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题下一题
跳转到
 
 
  世界如此多姿,发展如此迅速,窥一斑未必还能知全豹。但正如万花筒一样,每一个管窥都色彩斑斓。  
 
 
  知识通道 | 学习首页 | 教师首页 | PK首页 | 知识创造首页 | 企业首页 | 登录
 
本文对应知识领域
13.2 如何预防劳动争议
作者:程廷园 申领版权
2016年03月15日 共有 1200 次访问 【添加到收藏夹】 【我要附加题目
受欢迎度:

四、劳动争议处理方法

劳动争议处理方法,分为一般调整方法和紧急调整方法。一般调整方法,又可以具体分为协商、斡旋和调解、仲裁和审判。

1.一般调整方法

(1)协商。协商是争议双方采取自治的方法解决纠纷,根据双方的合意或团体协议,相互磋商,和平解决纷争。协商解决劳动纠纷,不是基于法律的强制,而是基于当事人自主选择。以协商方式解决争议的优越性在于:容易解决纠纷,由于双方当事人最熟悉纠纷的起因和争议的焦点,便于“对症下药”;解决问题的成本低,双方可以选择彼此都方便的时间、地点和方式进行协商,既不会过多影响工作,更不必支付过多的费用;后遗症较小,劳动争议与其他的纠纷不同,双方很可能今后仍要维持劳动关系,仍得“共事”与合作,以协商方式处理纠纷,既容易解决问题,又不至于闹翻脸,不仅不会影响今后的合作,反而会促进双方的理解;有利于争议真正解决,由双方自主协商,没有任何外在压力,可以充分表达当事人内心意愿,便于协议的执行;影响面小,以协商方式解决纠纷,避免将争议闹得沸沸扬扬、人人皆知。通过协商解决纠纷,要注意选择适当的时间、场所和方式,为协商顺利进行创造较好的外部条件。双方要充分表明自己的主张、要求及理由,认真听取对方的主张、观点及其依据,在“知己”的同时,做到“知彼”。同时,要清楚两方主张之间的异同点,把握争议的焦点,熟悉大环境,包括国家的政策和法规、国家和地区的经济状况、单位生产经营状况,乃至自己在单位中所处地位。反省自己的主张和要求,进行换位思考,必要时可以暂时中止协商过程,冷静思考一段时间。审时度势,作出必要的让步和妥协,达成协议,如不能及时达成协议,应终结协商程序,选择其他方式。

(2)斡旋和调解。斡旋是在争议双方自我协商失败的情况下,由第三者或中间人介入,互递信息,传达意思,促成其和解。斡旋分为自愿斡旋和强制斡旋,自愿斡旋是一方或双方自愿接受斡旋和解建议;强制斡旋出现在仲裁或审判程序中,是政府使用强制手段介入劳动纠纷,以预防罢工和关闭工厂。调解是第三者或者中间人介入争议处理过程,并提出建议,促使双方达成协议。与斡旋相比,调解人的角色更加独立,可以提出解决争议的具体方案或建议,供双方参考。调解分为自愿调解和强制调解。自愿调解是当事人一方或双方自愿申请的调解,强制调解是依法律规定由调解者出面进行,不以当事人自愿与否为条件。

(3)仲裁。仲裁是仲裁机构对争议事项作出的裁决决定。仲裁裁决具有约束力,并具有强制执行的效力。仲裁分为自动仲裁、自愿仲裁和强制仲裁。自动仲裁是双方在争议发生前已在集体协议之中规定,一旦发生争议,双方以仲裁方式解决。自愿仲裁是双方在争议发生后或争议未达成和解协议时,自愿将争议提交仲裁机构处理,并服从仲裁裁决。强制仲裁是根据法律规定,双方必须将争议提交仲裁机构处理,或由仲裁机构主动介入争议处理。

(4)审判。审判是法院依照司法程序对劳动争议进行审理并作出判决的诉讼活动,是处理劳动争议的最终程序。

2.紧急调整方法

各国劳动争议立法普遍对公益事业或紧急情况下的劳动争议采取紧急调整的方法。所谓紧急情况下的劳动争议,即对公众的日常生活不可缺少或对国民经济产生重大影响的劳动纠纷事件,如铁路、邮电、医疗、银行、广播等行业的集体纠纷,许多国家都规定了特殊的处理程序,具体方法是:(1)坚持优先和迅速处理的原则;(2)政府在必要时可采取强制仲裁,即停止或者限制影响公共利益和国民生活的争议行为,采取紧急的方法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3)争议行为的实施期限短。

五、如何预防劳动争议

1.规章制度是国家法律法规在本企业的延伸

2001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若干问题的司法解释》第19条规定:“用人单位根据《劳动法》第4条之规定,通过民主程序制定的规章制度,不违反国家法律、行政法规及政策规定,并已向劳动者公示的,可以作为人民法院审理劳动争议案件的依据”。这一司法解释,明确规定只要规章制度内容合法、经过民主程序,并向劳动者公示的,即具有法律约束力,赋予企业规章制度以法律效力,可以作为法院审理劳动争议的依据,实际将企业的合法的规章制度视为国家法律在本企业的一种延伸,因此规章制度也就是企业的“内部法”。

规章制度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手段和工具,企业通过制订规章制度,告诉员工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应该怎样做,对员工的行为进行规范。规章制度是企业规定劳动者工作行为、工资福利待遇的形式,通过制订制度实现人力资源的录用、培训、考核以及退出目标。规章制度是国家法律在本企业的具体化,合法的规章制度为处理劳动关系问题提供了标准和准则。劳动法律、法规只能对劳动关系双方的权利义务作出原则性、纲领性的规范,不可能对每个具体企业的行为规范作出详细规定,规章制度作为双方“合意”的法律,可以对法律未尽的事宜作出详细、具体的约定,明确彼此的权利和义务,规范双方在工作过程中的行为。在发生劳动争议时,规章制度也是解决纠纷的重要依据和证据,为解决纠纷提供了便利,降低了争议解决的成本,因而规章制度也是维护劳动者和用人方合法权益的法律保障。

2.企业规章制度应符合法律规定

《劳动合同法》第4条规定:“用人单位应当依法建立和完善劳动规章制度,保障劳动者享有劳动权利、履行劳动义务。用人单位在制订、修改或者决定有关劳动报酬、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劳动安全卫生、保险福利、职工培训、劳动纪律以及劳动定额管理等直接涉及劳动者切身利益的规章制度或者重大事项时,应当经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全体职工讨论,提出方案和意见,与工会或者职工代表平等协商确定。在规章制度和重大事项决定实施过程中,工会或者职工认为不适当的,有权向用人单位提出,通过协商予以修改完善。用人单位应当将直接涉及劳动者切身利益的规章制度和重大事项决定公示,或者直接告知劳动者”。

与《劳动法》相比,《劳动合同法》对企业规章制度的规定的变化在于:更加强调企业制定和修改规章制度的民主程序,规定了民主程序的具体形式和要求,明确了规章制度的内涵和外延,要求企业根据自身情况制订本单位规章制度制定和修改的民主程序。按照《劳动合同法》和司法解释规定,用人单位在制订规章制度时应当注意以下问题:

(1)明确本单位民主程序的形式和要求。2001年最高法院的司法解释并没有对民主程序的具体流程和形式作出具体规定。《劳动合同法》对于直接涉及劳动者切身利益的规章制度或者重大事项的制定程序作出了具体规定。首先,规章制度应当经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全体职工的讨论,如企业有职工代表大会,应当将规章制度的草案提交职工代表大会讨论,充分听取职工意见;没有职工代表大会的,应将规章制度草案通过公告形式告知全体职工,由全体职工提出意见和建议。其次,企业应当充分考虑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全体职工的意见和建议,对草案进行修改,有工会的与工会进行平等协商确定;没有工会的,企业应当民主选举出职工代表,并与职工代表平等协商确定。民主程序是规章制度制订和修改的必经程序,若没有经过民主程序而由企业单方面制订,则不具有法律效力。因此,企业应明确本单位制订和修改规章制度的民主程序和流程,将企业现有规章制度提交职代会或全体职工讨论,并将结果公示,使企业规章制度在制订程序上合法化、规范化。

(2)向全体员工公示。按照民主程序制定的规章制度,企业应当通过适当形式向全体职工公示。通常,公示可以采取以下方式:①在企业的公告栏或内部办公系统发布;②由各部门传阅,并由每个职工签字确认已经认真阅读并知晓;③将规章制度作为劳动合同的附件,由职工在劳动合同书上签字认可;④汇编印成《员工手册》向每一名员工发放;⑤组织员工进行规章制度的学习和考试考核。规章制度对劳动者具有约束力,其前提是员工必须知晓其内容和要求,因此,公示和告知是企业规章制度产生法律效力的必要条件。若企业没有履行上述公示或告知程序,则规章制度没有法律效力。企业对规章制度进行公示时,要注意保留已经公示的证据,以避免法律风险,如在员工阅读规章制度后,要求其签字确认“已经阅读”并且承诺“遵守”等。

(3)内容不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及相关政策。企业规章制度的内容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及相关政策中的禁止性和限制性规定。规章制度只有在内容合法的前提下,在企业内部才有约束力。如果规章制度内容违法,侵犯了劳动者合法权益,劳动者不仅可以不遵守,而且有权随时解除劳动合同,并要求企业支付经济补偿金。目前,企业规章制度不合法的情况较为普遍,一些企业采用过去的习惯性做法,这些做法不合法,但企业不知道不合法;一些企业为了解决某些实际问题,制定了一些政策,这些政策看似合理,但不合法等,如有的企业在薪酬制度中规定:员工中途离开的,没有派发的奖金一律不再发;加班费包含在奖金中等。一些企业则是公开违法,如工时、加班、休假制度违反法定标准,规定员工在合同期内不得结婚生育,随意扣押劳动者的证件等。不合法的制度规定,不仅不能约束员工行为,还会引发员工的不信任,而且一旦因此发生争议也不会得到支持。《劳动合同法》第80条规定,用人单位直接涉及劳动者切身利益的规章制度违反法律、法规规定的,由劳动行政部门责令改正,给予警告;给劳动者造成损害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因此,企业应及时对现存规章制度进行合法性审查,对不合法律规定的条款进行修订或删除。

(4)制订主体符合法律规定。规章制度在本单位范围内应当具有统一性和权威性,单位规章制度应当以用人单位名义颁布实施,任何部门、机构具有规章制度的制定资格,不得自行制定相关制度。通常,企业规章制度由专门负责人力资源管理的专门机构牵头制订,相关管理部门参与,最终须以用人单位名义发布。企业业务部门制订并以部门名义发布的规章制度,因不符合主体资格而存在法律效力风险。设立子公司的用人单位,总公司的规章制度并不当然对子公司具有法律效力,规章制度有效的前提是各子公司将总公司的规章制度按照法律规定的程序,经本公司职工代表大会或全体职工讨论,与本公司工会或者职工代表平等协商确定,并向职工公示。设立分公司的用人单位,如果分公司的员工是与总公司签订劳动合同的,总公司在制订规章制度过程中,若分公司及其员工也参与征求意见并有代表参与平等协商,则规章制度对分公司有效。否则,须按照子公司的方式和程序对规章制度进行确认。

3.完善企业规章制度的技巧

制订专业、合法、有效的规章制度可以有效降低管理成本,防范劳动争议和企业败诉风险。《劳动合同法》对企业现有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带来了全方位的深6影响,也给企业规范、完善规章制度带来了巨大挑战。抓住机遇,梳理完善制度,提升管理水平,是企业在新的法律环境下有效运用《劳动合同法》的必然选择。

(1)梳理、更新、完善现行规章制度。规章制度滞后于现行法律法规的要求,是目前很多企业存在的突出问题。《劳动合同法》对许多问题作出了新规定,改变了过去的“游戏规则”,企业应根据新法对规章制度进行合法性、规范性、可操作性、协调性进行审查,对不符合法律规定的制度进行修订和更新,避免因规章制度不合法而带来争议,并通过建立有效的规章制度,发挥其在维护企业日常管理、防范管理风险的积极作用。例如,过去在劳动合同中可以约定违约金条款,《劳动合同法》则对违约金作了严格限制和规范,除了培训协议和商业秘密竞业限制外,不得再约定违约金事项。

另外,《劳动合同法》对劳务派遣、非全日制用工作了具体规定,企业要将用工模式纳入法律调整模式,避免不规范用工带来的法律风险。对劳动报酬、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劳动安全卫生、保险福利、职工培训、劳动纪律以及劳动定额管理等直接涉及劳动者切身利益的规章制度进行梳理,更新和完善,健全相关各项管理制度。

(2)根据法律规定细化企业相关制度。目前,许多企业在签订和履行劳动合同中,简单地照抄、照搬法律规定,而没有与企业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导致劳动合同制度难以切实执行。企业规章制度要依据法律,但又不是照抄法条,而要联系具体实际,将法律规定具体化、细化,使其具有可操作性。例如,法律规定,当劳动者严重违反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时,企业可以解除劳动合同。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许多企业不能具体、明确说明劳动者违反了哪项规章制度,以及是否“严重”。因为,企业的规章制度过于笼统、抽象,也没有具体规定“严重”的标准,从而导致企业认为很“严重”,但劳动者认为不“严重”或者仲裁员认为不“严重”。企业据此与员工解除劳动合同时,常因证据不足而导致败诉。为解决此类问题,企业一定要明确什么是“严重违纪”,如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属于严重违反规章制度的行为:不服从管理,辱骂、殴打管理人员,或对管理人员进行打击报复的;连续旷工10天以上或一年内累计旷工达到30天以上的;试用期满后,发现应聘过程中提供的应聘资料有虚假、有隐瞒的等等。

通过这些规定,明确界定何种行为属于严重违反规章制度,既提供了明确的标准,又使得员工非常清楚企业的要求以及违反的后果。此外,还要在规章制度中明确录用条件、岗位职责、绩效考核标准等,并作出清晰规定,使这些制度符合《劳动合同法》的要求。很多企业都规定,劳动者在试用期间被证明不符合录用条件的,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但是何谓“不符合录用条件”,企业却没有明确说明,一旦劳动者对此不服,企业难以提供证据来证明劳动者不符合录用条件。

(3)用语要规范和准确。企业规章制度的书写缺乏规范,普遍存在用词生硬、语句歧义等问题,导致企业规章制度变得晦涩难懂、难以理解,也就难以发挥在劳动争议处理中的重要依据作用。企业制定规章制度,切忌使用过多生疏词汇,语言应力求通俗易懂和言简意赅。在撰写具体条款时,应尽量使用简明语言直截了当加以说明,避免使用容易产生歧义的语句。标点符号的运用要准确,比如有的企业规定“有贪污,打架,盗窃的属于严重违纪的行为”。这一规定,显然将标点符号用错了,三种行为之间用逗号,表示几个行为都做了才有效,而这三种行为基本不会同时发生,所以要用顿号,即表示有其中任何一种行为都属于严重违纪行为。规章制度应像法条那样简练、清晰和明确,严谨阐明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的权利义务。

(4)实事求是、切实执行。建立规章制度,其本质就是要形成规矩,建章立制。规章制度是用人单位劳动管理宪章,是劳动管理的自治规范、行为守则,一经制定、生效,对用人单位全体成员都具有约束力,在内容与实施上相当于法律、法规的延展和具体化。所以,用人单位制订的规章制度只要不违反法律法规的禁止性规定,劳动者就应当遵守。制订规章制度,一定要实事求是、量力而行,不能盲目求大、求全,能做到什么程度,就写到什么程度,做到“写你想做的,做你所写的”。企业要让每个岗位、每个员工怎么去做,就怎么去写规章制度。而规章制度一旦建立,就要严格执行,必须按所写的去做到位。企业规章制度的核心内容就是解决“做什么,怎样做”这个企业管理最基本和永恒的课题。规章制度首先必须符合法律的规定,做到“合法、合理、全面、具体”。

 

相关新闻

创业项目的5大灵魂拷问
创业公司如何寻找联合创始人?
创业5年,邻趣创始人刘伟力告诉你公司死掉只有一个原因……
初创公司的“三位一体”
硅谷创投教父告诉你,从四个角度入手,打造从0到1的垄断型企业
施密特:谷歌的五大原则
管理不确定性,华为是如何做到的?
隐形天花板
中国芯酸往事
中国的芯片产业为什么不尽人意?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考勤表、工资表需要签字吗?
案例分析 一对双职工夫妇
复习思考题6
本章小结6
个人职业发展与组织发展目标的整合
组织职业生涯管理面临的挑战及其应对策略
个人职业生涯管理面临的挑战及其应对策略
21世纪职业发展的特点
案例分析 阿莫可公司的职业管理系统
复习思考题5

题目筛选器
日期:
类型:
状态:
得分: <=
分类:
作者:
职业:
关键字:
搜索

 
 
 
  焦点事件
 
  知识体系
 
  职业列表
 
 
  最热文章
 
 
  最多引用文章
 
 
  最新文章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法律顾问 | 意见反馈
版权所有 不得转载
沪ICP备 10203777 号 联系电话:021-54428255
  帮助提示    
《我的太学》是一种全新的应用,您在操作中遇到疑问或者问题,请拨打电话13564659895,15921448526。
《我的太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