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女明星的化妆品
有一位女明星,美艳超群。尤其可赞的是,其肌肤冰清玉洁、仿佛吹弹可破。她成为各大名牌化妆品/护肤品商抢手的广告代言人。每年,她都会收到各大化妆品公司争先恐后送来的新产品,用也用不完。其中有的,就这样可惜地过期了。她又不舍得扔掉……,堆了一阵之后,她想起来送给她的粉丝试试……。最初的几个粉丝用了之后,似乎没发生什么不良问题。她们均对自己的偶像充满感激之情!于是,这位女明星胆子愈来愈大了,将更多的过期化妆品分送给她的粉丝们。……终于有的粉丝脸上被抹出严重的问题来了,并且好不容易才得以排除重重的其他因素的可能,敢于将质疑的矛头指向偶像明星的高档馈赠物。
当我在电视节目中看到几个专家在分析讨论这个女明星的案例时,说什么过期的化妆品会有些什么问题啊,为什么我们不能抱侥幸心理啊,但又为什么有些人也用了,却并没有搽出什么问题来啊---- 但有的人即使发生了问题,也不见得找得到真正的原因,更没斗胆去质疑:自己心目中的美肤代言人出手赠送的物品(想当然这就是美肤偶像的日常所用了),怎可能会有问题呢? 等等…… 以及女明星的辩解。还有人的进一步质疑----既然她认为过期的化妆品用了风险也不大,那为什么她不留给自己用呢?
答案是:女明星的肌肤当然更高贵些,不应承担任何风险,况且,她有更好的选择!(言下之意似乎是:粉丝们本来的皮肤就不怎么样,不如女明星漂亮,反正也美不到哪里去了……粉丝们本来用的化妆品就挺低挡吧?甚至可能根本就用不起化妆品!)
不知为什么,看着这个电视节目,却让我联想起“转基因食物”的遭遇。
为什么奥运会、亚运会、大运会、世博会、农业部幼儿园等等(甚至转基因老巢“孟山都”自己的食堂)【见“注1”】都不吃转基因,但却要向人民大众推广?
---- 因为前者,就好比那位有优越感的女明星一个等级;而后者,则是美国粉丝国家的大众(往往被称作“发展中国家”。而欧洲人,是不买美国人账的,欧洲人也不买转基因食品的账。)而这些美国“粉丝”级国家的决策者和大众,一听到是“美国”的产品,就往往会与“全球领先高科技”、“自由民主”等等招牌串联到一起,从而无条件信任。
孟山都等推广转基因食品的公司,并不是想要消灭第三世界人口,他们所干的, 只不过相当于——女明星将过期的化妆品送给,不,是“卖给”她的粉丝用。
(二)因为支持转基因技术,而支持转基因食物的研发
转基因技术在美国刚刚兴起时,它虽然引来了争议,但还是赢得了为数众多的热烈的支持者。因为这门年轻的科学,与充满魅力的、震撼整个人类生命史的“双螺旋结构”(DNA)的发现(获1962年诺贝尔奖)联系在一起,并带给了人们无数的梦想和承诺。
——它不但满足了人类想对自然进行小修小补的欲望,还进一步激发了人们想要“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雄心。重新温习一下转基因食物研究刚刚起步时西方科学家们美丽的憧憬和承诺,可以发现与我们中国“大跃进年代”的口号颇为相似……
对于转基因技术寄予的浪漫厚望,曾导致了美国民众群体性的、于最初取得的转基因成果节日性的狂欢;转基因公司股票的暴涨——曾引起华尔街股市革命性的壮观景象
……
今天,好些在生活中对转基因食品避之不及、深恶痛绝的美国人回忆起来,当初却曾是“转基因食物”研发的积极支持者和拥护者。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科学家发起组织的“忧虑的科学家联盟”——在2009年、在对于过去20年“转基因农作物”的研发、13年的种植所作的跟踪调查和系统评估表明:“转基因”并不能增加农作物的产量 (见《Failure to Yield 》失败了的增产)——然而, 最初支持转基因农作物研发的最响亮口号却是:“它能最大限度地增产!”“能解决全世界穷人的饥饿问题”。
(三)转基因食物产业到了今天
转基因动植物在实验室中的探索是过去二、三十年来生物科学与技术手段进步的成果,它们为人类深入了解生命现象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视角和研究途径。转基因技术研究与转基因农作物应用有两点基本不同:一是在相对可控的实验室内环境中与放到自然界外环境下自由生长的不同;二是产品的目的不同:前者的产品不是供人食用的,而后者是要取代人们赖以生存的日常食物。即便以医用为目的的转基因,它的副作用和风险也是被认可的。作为科研的“转基因”,成败都是正常的。而转基因作物作为粮食,将大规模普通人卷入试验,失败是不允许的。
西方分子生物学界的一些有识之士认为:转基因食物的研究和制造产业,最初发展起来时所基于的、对于“基因”的认识和研究的理论,在日新月异的分子生物学发展进程中 (特别是发展到了今天这个阶段)——已一再被证明是“错了的”。因为已经失去了可靠的生物学原理的指导和依据,目前的转基因食物行业,便成为一门充满风险的、带有赌博性质的“实验科学”。【见“注2”】
(1)可变剪接(Alternative Splicing)
转基因技术刚开始时【见“注3”】,生物学家还以为,真核生物 (如植物、动物、和人) 的基因编码规律与原核生物(如细菌) 是一样的,即:一个基因只编码一个特定的蛋白质。“可变剪接”原理的发现告诉我们:在真核生物中,一个基因可以编码多个不同的蛋白质【见“注4”】。而一直到2000年以后,对于“可变剪接”现象在真核生物中的广泛性和普遍性才被充分确认。但是,中国著名的转基因专家不久前还这样来向中国公众“科普”转基因食物和转基因种业:“转基因可以把我们已知的、有用的、优良的、安全的基因,非常精确地去做一个转移,它的安全性完全能够得到保障……”---显而易见!中国正在从事转基因作物研究的某些“专家”在2011年的今天,还在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对于原核生物所适用的基因学理论来认识真核生物(包括农作物、动物、和人)。
(2)内含子(Intron)
用一个最简单的方法来说明“内含子”的概念。假如一个基因中能够编码蛋白质的序列为“information”,而这个基因所携有的完整信息是:inXXXXforXXmaXXXXXtion。基因中嵌在编码蛋白质信息的基因段之间的、非编码部分“XXXX”或“XX”或“XXXXX”就叫做“内含子”(intron),而那些编码蛋白质部分的基因呢(in–for–ma-tion),叫做“外显子”(exon)。基因组序列中有90%以上的序列(内含子)是不编码基因的,早期的转基因专家曾认为内含子(intron)是基因的无用段、是“垃圾基因”。而今天再没人敢这样说了。但转基因专家、分子生物学专家们还没有人能搞得清楚,这些“内含子”的目的究竟是什么?在生物的生长和发育中是否起有作用?是怎样发生作用的?而“转基因”过程中忽略内含子的作用或者在不同程度上对于内含子的干扰破坏会引起什么样的后果?
(3)基因次序(Gene Order)
大约1985年之前的分子生物学认为:基因是互为独立的一系列微单元。(中国主要的搞转基因作物的专家,好像是在这之前接受的专业训练吧?)而更新了的基因学理论认为:基因次序并非随机的【见“注5”】。那么对于这种内在联系的破坏是有后果的(还有新近发现的“第二套遗传密码”,更揭示了基因间相互联系的高度复杂性)。“增”或“减”一个基因,或是对某一个基因动手,所引起的改变并不仅仅在于这一基因本身----(而这往往是有限的检测手段所得以企及的),它更在于----与其相关联的基因网络中发生的影响。对于已经被颁发了“安全证书“的转基因水稻中,外源基因的插入对于受体基因次序的干扰之后果是不清楚的。这样的产品,你会毫无顾忌地吃吗?
(4)横向转基因(Horizontal Gene Transfer)
在上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研究者普遍认为,通过“横向转基因”而进入哺乳动物的消化道是不存在的。这一理解对当初于转基因食物的“安全性”评估起了根本性的作用【见“注6”】。而后来,当科学家得以发展了更为精密的检测技术,才发现了显著比例的DNA并没有被消化系统摧毁。转基因技术所采用的外源基因材料,甚至可能透过胎盘进入未出生婴儿的胚胎,以及转移进入成人的性细胞,影响于后代的遗传。
假如更为精密的检测技术在当初就能获得、并检测到“横向转基因”现象,转基因食物在一开始就根本不应被开发的。因为转基因作物的设计,是特别有利于“横向转基因”发生的。它所采用的强悍的启动子(promoter),就是力图要突破物种之间天然的屏障。而且,在正常植物基因中,都会含有内含子(intron),含有内含子的基因较长,也就不容易转移入肠道细菌中。即便偶然进入了肠道细菌,细菌也没有功能除去它的内含子段,因而这个偶然进入的基因也不会被表达。----而转基因作物在插入基因的编码段是没有内含子(intron)的,这使得转入的基因更容易在细菌中被表达。
(5)蛋白质错误折叠(Protein Misfolding)
根据陈旧的遗传学理论,一旦氨基酸顺序确定了,蛋白质便总是会按正确的方式所折叠。----转基因作物的研发,便是基于这样的原理。而更新了的遗传学理论告诉我们:蛋白质折叠是需要有蛋白伴侣(chaperone)来协助进行的。千百万年以来,每一种植物的蛋白伴侣(chaperone)与它所折叠的特定的蛋白质一起,经历了漫长的进化……
当转基因专家突然间将一种外源细菌基因插入植物,当这一植物的蛋白伴侣遭遇了完全陌生的异类蛋白,它们间将如何互动是难以预料的。假如,这种尴尬的遭遇使得蛋白质折叠发生错误,后果将是错综复杂的…… 比如“疯牛病“的发生,就与“蛋白质错误折叠”有关。
(6)基因微阵列片测试(Micro-array gene chip study)
基因微阵列片是一种相对来说比较新的技术,目前还没能被广泛地用于转基因作物的检测中。用基因微阵列片测试,发现仅仅一个外源基因的插入,就可能导致5%受体基因改变它们本身的基因表达【见“注7”】。这种基因表达的改变可引起农作物原有营养成分的丢失,或意外毒素表达程度的升高【见“注8”】。所以,转基因作物的风险并不仅仅来自于所转的那个外源基因。(而许智宏院士片面认为:转基因作物是否安全只在于看转的是什么基因)。由此可见,许智宏院士的分子生物学知识,也是比较老化的。
(四)“过时的产品”寻找体面的出路
转基因食物的一系列风险和开发过程中的得不偿失,是被逐渐暴露、了解的。而转基因食物作为一门产业,却一时停不下来了!如此巨额的开发资金已经投下去了,投资是需要回报的;如此众多的“专业人士”在靠这一产业生存、晋职、谋求功名利禄呢…… 那么怎么办呢?也许只能:尽可能蒙蒙那些对“科学”一听上去就崇敬的、但却了解得相当粗浅的低等公民、有色人种,多多食用吧!以维持这一产业的持续发展……(事实上,在科学素养普遍较高的欧洲、日本等,都采取了对转基因食物极为审慎的防范态度。全世界人均科学素养最高的地区----瑞士,更是以“全民公投”的方式,禁止了转基因食物【见“注9”】。)
(五)问转基因专家几个补充问题
为什么至今美国FDA所批准上市的转基因作物中,没有任何一种是转真核生物的基因的?
为什么上世纪美国生物公司曾经向投资者、向政府决策者、向消费者许下的许多宏伟、美丽而诱人的诺言都没有实现?
比如将北极圈内比目鱼的基因“转”入农作物,就可以在严寒中都获得丰收;将沙漠中抗干旱的动植物的基因“转”入农作物;将血红蛋白基因“转”入玉米和大豆;将生长素基因、廋肉型基因、多产基因、促卵素基因、高泌乳量基因、角蛋白基因等等转入猪、牛、羊、鸡鱼等动物 ---- 以增加产肉、产蛋、产乳量等等的经济效益……
---- 到底是什么原理在作怪?!
为什么中国的转基因专家和“科普”作家到了今天还在用在美国早已过时了的、最终根本未能实现的转基因“美式馅饼”画给中国决策者和老百姓看----以获取巨额的“研究经费”……(?)
中国的电视节目主持人近期还举出深海鱼的基因转入西红柿这样的例子来定义转基因食物,而事实上,转深海鱼这种真核生物的基因到西红柿中去,从来就没有成功过。(曾经在美国短暂上市过的转基因西红柿只是通过转入较短的反义核酸来抑制导致西红柿软化的一个酶而已)。
(六)“明星的粉丝”与“科学的粉丝”与“美国的粉丝”
当2001年,转基因土豆在美国遭到强烈抵制;当2004年,转基因小麦还没有上市就在美国遭到强烈抵制;----孟山都改弦易辙,重新制定了一项重大策略。即:放弃土豆和小麦的转基因计划;转而集中力量开发玉米和大豆的转基因项目。
因为土豆是欧洲部分地区的传统主粮,小麦更是整个高加索人(白种人)的传统主粮;而玉米主要是南美人和墨西哥人的传统主粮,大豆则是亚洲人的传统食品。美国是一个多族裔的国家。白种人在美国主流社会中的声音比较被重视。因此,白人对自己的传统食物“转基因”的抵制,对孟山都来说是不容轻视的(孟山都索性就放弃了对白种人传统主粮的转基因计划)。
而对南美裔人,墨西哥人,亚裔这些有色人种来说,他们在美国国内所可能发出的声音本来就已微弱,再加上这些有色人种的族裔,都还有国外的“马屁精们”在帮忙向他们自己的民族和国家推销呢!即便是在向这些国家推销美国“垃圾级别”的货色,因为携有了“美国”、“高科技”、“民主自由”等等华丽的背景,便能让“转基因食品”披上一件文明背景下的又一项高科技产品的扑朔迷离的外衣…… 尤其具有迷惑性。
……电视节目中关于“过期化妆品”的讨论还在继续。但这并不妨碍女明星继续拥有她粉丝的崇拜,并不妨碍女明星自视甚高的内心和对芸芸众生的面带微笑的漠视……
曹明华
于二〇一一年八月
参考文献:
【注1】 孟山都食堂不吃转基因 “GM foods not served in Monsanto cafeteria.”http://www.cbc.ca/news/world/story/1999/12/22/gmfood991222.html
【注2】 Smith, JM. Genetic Roulette. Fairfield: Yes Books.2007.
【注3】 Brackett, B. G., W. Baranska, W. Sawichi and H. Koprowski. 1971. Uptake of heterologous genome by mammalian spermatozoa and its transfer to ova through fertilization. Proc. Natl. Acad. Sci. USA. 68:353-357.
【注4】 Chow LT, Gelinas RE, Broker TR, Roberts RJ (1977). "An amazing sequence arrangement at the 5' ends of adenovirus 2 messenger RNA". Cell 12 (1): 1–8.
【注5】 Laurence D. Hurst, Csaba Pal and Martin J. Lercher, The Evolutionary Dynamics of Eukaryotic Gene Order, Nature Reviews Genetics 5 (2004): 299-310
【注6】 Ricarda A. Steinbrecher and Jonathan R. Latham, “Horizontal gene transfer from GM crops to unrelated organisms”, GM Science Review Meeting of the Royal Society of Edinburgh on “GM Gene Flow: Scale and Consequences for Agriculture and the Environment”, January 27, 2003
【注7】 Srivastava, et al, “Pharmacogenomics of the cystic fibrosis transmembrane conductance regulator (CFTR) and the cystic fibrosis drug CPX using genome microarray analysis”, Mol. Med. 5, No.11 (Nov 1999):753-67
【注8】 David Schubert, “A Different Perspective on GM Food”, Nature Biotechnology 20, No.10 (October 2002):969
【注9】 Tom Wright, “Swiss Ban Genetically Modified Crops”, The New York Times, Nov 27, 2005
( 谢谢babyfat网友对本文的意见和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