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题下一题
跳转到
 
 
  世界如此多姿,发展如此迅速,窥一斑未必还能知全豹。但正如万花筒一样,每一个管窥都色彩斑斓。  
 
 
  知识通道 | 学习首页 | 教师首页 | PK首页 | 知识创造首页 | 企业首页 | 登录
 
本文对应知识领域
科学、学术、知识、文化之间的区别和关联
作者:赵营波 申领版权
2010年12月10日 共有 2002 次访问 【添加到收藏夹】 【我要附加题目
受欢迎度:

    在实际社会中,很多人没有弄清科学、学术、知识、文化这四者的各自定义及发展、相互区别和关联,以致发表了一些四不象的作品,“稀里糊涂做学问”,经常无意地混淆而降低了工作的价值追求,也影响了这四个领域间的积极有效的合作。
    弄清这四者的区别和关联,对解决现代人类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军备庞大、债务沉重、人口过多、耕牧地退化等等各种不协调,合力走向“山青水秀、政通人和”的大协调文明,是非常重要的。本文将“千虑之一得”的见解发表如下,抛砖引玉,期望展开这方面的讨论。
    一、科学的价值及其现代评价指标体系
    科学首先是一种严肃的责任,而不是名利的追逐与竞争。准确地讲,那些名利心太重,唯有奖金和名利才能鼓起劲的人,不可能成为最优秀的科学家。在人类历史上,那些为时代尽责的科学家,以个人的巨大牺牲和艰苦拼搏,引导了全人类的进步。当今和未来的科学家们,要需要继承和发扬这种为人类进步尽责的拼搏精神,才能自觉担负起时代的重任。当然,政府和社会进步力量,也有责任及时发现并帮助正在自觉为时代尽责的科学家们。这也是国家文明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
    科学的价值主要有两条:一是发现了新的客观规律,二是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新办法。脱离了这两条,就不能算是严格意义上的科学。追求科学价值是一个艰难的过程:发现问题→从许多问题的关联中提出有可能发现新的客观规律的课题→为研究课题找到最恰当的研究方式并进行课题设计→为课题解决实验手段和研究条件→研究探索→对研究结果的验证和签定→推广应用研究成果途径的研究等等。前后各环节的工作,都是围绕着“研究探索”这个中心环节运转的,并且以最终是否有助于发现新的客观规律为评价根据。新的解决问题的办法,往往是建立在发现了新的客观规律的基础上的。
    自然科学的价值是研究发现自然界的客观规律,扩大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和维护与利用能力。有些自然科学杂志上发表的不少论文,只是重复性地罗列事实,堆积资料,既没有规律性的认识或探求,也没有衔接到总体知识结构上的逻辑关联。这样的研究既没有直接的价值,也没有间接的价值,至少不能算是完整的科研成果,无法纳入人类知识长河中发挥作用。
    搞自然科学的人,还要对社会及其进步的要求有足够的了解,要有同社会科学有效交叉的能力。否则,就难以适应社会预期需要并通过社会造福于人类并得到社会的支持;就难以避免自己的科研成果给人类社会带来灾难。例如,核能的发现和核武器的研制、B超检测胎儿性别等等,就难以改善人类的社会行为协同进步,例如,即使对“全球变化”研究得很精确了,若不改变造成各种全球变化的社会行为,全球生态环境的各种变化,也只能继续恶化下去。科学的根本价值是能为人类解决问题,而人类的许多问题(包括科学的有些问题)离不开社会的解决。
    社会科学的价值是发现并研究社会的客观规律,并从中寻求解决或预防社会问题的办法。许多社会科学工作者缺少对社会规律研究探讨的主动性,发表的论文普遍缺乏对规律性的认识,只是闭门造车的一些想法或议论,甚至只是比官样文章还逊色的一些空洞的号召、口号等。既没有能帮助人们对问题增加认识的价值,也没有提供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缺少扎实的第一手的调查研究和系统的数据分析。坐而论道、述而不做、空对空的思辩、甚至东抄西凑,既是图省事、缺少社会责任心的表现,也降低了社会科学本身的社会地位。这样的论文、论著,实际工作者不看,真正搞研究的旨在探索发现各种社会规律的人也不看,甚至他们同类型的人也不看,只在很小的圈子里循环,甚至只是用来评职称、评奖。因此,过分偏重字数和篇(部)数的评价方法是不科学的,统计被转载率、被引用率、被应用效果则是国际通行的比较科学的评价方法。社会效益应该是社会科学最重要的评价指标,有些争议很大的社科成果,需要待5~6年甚至更长时间后,才能做出公认的公正的评价。
    搞社会科学的,也要对自然界和自然规律有足够的了解,也要有同自然科学有效交叉的能力。否则,就难以调整人类的社会行为,使之适宜在自然界和谐地生存。例如,必须研究环境、生态、人口、资源、气候、地质条件等在经济学中的地位,经济学才能足够全面地研究人类生产、消费等各种社会活动的经济性。必须能懂得生理学、营养学、土壤学、农学、林学,才能研究解决婚恋方式、计划生育、人口调控、合理消费、水土保持、生态农业、林业经济等社会问题。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本身,也是社会行为,也需要社会科学的关心及不断地研究改善。哲学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结晶,必须对这两方面的科研成就有足够多足够新的了解,并且能在吃透的基础上有机地交叉衔接并提炼升华,才可能为各学科各行业提供具有启发性、指导性的普遍原则和智慧。
    搞社会科学,待遇不高,麻烦较多,真正从中做出学问的难度也较大,许多人还曾遭过这样或那样的委屈和磨难。但是,既然干这一行,就该努力尽到这个行业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发现社会规律、探索解决社会问题的方法。
    有社会责任感的人,才可能成为优秀的社会科学家。
    从大尺度看,无论各学科如何自夸成就,如果人类的科技智慧终于毁灭了人类的生存环境,都只能证明人类是最愚蠢的动物。因此,要以是否有益于人类及其社会行为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作为评价一切科技成果水平的首要标准。还要运用大协调学即研究人类同自然与社会各种大尺度交叉协调规律及其应用的科学,组织各门相关学科的专家,制订有益于全球人类同全球自然界协调的整体化的科技进步评价指标体系,用以评价和引导各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技术科学的研究价值。并让全世界的各种基金会、科技管理部门等,以这个评价体系为依据,选择资助各门学科申请的研究项目。以此促使各种科技研究为人类同自然界协调服务,而不是制造新的麻烦。
    二、“学术”的定义及其泛化的限制
    《辞海》对“学术”的注解是“指较为专门、有系统的学问”。而“学问”又是“正确反映客观事物的系统的知识”。这样的定义,容易产生概念循环,值得重新讨论。
    我以为,学术既不是思辩术,也不是诡辩术,更不能不学无术。学术应该是探索真理发现客观规律的技能或途径。这种能力或本领即学术水平,需要综合素质的培养,更需要通过自身的努力,还需要用实际干成的科技成就来证明。科学专著与论文和学术专著与论文,也该有所区别。前者是阐述自己通过科学研究发现的客观规律,后者是表达自己对正在探索求证的客观规律的独到见解。前者是系统完善的,后者则是探索性的。前者重在完整地阐述自己的发现即取得的成就,后者重在阐述怎样才能发现即接近或取得想要的科学成果。以价值份量论,前者自然重于后者,前者是通过后者的努力得到的。
    同样一个真理即客观规律,可以通过不同的途径发现:同样一个问题,可以用不同的办法解决。学术可以称为探索真理(发现客观规律)之术。要比较各种探求途径和办法的效率和完整程度,择优用之,就要鼓励不同角度的探求,以免失误。这就需要不同知识结构不同思维方式的科学家或学者在一起讨论。科学家是有一定科研成果的人,学者是有一定学术水平的人。学术讨论是为了探索真理即发现客观规律,与此无关的讨论,不能称为学术讨论。
    在客观规律发现之前,可以充分讨论;在客观规律证实之后,就没必要再讨论了。学术讨论也要讲究成效和效率,不能为讨论而讨论。没有足够的研究和有根据的独到见解,就没有资格参加讨论,更不该不请自到乱发言,浪费大家的时间。
    三、知识经济化是“知识经济”,经济知识化是“大协调经济”。在大协调经济中,经济全方位知识化将使宏观科学和基础学科也能开发出应有的经济效益
    知识是“人们在改造世界的实践中所获得的认识和经验的总和”。知:懂得自然界、社会、人文的事物、规律、道理;识:能识别各种真假现象,不受表面的形式所蒙蔽,还要善于辩别和衡量包括知识本身的各种事物的价值。
    读书、听课、受教育是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实践包括接受别人的经验教训,也是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有位伟人说:“书读得越多越蠢”,其实质是说知识的误导问题。完整的意思应该是:“没用的书读得越多越蠢,有用的书读得越多越聪明”。人类自有积累知识的能力以来,通过书本积累和口头相传的知识浩如烟海,无论哪一个人,都是学不完读不尽的。即使某个人能用一生的时间读完了并且牢记至能背诵,也至多相当于一个储存全部书库的光盘的拷贝,没有精力和时间去创新,也就没有大的意义。
    必须结合研究解决现实问题和预防未来的问题,有选择地读书,才能创新。读书贵在能创新,知新才能更好地温故。
    知识来源于书本和实践两个方面。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经万种事,自然能获得丰富的知识。实践也和读书一样,必须有所选择。干有意义的事业,才能有意义地实践。中学时期的周恩来立言:“在无字间读书,同有肝胆人共事”。他通过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不断增长才干,成就了一番伟大的事业。
    独特的知识结构,才能有独特的创造力,才能有独特的成就。这就要有独特的读书计划和独特的实践经历。人才群体如同生物群落必须保持多样化,才能相互协作。如果每个人的知识结构都如同蜂窝煤一样,你有几个眼,我也有几个眼,那么,就讨论不出多少新意,也没有多大的协作潜力。
    凡是能正常工作、生活的人,都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知识。把专门从事知识创新、收集、应用、传播等工作并具有一定水平的人,称为知识分子,以区别于具有一般知识水平的工作者,未尝不可,有利于对社会的分类研究和管理。但不能说,从事其他工作的人都没有知识。还应该牢记,广大劳动人民的各种实践,是知识创新的根本来源。
    目前流行的“知识经济”的提法,虽然作为一个概念并不完整,却有着积极的作用。用大协调学的思维方式来认识,经济永远必须是科技资源、劳力资源和自然资源的有效复合,缺一不可,而且要符合人口、经济、自然界三大平衡的要求,才能持续地运转和有效实现。尽管一台能在血管中运行的用于治病的微型机器人,可能超过10台卡车的价值,但是,仍需原料并要精炼。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永远离不开水资源、耕牧地等自然资源。然而,传统经济学一直没有足够地认识科技资源在经济中的作用。提高劳动生产率、开发自然资源一直是经济活动及经济学的主要内容,还开设了劳动力经济学和资源经济学,进行专门系统的长期研究。可是,如何发挥科技知识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和效益,一直没有得到充分的认识和全面的研究。
    知识含量较高的信息技术及产业,率先实现了知识经济化,也导致了“知识经济”的提出。昔日辉煌的石油大王、钢铁大王,已经不得不把上风头让位于电脑大王、软件大王。滥采资源、浪费劳力的传统模式,正向富含知识和最新科技的经济形态转变。知识经济化还有利于改变传统国家的知识界述而不做的状态,使其向着有用、有效的方向努力。还应该开创一门“知识经济学”,专门研究知识经济化、提高知识在经济中的作用和效益。
    我认为,应该把“知识经济”准确地理解为“知识经济化”,不能误解为“仅有知识也能发展经济”。否则,就容易被发达国家用来掩饰其掠夺全球自然资源的战略,容易使发展中国家忽视对本国资源的保护、珍惜和提高综合利用水平;容易致使忽视对劳力、资源的充分利用;容易误导头脑发热的领导人产生偏差或片面的决策。
    事实上,随着各种全球不协调问题的严重和为解决这些问题进行的努力,现代人类正在进入把微观经济性和宏观经济性统一起来,统筹协调生态、气候、环境、人口、科技、资源、劳力、教育、卫生各方面的,兼顾近期和长期利益、局部和整体利益的大协调经济时代。“大协调经济”的概念及提法,有利于发达国家同发展中国家的合作,有利于统筹解决各种现代的不协调问题,有利于提高各国及全球人类的整体效率和宏观效益,也有利于知识产业健康有效地发展。希望有识之士多加宣传和引用。
    在大协调化即经济全方位知识化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企业和社会各环节的事业服务单位,会越来越多地认识到,必须能为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良好地发挥功能,才能把微规效益同宏视效益结合起来,得到长久的最佳效益。因而,在大协调经济中,研究宏观的综合性学科如未来学、科学学、人口学、社会学、生态学、气候学、大协调学等和各种相关的基础学科如环境科学、地理科学、大气科学等将开发出应有的效益,而得到空前的重视。
    四、文化是各种文明因素整合化的过程,要建立大协调文化观
    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整合。物质财富方面包括构成生产力的科技基础、各种生产工具、劳动技能、生产协作方式、经济基础、管理模式等;精神财富方面包括社会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政治方式、法律制度、娱乐方式、道德、艺术、语言、宗教、哲学、文学、民俗、生活方式、景观、体育、礼仪等及其设施。文化不是这两方面财富的简单相加,而是化合。这种化合的过程,不是油墨水彩画的那种复染,也不是化学实验的那种定量定性的变化,而是各种文明因素大尺度交叉协调的整合化过程。更不能简单地等同于文学艺术。
    文化有其自身的客观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文化随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而发展,随社会组合方式的改变而改变,并具有历史的连续性,新文化不可能完全脱离旧文化而产生。科技进步及其产生的新知识是文化发展的第一动力。社会制度、政治、经济的巩固或改变对文化的延续或改变有重要作用,文化也会制约或推动社会制度及政治、经济的改变。
    文化的影响是广泛的,从穿衣、梳妆打扮、饮食到婚丧嫁娶、奖惩、游玩、人情世故、人类生活的各方面,每个细胞无不浸透着文化。文化又是很有力量的,原始人类的群婚本性被改造为普遍严格遵守的一夫一妻制,就是有力的证明;在宗教战争中,很多人为信仰而宁愿战死,也足以证明文化的力量。
    总的来说,一定水平的主要生产工具,自然要求相应水平的生产组合,而这又要求相适应的生产关系,构成相应的社会生产方式。科技研究改革了生产工具,也就要求着生产组合、生产关系、生产方式的相适应地改革,人们的社会意识要求相适应地提高水平。整个过程是科技成果、生产工具、劳动技能、生产组合、生产关系、社会生产方式、社会关系、社会意识形态等等各种因素整合化的自组织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生产力是最革命的因素,社会意识落后于社会生产力,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的事情是经常存在的,这就需要文化的整合作用来调适和促进。这种整合化使各种因素相互渗透相互影响,从而使每个单元、每个组织都足够地含有整体的各方面的信息,成为这种“化”的全息元。这种整合化的运动就是“文化”。所以说,文化是一种过程,文化永远是在运动中发展着的,如果停止了,也就没有生命没有价值了。
    这种整合化的实际过程是千差万别多种多样的,并且通常很难一帆风顺。这是因为建立在使用原来旧生产工具旧生产方式上的社会结构中的既得利益阶层,为维护或增加其利益而阻挠社会进步。同时,旧的劳动习惯,旧风俗,旧的社会意识形态,旧的司法、行政、管理模式等上层建筑,也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成为帮凶。另外,即使在社会结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比较适应主要生产工具的情况下,由于某些人总想捞取份外的利益而破坏社会秩序、侵占公众权力,也会成为社会进步的障碍。于是,阻碍科技进步、压抑人才、破坏生产力、抵制改善管理模式的反动情况,就难免时常发生,并且因国度、民族、地域、社会历史和环境的不同而表现得多种多样。
    进步对反进步、新文化对旧文化的斗争,贯穿于人类社会历史的各阶段。尽管在小时空中会有些反复,然而,从大时空尺度上来看,科技进步必然以带来主要生产工具的进步为标志,带动生产方式、社会结构、管理模式的进步。这是任何反动势力都阻挡不了的,任何人若要阻挡这个大潮流,就会堕落为社会进步的反动派而自取灭亡或被毁灭。
    积极吸收最新的科技知识,足够地反映社会生产力发展和人类进步新要求的文化,才可能成为新文化。各种文化形态必须顺应社会进步的潮流,并且发挥应有的良好功能,才能时常更新而永葆青春。这个应有的良好功能,就是帮助或促使人们的社会意识适应新的生产工具构成的新的生产力,理解新的科技进步,自觉地顺应生产力进步而改善社会管理模式和上层建筑等。总之,文化要在科技进步、生产工具进步、劳动组合方式改善、生产关系改革、上层建筑更新中起到大尺度交叉协调的融合功能,通过引导或推动社会意识的进步,增加理解和顺利因素、减少阻碍,辅助各种文明因素进步交叉协调的整合化。
    有了以上的认识为基础,再来看文化和文化部门的工作,可以改进的地方很多。首先要积极学习和吸收最新的科技知识,并进而同科技部门联手展开科普工作,要把新的科技知识和科技进步的新要求,自觉地努力渗透到各种作品中去。科盲不可能写出有实际进步意义的作品。没有较高的科技知识水平,很难成为新世纪的文学家或艺术家。没有科技骨架的文化,不可能成为新世纪的文化。
    其次,要同各相关行业部门及专家们联手搞好各种文明进步整合化的协调工作。什么是协调?比如挑水,“协调”既不是桶,也不是扁担,协调是挑起来能走的行动。一个动物死了,尽管五脏六腑都在,四肢器官一点不少,可就是不能自己活动了。协调是生命。科学家、金融家、政治家、文学家、艺术家、规划家、经济学家、哲学家,都要结合本专业研究或学会应用大协调,努力为社会做好协调进步的工作,使社会进步得顺利一些,才能体现各自本身的工作价值。
    五、追求工作实效,合力建成“山清水秀、政通人和”的大协调文明世界
    科学家只有努力研究解决生产力发展和人类进步的问题,才可能是优秀的科学家。教育家只有努力把有益于引导人类进步的最新科技知识,传授给学生们,才可能是优秀的教育家。文化工作者必须努力学习最新的科技知识,了解生产力发展和人类进步的最新要求,从中得到新文明的先进思想,并以此为导向进行“整合化”的工作,使社会各种因素能协同新文明而进步,才可能是优秀的文化工作者。宣传工作者必须宣传有益于人类进步的最新的科技知识和先进思想,帮助社会大众淘汰旧知识旧意识,建立新的知识结构和先进的思维方式,从而推动社会的改革进步,才可能是优秀的宣传家。
    判定科学论著或论文的价值,主要看其是否有独到发现的客观规律和解决问题的办法;判定学术论著或论文的价值,主要看其是否有探索客观规律的独到见解及其意义;判定教材的价值,主要看其是否汇集了最新发现的客观规律和应用方法并用新的思维方式加以系统化;判定文学作品和艺术作品的价值,主要看其整合化的本领,感染力和渗透力;判定宣传文章的价值,主要看其是否具有可读性,是否精彩地传播了科学理论和先进思想,以其独特的文笔简炼地或深入浅出地增加了人们对真理的理解。
    这些工作的相互关联是:学术研讨,为探索客观规律提供有用的思路和途径;科学研究,发现客观规律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教育工作汇集新的科学发现并对老的知识进行更新加以系统化和普教化,使之容易被传授培养学生;文化工作要研究各种进步有效交叉的整合化,用易于被大众接受的各种形式传播进步的思想意识;宣传工作要针对不同的宣传对象采取不同的方式,传播先进的科学理论和先进思想。这其中,必须以确定科学价值为中轴,才能带动和整合学术、教育、宣传、文化各项工作,为社会进步提供系统的知识动力。这种确定,对具有几千年封建史的中国来说,尤为重要。例如,由于唐朝科举政策的误导,整整一代知识分子忙于诗赋考试而吟风弄月推敲字句,抛弃了兴邦的自然科学和治国的社会科学,这空白不得不由和尚道士和方外术士去填补,使唐代文学的繁荣付出了牺牲科学的代价,致使唐代社会经济终于衰落崩溃。必须进行这种深层次的历史反思,才益于今天和未来的建设。要从相互关联的整体和宏观上审视和把握某个方面发展的得失与适度。
    如果一篇文章或一部作品,既没有对客观规律的独到发现,也没有解决问题的独到的有效办法;既没有对探索真理的独到见解,也没有对新发现新知识的系统化整理;既没有独到的艺术感染力,也没有对知识深入浅出的表述而具有可读性,甚至把原来容易懂的道理表达得更不容易懂了,那么,这篇文章或这部作品就什么也不是,只能算空对空议论的平庸之作,没有价值。令人气愤的是,现在这种平庸之作、“泡沫作品”,甚至改头换面的抄袭剽窃之作实在不少!既浪费了人类有限的资源,也是作者本人时间和精力的浪费,更是对社会的损害。
    知识分子都要凭良心干活,要追求对社会有用,能干好什么活就干什么活,无论大活小活,干好了才能对社会有用,要追求对社会实际有用才可能有价值。不要当“学术混子”,也不要当“学术棍子”,更不要当“学术骗子”。要力尽己能发挥实际作用,担当起人类进步的脊梁。
    如果我们长年累月地辛劳,只是为了个人的名利,就无异于那些埋头于个人发财而奔忙的小老板们,如果我们吃亏吃苦受委屈,只是因为个人的兴趣,则同那些日夜玩牌、搓麻将者没多大区别;如果我们自觉肩负人类进步的责任,牛犁地一般坚持不懈,消防队员救火一样义不容辞,自然堪称英勇壮丽了。
    人因劳动成就而自豪,因责任感而高尚。
    我们的时代已经到了不仅要追求微观实效,还要追求宏观实效的阶段。各学科各行业不仅要使自己的工作确有成效,还要使其成效有利于人类同自然界与社会的宏观协调实施可持续发展,才能有效地融入人类知识的长河中发挥作用。这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和人类进步的新要求。现代人类的生产工具已经必须包括宏观上调适人类生产活动同整个自然界运动相和谐的各种工具了。这种生产活动的改进和生产工具的革新是全球性的要求,当然也要求着全球人类生产方式的改革,使之适应全球大协调化的经济。由此又要求改革建立在原来旧的生产方式上的一切社会意识形态及上层建筑、社会结构等。全世界,正发生着人类有史以来最大最严肃最全面最彻底的一场知识革命,人类正处在从同自然界对立走向同自然界和谐的大转折过程中。这场革命,不是哪个政党发动的,是各种全球问题的逼迫,是以全面系统扎实的科学研究来牵动的技术、产业、经济、社会结构、运作方式、利益机制、管理模式的革命。
    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资源枯竭、人口过多、能源危机、耕牧地退化、气候恶化、军备庞大、债务沉重等各种紧迫的各种全球不协调问题,已经容不得我们再空谈空耗时光了。各行业各学科的各种知识工作者,必须以对所处时代高度负责的精神,担负起本职业应尽的责任,发挥各专业的特长,协同解决各种不协调的问题,保护我们的地球,并通力合作,建成“山青水秀、政通人和”的大协调文明世界。
    
    
    
    【参考文献】
    1.[美]怀特.文化科学——人和文明的研究  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2.胡戟.唐代文学繁荣付出了牺牲科学的代价,陕西师范大学学报,1996.2^
    

 

相关新闻

testtest
上善制度的炼成
新时代呼唤管理理论创新——大卫�梯斯与动态能力理论
创业的不变逻辑
创新管理需要回答的5个问题
阿里、腾讯、京东的团队如何远离低效?
哪些企业文化最让90后反感?
十一、弥离
十、转院
九、生机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017开会,又是开会
016督导管理实务(2)
016督导管理实务(1)
015销售管理-业绩管理
014销售管理-目标管理
013销售管理完整版
012店铺帐务管理
011中级管理课程-评估与教练
用提问引导你的客户
一、一次只提一个问题

题目筛选器
日期:
类型:
状态:
得分: <=
分类:
作者:
职业:
关键字:
搜索

 
 
 
  焦点事件
 
  知识体系
 
  职业列表
 
 
  最热文章
 
 
  最多引用文章
 
 
  最新文章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法律顾问 | 意见反馈
版权所有 不得转载
沪ICP备 10203777 号 联系电话:021-54428255
  帮助提示    
《我的太学》是一种全新的应用,您在操作中遇到疑问或者问题,请拨打电话13564659895,15921448526。
《我的太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