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本质就是增长问题。在互联浪潮和经济衰退的今天,增长难,持续增长更难。理解企业增长的规律,既不能脱离现实,也不能固步自封。每一家企业都该深入思考以下五个大问题。
面对挑战,企业靠什么能够实现持续增长?
当前的社会经济形势正在经历深刻的转型,最重要的是两大变化。首先是信息技术革命,颠覆了工业时代的商业原则,确立符合新经济时代的新原则。包括四个方面:分工-融合;划界-跨界;封闭-开放;稳定-变化。
这些时代特征的解构和重建,指引着企业组织的战略方向。如果将互联网公司和传统企业做个比较,就能看到泾渭分明的边界:一边是融合、跨界、开放和变化的新经济组织,一边是分工、划界、封闭和稳定的传统组织。并没有统一标准能确定哪种组织范式更好,唯一能确定的是,你必须因势而变。
对我国的企业来说,还要面临另外一个严峻的现实——经济下行。关于经济走势,一直有V型、U型和L型的争论,说的是经济回升的时间问题。但几乎所有人都认为,在经历了三十多年的快速增长后,经济已进入下半场。经济增长的转场至少表现在四个方面:政策、人口红利结束,价值创造时代开启;由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企业中心的增长转向用户中心;粗放式增长方式转向内涵式增长。
关于增长,杰克•韦尔奇有一句话:“如果你想让车再快10公里,只需加一加油门;如果让车速提高一倍,就要换轨道了。”面对新技术和经济衰退的双重压力,企业到了换轨道的时候了,当然首先得换头脑。
企业如何跨越三座大山:价值、竞争、时间?
增长是企业发展的永恒命题,持续增长则是永恒难题。在高度发展的市场环境中,企业增长的实质是价值命题。即企业创造价值和传递价值的能力,决定了企业的增长前景。
价值与三个要素有关:客户、竞争和时间。
价值创造始于客户,终于客户。在实践中,大量的企业仍在犯最低级的错误:从自身角度研发和生产产品,完全忽略客户需求和体验,最终被客户抛弃,势在必然。
有市场,就有竞争。大量竞争者的涌入,将使市场饱和、价值趋同。具备创新能力的企业通过差异化的价值提供获得生机;不具备的则被淘汰。
如果将市场理解为空间,时间则是价值衡量的另一个重要尺度。有两个层次的理解:一个是生命周期。经济体、行业、企业、产品、客户乃至品牌都有生命周期的长短。一个是速度。一家企业是先起步还是后起步,一个市场是快进入还是慢进入,价值差别很大。
不论是工业时代还是信息时代,价值规律都没有变。从正反两方的事实来看,一方面是穿越一轮又一轮经济周期的伟大公司,另一方面是方生方死的短命企业,都证明了一个朴素且冷酷的道理:不能创造价值,便是生命尽头。
价值创造能力即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企业最重大的战略命题,包括三个方面,可以用如下公式表达:战略竞争力=独特定位х高效组织х卓越团队。
独特定位解决价值的差异化,高效组织体现价值创造的效率,卓越团队决定价值的可持续。三个环节密不可分。如果一家企业能在三个方面都做到一流,将无往而不胜。
企业如何寻求不同价值?
价值创造始于客户需求,定位则是寻找满足需求的不同价值,或者满足不同需求的价值。定位是为了寻找不同,而不是更好。在变化莫测、高度竞争的市场,做到这一点很不容易,因为你不能只考虑客户需求,还要考虑竞争对手。
聚焦,是定位的最佳策略。也就是说,在定位时,企业应该缩小边界,直到能够找到独特的价值所在。比如,找到最关键的客户、缩小地理区域、专注于某个价格区间、打造一两项极致功能等等。这一点,对于中小企业尤其重要。据称,在中国三四千万家中小企业中,有七成活不过三年。最主要的原因之一就是不聚焦、盲目扩张。
一旦确定定位,企业就将其视为目标市场,快速进入。这需要跨三大步。第一步,必须率先进入这一市场。先发是为了获得起跑线的优势,为步步领先创造先机。第二步,成为目标市场中的第一份额。不论是销量或者销售额,至少要成为一项冠军,为实现跨越式发展奠定基础。第三步,成为品牌领导者。当市场趋于饱和成熟之际,品牌是最可靠的背书:不仅是品质保障,也是消费决策的依据,还是高利润的来源。定位演绎了“少就是多”的战略路径,需要强调的是,这里的少必须是有独特价值的产品或服务,即少而不同。
企业凭什么赢得竞争?
在多年的研究中,我们发现,定位的成功案例通常是大公司,如长城汽车、王老吉凉茶、老板抽油烟机等。中小企业鲜有成功案例。原因就在于:定位只是战略规划,却不能解决战略执行的问题。
早有研究证明,70%以上的战略失败不是无战略,而是战略执行不力。这也是中小企业定位实践屡屡失败的根源:组织能力太弱,有定位却做不到。定位源自竞争,竞争PK的是实力和智慧。迈克尔•波特有个比喻很形象:竞争对手成功复制某项活动的概率通常小于1,而成功复制整个系统的概率就迅速降低(0.9×0.9=0.81;0.9×0.9×0.9×0.9=0.66……以此类推),所以竞争对手几乎不可能复制整个系统。这里的系统正是指组织系统,由企业内的各项活动组成,很难被整体复制,所以是竞争力的来源。
将竞争对手阻挡在外或者战胜竞争对手,都需要强健的组织系统,这意味着组织必须拥有出色的进化能力,以适应动荡不安的市场环境,它取决于如下三个要素的组合:组织进化能力=组织动力х组织能力х组织活力。
组织动力是组织发展的根本驱动因素。回顾我国三十多年的企业发展史,经历了机会驱动-资源驱动-人才驱动三个不同阶段。不同要素带来的结果有明显不同。组织能力反映企业适应市场变化的实力。在新经济时代,敏捷、协同和创新已经成为组织最重要的三项能力。组织活力体现企业的文化氛围,它是一种看不见但感受得到的能量场,类似所谓的企业基因,解决群体的驱动力。有三个来源:基于利益需求的,基于目标引导的,以及基于价值观认同的。越往后,企业的能级越高,持续时间越长。
企业最终靠什么实现持续增长?
当今时代,组织越来越趋于社会化。去结构化、去中心化、去KPI、柔性化、敏捷性等新名词层出不穷,都在描述组织模式的变革:分工明确、等级森严的组织结构逐渐让位于自我驱动、自我管理、信任互助的社群网络。一个极为重要的原因是,诞生于工业时代的机械组织已经无法适应复杂多变的信息时代。
用社群代替组织,是一种本质回归。企业组织与家庭、学校一样,不过是群体的社会存在方式。除非群体才能被激发,否则组织不过是虚幻的结构。秉承这一理念的企业,将人才培养和团队发展放在第一位,致力于建立信任共创的组织氛围。
将组织发展为社群,意味着在岗位和人才之间,在管理者和员工之间,在任务和关系之间,应更加凸显后者。梯队建设、充分授权、员工自主、关系塑造等等,都是行之有效的管理手段。并不是所有社群都能带来绩效,只有由卓越团队构成的社群才会带来持续增长。下面的公式指出了卓越团队的成长方式:团队成长=(潜能-干扰)х联结х时间。
团队成长总是始于个人成长。当潜能被激发,内外部干扰减少,个人空间将得到释放。个人能力毕竟有限,除非与更多的他人展开深层联结,不是利益联盟,而是建立基于愿景、使命、价值观的群体认同。
一旦团队成员将这种信仰般的力量贯彻到行为之中,成就不可限量。正如柯林斯在《基业长青》中所描述的那样:伟大的公司不仅有胆大包天的目标,而且有教派般的文化。试想一下,如果目标不能被群体接受,文化不能被群体践行,哪来的伟大公司呢?在充满变数和不确定的新时代,组织不是名词(organization),而是动词(organizing)。这一变化不仅表明组织不再是静态结构,而是动态变化的系统;而且指明组织的本质:它是志同道合的群体用来创造伟业的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