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题下一题
跳转到
 
 
  世界如此多姿,发展如此迅速,窥一斑未必还能知全豹。但正如万花筒一样,每一个管窥都色彩斑斓。  
 
 
  知识通道 | 学习首页 | 教师首页 | PK首页 | 知识创造首页 | 企业首页 | 登录
 
本文对应知识领域
科技价值链及创新主体链接模式
作者:黄钢/徐玖平/李颖 申领版权
2010年12月18日 共有 2596 次访问 【添加到收藏夹】 【我要附加题目
受欢迎度:

    科技创新已成为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最重要途径之一。然而,我国大多数企业尚不具备自主科技创新能力。更重要的是,任何企业的科技创新资源和能力总是有限的,具有重要市场价值的突破性科技创新在多数情况下都可能涉及到企业、科研院校、政府、投资机构、推广机构及中介机构等多个创新主体的协同创造[1]。尤其在网络经济时代,企业从节约研发成本、追求规模经济、提高组织效率、分散投资风险、加强资源互补、防止恶性竞争、创造协同效益、构建竞争优势等内部驱动因素出发,必须加强与多元化创新主体的多层次、多方位的合作,以迅速提升企业科技创新的能力[2]。
    科技创新是指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试验开发到科技成果商业化的全过程,是科学创新和技术创新两部分的总和。前者包括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创新,而后者则是指应用技术研究、试验开发和科技成果商业化的创新[3]。从我国科技产业发展的实践看,科学创新一般是由大学和科研机构完成的,应用基础研究、应用技术研究和试验开发多数是由科研机构完成的,而科技成果的商业化则主要是由企业或企业集群完成的[4]。大量实践表明,从科技创新源到新技术产业化之间,存在着有效与无效、高效与低效、紧密与松散、线性与非线性等多种链接方式。我国在建设以企业为核心,产学研府民紧密结合的科技产业自主创新体系的实践中,必须高度重视多元化创新主体之间的高效链接与系统创新管理[5]。因此,为了探索多元化创新主体使面向市场的科技创新价值不断升值的客观规律,有必要研究科技价值链系统创新管理及多元化创新主体间的高效链接模式。
    一、科技价值链系统创新管理
    (一)科技价值链的概念
    科技价值链(Science-Technology Value Chain,缩写STVC)是指从科技创新源到科技成果产业化开发的全过程中,由一系列相互独立、相互联系的创新主体链接起来的、使科技开发价值不断增值的创新链条集合体。这一创新链条集合体是一个复杂网络系统,包括从科技创新源、原创构想、技术设计、实验原型、技术孵化、技术商业化到科技成果产业化等七类组织节点,企业、科研机构、大学、投资机构(包括公共和私人投资)、政府、中介机构、推广机构等若干创新主体在科技价值链的构建中分别承担着不同的创新功能。
    用R、O、D、E、H、C、I分别代表STVC系统中七类具有不同创新功能的组织节点,各类组织节点及其主要创新功能列于表1。组织节点是指STVC系统中相互独立、相互联系的各个实体。这些组织节点可以是一个独立的法律实体,也可以是同一创新组织内不同的功能实体。各类组织节点具有不同的创新功能,在STVC系统构建中所起的作用各不相同,具有不可替代性。需要指出,并非具有创新功能的组织必等于STVC系统中的组织节点。只有当这一创新组织链接于STVC系统中,它才成为STVC系统中的一个组织节点。以大学为例,如果大学未与企业链接,它就是游离于STVC系统之外的组织,对STVC系统创新不起直接作用。一个组织与STVC系统的链接越多、越紧密,其创新功能就越强。同理,一个社会中,链接于STVC的组织节点越多,该社会的创新能力越强。
    关于STVC的分类,可依据分类标准不同而分为若干种类型。按产业不同,可分为农业科技价值链、工业科技价值链、信息产业科技价值链等。在产业中,又可按行业特点进一步细分,如农业可分为种子科技价值链、农化科技价值链、水产科技价值链等。也可按作物细分为水稻科技价值链、玉米科技价值链、小麦科技价值链等。按创新层面不同,还可分为产业科技价值链、企业集群科技价值链、企业内部科技价值链、产品科技价值链等。
    表1  STVC系统中各类组织节点主要创新功能及其特征组织节点      代表            主要创新功能                          阶段性成果                  主要创新组织
    符号*
    科技创新源      R       科技价值链的起始点,科技创新的基础,     各类专利及专有技术          大学、研究机构、企业技术中心、投资机构
    包括新思想、新知识、新技术、新需求信息
    原创构想        O       从知识和技术向市场和应用转变的关键       具有市场应用前景的创新      大学、研究机构、企业技术中心、投资机构                                                           方案
    转折点                                  
    技术设计        D       创新方案的技术细化                       可操作的技术设计方案        大学、研究机构、企业技术中心、投资机构
    实验原型        E       技术设计方案的产品化                     有市场应用前景的产品技      大学、研究机构、企业技术中心、投资机构                                                           术原型
    
    技术孵化        H       实验原型产品的工业化开发                 成熟的工业化新产品、新工    企业、投资机构
    艺
    技术商业化      C       将成熟的新产品、新技术在商业化中推广     新产品、新技术市场占用率    企业、投资机构
    应用                                     提高
    科技成果        I       系列新产品、新技术在市场中大规模应用     市场占有达到预期占有率      企业、投资机构
    产业化                                                           70%以上
    
    *用英文相应词组的第一个字母表示。
    迈克尔·波特(Michael E. Porter, 1985)在《竞争优势》一书中提出了企业价值链管理理论,分析了企业价值链的增值过程[6]。波特指出,每一个企业的价值链都是由独特方式连结在一起的九种创造价值的基本活动构成的,各种价值活动集成的程度对竞争优势起着关键作用。任何企业的价值链都存在于价值系统中,这个系统由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和消费者的价值链相互连接而成。波特分析了技术与企业价值链的关系,但未提及科技价值链。
    自波特提出企业价值链概念之后,国内外许多学者对企业价值链管理理论进行了深入研究,价值链的分析方法在企业管理实践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尤其是在成本管理、供应链管理以及价值工程管理等方面,进而提出了供应链、生产链、商品链、全球价值链、价值链网络等概念[7]。
    本文所提出的STVC概念,将波特的企业价值链管理思想拓展应用于从科技创新源到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全过程,着眼于科技创新如何转化增值,涉及到大学、科研机构、投资机构、企业及企业集群等一系列组织节点之间的链接增值过程。科技价值链与企业价值链概念有着共同的理论基础——即价值链管理理论,实质上是运用交易成本经济学、制度经济学、系统工程、组织网络等为基础理论对人类创造价值活动进行有效率的组织管理的一种新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价值链管理理论的核心思想是基于“链科学”的系统工程管理思想:任何企业或组织都是全球价值链网络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未来的竞争不再是独立企业之间的单打独斗,而是价值链网络系统之间的群体竞争与合作,以价值链条集合体为特征的网络系统已成为市场经济的新主体[8]。
    但是,本文的科技价值链(STVC)与波特的企业价值链又有着重要的区别。一是研究的范围不同。前者是指从科技创新源到科技成果大规模产业化的全过程,包括企业、科研机构、大学、政府、投资机构、推广机构、中介机构等若干组织节点,涉及到创新产品的上、中、下游全过程。后者是指企业产品的设计、生产和营销全过程,是以中、下游企业生产营销运作管理为主要研究范围。二是研究的重点不同。前者研究的重点是科技创新如何在不同创新主体之间转移、流动、转化、增值,并最终实现产业化,关注的是科技创新如何在流动中升值,使科技成果尽快进入市场,获取超额利润。后者研究的重点是如何有效地组织和利用好中下游企业内外部资源,降低成本,提高效率[9]。
    三是创造价值的来源指向不同。前者的创造价值来源专指科技成果的创新、转移与开发利用。后者创造价值的来源专指如何组织好中下游企业的各种价值活动,更有效率地生产和营销现有的创新产品。
    (二)科技价值链系统的结构模型与基本链接单元
    STVC是一个复杂网络系统,科技价值链的结构模型包括从科技创新源到科技成果产业化的若干组织节点。任何企业的STVC系统都是由一个以上的链条组成,其结构模型简化如图1。
    
    图1  STVC系统结构模型
    R=科技创新源;O=原创构想;D=技术设计;E=实验原型;
    H=技术孵化;C=技术商业化;I=科教成果产业化;Ma=市场;
    STVC[,1]、STVC[,2]、STVC[,n]分别代表科技价值链链条[,1]、链条[,2]及链条n。
    →表示从创新源到市场的组织节点间的价值流、信息流、物质流与资金流;
    ←表示下一组织节点向上一组织节点的信息反馈流;
    表示链条之间可能产生的影响与互动。
    
    基本链接单元是构成STVC系统的基本构件。基本链接单元是指从R到I的STVC系统中,任何两个相邻的组织节点和它们之间的链接键所构成的一种链接结构。构成STVC系统的七类组织节点,按照科技创新价值增值的逻辑过程,有序地链接形成六种基本链接单元:即R-O,O-D,D-E, E-H,H-C,C-I。这六种链接单元是STVC系统创造价值过程中最基本的链接模式,称为基本链接单元。基本链接单元的结构为:两个组织节点和一种链接键。用X[,i]、X[,j]分别表示两个组织节点,L(X[,i],X[,j])为两个组织节点之间的链接键,LM (Link Module)表示基本链接单元。基本链接单元的数学模型为:
    
    六种基本链接单元及其数学模型和主要创新功能列于表2。基本链接单元具有链接的有序性、不可替代性和能级性。任何STVC复杂网络系统都是由若干个六种基本链接单元构成的,其数量和组合类型决定了STVC系统的复杂性和创新潜能。
    我国多数企业以技术引进为主,自主创新能力弱,主要采用的基本链接模式是C-I,即通过购买成套设备,实现技术转移,以引进为主,辅之以模仿创新。主要靠降低成本进行规模化生产,因而多数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差。而我国科研院校则主要采用R-E这种单循环模式,采用E-H或 H-C较少,与企业链接普遍较差,致使大量科技成果未能有效转化,这是我国多数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差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关键创新环与科技价值链系统创新
    STVC系统创新包括科技创新与市场、投资、机制、体制、制度、服务等非技术因素的创新[10]。从大量科技创新的实例看,STVC系统的增值往往是非线性的,组织节点之间基本链接单元在STVC系统创新中的作用并非同等重要。事实上,组织节点之间循环往复多点链接的环式链接是其主要的链接模式。在STVC系统增值过程中,三种关键创新环以及创新环之间的链接在STVC系统创新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这三种关键创新环的链接模式如图2。
    1.研发创新环:通过的循环往复,使科技创新不断升级、增值,以专利、专用技术、设计方案、实验原型等为其创新成果。
    2.孵化创新环:通过的循环往复,使科技创新不断完善、成熟,技术商业化价值不断提升,以创新产品市场占有率逐步提高和创新收益不断增加为其创新成果。
    3.产业创新环:通过的循环往复,生产经营规模不断扩大,产品系列化,产业聚集,结构升级,以创新产品日趋凸显的范围经济和规模经济效益为其创新成果。
    图2中,E结点是研发创新环和孵化创新环的关键链接结点,C结点是孵化创新环和产业创新环的关键链接结点。所谓链接结点,是指在STVC系统中链接两个以上组织节点的链接点,它是传统的线性技术创新模式向STVC系统创新模式转型升级的关键点。链接结点的活性涉及链接结点自身的能力和潜质,也涉及到网络系统资源、利益分配机制和管理体制等。
    
    图2  STVC中的创新环及其链接模式
    
    图3  从同一实验原型E可能衍生出的基于相同的核心技术的若干创新产品系列
    
    图4  预期创新收益层次结构图
    在STVC系统创新实践中,E结点是最具活力、衍生性、可塑性最强的关键结点。从实验原型 E结点可以衍生出基于相同核心技术的若干创新产品系列,形成树状分枝式的系列产品创新链网络系统。见图3所示。
    同理,在创新产品尚未定型前,从R到H的任何阶段,都可以通过多种科技创新方式衍生出若干创新产品系列,它们可能基于相同的核心技术,也可能融合若干技术,通过技术杂交、技术诱变、技术突变、技术基因重组、技术集成及技术修饰等多种方式,结合非技术因素实现STVC系统创新,衍生出若干种不同的创新产品系列。因此,STVC系统创新的实践过程是极其丰富多变而复杂的,其STVC系统进化的过程充满着不确定性。但是,正如生命体与DNA的关系一样,任何成功的科技创新产品的产业化都离不开六种基本链接单元和三种关链创新环的链接与互动。
    由图2可见,将三种关键创新环的上半圆链接起来,构成了从O→D→E→H→C→I的科技价值创新链,它概括地反映了STVC系统中科技价值创新增值的全过程。从我国科技价值链系统创新的实际运行情况看,孵化创新环是科技价值创新链中最容易发生断裂的环节。大学、科研机构主要在研发创新环内循环,相对比较活跃,但由于多数未能与孵化创新环紧密链接,导致大量科技成果未能在市场上很好地应用而半途夭折。另一方面,多数企业主要在产业创新环内循环,习惯于在引进基础上搞短平快项目,对自主科技创新投资少,企业核心竞争力差。由于孵化创新环未受到足够的重视,科技与经济相脱节的现象非常突出。从原创构想到科技成果产业化之间O→D→E→H→C→I的科技价值创新链链接不畅,运行效率不高,是制约我国企业STVC系统创新的重要因素之一。
    从图2还可看出,将三种关键创新环的下半圆链接起来,构成了从I→C→E→R→O的市场信息反馈链,它反映了顾客对科技创新源、实验原型的反馈和刺激,是STVC系统创新的市场拉动力之一。从市场到科技创新源I→C→E→R→O的市场信息反馈链信息链接不畅,也是制约我国企业 STVC系统创新的重要因素之一。
    科技价值链系统创新管理的最大特点,就是把科技创新源到大规模产业化开发的全过程视为多元化创新主体以利益为纽带链接而成的组织节点链条集合体,以主导企业为核心,通过科技价值链系统上中下游所有组织节点的紧密合作,加快科技成果转化,降低交易费用,提高专业化水平,增强协同创新效率,从而达到科技价值链系统中的所有组织节点运作效率优化、利益最大化的目的,促进科技成果沿着科技价值链网络系统迅速而高效地转化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二、科技价值链的数学模型
    (一)基本链接单元链接的预期创新收益
    科技价值链各组织节点之间能否有效链接的关键是对基本链接单元(LM)链接的预期创新收益分析。LM的预期创新收益是下一组织节点对上一组织节点提供的创新技术所愿意支付的报酬,是STVC系统中的各个组织节点相互合作或交易的依据。它的分析评估涉及到诸多不确定因素,包含对该项创新技术在一定市场环境下和一定时期内的市场表现和创新收益的预期。在大多数情况下,由于出发点不同,经验不同,信息来源不同,创新水平不同,分析方法不同,相关组织节点对创新收益的预期会相去甚远。
    对LM的预期创新收益分析可以采用层次分析法(AHP)。通过分析其链接后的技术特性(内因)和预期目标市场(外因)以及相互关系得出定性评价,这是一种针对预期价值的模糊描述[11]。有开发价值的再进入下一环节定量分析。其层次结构如图4所示。
    这里选取的决策变量主要是为了说明方法,实际操作中,不同行业的关键决策变量可能不同,可根据需要增减。
    
    (二)科技价值链的核心竞争力的数学模型
    STVC的核心竞争力是反映STVC系统的运行效率、创新潜力及竞争优势等诸多特性的综合指标,可用CSTVC(Core Competence of STVC)表示科技价值链核心竞争力。评估CSTVC的关键,是基于STVC中组织节点链接的预期创新收益分析。由上节分析可知,在STVC系统创新的不同阶段,各组织节点对链接后的预期创新收益的描述是不同的。在R→O→D→E研发创新阶段,预期创新收益是量化范围较大的模糊描述;在E→H→C孵化创新阶段,预期创新收益是量化范围较小的模糊描述;在C→I产业创新阶段,预期创新收益是相对确定的量化描述。根据其相互包含的大小关系,可分为包含式收敛、下降式收敛、跳变式收敛等。
    设t为从R到I的转化时间,t[,0]为同行业转化时间的平均值。П为产业化后得到的创新收益,П[,0]为同行业的平均收益。σ为收敛的方式。则科技价值链核心竞争力(CSTVC)的数学模型为:
    
    公式(3)收敛的速度越快,表明STVC系统的运作效率越高。说明这个STVC系统越成熟,运转越顺畅,各种科技资源的整合能力越强,运作能力越强,竞争力越强。即使不考虑先发优势和占位优势,在科技飞速发展,科技产品生命周期越来越短的今天,缩短从R到I的转化时间就相当于延长了创新产品的生命。
    若σ为包含式收敛,表示STVC系统中各个环节的预期越准确,调整的幅度就越小,运转就越顺畅,相应地会大幅度减少各组织节点间和各组织节点内运作的人力、资金和时间成本。
    П/П0表示STVC系统的运作效果。而对 STVC多次运作的σ和t的趋势分析,则可确定 STVC系统创新的潜力是在增长还是在衰减。
    (三)CSTVC数学模型的应用
    CSTVC的数学模型既可用于STVC系统创新能力的整体评估,也可用于任一阶段STVC系统创新能力的分析,还可用于各组织节点在任一阶段对某项创新技术的风险投资评估。
    1.通过σ分析挖掘链条内的不确定因素
    通过对σ的分析,可以指导STVC系统的运作和优化,使STVC系统创新的竞争能力不断加强。假设各组织节点各司其职,配合协调,运作顺畅,在没有大的市场变动的情况下,则理想状况是各个组织节点链接后的预期创新收益为包含式收敛。如果排除市场剧变因素,预期创新收益出现下降式收敛或跳变式收敛,则很可能有决策变量之外的不确定因素存在。
    2.通过t分析寻找链条内的转化限制因素
    从R到I是一个相对短期的连续过程。如果某项技术转化时间过长,任何预期分析都会随着市场的变化而使创新收益衰减。特别是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高效率运作的科技价值链能够在最短时间内推出让顾客接受的创新产品,从而获得超额利润,迅速实现预期创新收益,维持STVC系统的可持续高效运转。如果在某组织节点及链接环节耗费的时间远大于行业平均时间,则很可能在科技价值链内有阻碍创新转化的某些限制因素存在。
    3.通过П分析确定风险投资适用方案
    CSTVC数学模型分析的作用是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确定科技创新风险投资的适用方案,用尽可能短的时间让预期创新收益顺利实现,使创新产品产业化后的创新收益相对较高。这个预期创新收益很可能不是最优的,但是适用的,关键是转化效率和可以接受的预期创新效益。
    三、科技价值链与企业技术创新
    (一)企业科技价值链的创新风险与利益分配
    一个稳定的科技价值链创新网络系统应按照各组织节点对STVC系统创新的贡献的大小获得相应的创新收益。通常在一种创新产品的开发存在较大风险时,企业会因不愿意承担风险而拒绝或推迟投资,从而使这种创新产品的供给减少,而社会通过支付较高的价格给予补偿[12]。在STVC系统创新的过程中,各组织节点之间的合作是分阶段的,签订合同所依据的是该阶段链接后在一定的风险系数下的预期创新收益。承担风险大的企业遭受损失的可能也大,如果盈利,其占有较多的利润,也是公平合理的。因此,投资风险是组织节点链接双方之间价格博弈的关键因素之一。结果往往是承担风险小的组织节点要让渡部分利润给承担风险大的组织节点。可以说,创新收益是企业承担创新风险的报酬。
    创新风险的转移与兑现创新收益的方式有关。兑现创新收益的方式不同,组织节点间链接后承担的创新风险也不同。STVC系统中的各个组织节点及链接单元有各种不同的兑现创新收益的方式。以实验原型E为例,企业兑现创新收益的方式有转让、提成、入股等。在预期创新收益未实现前,就创新风险而言,入股方式>提成方式>转让方式。如果预期创新收益顺利实现,就创新收益而言,入股方式>提成方式>转让方式。总之,要转移风险就要让渡创新收益。
    (二)企业科技价值链的主要链接模式
    从图2可见,企业科技价值链按其链接的方式,大体可分为以下四个主要链接模式:
    1.单环式链接:即企业仅在STVC系统中的三种关键创新环中的一种创新环内开发业务,作为产业或产品科技价值链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有三种子模式:(1)研发单环式;(2)孵化单环式;(3)产业单环式。这类企业相当多,我国多数企业的业务主要在产业环内循环开发,而不涉足研发环和孵化环。近年来我国许多高新技术企业重点从事高新技术研发或孵化,企业主要在研发环或孵化环内开发业务,其核心竞争力较强。这种单环式链接的企业科技价值链创新管理相对简化高效。
    2.双环式链接:即企业在STVC系统的两种创新环中开发业务,另一环的业务外包或与其它组织节点链接。有三种链接组合子模式:(1)研发环+孵化环+外包;(2)研发环+外包+产业环;(3)外包+孵化环+产业环。企业通常根据自身科技经济实力和管理能力选择某种子模式。
    3.三环式链接:即企业在STVC系统的三种创新环中都开发业务,这类企业一般为科技实力强的企业集团或大公司。这类企业其内部科技价值链系统较建全,核心竞争力强。但多数三环式链接的大企业仍然在从R到I的各个阶段与各类组织节点开展多方位多层次合作。
    4.网环式链接:即企业不仅在一个完整的 STVC系统的三种创新环中开发业务,还同时在两个以上的STVC系统的创新环中开发业务,构成企业科技价值链的链网状复杂结构。多数跨国公司属这类链接模式。位居世界500强的巨型跨国公司,不仅内部有多条完整的产业科技价值链网络系统,而且在研发或孵化及产业化各阶段仍然在全球范围内与多元化创新主体开展多方位多层次的链接合作。
    从企业科技价值链的演变看,其趋势是随着企业科技经济实力的增强,企业STVC系统沿着从单环式链接→双环式链接→三双环链接→网环式链接的路径进化。
    (三)企业科技价值链与多元化创新主体的链接
    多元化创新主体的合作,是快速提升企业科技价值链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也是应对知识经济迅速发展的适应性反应。企业科技价值链与多元化创新主体之间有多种系统链接方式[3]。
    1.产学研府系统链接:以企业为主体,企业与科研机构、大学和政府的系统链接。政府通过项目支持系统链接,项目支撑是关键。
    2.产金研系统链接:以企业为主体,形成企业与金融组织和研发机构的系统链接。金融组织包括银行、风险投资基金、风险投资公司等,风险投资支持是关键。
    3.产学研系统链接:以企业为主体,企业与科研院所、大学系统链接。链接方式有合作开发、技术入股、管理要素持股、委托研发、成果提成等多种方式,核心企业的主导作用是关键。
    4.园区研系统链接:以科技型企业为主体,在各类高新科技园区开发科技成果,孵化高新技术产品为主导。这种系统链接是培育高新科技企业和创新型人才的主要方式。
    (四)企业科技价值链与国家和区域创新系统的链接
    在多元化创新主体中,企业科技价值链占主导地位。企业科技价值链是国家和区域创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之间的竞争,实质上是企业科技价值链系统之间的竞争。企业科技价值链的构建及其系统创新需要得到政府各方面的支持和扶持,企业应高度重视其科技价值链与国家和区域创新系统的链接。政府在构建国家和区域创新系统过程中,也应明确企业在国家创新系统中的重要地位,采取多种方式给予支持。政府通过政策调整和制度安排,为企业科技价值链系统创新提供宽松和谐的成长环境,在促进创新系统内知识流动、产业集聚、资源重组、产业结构升级、培育竞争优势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推动和导向作用。
    四、结束语
    本文探讨了科技价值链系统创新管理理论。在阐释科技价值链(STVC)概念的基础上,研究建立了从科技创新源到科技成果产业化全过程中 STVC的结构模型和数学模型。分析了STVC七类组织节点的主要创新功能、阶段性创新成果及其主要创新组织形式,指出六种基本链接单元是构建STVC复杂网络系统的基本结构单位。研究了三种关键创新环及其链接结点,探讨了关键创新环与STVC系统创新的关系。分析了各组织节点链接互作的关系及其创新风险与利益分配,提出了企业科技价值链的四种链接模式及若干链接子模式,对企业科技价值链与多元化创新主体及国家和区域创新系统的多种系统链接方式进行了讨论。笔者试图以上述研究为基础建立科技价值链系统创新管理理论构架。当然,科技价值链系统创新管理理论与方法体系是丰富而博大的,限于篇幅和能力,许多重要问题尚有待研究。例如 STVC系统创新中不同层次的基本链接规则及链接效能评估,STVC核心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及各行业STVC软件应用系统的开发等。同时,在 STVC系统创新的实证研究方面,更需要诸多学者的共同探讨。
    科技价值链系统创新管理理论的提出,对于提升我国企业自主科技创新能力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对于我国众多的中小企业,充分利用企业内外部科技创新资源,加强与相关企业和专业科研院所、大学、投资机构、推广机构以及中介机构的有效链接,自觉地参与STVC系统创新的组织构建,正确定位企业在STVC系统创新中的地位与作用,通过产学研府民的有效链接,迅速提升企业科技创新的核心能力,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对于在产业科技价值链系统创新中起核心作用的大型企业或企业集团,如何充分利用企业内外部科技创新资源,在具有重要市场价值的突破性技术创新方面加强与多元化创新主体的协同创造,同样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于集中了我国大量科技资源的科研院所和大学,更需要建立科技价值链系统创新管理的战略思想,正确地选择自主创新成果在相关行业STVC系统创新中的定位、作用及链接模式,加强与企业的协同创新,使科技创新更快更好地为提升国家产业竞争力服务。
    科技价值链系统创新管理理论和方法应作为建立国家创新系统的重要战略思想之一。面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科技经济竞争,中国科技界、产业界的领导部门,应从我国科技资源布局的实际出发,实施科技价值链系统创新管理战略,高度重视各创新主体的创新价值、创新功能和创新利益,通过政府的宏观政策引导和具体的项目资金支持,以市场机制作为科技资源配置的主要手段,构建产学研府民紧密结合的科技价值链系统创新管理体系,高效整合企业、科研院校、投资机构、推广机构、中介机构等各类创新资源,促进高新科技成果沿着科技价值链系统创新网络快速有效地转化增值,形成大批新的经济增长点和科技产业集群,大力推进我国科技产业化和产业科技化。
    
    

 

相关新闻

testtest
下一次 IT 变革:边缘计算(Edge computing)
上善制度的炼成
新时代呼唤管理理论创新——大卫�梯斯与动态能力理论
创业的不变逻辑
创新管理需要回答的5个问题
十一、弥离
十、转院
九、生机
八、传染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017开会,又是开会
016督导管理实务(2)
016督导管理实务(1)
015销售管理-业绩管理
014销售管理-目标管理
013销售管理完整版
012店铺帐务管理
011中级管理课程-评估与教练
用提问引导你的客户
一、一次只提一个问题

题目筛选器
日期:
类型:
状态:
得分: <=
分类:
作者:
职业:
关键字:
搜索

 
 
 
  焦点事件
 
  知识体系
 
  职业列表
 
 
  最热文章
 
 
  最多引用文章
 
 
  最新文章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法律顾问 | 意见反馈
版权所有 不得转载
沪ICP备 10203777 号 联系电话:021-54428255
  帮助提示    
《我的太学》是一种全新的应用,您在操作中遇到疑问或者问题,请拨打电话13564659895,15921448526。
《我的太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