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名字被牵扯进来,实名制开始挑战中国人身份证号码的责任底线,在一个诚信欠发达的社会里,实名制是一个无奈而有效的选择,它增加了整个社会的管理成本,却降低了管理风险。另一方面,它不好玩、不可爱、扼杀了普罗大众的创造力。一个名字有什么责任?信息产业部部长王旭东2005年12月27日在全国信息产业工作会议上说,为整治手机犯罪及不良短信问题,2006年将在全国范围内启动手机实行实名制。这是继韩国、泰国、澳大利亚、日本、南非之后又一个国家选择施行手机实名制,也是继从全国性的储蓄实名制、证券账户实名制、高校BBS实名制、QQ群群主实名制;地方性的上网实名制、火车票实名制、娱乐场所实名制、献血实名制后,又一个实名制。从此,一些普通的手续,看病、上网可能都要带上身份证,以往只有面对公安机关才需要出示的身份证,现在一旦丢失,将导致众多连锁反应。身份证和名字正在承担着最沉重的责任,一个由真实姓名构成的网络,堪比圣保罗市打击犯罪、无处不在的监控像头。一个名字能解决多少问题?为完善税制、打击腐败,2000年4月,储蓄实名制正式实行;为整顿金融秩序,2002年6月,金融市场实现证券账户实名制;为抗击非典,2004年6月,北京市各家医院陆续开始实行看病实名制;为进行疾病控制,2005年起,河南省公共娱乐场所从业人员在上岗之前必须进行详细的实名登记;为管理资料,2004年7月,重庆市血液中心启动献血实名制;为整顿高校,2005年3月,清华大学水木清华BBS等高校BBS相继实行实名制;为加强网络管理,2005年7月,进行QQ群创建者和管理员实名登记工作。一个名字能解决多少问题?不知不觉间,“实名制”已经渗入生活的各个领域,而按照这一思维,我们似乎需要的实名制作为解决问题的办法:2002年4月,对于容易涉及诽谤和传播不良信息的网络,清华大学李希光教授在接受电视台访谈时提出“人大应该立法禁止任何人匿名在网上发表东西”;2005年1月,江西省政协九届三次会议上政协委员许小欢针对公务招待中的不正之风、乱用公款吃喝等问题,在提案中呼吁,要完善公务招待的管理制度,逐步推行“实名制”;网络游戏犯罪出现的盗取账号和虚拟物品纠纷等变成了公安部门无法处理案件的瓶颈,于是有了提倡网络游戏实名制的《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绿色游戏推荐标准》;统计显示大多数手机犯罪使用的都是非实名的预付费手机,而约3.88亿手机用户中,预付费用户的个人信息几乎空白,于是有了手机实名制。运用实名制比中国人更加彻底的是韩国人,不仅早就实行手机实名制,韩国信息通信部宣布从2005年10月份开始在其全境内实施互联网“实名制”,实行的目的则是“防止和打击心怀叵测的网民在网站BBS上匿名发帖,对特定当事人侮辱漫骂,肆意进行人身攻击,侵犯人权”。虽然这种实名制并非强制性的,也不与IP地址捆绑,体现的只是一种政府导向,但有评论因此认为,“我们生活在一个虚假用户信息的网络时代。没有真实的支持,第一代互联网陷入了僵化的商业世界”,当“真实”的博客、社会性网络为主要体现形式的新兴网络形式崛起,互联网摒弃以往的虚拟性是大势所趋。按“真实互联网”的思路,网络交往需要法律的保护,实名制是高效方法;对电子商务行业来说,实名制可以解决安全和信用瓶颈。同样道理,对于一切可以使用匿名进行的活动,无论是通看病、献血、兼职,当处于一个人人有名有姓的秩序下,名字不再好看好听,还能够变成一个索引,既对犯罪和不道德行为进行震慑,又为事后追惩提供有力线索。问题是,这种方便的“索引”是否可以随便使用?真实名字是好还是坏?对于实名制成为风潮,复旦大学教授顾晓鸣表示:“一、实名制是高新技术的伦理问题,其中的文化内涵,目前还没有人去考虑。二、对13亿中国人实行行政监督,成本必须考虑。必须有非常健全的hr体系去实行这种网格管理——身份证伪造怎么办?如何核算成本?网络时代人与人交流的方式需要这个制度有深度,有技术性,不能简单照搬国外的经验。”有市场研究公司对广州手机用户进行调查表明,手机用户对实名制的赞成度高达71.4%,仅36.1%的人担心隐私权会受到侵犯;另一项搜狐IT的网友调查显示,大多数人认为“肆意的网上人身攻击”、“互联网交易欺诈”、“横飞的垃圾邮件”、“可信度不高的网络信息”等现象与网络匿名有关,只有近35%的网友赞同推行网络实名制,超过55%的人认为实名制解决不了任何问题,有86%的人认为实名制影响了自己的言论自由,75.92%的人认为实名制会制约中国互联网的发展。火车售票实名打击票贩子,看病实名打击号贩子,手机实名打击骗子,网络实名打击反动分子,实名制在世界范围内甚至可以打击恐怖分子。有的时候,实名制收到了短期效果;有的时候,实名制不得不无疾而终。的时候,实名制法治本身是个体自由与公共利益长期博弈的结果,是双方利益博弈中退而求其次的一种办法。让身份证变得不简单、名字承担犯罪克星的任务,有一个前提,就是社会必须准备好处理庞大的信息、必须具有支付成本的能力;有一个代价,就是每个人的社会活动都必须负担繁琐的程序成本和在个人隐私上作出的让步。在解决社会问题时,一旦名字的“枷锁”缺乏全套措施以解决问题,就会变成社会问题。实名制挑战的社会底线手机实名制遇到的问题是技术的困境。信息产业部电信研究院通信政策研究所副总工周光斌曾公开对媒体表示,为配合实名制,运营商的系统设备功能需要深化,并增加一些监测功能,这对于运营商的系统设备来说都是比较复杂的。终端的发展一直是我国移动通信产业的一个弱项,要做这样一个高起点的改造工作有相当大的难度。同时,有分析家认为,国内的手机企业无法独立实现实名制功能的软件改造。网络实名制遇到的问题则是技术和文化的共同困境。一方面,无线时代到来后,上网用户一人一个固定IP的可能性几乎为零;另一方面,大部分人认为,实名制会破坏网络等虚拟自由世界的乐趣,影响发展中的网络、游戏、通讯等产业,导致用户减少。对李希光提出的网络实名制观点,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教授周孝正曾说“简直是开历史倒车”。博客网董事长方兴东认为,实名制本身是好东西,也是互联网的必然趋势。但这有前提:“实名制是一个逐渐发展的自然而然的过程,而不是一蹴而就、拔苗助长的过程。否则将是互联网发展的倒退和巨大的损失。”让文化人和评论家担心的是,“真实的互联网”上说“真话”的人会减少,人们会失去这个合理的发泄出口;让诗人伤心的是,虚拟世界将不再是自由的天堂,会失去浪漫主义色彩。同时亦有评论认为,实名制能带来的理性与商机,甚至形成实名下的新市场。对此,北京大学广告系主任陈刚表示,“手机实名等制度将为互联网和通讯领域的广告带来的公信力,未必是一件坏事。”实名制可治标,不一定能治本。让人名和身份证承担越来越多的责任本身是一把双刃剑,背后自有社会风险:如果付出了公众的私权而没有实用性,会成为鸡肋法规,成为烧钱机器,成为剥夺想象力的工具,成为影响制定者形象的话柄,甚至成为执行部门心中盲目的定心丸。显然,天生急功近利的实名制风潮正在挑战一个浪漫社会的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