温23℃,夜晚平均气温11℃,冬季沿海地区平均气温零下2-3℃,非沿海地区零下6-7℃。平均年降水量633毫米。湿度大,全年约有一半时间为雨雪天气。
人口
里加市区
235万(2001年),民族有拉脱维亚族(占55.8%)、俄罗斯族(占32.3%)、白俄罗斯族(占3.9%)、乌克兰族(占2.9%)、波兰族(占2.2%),另外还有立陶宛人、犹太人、吉普赛人、爱沙尼亚人、德国人等。城市人口占69%。居民主要信奉罗马天主教、基督教路德宗、俄罗斯东正教、旧教、浸礼教。官方语言为拉脱维亚语,分中部、东部和北部三种方言,属于印欧语系立陶宛语族,还有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文字。95%以上居民懂俄语,约10%居民懂德语、英语。通行英语。根据2006年统计,多数人信奉宗教,但是只有7%经常性参加教会活动。天主教50万人,路德宗新教45万人,东正教35万人。2007年全国人均寿命72.3岁,15岁以上人口识字率99.8%,入学率90.2%。据最新统计,拉脱维亚是世界上最缺男人的国家。
历史
里加市政厅广场
拉脱维亚大部分地区古称利沃尼亚,从13世纪开始由日耳曼人的利沃尼亚剑之兄弟会所影响,并转信基督教。里加(现首都)于1285年加入汉萨同盟,与欧洲其他部分保持密切的联系。
18世纪时,俄国从瑞典和波兰获取了现拉脱维亚的所有领土。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拉脱维亚于1918年11月18日获得独立,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苏联再次兼并拉脱维亚,并将其纳为一个加盟共和国。
苏联于1980年代时开始进行政治改革,这也促进了拉脱维亚独立运动的发展。1991年8月21日,拉脱维亚再次宣布独立。自独立以来,拉脱维亚积极培养和西方各国的关系,并已于2004年加入欧盟和北约。
2006年10月7日,议会选举举行。[1]人民党获得100个席位中的23席,绿党和农民联盟获得18席,新时代党得到18席,和谐中间党占据17个席位,拉脱维亚第一党和拉脱维亚道路竞选联盟、祖国与自由联盟、为了统一的拉脱维亚人权党分别获得10个、8个和6个席位。[2]人民党、绿党和农民联盟、拉脱维亚第一党和拉脱维亚道路竞选联盟以及祖国与自由联盟组建联合政府,艾加尔斯·卡尔维蒂斯继续担任总理。[1]2007年5月31日,议会举行总统选举,瓦尔季斯·扎特莱尔斯当选。
国家简史
公元前9000年,在拉境内出现最早的人类活动,属欧罗巴人种。公元5世纪出现阶级社会。10-13世纪建立了早期的封建公国。12世纪末至1562年,被日耳曼十字军侵占,后归属德利沃尼亚政权。1583年至1710年,先后被瑞典 、波兰-立陶宛公国瓜分。17世纪初形成了拉脱维亚民族。1710年至1795年,被沙皇俄国占领。1795年至1918年,拉东部和西部分别被俄罗斯和德国割据。1918年11月18日宣布独立。1920年初,政权被民族资产阶级夺取,并于1922年2月16日在拉脱维亚宣告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成立。1934年5月,法西斯分子在拉脱维亚发动政变,建立了军事独裁。1939年8月23日苏德签订的互不侵犯条约秘密议定书规定,拉脱维亚划归苏联版图。1939年10月5日,苏联政府与拉脱维亚签订了友好条约。1940年6月,苏军根据莫洛托夫-里宾特洛甫秘密补充议定书进驻拉,建立苏维埃政权,同年7月21日,成立了拉脱维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8月5日被并入苏联。1941年夏,希特勒进攻苏联并占领拉脱维亚。1944年至1945年5月,苏联红军解放拉脱维亚全境,拉重新并入苏联。1990年2月15日,拉脱维亚通过恢复国家独立的宣言,2月27日恢复它以前的国旗、国徽和国歌。5月4日拉脱维亚最高苏维埃正式通过“独立宣言”,并改国名为脱维亚共和国。1991年8月22日,拉脱维亚最高苏维埃宣布拉脱维亚共和国恢复独立。同年9月6日,苏联国务委员会承认其独立,9月17日,拉脱维亚加入联合国。
大事年表
公元前9000年,在拉境内出现最早的人类活动,属欧罗巴人种。公元5世纪出现阶级社会。10—13世纪建立了早期的封建公国。12世纪末至1562年,被日耳曼十字军侵占,后归属德利沃尼亚政权。1583年至1710
里加市中心自由广场的“祖国与自由”纪念碑
年,先后被瑞典 、波兰-立陶宛公国瓜分。17世纪初形成了拉脱维亚民族。1710年至1795年,被沙皇俄国占领。1795年至1918年,拉东部和西部分别被俄罗斯和德国割据。1918年11月18日宣布独立。1920年初,政权被民族资产阶级夺取,并于1922年2月16日在拉脱维亚宣告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成立。1934年5月,法西斯分子在拉脱维亚发动政变,建立了军事独裁。1939年8月23日苏德签订的互不侵犯条约秘密议定书规定,拉脱维亚划归苏联版图。1939年10月5日,苏联政府与拉脱维亚签订了友好条约。1940年6月,苏军根据莫洛托夫-里宾特洛甫秘密补充议定书进驻拉,建立苏维埃政权,同年7月21日,成立了拉脱维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8月5日被并入苏联。1941年夏,希特勒进攻苏联并占领拉脱维亚。1944年至1945年5月,苏联红军解放拉脱维亚全境,拉重新并入苏联。1990年2月15日,拉脱维亚通过恢复国家独立的宣言,2月27日恢复它以前的国旗、国徽和国歌。5月4日拉脱维亚最高苏维埃正式通过“独立宣言”,并改国名为拉脱维亚共和国。1991年8月22日,拉脱维亚最高苏维埃宣布拉脱维亚共和国恢复独立。同年9月6日,苏联国务委员会承认其独立,9月17日,拉脱维亚加入联合国。
2009年1月14日,由于经济危机,引起民众对政治不满,以及对经济苦难的高呼,在首都里加(Riga),引发了大规模暴力示威活动。
政治
政治
是独立的民主共和国,主权属于全体人民。国土由维德泽姆、拉特加列、库尔泽姆和泽姆加列四大历史区域组成。拉
拉脱维亚陆军
脱维亚语为官方语言。在法律和法庭面前所有公民一律平等。议会是国家最高立法机构,实行一院制。议员任期四年,由18岁以上的公民直接选举产生。参选党必须获得5%以上的选票才能进入议会。修改宪法需获三分之二以上议员支持。议会有权弹劾总统,更换总统需获三分之二以上议员支持。如遇总统自行宣布辞职、病故、拒绝履行职务、出国访问等情况,其职责由议长代为行使。总统由议会选举产生,任期四年,最多任两届,总任期不超过8年。当选总统后不得担任其他职务,议员如当选总统应放弃议员的权利和义务。总统的主要权力包括:是国家武装力量最高统帅,在国家受到外敌入侵或他国对拉宣战时做出抵抗侵略的决定;在对外事务中代表国家,负责任命外交代表,接受外国派遣的使节。签署并颁布本国与外国签订的条约和议会通过的法律。任命总理并授权其组成政府(需经议会简单多数通过)。总统有权宣布实行大赦。有权提出解散议会,但需经年满21岁的全体公民表决,若50%以上支持总统提议,则议会解散;否则总统必须辞职,由议会选出新总统。
议会
国家最高立法机构,实行一院制,由100名议员组成,任期4年,议员由18岁以上的公民直接选举产生。参选党必须获得5%以上的选票才能进入议会。修改宪法需获三分之二以上议员支持。议会有权弹劾总统,更换总统需获三分之二以上议员支持。如遇总统自行宣布辞职、病故、拒绝履行职务、出国访问等情况,其职责由议长代为行使。
主要政党
(1)人民党(People's Party):执政党。成立于1998年5月2日。
(2)拉脱维亚第一党(Latvia’s First Party):执政党。成立于2002年5月25日。
(3)拉脱维亚农民联盟(Latvia's Farmers' Union):执政党。成立于1917年5月12日,苏联时期被取缔,1990年7月5日恢复活动,2006年与绿党组成绿色农民联盟加入议会。
(4)拉脱维亚绿党(Latvian Green Party):执政党。成立于1990年1月13日。
(5)“祖国与自由”和争取拉脱维亚民族独立运动联盟(Union "For Motherland And Freedom"/LNNK):成立于1997年6月21日。
(6)新时代党(New Era):成立于2002年2月2日。
(7)和谐中心联盟(Harmony Center):在野党。由人民和谐党、社会党等小党组成。其主体人民和谐党成立于1994年2月5日。
(8)拉脱维亚道路党(Alliance "Latvia's Way"):成立于1993年9月25日,2006年与第一党组成联盟,进入议会。
(9)拉脱维亚社会民主工党(Latvian Social Demokrats Workers' Party):成立于1998年4月3日。
其他政党
社会民主福利党(Social Demokratic Welfare Party)、俄罗斯人党(Lussians’ Party)、进步中间党(Progressive Centrist Party)、拉脱维亚人党(Latvians’ Party)、拉脱维亚复活党(Latvia’s Rebirth Party)、自由党(Freedom Party)、社会民主党联盟(SocialDemocrats’ Union)、工党(Labour Party)和基督民主党(Christian Demokratic Unions)等
军事
1991年8月23日开始组建军队,11月成立国防部。和平时期,武装力量由国防部管辖。国防力量由陆、海、空军和国民卫队组成。2006年前实行义务兵役,2007年1月开始实行军队职业化。根据本人意愿,军队与士兵签署3至15年的服役合同。
历任政要
拉脱维亚共和国历任总统
1918.11-1927.3 雅尼斯·恰克斯特 Janis Cakste, 1859-1927
1927.4-1930.4 古斯塔夫斯·泽姆加尔斯 Gustavs Zemgals, 1871-1939
1930.4-1936.4 阿尔贝茨·克维埃西斯 Alberts Kwiesis, 1881-1944
1936.4-1940.7 卡尔利斯·乌尔马尼斯 Karlis Ulmanis, 1877-1942
1940.7-1945.5 德国占领
1945.5-1990.5 加入苏联
1990.5-1993.7 阿纳托利斯·戈布诺夫斯 Anatolijs Gorbunovs, 1942-
1993.7-1999.7 贡蒂斯·乌尔马尼斯 Guntis Ulmanis, 1939-
1999.7-2007.7 瓦伊拉·维基耶-弗赖贝加 Vaila Vike-Fleiberga, 1937-
2007.7- 瓦尔季斯·扎特莱尔斯 Valdis Zatlers, 1955-
历任总理
1918.11-1919.4 卡尔利斯·乌尔马尼斯
1919.4-1919.5 奥斯卡尔斯·博尔科夫斯基斯 Oskals Bolkovskis, 1872-1945
1919.5-1919.6 安德烈夫斯·涅德拉 Andlievs Niedla, 1871-1942
1919.6-1921.6 卡尔利斯·乌尔马尼斯
1921.6-1923.1 齐格弗里兹·梅耶罗维茨 Zigflieds Meielovics, 1887-1925
1923.1-1923.6 雅尼斯·帕乌鲁克斯 Janis Pauluks, 1865-1937
1923.6-1924.1 齐格弗里兹·梅耶罗维茨
1924.1-1924.12 沃尔德马尔斯·扎穆埃尔斯 Voldemals Zamuels, 1872-1948
1924.12-1925.12 胡戈·塞尔明斯 Hugo Celmins, 1877-1941
1925.12-1926.5 卡尔利斯·乌尔马尼斯
1926.5-1926.12 阿尔图尔·阿尔贝林斯 Artur Albelings, 1876-1934
1926.12-1928.1 马尔格尔斯·斯库耶涅克斯 Malgels Skujenieks, 1886-1941
1928.1-1928.12 皮特里斯·茹拉塞夫斯基斯 Petelis Julasevskis, 1872-1945
1928.12-1931.3 胡戈·塞尔明斯
1931.3-1931.12 卡尔利斯·乌尔马尼斯
1931.12-1933.3 马尔格尔斯·斯库耶涅克斯
1933.3-1934.3 阿道尔夫斯·布罗德涅克斯 Adolfs Blodnieks, 1889-1962
1934.3-1940.6 卡尔利斯·乌尔马尼斯
1940.7-1945.5 德国占领
1945.5-1990.5 加入苏联
1990.5-1993.8 伊瓦尔斯·戈德马尼斯 Ivals Godmanis, 1951-
1993.8-1994.9 瓦尔迪斯·比尔卡夫斯 Valdis Birkavs, 1942-
1994.9-1995.12 马里斯·盖利斯 Maris Gailis, 1951-
1995.12-1997.8 安德里斯·斯凯莱 Andlis Skele, 1958-
1997.8-1998.11 冈塔尔斯·克拉斯特斯 Guntals Klasts, 1957-
1998.11-1999.7 维利斯·克里斯托潘斯 Vilis Kristopans, 1954-
1999.7-2000.5 安德里斯·斯凯莱
2000.5-2002.11 安德里斯·贝尔津什 Andlis Belzins, 1951-
2002.11-2004.3 埃纳尔斯·雷普舍 Einals Lepse, 1961-
2004.3-2004.12 因杜利斯·埃姆西斯 Indulis Emsis, 1952-
2004.12-2007.12 埃加尔斯·卡尔维蒂斯 Aigals Kalvitis, 1966-
2007.12-2009.3 伊瓦尔斯·戈德马尼斯
2009.3- 瓦尔季斯·东布罗夫斯基斯 Valdis Domblovskis, 1971-
行政区划
拉脱维亚分为26个县(lajons),以及7个直辖市。
爱兹克劳克雷县(Aizkraukle)
阿卢克斯内县(Alūksne)
巴尔维县(Balvi)
拉脱维亚
包斯卡县(Bauska)
采西斯县(Cēsis)
陶格夫匹尔斯市(Daugavpils)
陶格夫匹尔斯县(Daugavpils)
多贝莱县(Dobele)
古尔贝内县(Gulbene)
杰卡布皮尔斯县(Jēkabpils)
叶尔加瓦市(Jelgava
叶尔加瓦县(Jelgava)
尤尔马拉市(Jūrmala)
克拉斯拉瓦县(Klāslava)
库尔迪加县(Kuldīga)
利耶帕亚市(Liepāja)
利耶帕亚县(Liepāja)
林巴济县(Limba?i)
卢扎县(Ludza)
马多纳县(Madona)
奥格雷县(Ogle)
里加老城俯瞰
普雷利县(Plei?i)
雷泽克内市(Lēzekne)
雷泽克内县(Lēzekne)
里加市(Liga)
里加县(Liga)
萨尔杜斯县(Saldus)
塔尔西县(Talsi)
图库马县(Tukums)
瓦尔加县(Valka)
瓦尔米耶拉县(Valmiela)
文茨皮尔斯市(Ventspils)
文茨皮尔斯县(Ventspils)
经济
自然资源
有泥炭以及白云石、石英砂、石膏等建筑材料。森林覆盖率38%。
经济简史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拉脱维亚的经济遭到严重破坏。但是,由于原有的经济基础较好,因此战后经济得到了迅速地恢复和发展。1980年工业产值比1940年增长44倍,农业产值比1940年增长40%。1988年工农业生产总值为133.25亿卢布,国民收入为72.88亿卢布。1989年工农业生产总值和人均国民收入比上年又分别增长2.1%和4.1%,为 136.04亿卢布和76亿卢布。1990年拉脱维亚的国民生产总值占全苏的1.2%,居全苏第 11位,是全苏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地区之一。 拉脱维亚独立后,摒弃了前苏联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旧模式,改而实行向市场经济转轨的基本经济政策。其经济改革的主要构想和内容是:在所有制方面,彻底改革经济结构,实现国营财产的非国有化和私有化,改变以国家全民所有制为主导的经济体制;在经济管理上,打破国家的垄断,大力鼓励和发展市场经营活动。归结起来,拉脱维亚经济改革主要是彻底改变前苏联那套僵化的经济旧模式,最终建立起西欧式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为此,独立以来,该国已颁布了关于改革财产权、实现私有化、放开价格等许多有关的法律和法令,并采取了一系列旨在实现经济模式向市场经济转轨的实际措施。例如,独立以来它已基本放开了物价,价格由市场进行调节。拉脱维亚自从独立以来经济形势严峻。特别是1992年“经济十分困难”,人民生活水平严重下降。1992年8月该国职工平均工资2000拉脱维亚卢布(约合2300俄罗斯卢布)。
经济概况
工农业基础较好。工业在波罗的海三国居首位,农业居第二位。在原苏联时期,工业以耗金属少的机器制造业著称。主要生产电器、无线电、电子设备和医疗器械,并给原苏联其他共和国进行来料加工,成品返销。畜牧业发达,其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68%。拉独立后,开始推行私有化和市场经济,发行本国货币,实行新的税收政策和独立预算。由于同原苏联各国的传统贸易关系被破坏,能源和其他进口商品的供应遇到严重困难,一度导致生产大幅度下降。直到1994年经济才有所回升。从1991年起,拉脱维亚国民经济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服务性行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已由1990年的31%上升到1994年的51%。由于在宏观调控政策方面的失误,1995年夏发生金融危机,全国最大的商业银行-波罗的海银行宣布倒闭,使已出现的经济回升势头受到一定影响。1995年12月新政府组成后,主张积极发展生产,并力主恢复与俄罗斯及其他独联体国家的传统经济贸易联系。1996年国民经济略有回升,国内生产总值达50亿美元,较上年增长2.5%。
农业
1996年农业、畜牧业和森林业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8.7%。全国近1/3的人口住在农村、有17%的人从事农业生产。种植业以生产谷物、亚麻、甜菜、饲料和马铃薯为主。畜牧业主要是奶、肉两用的养畜业、饲养牛和猪。养蜂业发达。截至1995年初共建立了64264个家庭农业经济单位,319个农业企业中已有79个完成了私有化。年人均生产387公斤奶,404公斤马铃薯,348公斤谷物。
工业
1996年工业生产总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27.8%。主要工业门类:电子产品、机器制造、食品、轻工、纺织、建材、化工、木材加工等。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2008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14908美元
新闻出版
共有500多种报刊杂志。主要用拉语(占70%以上)和俄语发行。主要拉文报纸有:《拉脱维亚公报》、《日报》、《独立晨报》、《新报》、《经济日报》、《农业报》、《里加晚报》等。主要俄文报纸有:《拉脱维亚全景报》、《波罗的海商报》、《时报》、《共和国报》、《今日报》、《里加晚报》(俄文版)。 英文报纸有《波罗的海时报》(周刊)。有4家电视台。最大的电视台为国家电视台(LTV),成立于1954年,有
拉脱维亚小学生
两个频道,一频道以新闻、国际评论等政治性节目为主,全部用拉语播出。二频道主要是文艺、体育和娱乐节目,其中俄语节目占30%。还有三家私人电视台:独立电视台(LNT),电视三台(TV3)。另设有有线电视台(Baltkom TV),可收看俄罗斯、美国 、英国、德国、法国、波兰等国家的电视节目。有10多家广播电台,分别用拉语和俄语广播,主要有拉国家广播一台、二台,“FM100”,“SWH”,波罗的海商业广播电台,“FM102.7”。通过当地广播可收听到“BBC”、美国之音、自由欧洲等电台的部分节目。主要通讯社有拉脱维亚通讯社(LETA)和波罗的海新闻社(BNS)。拉通社成立于1920年,原为国家通讯社,1997年实行私有化。波罗的海新闻社成立于1991年4月,由芬兰控股,波海三国参与组建,用拉脱维亚语、立陶宛语、爱沙尼亚语、俄语和英语5种文字发稿。
外交
外交政策
外交政策的主要目标是“回归欧洲”,先后加入北约和欧盟。
与中国的关系
1991年9月12日,拉脱维亚同中国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 。1992年1月4日,中国在拉设立大使馆。同年1月29日,拉政府与台湾当局签署所谓“建立领事关系的联合声明”,拉方不顾中国的严正交涉,于2月上旬允许台在里加开设“总领事馆”。中国政府被迫决定从拉撤出大使馆。1994年7月,拉政府代表团前往北京 ,承诺断绝同台湾的领事关系,支持中国在台湾问题上的一贯立场,28日,中拉双方在北京签署了关于两国实现关系正常化的联合公报,拉脱维亚决定自公报签字之日与台湾中止“领事关系”。同年8月,中国大使馆在里加恢复工作。
2009年8月31日,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应拉脱维亚总理东布罗夫斯基斯访问了拉脱维亚首都里加。拉脱维亚视中国为重要战略合作伙伴,同意加强与中国政治交往,在经贸、港口和陆地交通运输、医药等领域开展进一步的合作,加强两国立法机构交往,相互借鉴治国理政经验。2009年10月26日,由党主席亚尼斯·乌尔班诺维奇率领的拉脱维亚和谐中心党代表团访问了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