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题下一题
跳转到
 
 
  世界如此多姿,发展如此迅速,窥一斑未必还能知全豹。但正如万花筒一样,每一个管窥都色彩斑斓。  
 
 
  知识通道 | 学习首页 | 教师首页 | PK首页 | 知识创造首页 | 企业首页 | 登录
 
本文对应知识领域
简明物理学史专题( 18 )
作者:未知 申领版权
2010年12月12日 共有 1845 次访问 【添加到收藏夹】 【我要附加题目
受欢迎度:

    
    第二节  粒子物理学的发展
    
    一、粒子物理 (高能物理)
    研究场和粒子的性质、运动、相互作用和相互转化规律的学科,也是研究粒子内部结构规律的学科,是当代物理学发展的前沿。
    二、粒子物理的工作
    1.实验研究
    主要是通过高能粒子的相互碰撞,用实验手段发现新粒子。到目前已经发现了300多种。
    采用的试验设备有加速器、对撞机、探测器、计算机和数据处理系统。
    2.理论基础是量子场论,是解释微观现象的基本理论。
    三、粒子与反粒子;强子与夸克
    1.粒子
    粒子是原子核之下的一个层次。由于不同的粒子参与不同的相互作用,按它们的主要相互作用,可以将粒子分为三类:
    规范粒子:是传递相互作用的粒子,有光子γ等四种。 
    轻子:不参与强作用而参与弱作用和电磁相互作用,自旋均为1/2的粒子,轻子必定以粒子与反粒子对的形式生成湮灭。电子等6种是轻子,加上它们的反粒子,轻子共12种。
    强子:一切参与强相互作用的粒子统称为强子。质子和中子就是强子。自旋为零或整数的强子称为介子,(如π介子、K介子),自旋为半整数的强子称为重子(如质子、中子、Σ超子)。
    2.反粒子:反粒子的质量、寿命、自旋等与粒子相同,而电荷等相加性量子数与粒子异号。
    
    而首先从理论上预言反粒子存在的人,是英国人狄拉克(1902-1984)。25岁时狄拉克对量子力学就做出了令人瞩目的贡献。此后他致力于建立相对论性电子理论。终于他提出了著名的狄拉克方程。该方程不仅简洁、优美,而且还能解出实验的自旋值和磁矩值,精细结构,将量子力学中的康普顿散射、塞曼效应等事实,通过相对论电子理论统一起来。
    但方程给出的态比实验情况的态多一倍。在这样的情况下,狄拉克大胆预言,自然界中可能存在正电子。两年后,美国物理学家安德森从宇宙射线中发现了正电子。狄拉克的发现,说明了物理学的发现可以有多种不同方法和途径。
    1955年赛格雷、张伯伦在高能加速器上获得了反质子,1956年发现反中子。
    1959年,我国科学家王淦昌发现了反西格马负超子()。人们又开始想到能否用反质子、反中子、正电子,组成一个反原子。
    
    1995年开始,欧洲粒子研究中心的科学家,在(LEAR)低能反质子环中,产生了9个反氢原子,虽然它们存在的时间仅为三亿分之四秒,但是,却将人们对物质的认知领域大大扩展了。
    3.强子与夸克
    1964年,美国物理学家盖尔曼提出强子由夸克组成。
    1965年,中国科学家提出强子是由层子组成。
    科学家预言有六种夸克存在,即上夸克、下夸克、奇异夸克、粲夸克、底夸克、顶夸克,并都被一一证实。
    4.丁肇中与里希特发现J/ψ粒子
    1974年12月,美籍华人丁肇中、美国人里希特分别宣布发现了一个新粒子,它的质量为质子的3倍多。然后,由J/ψ粒子的奇特性质,人们又进一步证实了它是由粲夸克和反粲夸克组成,从而第一次从实验上证实了粲夸克是存在的。1976年,他们两人共获诺贝尔物理奖。
    
    1994年,费米实验室几百名科学家经过八年努力,利用长6.4公里的加速器,发现了顶夸克,夸克理论得到进一步验证。人们认识到组成物质的最小微粒,已不是原子、原子核,而是:
    
    四、θ-τ疑难与杨振宁、李政道
    1.杨振宁、李政道简介
    杨振宁:1922年9月生于安徽合肥,父亲是清华大学数学教授。从小学到大学,成绩始终拔尖,对数学、物理特别有兴趣。1944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后,前往美国芝加哥大学深造。
    李政道:1926年11月生于上海,父母均是知识分子,不仅聪明过人,而且学习刻苦,1946年,不满20岁就考取美国芝加哥大学研究生。
    
    李政道                      杨振宁
    1946年,杨、李二人听费米的课,费米很赏识杨、李二人。1949年杨振宁到普林斯顿研究所工作,1951年李政道也来到普林斯顿。1956年提出宇称不守恒定律,1957年同获诺贝尔物理奖和爱因斯坦科学奖。杨、李多次回祖国探亲、讲学,提出许多带有建设性的意见。
    
    2.θ-τ疑难
    1953年,人们观察到,一种θ介子可以衰变成两个π介子,而 τ介子可以衰变成三个π介子,就宇称而言,他们应是不同粒子,但人们对θ介子、π介子作了反复的研究,认定它们质量、电荷都相同,应为同一种粒子,这就是θ-τ疑难。
    3.在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
    杨振宁、李政道大胆提出在粒子的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一定守恒,θ粒子和τ粒子可能是同一种粒子。
    
    4.吴健雄的实验验证
    吴健雄做了极化钴60原子核β衰变实验,将钴60置于0.01K的低温环境中的磁场内,实验说明了β衰变规律宇称不守恒,使杨、李的观点得到了验证,打破了人们的传统观念。
    五、粒子对撞机等实验手段的增强
    为了探测更深层次的物质结构,人们又设计了对撞机。对撞机的能量利用效率高,能适应发现新粒子的需要。欧洲粒子研究中心在1982年建成的质子、反质子对撞机,能量为2.7×1011电子伏+2.7×1011电子伏,成功地发现了波色子和。
    

 

相关新闻

氧专题
硝酸专题
铵盐专题
氨专题
氮的氧化物专题
氮气专题
高中化学物理性质
DOS学习及应用宝典( 6)
DOS学习及应用宝典( 5)
DOS学习及应用宝典( 4)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十二、回乡
十一、弥离
十、转院
九、生机
八、传染
七、求血
六、人工肺(ECMO)
五、插管
四、ICU
三、住院

题目筛选器
日期:
类型:
状态:
得分: <=
分类:
作者:
职业:
关键字:
搜索

 
 
 
  焦点事件
 
  知识体系
 
  职业列表
 
 
  最热文章
 
 
  最多引用文章
 
 
  最新文章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法律顾问 | 意见反馈
版权所有 不得转载
沪ICP备 10203777 号 联系电话:021-54428255
  帮助提示    
《我的太学》是一种全新的应用,您在操作中遇到疑问或者问题,请拨打电话13564659895,15921448526。
《我的太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