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写和执行设计规范,是一件让人头疼的事情。往往一个项目做到可以抽象出规范的时候,也是这个项目正在全力冲刺的时候,要不要抽出2到5天的宝贵工作时间,来写一堆貌似多余的文字,这是大家一直争论不休的问题,这可以总结成:“什么时候写规范?”。规范之所以让人觉得多余,最重要的原因是认真阅读并执行规范的人实在是太、太、太少了,大部分的规范要么就成了电脑里永不被打开的文件,要么就成了书架上落满灰尘的纸,这可以总结成第二个问题:“如何执行规范?”不过我们在讨论这两个问题之前,需要先搞清楚,“在理想状态下,规范有什么用处?”一、满足用户需要用户在使用产品的时候,总是凭着直觉去使用,不到万不得己,不会求助于所谓的“帮助系统”(如果这个产品有的话)。这一点在互联网产品上更加突出。而保持产品概念、界面元素、视觉风格的一致,能帮助用户:1、快速了解产品的运作方式。2、建立精确的心理模型。2、降低培训和支持成本。3、减少犯错误的概率。Shneiderman在1998年提出的“交互设计8项黄金法则”中的第一条,就是“力求一致性”,由此可见“一致性”在设计中的重要地位。“一致性”带来的最直接的好处就是:用户“认识”你的产品了。这种认识纯粹是一种主观的认识,用户可能没有认真想过这种“熟悉感”,只是隐隐觉得产品很亲切,很可靠。设计规范正是对所有元素的运行规则的一种提炼和抽象。因此,一份撰写完善的设计规范,能划出产品的正确轨迹,帮助产品在正常范围内运转。二、满足协作需要产品的设计和开发从来都不是由一个团队完成的。通常情况下,一个产品的最终交付环节是开发团队,而在实际工作中,这个环节甚至会具体到某个开发人员。这也就意味着,专注于功能逻辑的同事,很难也没有时间去理解并执行你在产品设计阶段中反复强调的概念、界面、视觉等因素,所以才有“最终产品只实现了当初设计70%”甚至更低的现象发生。另外,由同一个产品团队长期、持续地维护同一个产品的情况很少出现,一般的产品人员都同时兼顾多个项目,一个产品上线后,立刻转而关注其它产品。产品上线后的命运通常是交给运营团队或执行团队去维护,那些在设计过程中被反复讨论、验证过的设计思路,很难通过无声的界面传递下去,结果就是慢慢地变形。我曾经遇过几个产品设计师,在面试时展示自己的Web产品,一般都要强调一下:“我走了以后又改过版了,当初我的设计是……”。所以在团队协作方面,需要有一个载体,用来记录设计时的思路和规则,这个职责,也同样落到设计规范身上。三、提高团队效率创意是一件很累的事,不管是产品创意还是视觉创意。如果每一个界面、每一个功能,都要创建新的规则,那么从事产品设计这个工作的人恐怕很少能幸存下来。事实上,在创意过程中,我们对所使用过的东西都是茶壶煮饺子──心中有数的,但是这些“数”通常只存在于我们的潜意识里。把这些颇有价值的概念记下来并传达给其它设计人员,能避免大家做重复劳动。同时,发动同僚一起来总结规则,一方面可以节省他们的精力和时间,另一方面他们也能帮助你完善这些规则。这样的一个协作平台,也是通过设计规范来完成的。当然,以上这三点都是一个理想化的状态,我们姑且称之为“设计规范的理想”。为了实现这个理想,我们需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很多。本期UCDChina的话题“设计规范”,正是想跟大家一起探讨这个议题。同时,从08年4月开始,UCDChina写作话题与书友会讨论话题相同,并向所有同行开放投稿(投稿方式见这里)。那么,就以我这篇文章作为一个开始,大家都来发表自己对于“设计规范”的看法,分享曾经有过的经历和经验。希望大家能解答我在一开始提出的两个问题:什么时候写规范?如何执行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