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题下一题
跳转到
 
 
  世界如此多姿,发展如此迅速,窥一斑未必还能知全豹。但正如万花筒一样,每一个管窥都色彩斑斓。  
 
 
  知识通道 | 学习首页 | 教师首页 | PK首页 | 知识创造首页 | 企业首页 | 登录
 
本文对应知识领域
论科学技术效应悖论
作者:娄美珍 申领版权
2010年12月22日 共有 2492 次访问 【添加到收藏夹】 【我要附加题目
受欢迎度:

    科学技术发展对推动人类社会进步所产生的作用是无可置疑的。早在19世纪末,马克思就在其《资本论》中有所论述:“自然力的征服,机器的采用,化学在工业和农业中的应用,轮船的行驶,铁路的通行,电报的使用,整个大陆的开垦,河流的通航,仿佛用法术从地下呼唤出大量人口,过去哪一个世纪能够料想到有过这样的生产力潜伏在社会里呢?”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为人们探索宇宙奥秘、和平利用核能奠定了理论基础;基因技术为人类改进物种、增加食物供应、延长自身寿命提供了新途径;大规模芯片集成技术改变了我们现代生活的时空观念;现代高新技术的应用给人们在生产方式、工作方式、经营方式、管理方式、交往方式、消费方式等诸多社会生活方式及思维方式带来了全面变化。没有科学技术的发展,我们今天或许还处在一个蛮荒时代,在欣赏科学技术所带来的美丽“光环”时,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科学技术的效应并非总是完美无缺的。
    1  科学技术效应悖论现象
    事实已证明,科学技术每前进一步,在给人类社会发展带来促进作用的同时,由于其本身存在缺陷以及被人类不正当使用或滥用,科学技术也会给人类带来毁灭性的打击和灾难。
    1.1  科技成果应用提高了人们生活水平,但降低了人类生存环境质量
    科学技术发展和进步给人们带来舒适的同时,降低了生活环境质量。汽车为当今最先进科学技术的代表者,作为代步工具,不仅给我们节约了时间,节省了精力,而且还拓展了生存空间,但汽车尾气又污染了环境,降低了人们生活环境质量;现代新型建筑装饰材料的广泛应用,美化和舒适了现代家庭,但建筑材料中有害气体释放增加了人体致病几率;冰箱冷冻技术的应用延长了食品保存时间,但作为关键制冷剂的氟里昂却破坏了臭氧层,使我们失去了天然防护“外衣”。
    1.2  科技成果应用促进经济发展,但带来新型社会问题
    工业革命创造了经济奇迹,然而也“制造”了人类生存危机。工业革命是一系列科学理论实践的“产物”,也是科学技术应用的“典范”,引发了人类经济“革命”,新型工业化运作方式极大增强了经济运行效率,但人们在享受工业革命“成果”同时也在吞咽自己酿造的“苦果”。以煤和石油为原材料的现代化工厂的大量建成,在为人类提供更多工业产品,改善经济运行结构,支持经济稳定发展,满足人们生活需要的同时,也由于大量工业“三废”的排放,给全球造成了难以挽回的环境损失。仅以温室气体为例,百年大气检测数据表明,由于温室气体的作用导致全球平均气温升高1~2℃,冰山融化,海平面升高,许多物种灭绝,全球生态环境还将不断恶化,最终将威胁人类的生存。
    1.3  科技成果应用产生成本倍增效应
    科学技术发展最突出的贡献就是通过技术创新满足市场需求。科学技术在开发和应用过程中,由于不断产生新问题,需要新的科学技术来加以解决,不仅增加了解决问题成本,而且日益增加解决问题的复杂性,解决不好就容易形成一个循环怪圈。如基于计算机的互联网技术,在通信联络、娱乐学习、电子商务、金融交易等方面降低了成本,提高了效率,但在病毒入侵、网络诈骗、黑客攻击等方面的安全防范成本却日益增高。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现代网络技术应用产生了各种社会文化和社会伦理问题,要使这些问题得到有效解决,无疑将消耗巨大的社会成本。这种“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式的新科技效应悖论已显现突出。
    1.4  科技成果应用时滞带来负面效应
    某些科学技术成果在应用过程中产生的负效应具有明显时滞性,而且时滞周期可能长达数十年。如农药、激素、化肥等科技产品应用于现代农业生产,残留于农产品中,人类食用后经长期体内积累,引发病变,造成生命残害。一战期间,化学家缪勒(P. H. Muller)为了寻找消灭传播伤寒病毒的杀虫剂,成功研制了一种叫双氯二苯三氯乙烷的化学药品,简称:DDT,经实验证明对人、畜无害,便于1944年投入使用,DDT对防止伤寒、疟疾的传染作出了巨大贡献。但后来人们发现,长期使用DDT会产生许多后遗症:DDT经皮肤、呼吸道进入人体后引起中毒,产生并发症,严重时足以致命;DDT不易分解,残留在生物的食物链中,导致二次污染。为此,美国于1972年明令禁止使用DDT。类似科技成果应用效果时滞悖论效应还有很多实证案例。
    1.5  科技成果应用于战争制造了无数战争灾难
    纵观人类发展历史,其实也是不断战争的历史。在国际争端中“国家利益至上”原则导致各国科技成果在军事上的应用和开发完全不计后果,战争的需要刺激了科学技术发展和进步;反过来,科学技术进步又促进战争升级,进而造成更大战争灾难。先进武器系统尽管维护了本国利益,平衡了区域冲突,但也埋下了更加仇恨的“种子”,留下了永难消除的战争“后遗症”,甚至在今天,世界人民都会感觉到是生活在一个充满恐惧和不安的“地球村”里。冷战时期的军事装备竞赛展示了最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但制造了足以毁灭人类地球数次的核武器;两次海湾战争结果不仅显示了高科技成果的威力,也显示了这一“成果”之下的“后果”是造就一个“呻吟”着的伊拉克国家;美国轰炸南联盟,丢下的贫铀弹使无数无辜平民身心致残;美国“国家导弹防御系统”(NMD)更让人不寒而栗。今天,人们很难预计未来更高科技应用到国家战争上将给人类带来怎样的后果?
    1.6  科技成果应用导致民族文化冲突
    建立在现代科学技术基础上的现代科技文明不仅改变了社会价值体系和精神理念,而且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和生存方式。在当今“全球化、一体化和网络化”的时代,科技文明与传统文明、西方文明和东方文明的冲突与整合已成为社会文化“活动”的主旋律。网络游戏的开发丰富了人们精神世界,但也颓废了人们的精神境界;克隆动物的成功昭示着人们要警惕现存道德伦理体系的坍塌等等。因而,人们只能在怀疑中选择,在遗憾中抛弃,在沦丧中重构。各种文化潮流和价值观念并存,现实世界和虚拟网络世界并存,谁是主流?谁是逆流?什么是是非标准?什么是道德准则?人们迷惑了,有人质疑现代科技发展将把人类文明引向何处?
    科学技术发展和进步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是全面而深远的,科学技术效应的悖论现象要比上述列举的更多,如此广泛的悖论现象足以引起我们开展广泛的讨论,正视这些悖论现象,有利于促进科学技术更好地为人类服务。
    2  科学技术效应悖论之争
    人类一直没有停止过对科学技术效应悖论的争论。
    2.1  科学技术效应悖论之悲观论
    早在18世纪中叶,即工业生产初兴之时,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就独树一帜地发表了《论科学与艺术》一文,他引用大量材料,说明科学技术发展未必是福音,而常常是灾害。成立于1968年4月的国际学术团体——罗马俱乐部在米都斯教授领导下,于1972年发表了《增长的极限》研究报告,报告指出:人类困境在于人创造和发展了科学技术,而科学技术的发展又超出了人们的控制能力,技术成为一种无政府主义状态的破坏力量,正是人类对科学技术的滥用,打破了人与自然的动态平衡,造成技术异化,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危机。报告认为,对人类命运有决定意义的因素有人口、粮食、工业化、污染和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消耗,而且这些因素每年都按“指数增长”模式增长,如果不改变现有的目标和行为方式,人类社会就将走到增长极限,报告所描绘的未来景象是令人恐怖的末日世界。人口学家马尔萨斯学派也认为,科技进步和现代工业发展使社会前景十分暗淡,令人绝望。德国哲学家海德柯尔在半个世纪前也哀叹:“技术的白昼等于人类的黑夜”。阿道尔诺指出,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不是人类幸福和进步的增长,而是对人性的压抑和异化的增长。1990年,32名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针对当时的核竞赛和核扩张联名写信给美国参议院,敦促美国加入“核不扩散条约”,对未来人类生活在一个核威胁的环境之下深感遗憾。
    悲观论者在面对科学技术发展所带来的诸如环境污染、物种灭绝、生态失衡、能源危机、人口膨胀、贫富不均、区域冲突、战争威胁,甚至物性凸现、道德滑坡、文化堕落等问题表现得十分忧虑,并由此提出限制,甚至否定科学技术发展的论调。
    2.2  科学技术效应悖论之乐观论
    乐观论认为,科学技术的发展为人类社会所带来的积极意义是显而易见的,而且如果没有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就不会进化和发展到今天这样一个高度文明、高度发达的社会;科学技术刺激了人脑的发展,反过来人又将科学技术用之于社会,促进了社会的发展,无限循环,无限提升。乐观论代表者之一西方思想家卡恩认为,人类的文明史迄今有两大分水岭:第一分水岭是在约一万年前开始的农业革命;第二分水岭是大约200年前开始的工业革命。我们正处在由工业革命或现代化在世界扩展的历史时期——大过渡期,那些所谓全球性的严重问题都是一些暂时性问题,只要依靠科技进步和强大的经济力量,就可以寻求到解决诸如生产资料短缺和生态环境破坏等问题的办法。卡恩认为,工业文明在世界扩散的“现代化”过程是不可逆转的。此外,贝尔的“后工业社会”理论,奈斯比特的“信息社会”理论,托夫勒的“第三次浪潮”理论等等都对人类大力发展科学和技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马克思主义历来重视科学技术的作用,强调科学技术作为一种直接现实的生产力对社会起决定作用,并把科学技术看作是决定从一个经济时代过渡到另一个经济时代的生产力中最积极和最活跃的要素。马克思主义对科学技术效应持有比较乐观态度,但同时也指出,科学技术的正负效应对人类生存时空、生存方式的影响与现实的社会制度是密切相关的。邓小平同志也乐观强调“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3  科学技术效应悖论本源分析
    自从人类有科学技术史以来,科学技术的效应悖论就一直存在,人们在发展科学技术的同时并没有放弃对科学技术负面效应的深入研究。只有不断地对科学技术效应悖论进行本源分析,才能客观公正地评价科学技术进步,最大限度地从根本上减少科学技术负面效应,进而更有效地指导未来科学技术发展。
    科学技术效应悖论有其内在逻辑形式。从哲学角度看,悖论是指从某些公认正确的背景知识中逻辑地推导出来两个相互矛盾(或相互反对)的命题等价式或结论,人们只能选择其一。从逻辑形式上分析,科学技术效应悖论就是指某项科学技术成果应用于社会发展,或带来积极的正效应,或带来消极的负效应,不管结果如何,人类对此要作出必然选择,或应用该项成果,或放弃该项成果,否则该项科技成果的存在价值就毫无意义了。科学技术效应悖论的逻辑形式简明清晰,但为什么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今天会产生如此众多具有普遍性科技灾难呢?显然,探讨的重点不应放在科学技术效应悖论的逻辑形式上,而应放在科学技术效应悖论产生的根源上。
    科学技术本身是中性的,能产生什么样效应,关键在于人类对科学技术认识、掌握和应用,正如爱因斯坦所言:“科学是一种强有力的工具,怎样用它,究竟是给人带来幸福,还是带来灾难,全取决于自己,而不取决于工具。刀子在人类生活上是有用的,但它也能用来杀人。”科学技术效应悖论产生有着深刻原因,而且产生过程也极其复杂,从科学技术哲学上讲,它存在着一定内在规律性。
    3.1  科学技术特征与效应悖论
    科学理论及其应用技术构造为一个知识系统,这一系统本身具有明显的复杂性、层级性、隐含性、动态性和适应性特征。人类所能应用的科学技术知识只是嵌入整个科学技术知识体系中的某一部分,而且科学技术知识的应用其本身又具有严格的限定条件,在不满足条件前提下其作用效应发挥是不充分的,而且事实上我们在应用科学技术成果时很多情况下只是部分具备相应条件。此外,科学技术知识体系本身也是在不断发展和变化的,今天科学技术成果的应用在明天就成为过时,由此产生悖论效应也是必然的。
    3.2  人类认识的不完备性与科技效应悖论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都是有限的,而且认识过程也是一个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局部到整体的复杂和不完备的过程,在揭示事物内在客观规律并作出定性结论时往往容易犯“一叶障目”,以偏概全之大错。人类在征服自然、改造自然、谋求发展过程中创造了科学理论,发明了实用技术,并通过长期积累,构建了复杂的科学技术知识体系,但对这一体系的认知、掌握和应用很难达到一个完备的过程,因此在认知不完备的科学技术知识体系指导下应用科学技术,其科技效应必然包含不完备性,即科学技术效应悖论必然发生。不仅如此,如果不完备的科学技术效应被人为误导或夸大,还会带来更为严重的科技灾难,从而使负面效应放大。如杀虫剂的发明和使用,从局部范围和短时期看确实快速高效地消灭了害虫,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但同时也提升了害虫的防御能力,杀死了作物天敌,破坏了自然生态平衡,因而,从生态全局视角分析,杀虫剂这一科学技术成果应用绝不是人类长远而明智的选择。
    3.3  科学技术应用者价值取向偏差与科技效应悖论
    科学技术效应的产生是一个由可能变为现实的过程,这一过程是受科技成果应用者的价值取向来决定的,即科学技术发挥作用从来都不是自发的,总是受人的意志控制和指导的;而科技成果应用者的价值取向又是受其所处的社会制度、社会关系、社会环境、社会地位和应用目的来决定的。一般而言,科技应用者都以自身利益最大化为价值取向,则科技成果效应必然反映在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的悖论冲突上。而且,应用者价值取向偏差越大,科学技术效应悖论冲突也就越强烈,这种效应甚至会波及到整个社会。快捷、高效、柔性的自动生产流水线应用于商业生产,能使商家获得较高的利润,消费者获得物美价廉的产品,但对于整个社会就会节约大量劳动力,进而造成社会失业,影响社会稳定。此外,人类在价值偏好支配下容易产生短视行为,其结果使得人类极力采用最现代的科学技术,并以“榨取”方式实现利益“最大”化,这也是造成科学技术效应悖论的重要原因。
    科学技术成果应用者价值偏差在国家利益上表现尤为突出。国家作为科技成果应用者,总是优先地将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应用于国家生存和发展最需要的地方,并追求国家效益最大化,利益割据的结果造成了全球范围内科学技术效应悖论。如国家之间贫富差距、高技术产品废弃物的扩散、先进军事装备威胁、温室气体超量排放等等都是在国家利益价值导向下造成的科学技术效应悖论的集中表现。
    3.4  科学技术应用者道德丧失与效应悖论
    在以“复杂人”人性假设为前提下的现代社会,存在价值观念、宗教信仰、民族文化、知识水平等方面的差异化,进而造成不同的团体利益、民族利益、社会利益,甚至国家利益的矛盾和冲突。这种矛盾和冲突在采用道德和法律手段解决失灵的情况下,某些“人”就可能铤而走险,丧失科学技术和社会文化伦理,进而滥用或误用科学技术成果,以期达到平衡利益关系之目的,显然,在这种条件下,科学技术灾难就从或然走向必然。不仅如此,基于道德丧失为前提的科技灾难还会在更大的范围造成环境破坏或价值观念扭曲。克隆技术能够保持和延续某些物种的优良基因,但不能排除在未来某一时刻某些科学家克隆人类自己,则人类的道德体系和社会文化就将面临被颠覆、扭曲和异化的危险;众所周知,飞机用于航运是快捷的交通工具,航空公司获得利润,乘客获得方便,但飞机被用于恐怖袭击就成为制造人类灾难的科技工具;目前我国假冒伪劣商品猖獗,人们生活受到威胁,其本质就是在利润驱动下,某些商家不惜冒着“违规违德”风险,利用科技成果生产伪劣产品,侵害人民生命。
    4  正确认识科学技术效应悖论
    科学技术效应悖论是“科学-技术-社会(STS)”这一复杂大系统运动结果的表现形式。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发展变化都是一分为二、对立统一的。因此,对待科学技术效应悖论我们必须持科学的态度,要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技术价值观公正地予以分析与评判,这不仅关系到科学技术本身的进步与发展,而且也关系到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4.1  科学技术效应悖论产生具有必然性
    科学技术效应悖论是伴随着科学技术在人类社会中的应用而必然产生的,漫长的科学技术发展史证明,我们永远不可能消解科学技术效应悖论,但可以通过自身努力来提升或促进科技效应中的正面效应,减少或降低负面效应,甚至还可以利用科技效应悖论来促进科学技术和人类社会的共同发展。科学技术效应悖论的产生及其作用过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必然规律,既然是客观规律,人类社会在发展过程中就有理由以科学的态度来认识它、尊重它,甚至有效利用它。
    4.2  利用科学技术效应悖论促进科学技术发展
    科学技术效应悖论的产生是科技成果在社会应用过程中内在规律性表现,如果在一个科学理论中发现了悖论,该理论真理即遭到质疑,它就有可能不成为科学理论,为了消解悖论,就必须进行新的科学探索和发现。因此,科学理论的这一内在悖论性,为科学研究、科学发现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即发现悖论、解决悖论并最终导致科学新发现。
    人类应用科技成果产生效应悖论,为降低或减少其负面效应,必须提升或改善科学技术应用体系,探究解决新问题的新途径,从而产生新的科学技术知识体系或科技成果,由此循环往复,不断提升,不仅有效减少或消除科技效应悖论中的负面效应,而且还刺激了科学技术和人类社会同步发展。人类社会在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这一矛盾过程中就走过了一条科技效应悖论循环之路,促进了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共同发展。这条效应悖论循环之路可表述如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类改善生活,应用科技发展经济→科技成果应用,实现工业化之路→产生科技成果应用效应悖论:满足人类需要的同时污染和破坏环境→需要探索新的科学技术成果,解决环境问题,同时要确保经济持续发展→进而构建新的科学技术知识体系,产生新的科技成果→成果应用于商业经营和环境治理,取得预期效应,又产生新的环境问题→……这些问题被人类重视并达成共识:在科学发展观的基础上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实现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共同发展。
    4.3  构建并完善科学技术应用体系,积极消解负面效应
    科技成果应用是受应用者所处的社会环境、社会制度、经济发展状况及应用动机所影响的,因此,要降低科学技术应用的负面效应,必须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科技应用体系,包括:应用过程监督控制体系、应用成果效应评价体系、滞后效应即时反馈体系、消解负面效应措施体系、科技伦理舆论宣传体系、受影响各方利益制衡体系等。政府作为科学技术应用的宏观管理与决策者,扮演着非常重要角色,它可以利用行政权威性消除科技效应中的负面效应。
    随着经济全球化、网络化和一体化趋势加强,科学技术的跨国合作、应用、扩散及渗透的趋势也日益明显,科学技术发展及应用的边界也日益模糊,因此,科技效应悖论中的负面效应在民族文化、地区利益冲突方面也表现的更为突出,如果不建立相应的制衡机制,则科技应用负面效应将会被放大,甚至形成严重的科技成果应用灾难。尽管世界各核大国签订了“核不扩散条约”,众多工业化国家签订了“京都议定书”,从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科技应用负面效应,但这还远远不够。与此同时我们要尊崇科学技术创新进化规律,各国还需要从全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出发,建立更多更广泛的国际性科学技术应用制衡机制,最大限度地消除或降低科学技术负面效应。
    人类要理智地应用科学技术成果,辩证地分析和认识科学技术效应悖论,从科学发展观出发,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科学-技术-社会”生态系统,实现科学技术与人类社会的共同发展。
    

 

相关新闻

testtest
上善制度的炼成
新时代呼唤管理理论创新——大卫�梯斯与动态能力理论
创业的不变逻辑
创新管理需要回答的5个问题
十一、弥离
十、转院
九、生机
八、传染
七、求血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中国民营科技产业集群演化趋势的理论与案例分析
利用VoIP转变中小企业商业模式
中美科技奖励体系的对比研究及启示
中美研究型大学科技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比较研究与启示

题目筛选器
日期:
类型:
状态:
得分: <=
分类:
作者:
职业:
关键字:
搜索

 
 
 
  焦点事件
 
  知识体系
 
  职业列表
 
 
  最热文章
 
 
  最多引用文章
 
 
  最新文章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法律顾问 | 意见反馈
版权所有 不得转载
沪ICP备 10203777 号 联系电话:021-54428255
  帮助提示    
《我的太学》是一种全新的应用,您在操作中遇到疑问或者问题,请拨打电话13564659895,15921448526。
《我的太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