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题下一题
跳转到
 
 
  世界如此多姿,发展如此迅速,窥一斑未必还能知全豹。但正如万花筒一样,每一个管窥都色彩斑斓。  
 
 
  知识通道 | 学习首页 | 教师首页 | PK首页 | 知识创造首页 | 企业首页 | 登录
 
本文对应知识领域
恒山(一)
作者:未知 申领版权
2010年11月21日 共有 3624 次访问 【添加到收藏夹】 【我要附加题目
受欢迎度:

    恒山,人称北岳,亦名“太恒山”,又名“元岳、紫岳、大茂山”,海拔2017米,与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中岳嵩山并称为五岳,扬名国内外。1982年,恒山以山西恒山风景名胜区的名义,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名单。曾名常山、恒宗、元岳、紫岳。位于浑源县城南10公里处,距大同市62公里。其中,倒马关、紫荆关、平型关、雁门关、宁武关虎踞为险,是塞外高原通向冀中平原之咽喉要冲,自古是兵家必争之地。主峰天峰岭在浑源县城南,海拔2016.8米,被称为“人天北柱”,“绝塞名山”,“天下第二山”。
    
     简介    
    北岳恒山
      恒山
    汉时因避汉文帝刘恒讳,一度改称为“常山”。据《尚书》载:舜帝北巡时,曾遥祭北岳,遂封北岳为万山之宗主;之后,大禹治水时有“河之北属恒山”的记载;先后有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唐玄宗、宋真宗封北岳为王、为帝,明太祖又尊北岳为神,可见历史之悠久。
    
    

地质特点

    
    
    北岳恒山,恒山山脉祖于阴山,横跨塞外,东连太行,西跨雁门,南障三晋,北瞰云代,东西绵延五百里(横跨今山西宁武朔州代县应县繁峙山阴浑源灵丘等县),是海河支流桑干河滹沱河分水岭。恒山,号称 108峰,东西绵延 150公里,横跨山西河北两省。它西衔雁门关、东跨太行山,南障三晋,北瞰云、代二州,莽莽苍苍,横亘塞上,巍峨耸峙,气势雄伟。天峰岭与翠屏峰,是恒山主峰的东西两峰。两峰对望,断崖绿带,层次分明,美如画卷。 果老岭、姑嫂岩、飞石窟、还元洞、虎风口、大字湾等处,充满了神尽色彩。悬根松、紫芝峪、苦甜井更是自然景观中的奇迹。苦甜井在恒山半腰,两井相隔一米,水质却截然不同。一井水甜美清凉,被称为甜井;另一井水却苦涩难饮。甜水井井深数尺,却取之不间,可供万人饮用、唐代时,唐玄宗李隆基曾赐匾甜井为“龙泉观”。
    
    

传说

    恒山,做为道教的活动场所由来已久。相传,我国神话中的古代道教八洞神仙之一的张果老就是在恒山隐居潜修的。恒山主峰,居于浑源县城南,海拔2016.1米,为五岳的第二高度。恒山以道教闻名,据《云笈七签》卷二十七记载为道教三十六小洞天中的第五洞天,茅山道的祖师大茅真君茅盈曾于汉时入山隐居修炼数载;八仙的之一的张果亦曾修道于此。古有十八胜景,今尚存朝殿、会仙桥、九天宫十余处。古往今来,以奇险吸引着游人。据传,四千年前,帝巡狩四方,来到恒山,看到这里山势险峻,峰奇壁立,遂封恒山为北岳。秦始皇时,朝封天下12名山,恒山被推崇为天下第二山。历史上,秦皇、汉武、唐宗、宋祖,都曾到恒山巡视、祭奠。以后的历代帝王,也差不多都差使臣到恒山朝圣。历代名人、学士,诸如李白、贾岛、元好问、徐霞客等人也都游览过恒山胜地,并留下吟咏恒山的诗章。
    
    

历史

    
      恒山
    西汉初年,恒山就建有寺庙。现在飞石窟内的主庙,是始建于北魏,又经过元代重修的古建筑。时恒山已经寺庙群居,规模很大,人们称之为“三寺四祠九亭阁,七宫八洞十二庙”。可惜后来遭到破坏,所剩不多。恒山以自取景色美而著称,历来有恒山18景之说。明代旅行家徐霞客游恒山后,把在恒山的见闻录入《徐霞客游记》中。
    古人由此赞叹恒山"危峰过雁来秋色,万里黄沙散夕阳。" 边关要塞,古城峰烟。恒山因其险峻的自然山势和地理位置的特点,成为兵家必争之地。在春秋时,代国靠恒山而存天下;战国时,燕、赵凭恒山而立天下;两汉时,匈奴利用恒山争天下;东晋时,慕容氏踞恒山威天下;北魏时,拓跋氏依恒山而分天下;宋仗恒山守天下;金恃恒山而鞭天下;元灭天下,清统天下,也凭借的是以恒山为主体的长城沿线天险。许多帝王、名将都在此打过仗,这是恒山的五岳中最可引以为自豪的。并且将古代关隘、城堡、烽火台等众多古代战场遗迹保存了下来。
    气势壮观,风景如画。整个恒山山脉似自西南向东北奔腾而来。一座座海拔达2,000米以上的山如比肩而立,重重叠叠,气势异常博大雄浑。因此北宋画家郭熙说:“泰山如坐,华山如站,嵩山如卧,常山如行。”其风景特色可概括为四点:群峰奔突,气势磅礴,这是恒山自然景观的宏观特征。唐代诗人贾岛诗云“岩峦叠万重,鬼恒浩难测”,点出了恒山的地貌特征。登上恒山,苍松翠柏、庙观楼阁、奇花异草、怪石幽洞构成了著名的恒山十八景。十八胜景,各有千秋,犹如十八幅美丽画卷,展现在游客面前磁峡烟雨、云阁虹桥、云路春晓、虎口悬松、果老仙迹、断崖啼鸟、夕阳晚照、龙泉甘苦、幽室飞窟、石洞流云、茅窟烟火、金鸡报晓、玉羊游云,紫峪云花、脂图文锦、仙府醉月、弈台弄琴、岳顶松风。再加上世界一绝的天下奇观悬空寺,整个恒山景如诗如画,令游客如置身于世外桃源,流连驻足。历史上,许多著名学者对恒山都有过动人的描绘,汉代历史学家班固有“望常山之峻峨,登北岳之高游”的描绘。唐代贾岛《北岳庙》)诗中有“天地有五岳,恒山居其北,岩峦叠力重,诡怪浩难测”的赞叹。唐代大诗人李白则在恒山留下墨迹“壮观”二字。
    
    

名称由来

恒山因何得名

    《尚书·帝典》曰:“有舜“十有一月朔,巡狩至北岳”。北岳即指古北岳的恒山。《尚书·禹贡·导山》记载秦始皇东巡时过“太行、恒山,至于碣石,入于海”。秦始皇走太行、恒山到碣石,时至今日,太行、恒山的名称依然如此,说明北岳之山恒亘绵长。《禹贡》曰“太行恒山”。  
    
      恒山景色
    《周礼·职方氏》记载:当时天下“九州各有镇山,恒山,正北并州镇山”。《尔雅·积山》也有关于五岳的记载,且称“恒山为北岳”。《汉书·地理志·常山郡》载:“恒山北谷,《禹贡》恒水所出,东入滱(今唐河)”。这一记载准确说明了汉代北岳恒山与相关河流的关系。秦汉时期设恒山郡,就是因北岳恒山在其辖区内而得名,而且由于皇帝文化中的“避讳”制度,把“恒山”改作“常山”。郦道元在他的《水经注》中描写恒山:“恒山为北岳,在中山上曲阳县西北。由东北至西南走向,它西控雁门雄关,东跨冀北原野,南接五台山,北临大同盆地,连绵数百里。当年古人登临此山,可以俯视河北、山西两省,山势苍茫,气象万千”。又说:“古者天子巡狩,常以岁十一月至于北岳,侯伯皆有汤沐邑,以自斋洁。周昭王南征不还,巡狞礼废,邑郭仍从。秦罢井田,因以立县,城在山曲之阳,是曰曲阳”。
    据《恒山志·序》记载:“考帝舜绍尧之后,肇十有二州,封十有二山,盖每州必封袁山之高大者,以为一州镇……”。《周礼》这样的称谓:“正北曰并州,其山镇曰恒山”。《通典》载:“秦祀官所常奉名山十二,其二曰恒山”, “秦始皇朝封天下十二名山,恒山被推崇为天下第二山”。中华十二山的出处,在《汉书·地理志》解释是这样的:“尧时分天下为十二州,每州各有镇山”。所以,在这里恒山为第二也就好理解了。《巍巍北岳大茂山》称:历史上所说的恒山,泛指河北西部连绵不绝的太行山。现在,地理学把河北唐县、涞源、阜平直到山西浑源一带的山脉称为恒山山脉。对于北岳恒山的史料记载零零星星,隐藏在书海之中。即便如此,还是有人大海捞针,对此进行过整理研究,清代顾炎武先生的《北岳辩》尤为突出。
    《北岳辩》指出:考之《虞书》:十有一月朔巡狩至于北岳;《周礼》:并州其山镇曰恒;《尔雅》:恒山为北岳,注并指为上曲阳。三代以上虽无其迹,而《史记》云:常山王有罪,迁,天子封其弟于真定,以续先王祀,而以常山为郡。然后五岳皆在天子之邦。《汉书》云:常山之祠于上曲阳。应劭《风俗通》云:庙在中山上曲阳县。《后汉书》:章帝元和三年春三月辰幸中山,遣使者祀北岳于上曲阳。《郡国志》:中山国上曲阳故属常山,恒山在西北,则其来久矣。《水经注》乃谓此为恒山下庙。汉末丧乱,山道不通,而祭之于此。则不知班氏已先言之,乃孝宣之诏太常,非汉末也。《魏书》:明元帝泰常四年秋八月辛未东巡,遣使祭恒岳;太武帝太延元年冬十一月丙子幸邺,十二月癸卯遣使者以太牢祀北岳;太平真君四年春正月庚午至中山,二月丙子车驾至于恒山之阳,诏有司刊石勒铭;十一月冬十一月南征,经恒山祀以太牢;文成帝和平元年春正月幸中山,过恒岳,礼其神而返;明年南巡,过石门,遣使者用玉璧牲牢礼恒岳。夫魏都平城在恒山之北,而必南祭于曲阳。遵古先之命,祀而不变者犹之。《隋书》大业四年秋八月辛酉帝亲祀恒岳。《唐书》定州曲阳县元和十五年更恒岳曰镇岳,有岳祠。……自唐以上征于史者如彼,自唐以下得于碑者如此,于是知北岳之祭于上曲阳也,自古然矣。
    顾炎武先生《北岳辩》的面世,是他以治学的理念公诸于世的一篇论文。顾先生在归纳史实的基础上证明恒山地名由来已久,地望清晰,自古使然。
    
    

何时封为北岳

    追溯北岳的来历,早在远古尧时,命羲和氏的四个儿子分别掌管四岳,羲仲为东岳长官,羲叔为南岳长官,和仲为西岳长官,和叔为北岳长官,到舜帝时,舜帝用了一年的时间巡狩四岳,二月东到泰山,五月南到衡山,八月西到华山,十一月北到恒山。据《尚书》载,舜帝冬十一月北巡恒山,行至冀州曲阳,大雪封山,不得前行,便望山拜祭,当即从恒顶飞来一巨石落于帝前,舜帝将此石封为“安王石”,后世在曲阳建“飞石殿”,从此,恒山也便留下了“飞石遗踪”。尽管这只是传说,但《舜典》、《禹贡》等书皆成书于秦汉之际,当时曾有“奉天下名山十二,其二便是恒山”,可见早在二千年前,恒山就有天下第二山之称。并且《尔雅》称:“恒山为北岳”。也就是说远在秦汉时,恒山就已经称之为北岳了。光绪年间的《曲阳县志》记载到:“金明昌四年(公元1193年)曲阳县北部境地归置了阜平县”。金元之后,曲阳县被分割,北部设置了一个阜平县后导致了恒山与曲阳县分离。但祭祀恒山神的北岳庙却一直在曲阳县不曾因此而变动。这一点从历代有关的记载上便可知晓一二:
    秦始皇统一六国,分天下为三十六郡,曲阳县位于恒山郡中部。曲阳县境北至恒山北谷,邻今灵丘、涞源县;东北至寇水(今唐河),邻今唐县;西北发源于恒山的恒水(通天河)至今阜平县境内鹞子河流于,含今阜平县城以东地带。《前汉书·郊祀志》云:汉宣帝神爵元年(公元前61年),诏令祭五岳、四海,祀“北岳常山于上曲阳”。常山,即恒山,因避汉文帝刘恒(前179)之讳而改称。上曲阳,即曲阳旧称。《后汉书·郡国志》云:“上曲阳,故属常山,恒山在西北 ”。《汉书·地理志·常山郡》载:上曲阳县(今曲阳县,其范围包括北面的阜平县)“恒山北谷,禹贡恒水所出,东入滱(今唐河)”。《晋书·地理志》和清光绪三十年《曲阳县志》皆云:“上曲阳恒山在县西北有坂号飞狐也”。《魏书·地形志》云:“曲阳,有恒山、嘉山、黑山、尧山、黄山”。《隋书·地理志》记载:“恒阳(旧曰上曲阳),后齐去‘上’字,开皇六年改为石邑,七年改曰恒阳,有恒山,有恒阳溪”。
    《元和郡县图志》一书的作者为唐代河北籍地理学家李吉甫,他在《图志》中记载:“北岳恒山,在曲阳县北一百四十里”。按唐代度量衡的计算,唐140里,折合130华里,65公里。与乾隆《大清一统志》的记载:“大茂山,在阜平县东北七十里,接曲阳县界”也完全吻合。《史记评林》云:“正义曰:《括地志》云:恒山在定州恒阳县西北百四十里。”中岳嵩山中岳庙里立有《五岳真形图碑》两块,碑文也如是说。《太平寰宇记》卷六十一也载有:“隋《图经》云:大茂山,恒山之异名也。”曾出任河北西路都转运使并多次深入考察过太行山的宋代科学家沈括,在他的《梦溪笔谈》卷十四中记载:“北岳恒山,今谓之大茂山者是也。半属契丹,以大茂山分脊为界。岳祠旧在山下,石晋之后,稍迁近里。今其地谓之神棚,今祠乃在曲阳。”科学家的记载,比之文人游记要实际,而且更为准确一些。
    《大清一统志》载:“大茂山,在阜平县东北七十里,接曲阳县界。即恒山之岭,一名神尖山……大茂山在阜平县东北七十里,接曲阳县界。即恒山之岭,一名神尖山”。笔者认为,神尖山和神仙山是同一座山,应是口误不是笔误。
    《文献通考》亦云:“定州曲阳县,北岳恒山在焉……今浑源南二十里之恒山,与旧阜平东北之大茂山,绵亘三百余里,势本连属,第山脉自北而东、而南,腾跃入紫荆、倒马,以达于曲阳,是大茂,乃山之脊;而突起与浑源南者,其来龙也”。《曲阳县志·舆地图》也说:“曲阳自汉以来,幅员最广。考之尚书、周礼、尔雅诸注,皆云恒山在上曲阳。而两汉书地理郡国二志,下及晋魏隋唐宋明诸史皆云县有恒山,是恒山实在曲阳封地域之内”。此《舆地图》所说大茂山长时期在曲阳辖区内,是对大茂山即北岳恒山在曲阳的又一佐证。
    《梦溪笔谈》的作者沈括考据言:“北岳谓之大茂山。岳祠在山下,祠中多唐人故碑。石晋之后稍迁近里。今祠乃在曲阳。曾被视为恒山主峰的地方有五处之多,其中公认的是大茂山,而其它四峰没有明确指认”。至于史料中提到的其它四峰在哪里,诚实地告诉读者,笔者现还在填空中。
    另外,《清苑县志·祠祀》还载有保定曾建“北岳庙”,从另一个侧面印证了北岳恒山的地望在河北保定的辖区。“北岳庙,在城北二里北关大街东。永乐三年,知府施景昭建。天顺三年知县吴宗庆、弘治六年知县杨敏修;府学教授杨廷用记,略曰:岳者,地祗也,祭之以坛而弗庙。五岳四渎立庙自拓跋氏始,当时惟总立一庙于桑乾水之阴。逮唐,乃各立一庙于五岳之麓,若北岳,上应毕昴之宿,下镇燕赵之分,今定州恒山是也。保定有庙,以其地在封内。然古者祭五岳之礼视三公,言祭之秩次如三公而非以公爵爵之也。唐先开元间,谓汉以来王亦爵也,位公之右,于是封岳祗而爵之,曰王。宋大中祥符间致隆,岳祠犹以王爵为未崇极,乃尊岳祗而号之曰帝,既庙之而又爵之,既爵之而又肖像若人,意在尊之而已。礼之可,不可有不暇。计我太祖高皇帝以岳渎皆高山大水,英灵之气萃而为神,必皆受命于上帝,非国家封号之所可加故,照依当时初封定制各以神号,大哉皇心,乃以孔子师表百王,垂宪万世,非有功一方一时者,比尙不敢以帝号故也。庶几名分,以正神人以和”。此《县志》的记载至少又一次说明,明代的保定古城内建有北岳庙,恒山的封地即在河北一带,而且古城的西城门就名曰“瞻岳”。
    《大宋重修北岳庙记》有“天下之岳五,独北岳常山,人曰为大茂山,而岳名不著”。此记为碑刻,由韩琦撰文并书丹、(参见本文第一章第五小节专题介绍)清人顾祖禹在《读史方舆纪要》中解释:“大茂山,在阜平县东北七十里,即恒山之岭,一名神尖山,晋与契丹分界处”。
    道光二十五年(公元1845年),曲阳知县田兰广重修北岳庙竣工,他在撰写的《重修北岳庙之碑记》中说:“大茂在邑之西北,崔蛲截粜,巍然见百里之外”。等等此类记载颇多。
    《三家注史记》卷二云:“孔安国曰:‘正义《地理志》:恒山在定州曲阳县西北百四十里’”也是这样记载大茂山和恒山的。
    《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解释:“大茂山在河北阜平县东北70里,接曲阳县界,即恒山之巅,五岳之北岳也。一名神尖石,又曾名常山”。此番解释,虽然是今人沿用古书的说辞,但也说明一点,是对恒山历史的一种认可。
    《辞海》载:“恒山,古山名,在今河北曲阳西北与山西接壤处……唐宋一名大茂山”。辞海的解释虽然笼统些,但还是指出了,唐宋时期恒山的另一名称为大茂山,并与其它字典相互印证。
    《宗教词典》称:“恒山,在今河北曲阳县西北与山西接壤处,……明定山西浑源县之玄武山为恒山,清开始祀北岳于浑源,此后曲阳之恒山通称大茂山”。此解释对恒山和大茂山的关系与界限有些模糊不清,时间的划分也有出入,但有一点可取:曲阳的恒山通称大茂山。
    20世纪80年代成书的《中国历史地图集》也载明:“自春秋时期起到明朝早期,北岳恒山一直在河北曲阳和涞源之间,也曾称常山、大茂山;明朝后期和清初,恒山才标注在山西浑源”。 “大茂山”为北宋和辽的界山,曲阳、飞狐分属北宋、辽。当时的恒山山脉称为常山山脉,其中“倒马关” 还出现在金朝的版图里。
    北岳庙内还有一块金大安二年(公元1210年)保留下来的《北岳恒山图》碑刻,至今也有700多年的历史。此图描绘了北岳恒山的区域范围,以及河流山脉分布情况及曲阳城的部分地理情形。
    还有诗人元好问证大茂山为北岳的诗句:“大茂维岳古帝孙,太扑未散真巧存”。诗人对于恒山的描写,他们大多使用形象思维,认为“山为地之胜,山为地之灵”。有了胜灵之山的蕴育,也就有了“人杰地灵”之说。由于山有灵性,古人信然,所以好山之人多将其引为知己。
    而现今山西浑源的恒山,原本名叫玄武山,在战国、秦汉乃至魏晋一直名“高氏山”,或“高是山、崞山”。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经过深入考察,在《水经注·滱水》中准确地记载:“高氏之山,滱水出焉。东经嘉牙川,川有一水南来注之,水出恒山北麓……滱水又东迳倒马关……又东南过中山上曲阳县北,恒水从西来注之……自下,滱水兼纳恒川之通称也。即《禹贡》所谓恒卫即从也”。书中记载的滱水(今唐河)出代郡灵丘县西北高氏山,而这个高氏山就是现在的唐河发源地。所以,高氏山并非恒山原名。在此我们注意到《水经注》的记载,它不同于一般的山水游记,不只是游览风景,而是在进行地理考察。文章重在介绍地势地貌,科学性与文学性相结合,不仅是真实地记录,而且语言优美,对后世山水作品的散文影响深远。
    梁勇先生在《再论北岳恒山地望及其历史变迁—兼与王畅同志商榷》一文中指出:宋辽对峙时期,古恒山成为战争要地,北岳的一系列标志性人文景观丧失殆尽,加上恒岳主峰距离北岳庙尚有百里之遥,官员祭祀只到北岳庙而不到恒山,金代析曲阳北部置阜平县后,北岳恒山与北岳庙分属不同县份,导致人们对于北岳恒山的淡忘。
    
    

北岳改祀之争与尴尬

    中华国度好以中心论天下。中华,就是天下中心最美好的地方。古人认为天下中心的标示是中轴线,而中轴线的位置就是国都的所在地。与今天人为确定格林威治作为地球的本初子午线是同一个道理。以此而论,古代国家秩序的中心、政权中心的划定,并非以疆土国界的地理位置来判断,而是随着不同历史时期国都位置的不同而不同。
    
      恒山景色
    “历史上每一个政权的疆域或都城时有伸缩,政区划分时有变革,治所时有迁移地名有时改易”。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朝代的更迭变迁,以国都为中心确定的五岳方位,而且很少随之变化,但特殊现象也有。尤其到了明代,国都迁移到北京后,由于京都的易位,朝廷又几度人为的使北岳恒山失去了准确的地理方位,使偌大的、有着悠久历史的北岳恒山竟然失去了明确的祭祀地点,真的是找不到“北”了。在史料清晰、祭祀地点明确的情况下还要争执百余年,如此的争来吵去,此情此景不能不说这是朝廷政治表现在历史文化间的一种尴尬局面。
    在周、秦时代以京城定五岳方位的观念就已形成,秦汉以后成为一种礼制。一直到隋不曾有因改都而改祀岳的。历史上有:太史公所谓秦称帝都咸阳,而五岳四渎皆在东方;西汉、唐朝建都长安,并没有因西岳华山在京城以东而改易;南宋都杭州,也未因东岳泰山在西北而改封;明初建都南京,东岳泰山也在其西北而不曾改变;明永乐年间建都北京以及清初,北岳恒山在其西南都没有变动。所不同的只是,明代朝廷里提出是否北岳改祀,而且一直争论不休。
    为了佐证明代朝廷北岳改祀之争史实,将有关史料记载收录若干:汉宣帝神爵元年(公元前61年)宣帝颁发诏书,定祭祀“东岳泰山于博,中岳嵩山于嵩高,南岳衡山于灊山,西岳华山于华阴,北岳常山于上曲阳”后,南北朝北魏宣武帝年间(公元500—512年)建曲阳北岳庙。隋大业四年(公元608年),隋炀帝亲临曲阳祭祀北岳,西域十余国前来助祭。唐光启元年(公元885年),晋王李克用到北岳庙祭祀。明洪武十年(公元1377年),开国元勋徐达受朱元璋委托到北岳庙致祭。元初世祖特旨重修,于至元七年(公元1270年)完工。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明太祖朱元璋封“五岳”、“四海”等诸神的诏书《大明诏旨》,在河北的北岳庙内为诏旨立碑等有关活动等等,都明确纪实了历代王侯在北岳庙的祭祀活动。
    但是,从明弘治六年(公元1493年)后,因“改都而改祀”,明朝廷内对北岳改祀的争执开始激烈,对祭祀北岳恒山究竟要在哪里,朝中居然分为两个阵营各执一词。主张改祀到山西浑源的一派其理由主要有三:
    其一,北岳恒山和祭祀北岳的地点应该在国都的北方,而当时祭祀北岳的恒山是河北的大茂山,祭祀地点在曲阳北岳庙,均在国都之南,与京城(北京)方位不符;其二,改祀到山西的浑源,是因浑源县曾为恒阴县,为恒山的阴面。恒阳、恒阴“皆指恒山”,浑源又比曲阳在国都偏北;其三,交通不便及官宦个人的意愿等因素等。
    反对改祀的一派,主张仍在河北曲阳北岳庙祭祀。强调既然“恒阳、恒阴,皆指恒山”,何必改祀。他们运用大量的“改都而不改岳”历史事实,并引经据典地对改祀派给予反驳,以维持几千年历代中央政府在河北祀岳的历史惯例。
    祭祀北岳的地点在河北曲阳还是在山西浑源的这场争论,明代朝廷在万历年间采取了折中办法:把河北的大茂山北岳主峰,改封在山西的浑源玄武峰,以示北岳为京都之北,但国家祭祀地点仍在河北的曲阳北岳庙。如此这般一番,当时的中央政府人为的制造两个得以祭祀恒山主峰的局面,埋下了一段祭祀北岳的尴尬根苗,从而使恒山的历史中就有了两个不同地域的北岳,导致后人对其不断的叩问。
    司马迁《史记》中有“昔三代之君皆在河洛之间,故嵩高为中岳,四岳各如其方”的以国都为中心论的记载。但是,纵观我国历史,历代的战争火焰大都来自北疆。恒山因其险峻的自然山势和雄踞北方的地理位置等特点,自然成为兵家必争之地。地处北方的北岳恒山,也就随着历代战火的蔓延而多次经受考验。因此,北岳恒山神作为奠基北方之神,就有着比其它四岳更多一点的军事保护神的色彩和功能。
    北岳“昔三代”后,确实,随着不同朝代国都的变迁在表述地理概念的文字和史料的记载上人为的几易方位,甚至可以看到北岳由于战争几度不属中央政权管辖。为此,在介绍明、清朝廷北岳改祭之争前,有必要了解北岳曾不在中央政权管辖的历史状况:
    汉神爵元年(公元前61年)宣帝颁发诏书,定祭祀 北岳常山于上曲阳。但汉朝时的北疆屡遭匈奴侵扰,进行了拉锯战,恒山曾一度不在中原政权管辖之内。汉代帝王在恒山弯曲处建庙祭祀(称下庙或西庙)。
    唐“安史之乱”后,河北为强藩所据,曲阳县隶属真定,不为唐所辖。
    五代十国时期,后晋皇帝石敬塘为了夺取天下,与契丹族国家——辽国达成协议,将河北、山西幽云十六州割让辽国,并尊称辽国皇帝耶律德光为“父皇帝”,石敬塘自称“儿皇帝”,以换取辽国出兵支援,古北岳恒山遂被划入辽境。
    宋、辽两国争战时期,古北岳恒山山脉曾作为两国的边界。《北宋·河北西路图》标明:常山(恒山)处于中山(定州)和真定两府辖区,为宋辽交界处。《梦溪笔谈》载:“北岳常山,今之大茂山,半隶契丹,以大茂分脊为界”。 “宋时,始置河北路,后分东西两路。曲阳县属河北西路定州博陵郡,此地为辽金域”。
    上述为古北岳几度不在中央政权管辖的历史状况,由于元、明、清诸代建都北京后,古北岳地居京都北方的地理方位也发生了变化,北岳大茂山的方位所处京城之南,而山西浑源的今恒山地理位置则位于京城之西。其实,从河北移至山西只是避开了京都在北岳恒山主峰正南方的尴尬标的而已。尤其,明成祖朱棣永乐年间,将国都迁至大都(今北京)后,就有人奏议朝廷“祭祀北岳于国都之南,于理不顺”,请求改易北岳。就这样一场国家祭祀北岳应在哪里的争论便由此开始。
    第一次争论(起因):明孝宗弘治六年(公元1493年),兵部尚书马文升上《请厘正祀典疏》于朝廷,要求改祀北岳河北恒山于山西浑源。《典疏》曰:宋失河北,浑源一带为契丹占据,因此,宋祭恒山于曲阳是“不得已权宜之道也……迁都北而真定府却在京师之南,犹祭北岳于曲阳方位与国都不符……”。礼部尚书倪岳针对马文升《请厘正祀典疏》的议论,上疏《议改北岳疏》予以反对:宋代祭祀在河北,不是不得以的权宜之策,而是“自古以来,祭祀恒山皆在曲阳,非自宋代始”。遂朝廷议定“仍祀曲阳,循依旧理”。
    第二次争论(复议):明弘治十五年(公元1502年)于第一次交锋时隔九年后,已经升任吏部尚书的马文升又上疏,请改祀北岳于山西浑源州。《续文献通考》郊社考卷十记载:复议期间礼部尚书倪岳又一次引经据典:“曲阳庙祀已久,当仍旧。山在浑源者,修治其庙”。“历汉唐宋以至国朝千年,未之有改。其浑源州号称恒山,亦名北岳,然祀典不闻”。《大明集礼·礼制节文》载皇帝对礼部的复议批复:“诏从之”。礼官言:汉、唐、宋北岳之祭,皆在定州曲阳县,与史俱合。浑源之称北岳,止见于州志碑文,经传无可考,仍祀曲阳。
    第三次争论(否决):《曲阳县志》记载:嘉靖二十五年(公元1546年)户科河南陈公上奏章请罢曲阳之祀,又被朝廷否决。
    第四次争论(驳回):《明史》:“万历十四年(公元1586年),巡抚胡来贡请改祀北岳于浑源州。礼部礼臣沈鲤上书《议改北岳疏》:汉唐宋北岳之祀皆在定州曲阳县,浑源之称北岳,只见州志碑文,经传无可考”。《大明集礼》也记载了当时礼官所言:“汉、唐、宋北岳之祭,皆在定州曲阳县,与史俱合。浑源之称北岳,只见于州志碑文,经传无可考,仍祀曲阳是也”。
    第五次争论(改封不改祀):同年(公元1586年)即第四次交锋后,《明史·礼志》记载:朝廷改封山西省浑源州玄岳山为北岳,称恒山。尽管当时明王朝改称山西浑源县玄岳(即浑源县境恒山东南之玄武峰)为北岳,并在天峰岭南新建北岳庙,但只是改封了北岳恒山的主峰,国家秩典祭祀仍确定在河北曲阳。曲阳北岳庙明代祭祀碑刻百余通,可证明代在河北曲阳北岳祭祀的无可争议的史实。由于明朝廷中对北岳位置的考虑和舆论的制造,明后期出现了“两个恒山”之说。此舆论在北岳庙的碑刻中也有反映,但只发现了一块。嘉靖十六年(公元 1536年),许赞在《曲阳县重修北岳庙碑文》中说:“恒岳肇名,浑州维始;奇踪显奕,曲阳继兴”。可见朝廷“主张仍祭于曲阳,但是可以修葺浑源北岳庙”。这种折中态度,是否有地方军事保护信仰的需求在里面呢?
    第六次交锋(改祭):清顺治十七年七月(公元1660年)刑科给事粘本盛拟《厘正恒山祭典疏》上奏朝廷,要求改祀,其观点与明代马文升一致,但这次顺治皇帝却御批“移祀北岳于浑源”。朝廷决定:根据礼臣的建议,改祭祀北岳恒山于山西浑源州,罢北岳曲阳之祀。此后,再不见反对此事的奏摺。
    就这样,从明代开始的改祭争论一直延续到清初顺治年间,祭祀北岳的地点才由河北曲阳移至山西浑源,封祀合一争论就此落幕。当笔者查找到《明史·地理》一、二卷时,就已看到两种不同的对恒山的解释:《明史·地理一》称:“唐县西北有大茂山,即恒岳也”。《明史·地理二》则称:“浑源州南有恒山,即北岳也”了。同为明史的《地理卷》就有两种解释,足已佐证当时“两个恒山”的说法和北岳改祭的争论。
    清代的《清史稿·地理志》记载的古北岳恒山和改祭后北岳恒山的地望为:“曲阳西北恒山,古北岳,顺治末,改祀于山西浑源”。又见《清史稿·世祖纪》载:顺治十七年,“七月丁卯,移祀北岳于浑源州”。
    从此,山西浑源就成了国家祭祀北岳恒山的地方,享受曾经古北岳恒山在河北时的政治待遇。待遇不变,说明了北岳虽然经过历代的动乱、复苏和一代又一代王朝的更替,北岳祭祀文化反倒静态的延续和传承下来。
    就上述对历史文化遗存的记载而言,过去的文化痕迹是以社会需求程度来确定它的价值的,实实在在的存在于历史长河中。它表明了任何文化只要不是虚构,那么它的存在就有历史发展的必然现象值得人们去探寻和借鉴。其实,恒山无言,北岳无语,在哪里祭祀都是人为的,是以当政者的喜好和需要而定的。尤其,在封建专制的国度里,这不是一个学术所能讨论出结果的问题,所以,形成祭祀北岳的尴尬局面也就不足以为奇了。
    
    

气候情况

    
      恒山景色
    恒山是经历次造山运动和历次地壳升降运动形成的一座断层山,岩层为古老的寒武纪奥陶系石灰岩,据今已有五亿年。基岩面积裸露,风化破碎严重,峰峦均呈尖形,沟谷切割较深,相对高差达1000米以上。整个山脉由东北向西南绵延数百公里,西控雁门,东跨幽燕,南屏三晋,北缠代郡,横贯华北,被誉为“峙中华之坊表,巩神京之翊卫”的寒疆第一山。主峰天峰岭海拔2017米,与翠屏峰东西对峙,浑水中流,位置雄险,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景区所在地浑源县属温带半干旱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冬季寒冷,春季干旱多风,夏季雨量集中,秋季短暂多晴,早晚温差大。年平均温度6.1℃,一月份最冷,平均为-12.7℃,七月份最热,平均气温21.6℃,四至十月平均气温7℃以上,是游览渡假的适宜季节,游览时间可达210天。
    一九八二年十一月八日恒山风景名胜区被国务院首批公布为“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一九九六年八月二日,国务院批准《恒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整个风景名胜区所辖异景纷呈的十五个分区,景区总面积147.51平方公里,外围影响区359.62平方公里。
    
    

景区介绍

    恒山风景区是国务院1982年公布的全国第一批44个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之一。据1984年规划,全景区为4个等级的保护区和1个自然保护区。一、二级保护区面积为62.10平方公里,以双峰并峙的天峰岭和翠屏峰为中心,包括天峰岭景区、翠屏峰景区、千佛岭景区、温泉景区和浑源城景点群;龙山一带为自然保护区。恒山主峰分东西两峰,东为大峰岭西为翠屏峰,两峰对峙,风格独具,断崖绿带、层次分明。金龙峡,居于天峰岭、翠屏峰之间,峡谷幽深,峭壁侧立,石夹青天,最窄处不过三丈。这里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北魏时,道武帝发兵数万人,在此劈山凿道据守,作为进退中原的门户。宋代,杨业父子在此以险为凭,抵抗外族的人侵。恒山景观中,果老岭、姑嫂岩,飞石窟、还原洞、虎风日、大宇湾等处,充满了神奇色彩,还伴有优美的神话传说。悬根松、紫芝峪、苦甜井更是自然景观中的奇景。苦甜井位于恒山半腰,双井并列,相隔1米,水质迥然不同。一井水如甘露,甜美清凉、水井深数尺,取之不尽,可供万人饮用,唐玄宗李隆基赐匾“龙泉观”。另一井水苦涩难饮,成为鲜明对照。现苦井已封。恒山松,为恒山一景。“四大夫松”,古松根部悬于石外,紧抓岩石,傲然挺立,姿态雄健。在虎风门观松,或立于丹崖上,或倒挂于绝壁问,如伞如翼如亭如龙如桥,千姿百态,仪态万方。恒山云,变幻无穷。出云洞在后土夫人庙的不远处山腰,晴日郎郎,洞口寂静,阴雨来临,洞口便游出缕缕白云,引人遐思。
    
      恒山景色
    文物古迹,星罗棋布。恒山脚下的悬空寺、应县佛宫寺的释迦木塔、浑源城内的圆觉寺砖塔、永安寺等,在中国古建筑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在辽金时代,恒山是当时的文化之邦。书院学舍、摩崖题刻、楹联碑碣很多。再加恒山山高风大,气候变化剧烈,故建筑多依悬崖峭壁而建,或开凿石岩而成,形成了独有的奇险特色。西汉初年,恒山就建有寺庙,迄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飞石窟内的主庙,始建于北魏,唐、金、元三代重修。明清时,恒山建筑林立,祠宇楼台耸峙巍峨,有“三寺四祠九亭阁七宫八洞十二庙”之称。恒山,作为道教活动的场所由来已久.传说中八洞神仙之一的张果老就是在恒山隐居潜修的。恒山庙.北岳庙为主庙,还有寝宫、后士夫人庙、紫微宫。官亭、白虎观、龙王庙、灵官府、关帝庙、文昌庙、奶奶庙、纯阳宫、碧霞宫等庙宇建筑,悬空寺为恒山第一奇观。
    北岳庙,建于明代弘治年间(公元1501~1502年),是恒山庙中最为宏伟的一座。它位于恒山主峰大峰岭南面的石壁之下,门前有103级石阶通往前下方到达山门、北岳庙门有“贞元之殿”四个大字。门侧有长联,上联为:“恒岳万古障中原惟我圣朝归马牧羊教化己隆三百载”;下联是“文昌六星联北斗是真人才雕龙绣虎光芒雄射九重天”。北岳庙内,有北岳大帝塑像。北岳庙前廊下,有清代御祭恒山文碑20余通,这些碑文,作为历史佐证,是研究恒山的宝贵资料。
    北岳恒山风景区内的另一处重要景观是悬空寺。悬空寺位于北岳恒山脚下、浑源县城南5公里处的金龙峡内西岩峭壁上。寺创建于北魏后期(约为公元471~523年),现存建筑分明清两代修建后的遗物。悬空寺靠西面东,俨若精巧、别致、玲珑剔透的玉雕悬于一幅巨大的屏风上。寺内共有殿宇楼阁40间。南北,有三檐歇山顶危楼耸起,对峙而立,由低向高三层叠起,离地百余尺,附于绝壁上,三面环廊国抱、六座殿阁,相互交叉,飞架栈道相连,高低错落,木制楼梯沟通,迁回曲折,构思布局妙不可言、整个寺面似虚而实,似危而安,实中生巧,危里见俏,一种在国内其它寺庙中体会不到的奇险感紧紧地抓住游人的好奇心理。悬空寺内塑像颇多,有铜铸、铁铸、泥塑、石雕像共78尊。三圣殿内的泥塑,具有唐、明两代风韵,释迎、韦驮、天女、阿难形体丰满,神彩动人,仙女婀娜、韦驮英武、阿难虔诚,各具风彩。三教殿内,释迦牟尼、老子、孔子三教台流,共居一室,耐人寻味、始祖同堂,堪称中国宗教史上的一段佳话。悬空寺内,有朝殿、会仙府、碧霞宫、纯阳宫、楼台亭、寝宫、梳妆楼、御碑亭等。
    
    

旅游指导

交通

    先从大同等地乘长途车到浑源县城,再从浑源县乘中巴(2元左右车费,打的20元)到恒山前线(望岳亭停车场)或后线(北岳行宫),或先到悬空寺。也可乘恒山一日游旅游车。
    铁路:大同市内铁路交通较完善。从大同有火车通往北京、太原、西安、银川、石家庄、包头、沈阳等地。大同火车站位于市区北部,乘2路、4路、8路、14路、15路公交车均可到达。
    公路:大同境内通过的主要公路有大运、大塘、大淮、大涞、大阳等10多条,从大同汽车站有长途车可通达太原、宣化、朔州等地。长途汽车站位于火车站前,乘2、4、8路等车可到达。从大同长途汽车站有到云冈石窟、恒山等旅游区的直达车。
    
    

门票

    进山费:30元
    寺群门票:35元
    缆车票:上山:35元
    下山:25元
    缆车通票:45元
    
    

主要景点

金龙峡

    
      恒山金龙峡
    金龙峡,居于天峰岭和翠屏峰之间,峡谷幽深,峭壁侧立,石夹青天,最窄处不足三丈。这里是古往今来的绝塞天险,交通要冲。北魏时,道武帝发兵数万人,在这里劈山凿道,
    作为进退中原的门户。宋代时,杨业父子在这里以险据守,抵抗外族的侵入。金龙峡内,悬崖中腰有古栈道盘绕,名为“云阁”。
    
    

恒山松

    恒山松,风格别致,形状奇特。其中,有四株形状奇特的唐代古松,人称这为“四大夫格”。这四株古松,根部悬于石外,紧抓岩石,傲然挺立,气势不凡,别具风格。
    
    

恒山庙

    恒山庙,以北岳庙为首
    ,稳座于西峰之上,苍松之间,或隐或露。悬空寺,为恒山第一景。民谚有“悬空寺,半天高,三根马尾空中吊”的说法。
    
    

恒山云

    恒山云,变幻无穷。出云洞在后土夫人庙的不远处山腰,晴日明朗,洞口寂静,阴雨来临,洞口便游出缕缕白云,引人遐思。
    
    

悬空寺

    
      悬空寺
    恒山悬空寺位于山西浑源县,距大同市65公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国内仅存的三教合一的独特寺庙。
    恒山悬空寺始建于1400多年前的北魏王朝后期,历代都对悬空寺作过修缮,北魏王朝将道家的道坛从平城,今大同南移到此,古代工匠根据道家“不闻鸡鸣犬吠之声”的要求建设了悬空寺。
    恒山悬空寺距地面高约50米,悬空寺发展了我国的建筑传统和建筑风格,其建筑特色可以概括为“奇、悬、巧”三个字。
    值得称“奇”的是,建寺设计与选址,悬空寺处于深山峡谷的一个小盆地内全身悬挂于石崖中间,石崖顶峰突出部分好像一把伞,使古寺免受雨水冲刷。山下的洪水泛滥时,也免于被淹。四周的大山也减少了阳光的照射时间。优越的地理位置是悬空寺能完好保存的重要原因之一。
    “悬”是悬空寺的另一特色,全寺共有殿阁40间,表面看上去支撑它们的是十几根碗口粗的木柱,其实有的木柱根本不受力,所以有人用“悬空寺,半天高,三根马尾空中吊”来形容悬空寺。而真正的重心撑在坚硬岩石里,利用力学原理半插飞梁为基。
    悬空寺的“巧”体现在建寺时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峭壁的自然状态布置和建造寺庙各部分建筑,将一般寺庙平面建筑的布局、形制等建造在立体的空间中,山门、钟鼓楼、大殿、配殿等都有,设计非常精巧。寺内有佛像八十多尊。
    唐开元二十三年(735年),李白游览悬空寺后,在石崖上书写了“壮观”二字,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称悬空寺为“天下巨观”。
    
    

仙人洞府

    教相传道教有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皆仙人居处游憩之地。世人以为通天之境,祥瑞多福,咸怀仰慕。道教潜隐默修之士,喜遁居幽静之山林,故多择有仙迹传说之处,兴建宫观,期荫仙风而功道园融。历代以来,道侣栖止,香客游人络绎不绝,故洞天 福地已成为中国绵绣河山之胜境。
    洞天福地,又名三十六小洞天。
    第五洞天 北岳恒山洞,周回三千里,名曰物玄洞天,在恒州常山曲阳县。
    
    

北岳庙

    建于明代弘治年间(公元1501-1502年),是恒山庙中最为宏伟的一座。它位于恒山主峰大峰岭南面的石壁之下,门前有103级石阶通往前下方到达山门、北岳庙门有“贞元之殿”四个大字。门侧有长联,上联为:“恒岳万古障中原惟我圣朝归马牧羊教化己隆三百载”;下联是“文昌六星联北斗是真人才雕龙绣虎光芒雄射九重天”。北岳庙内,有北岳大帝塑像。北岳庙前廊下,有清代御祭恒山文碑20余通,这些碑文,作为历史佐证,是研究恒山的宝贵资料。
    北岳恒山风景区内的另一处重要景观是悬空寺。悬空寺位于北岳恒山脚下、浑源县城南5公里处的金龙峡内西岩峭壁上。寺创建于北魏后期(约为公元471—523年),现存建筑分明清两代修建后的遗物。悬空寺靠西面东,俨若精巧、别致、玲珑剔透的玉雕悬于一幅巨大的屏风上。
    寺内共有殿宇楼阁40间。南北,有三檐歇山顶危楼耸起,对峙而立,由低向高三层叠起,离地百余尺,附于绝壁上,三面环廊国抱、六座殿阁,相互交叉,飞架栈道相连,高低错落,木制楼梯沟通,迁回曲折,构思布局妙不可言、整个寺面似虚而实,似危而安,实中生巧,危里见俏,一种在国内其它寺庙中体会不到的奇险感紧紧地抓住游人的好奇心理。悬空寺内塑像颇多,有铜铸、铁铸、泥塑、石雕像共78尊。三圣殿内的泥塑,具有唐、明两代风韵,释迎、韦驮、天女、阿难形体丰满,神彩动人,仙女婀娜、韦驮英武、阿难虔诚,各具风彩。三教殿内,释迦牟尼、老子、孔子三教台流,共居一室,耐人寻味、始祖同堂,堪称中国宗教史上的一段佳话。悬空寺内,有朝殿、会仙府、碧霞宫、纯阳宫、楼台亭、寝宫、梳妆楼、御碑亭等。
    
    

作用

    历代帝王祀祭
    在历代帝王眼里,五岳一直被视为江山的象征,故对恒山的祀祭十分重视。《通鉴》载:早在公元前一千多年前,西周第二个皇帝周成王,“巡狩至北岳,北方诸侯朝于明堂”;《史记》中载:“秦始皇二十九年复游海上,到琅琊,过恒山”;《前汉书》中载:汉武帝天汉三年春三月(公元98年),到泰山修封后,又亲临恒山进行祀祭,举行了“埋元玉”的典礼,并将恒山第一次封为神。以后历代帝王不断地对恒山进行封禅。
    唐开元元年(公元713年)封北岳为安天王;宋大中祥符四年(公元1012年)加封为安天王圣帝;元世祖忽必烈统一天下后,又将北岳加封为安天王真元圣帝;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登基第三年,下诏改称恒山之神。有史以来,恒山一直被尊为北岳。然而,历朝祀祭北岳却有两处,一处在浑源境内的天峰岭,一处在河北省曲阳北岳庙。因为五岳形成以后,无论是周成王还是汉武帝,他们最初祀祭的是山而不是庙。到汉宣帝神爵元年,定五岳,祀常礼,祀祭就不单单是山。北魏建都平城(大同)后,恒山在其境内,作为都城之南大门,祀祭北岳又复归浑源之恒山。
    到唐贞观十五年,太宗李世民亲撰文,祀北岳于曲阳。元统一后,承唐制,祀北岳于曲阳,并且修建了规模宏大的北岳庙。到清朝统一后,顺治庚子(公元1660年),遣工部侍郎李呈祥奉圣旨,于浑源岳顶举行了隆重的祀岳大典。从此,北岳祀祭复归浑源。
    
    

诗句

    北岳庙 唐·贾岛天地有五岳,恒岳居其北,岩峦叠万重,诡怪浩难测。人来不敢入,祠宇白日黑。有时起霖雨,一洒天地德。神兮安在哉?永康我王国。
    登恒山 金·元好问大茂维岳古帝孙,太朴未散真巧存。乾坤自有灵境在,奠位岂合他山尊。椒原旌旗白日跃,山界楼观苍烟屯。谁能借我两黄鹄,长袖一拂元都门 。
    
    

 

相关新闻

长宁时尚建筑
上海文化广场
《大学及其作用》
大学及其作用
wwwww
歌诗达邮轮之旅 日本福冈
歌诗达邮轮(首尔篇�)
歌诗达邮轮 惠旅游
歌诗达邮轮 非诚勿扰片段
歌诗达邮轮之旅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五指山
九华山
普陀山(二)
普陀山
雁荡山
嵩山
衡山(二)
衡山(一)
五台山(二)
五台山(一)

题目筛选器
日期:
类型:
状态:
得分: <=
分类:
作者:
职业:
关键字:
搜索

 
 
 
  焦点事件
 
  知识体系
 
  职业列表
 
 
  最热文章
 
 
  最多引用文章
 
 
  最新文章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法律顾问 | 意见反馈
版权所有 不得转载
沪ICP备 10203777 号 联系电话:021-54428255
  帮助提示    
《我的太学》是一种全新的应用,您在操作中遇到疑问或者问题,请拨打电话13564659895,15921448526。
《我的太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