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漢▼▲为了阅读方便,本文使用全文手工轉換。转换内容:
- 简体:布什;台灣:布希;香港:布殊; 当前用字模式下显示为→布什
- 简体:激光;繁體:雷射; 当前用字模式下显示为→激光
- 简体:数字化革命;台灣:數位革命;香港:數碼革命; 当前用字模式下显示为→数字化革命
- 简体:沙拉;繁體:沙拉;香港:沙律; 当前用字模式下显示为→沙拉
- 简体:托马斯;台灣:湯瑪斯;香港:湯瑪斯; 当前用字模式下显示为→托马斯
- 简体:杰斐逊;台灣:傑佛遜;香港:傑佛遜; 当前用字模式下显示为→杰斐逊
- 大陆:菲尼克斯;台灣:鳳凰城; 当前用字模式下显示为→菲尼克斯
- 大陆:圣何塞;台灣:聖荷西; 当前用字模式下显示为→圣何塞
- 大陆:圣迭戈;台灣:聖地牙哥; 当前用字模式下显示为→圣迭戈
- 大陆:落基;台灣:洛磯; 当前用字模式下显示为→落基
- 大陆:萨达姆�侯赛因;台灣:薩達姆�海珊;香港:薩達姆�侯賽因; 当前用字模式下显示为→萨达姆�侯赛因
- 大陆:海湾战争;台灣:波斯灣戰爭; 当前用字模式下显示为→海湾战争
- 大陆:大萧条;台灣:經濟大恐慌; 当前用字模式下显示为→大萧条
- 大陆:休斯敦;台灣:休士頓;香港:侯斯頓;简体:休斯敦;繁體:休斯頓; 当前用字模式下显示为→休斯敦
如果您想对我们的字词转换系统提出一些改进建议,或者提交应用面更广的转换(中文维基百科全站乃至MediaWiki软件),或者报告转换系统的错误,请前往Wikipedia:字词转换请求或候选发表您的意见。
「USA」和「US」均重定向至此。關於這些名稱的其他意思,分別詳見「USA (消歧義)」和「US (消歧義)」。
美利堅合眾國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英語) | |||||
---|---|---|---|---|---|
通稱:美國 | |||||
| |||||
国家格言:In God We Trust(英语,官方格言) “我们信仰上帝”E Pluribus Unum(拉丁语,传统格言) “合众为一” | |||||
國歌:The Star-Spangled Banner 《星条旗之歌》 | |||||
皇室頌歌:{{{皇室頌歌}}} | |||||
國旗歌: | |||||
自然地理(實際管轄區) | |||||
面積
| |||||
首都 | 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 | ||||
最大城市 | 纽约市 | ||||
海岸線 | 19,924 | ||||
時區 | UTC-5至UTC-10 | ||||
人民生活 | |||||
人口以下資訊是以2011年估計 | |||||
官方語言 | 大多为英语[1] | ||||
官方文字 | 英文 | ||||
道路通行方向 | 靠右行駛 | ||||
家用電源 | |||||
政治文化 | |||||
國家憲法 | 美國憲法 | ||||
國家結構形式 | 聯邦制 | ||||
政治體制 | 總統制、联邦立宪民主制 | ||||
法律體系 | 英美法系 | ||||
國家領袖 | |||||
國家主要領袖(五權分立)
| |||||
國家主要領袖(三權分立) | |||||
國家主要領袖() | |||||
經濟實力 | |||||
國內生產總值(購買力平價)以下資訊是以2010年估計 | |||||
國內生產總值(國際匯率)以下資訊是以2010年估計 | |||||
人類發展指數以下資訊是以2010年11月估計
| |||||
貨幣單位 | 美元($) | ||||
基尼系数 | 45.0 | ||||
其他資料 | |||||
立國歷史
| |||||
國家象徵 | |||||
國家代碼 | USA | ||||
國際域名縮寫 | .us、.gov、.edu、.mil、.um | ||||
國際電話區號 | 1 | ||||
現役軍人數 | 1,452,000(第2名) | ||||
美国目前有50个州、一个联邦直辖特区及若干境外領土,國土面積大約963萬平方公里(一說937萬平方公里),位居世界第三或第四名(領土排名爭議參見地理一節)。美國人口約3.1亿人,其数量為世界第三。是个多文化和民族多元的国家,以白人為主,但有大量移民人口。美国国旗上的50颗白色五角星代表50个州,红色及白色横条各為七條及六条,總計13条,為纪念最初獨立的13个州[3][4]。
美國自1776年脫離英皇的管辖,自建流亡政权,延续盎格鲁-撒克逊对北美的殖民地统治,13州的殖民者代表一同發表了《美國獨立宣言》。在經歷獨立戰爭後,於1783年與英国簽訂了《巴黎條約》,從此受到世界各國的默認。美国宪法通过于1787年。1791年,在盎格鲁-撒克逊人的权利法案获得批准之后,几经百年的修正,逐步扩充对其他种族的民权范围。
美國曾經歷過1812年戰爭,南北战争(1861年-1865年)和經濟大恐慌(1930年代)[5]。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國和其他盟國共同獲得勝利,奠定美國世界超級強國領導地位。經歷數十年的冷战,在苏联解体後,成为目前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強国。[6][7][8][9][10][11][12][13][14][15][16][17]
目录 |
[编辑] 歷史
- 主条目:美国历史
[编辑] 原住民与欧洲殖民
- 参见:疏林时代
1492年10月12日,西班牙女王支持下的哥伦布到达巴哈马群岛的圣萨尔瓦多岛[19]。1493年,哥伦布在今圣多明各建立第一个西班牙殖民地。[20] 此后,欧洲开始殖民美洲。
1607年,位于伦敦的弗吉尼亚公司在北美切萨皮克湾的詹姆斯敦建立英国的第一个短暫殖民地[21]。其后,英国在北美大西洋沿岸的东北部和中部陆续建立殖民地。1624年,荷兰在哈得逊河口建立殖民地-新尼德兰,并在此后的几十年间扩展到康涅狄格和特拉华河谷[22]。1652年至1675年英国与荷兰的三次战争后,荷兰永久撤离北美,英国得到新尼德兰并继续拓展殖民地。至1775年北美独立战争,英国在北美大西洋沿岸的现美国境内先后建立了13個殖民地(馬薩諸塞、新罕布什爾、羅得島、康涅狄格、紐約、賓夕法尼亞、紐澤西、特拉華、馬里蘭、弗吉尼亞、北卡羅來納、南卡羅來納和佐治亞)。
[编辑] 獨立與擴展
各殖民地的代表簽訂獨立宣言時的場景。在1760年代和1770年代,13個美洲殖民地與英國之間的緊張關係最終引發了革命戰爭,殖民地的代表們在1776年7月4日簽下了《美國獨立宣言》。在独立戰爭(1775年-1783年)中,喬治�華盛頓領導13個殖民地組成的大陸軍團對抗英軍。殖民地在1776年的大會中創立了大陸軍團,但未授權他們徵收稅賦和制定聯邦法律。1777年,独立的殖民地正式採納邦聯條例,建立了一個聯邦的主權國家、以及行使管理权的聯邦政府。經歷艱苦的獨立戰爭後,大陸軍團終於擊敗英軍,英國於1783年簽下了《巴黎條約》,正式承認美國的独立。從1803年至1848年,成立的美國的面積幾乎擴大了三倍,殖民者們胸怀新的共和國「註定擴展至整個大陸」的理想,朝廣闊無際的原野拓展,甚至在「路易西安納購地」之前便已深入內陸[23]。這種擴展在1812年战争時遭到了短暫的阻撓,但很快隨著戰爭的勝利而繼續進行。1848年美國贏得了美墨戰爭,更增強了殖民者們擴展國土的理想。
[编辑] 內戰與工業城市化
蓋茨堡之役是美國內戰的主要轉折點之一。隨著國家不斷擴展和發展,一個新的問題也逐漸浮現,北方掌控的聯邦政府與南方的州政府在蓄奴問題和州權上有所分歧:北方州反對奴隸制度的擴展;而南方州反對北方州干涉其生活方式,因為他們的棉花經濟產業是全盤依賴於奴隸制度的。在亞伯拉罕�林肯於1860年當選總統後,衝突徹底爆發[24],南卡罗来纳州成為第一個宣布脱离聯邦的州,六個南部州也相繼分離,于1861年成立美利堅聯盟國以對抗聯邦政府。美國內戰以聯邦在1865年取得勝利告終,同時終結了奴隸制度、以及州是否有權脫離联邦的爭議。這場內戰成為美國歷史的主要分水嶺,聯邦政府的權力從此大為增加[25]。內戰期間的科技發展和來自歐洲的大量移民潮为美國的新興產業提供了大量的勞動力,在從前乏人問津之處開發許多社區和城市,加速了美國的工業發展以及邁向國際強權之途。接著,美國在海外作了許多帝國主義的冒險,包括在美西战争[26]勝利後吞併了波多黎各和菲律宾,使美國成為世界主要的列強之一。
1902年移民者乘船抵達美國,大量移民使美国持续經濟繁榮。
[编辑] 第一、二次世界大戰與經濟大恐慌
第一次世界大战於1914年爆發,美國最初保持中立;由於德國發動的無限制潛艇戰擊沉在大西洋航行的美國船隻,造成許多美國平民的無辜死傷,激怒了美國民眾。在战争最後阶段美国加入协约国以對抗同盟國。由於歷史原因,美國大眾对於英國和法國較为同情,雖然有部分德裔和愛爾蘭裔反對介入[27]。為了保護美國投資者和聯邦政府在歐洲的大量投資也是美國參戰的主因之一。在美國於1917年參戰後,对戰局有所扭转,使協約國在1918年獲勝。戰後,擔心过度捲入歐洲事務,美國參議院并未批准協約國制裁同盟國的凡尔赛条约;相反,美國採取了孤立主義政策。戰爭使美國等國家元氣大傷。而由于战争从未在北美本土进行,帶給美國带来大量財富和聲望。在幾乎整個1920年代,農產品價格不断降低,工業利潤大幅增長,美國經濟發展得異常繁榮。這波經濟成長還被信贷上升和股票市場的興盛推波助澜,终于令股市在1929年大崩盤,隨之而來的是經濟大恐慌。
為了復甦經濟,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政府實行新政,大幅增加政府對經濟的干預。虽然经济有了很大程度上的缓和,然而新政卻沒有完全生效,美國經濟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後才徹底復甦。
美军第一步兵队于1944年6月6日进行诺曼底登陆在日本偷襲珍珠港後,美國加入反法西斯同盟以對抗軸心國。接下來的多场战役成為美國歷史上代價最高昂的一場戰爭,然而前線和大後方创造的大量工作機會、以及軍工產業帶動的生產復甦,使美國經濟完全走出了大恐慌的陰霾。美國婦女也因此大规模踏入工作職場[28]。
[编辑] 冷戰時期
在戰爭勝利後,美國和蘇聯的衝突逐漸浮現,美國代表的是经济方面实行资本主义政策和政治上的自由民主制,而蘇聯則代表实行社会主义政策的計劃經濟模式和一党专政制度,蘇聯的崛起和意識形態的衝突造成了1940年代末期開始的冷战。兩國在許多地區和國家進行一連串代理人戰爭,包括了朝鲜战争、越南战争、几乎触发核大戰的古巴导弹危机、以及阿富汗战争。1969年,美國太空人巴兹�奥尔德林在月球上豎起國旗由於警覺到與蘇聯的太空競賽上的落後,美國政府開始大力培養數學和科學的精英人才[29],在美國太空總署的努力下,於1969年第一次成功派人登上月球。
[编辑] 種族衝突
- 主条目:美國黑人民權運動
[编辑] 反恐政策實施至今還在繼續
- 主条目:反恐战争
在21世紀初發生的九一一袭击事件,使美國的外交政策集中於對付恐怖主義威脅。美國政府開始了反恐戰爭和行動——阿富汗战争,在2001年10月推翻阿富汗塔利班政权後,于该年12月份建立起阿富汗临时政府;又在2003年發動伊拉克战争,推翻萨达姆�侯赛因的政權,建立伊拉克臨時政府。
由于美国过于强势的态度及军事力量,引发所駐兵地区人民的担忧。由于美国反恐驻兵过程中的丑闻和误伤平民事件,受到当地人士及国际舆论的谴责。
[编辑] 地理
- 主条目:美国地理
[编辑] 领土
- 主条目:美国领土
[编辑] 领土开拓史
- 主条目:美國領土變遷
主要大的进展:
- 1803年4月30日,美国和法国進行了路易斯安娜購地,美以1500萬美元购得2,144,476平方公里土地,相当于今日美國國土的22.3%,与当时美国原有国土面積大致相当。使得美國領土大幅向西擴張;
- 1819年,从西班牙购得佛罗里达
- 1845年,侵占墨西哥的得克萨斯
- 1848年,美墨戰爭后,美國獲取加州、內華達州、猶他州全部地區,科羅拉多州、亞利桑那州、新墨西哥州和懷俄明州部分地區。
- 1864年,与英国签署条约,得到俄勒冈(今天包括俄勒冈州、华盛顿州和爱达荷州)
- 1867年4月9日,美以7,200,000美元从俄罗斯买到阿拉斯加,1959年升格為美國的第49個州。
- 1898年8月12日,美西战争结束后,西班牙以2000萬美元的代價割讓菲律賓、關島、波多黎各予美國;同年美国吞并夏威夷,1959年8月21日夏威夷正式成為美國第50個州。
[编辑] 现状
美国本土由50个州和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组成。其中48州彼此相连,地处北美洲中部。剩下的两个州中,阿拉斯加州位于北美洲西北部,东部與加拿大接壤,西部与俄罗斯西伯利亚地区隔海相望;夏威夷州則處在太平洋的群島上,位於北美大陸的西南方。此外,美國也擁有許多散佈於加勒比海(例如波多黎各)與太平洋(例如關島)上的海外領土。美國國土東至大西洋、西至太平洋、南至墨西哥湾、北至加拿大、北冰洋(阿拉斯加州)。阿拉斯加州的麦金利山是北美洲最高的山脈。美國的國土面積是世界第三或者第四大,僅次於俄羅斯、加拿大,在中國之前或之後。排名不同取決於中印兩國領土爭議,以及美國領土總面積的計算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官方公布中国面积为约960万平方公里,而美国面积为约937万平方公里;美國國家審計局記載美國國土面積為9,629,091平方公里,而美国中央情报局出版的《世界概况》記載美国国土面积为9,826,630平方公里,[31]不列颠百科全书则記載9,522,055平方公里。[32] 这些数据均与領土面積的計算方法有关。就美国而言,有资料称其本土陆地面积约916万平方公里,内陆水域面积约20万平方公里,五大湖中美国主权部分约17万平方公里,河口、港湾、内海等沿海水域面积约10万平方公里,领海约20万平方公里。这样,937万的数字是陆地面积加上了内陆水域面积的结果,963万是在此基础上加上五大湖中美国主权部分和沿海水域面积,而美国中央情报局等机构自2000年以后记载的982万平方公里则是再加上了领海面积。而中国官方公布的中国面积则只包括了陆地和内水面积,而不包括领海面积。[33] 如果只計陸地面积,美國排名第三,僅次於俄羅斯、中国,在加拿大之前[34]。
[编辑] 地形
美国地形图美国国土地形变化多端,尤其是在西部。東海岸沿岸地區有著海岸平原,在南部較為寬廣,而在北部較為狹窄,海岸平原在新澤西州以北並不存在,不過在長島等地也有一些冰川沉積平原。在海岸平原後方的是地形起伏的山麓地帶,延伸到位於北卡罗莱那州和新罕布什尔州、高6,000英尺(1830公尺)的阿巴拉契亚山脉為止。在阿巴拉契亚山脉以西是美國中西部地帶的內部平原,這裡相對而言較為平坦,五大湖和密西西比河-密苏里河流域—世界上第四大的河域[35] 也位於這裡。在密西西比河以西,內部平原的地形開始上升,最後進入美國中部面積廣闊而地形特色稀少的大平原(Great Plains)。在大平原西部則有高聳的洛磯山脈,從南至北將美國大陸一分為二,在科羅拉多州的最高峰到達14,000英尺(4,270公尺)[36]。在以前洛磯山脈還有頻繁的火山活動;現在則只剩下一個區域了(怀俄明州黃石國家公園的超級火山—可能是世界上最大的火山)。
大盆地的位置-橙色部分在洛磯山脈以西有一个高原内陆盆地—大盆地(Great Basin),该地帶有大量的高山、鹽帶平原和山谷,其间的沙漠称为大盆地沙漠,是北美最大的沙漠。內華達山脈本身也有崎嶇的峽谷。在大盆地的西南方則有低於海平線的死谷(Death Valley),那裡也是西半球最低矮的地區之一。大臉盆地帶北方和喀斯喀特山脈(Cascades)東方的則是哥倫比亞河高原,有著一個大規模的火成岩區,是地球上最大的洪流玄武岩地區。而在大臉盆地帶西方的內華達山脈則有美國本土海拔最高的惠特尼山(Mount Whitney,4418米)。
科羅拉多高原跨越南部四州由科羅拉多河貫穿的科羅拉多高原坐落於四角落州正中央,高原跨猶他州、科羅拉多州、亞利桑那州和新墨西哥州,高原的面積是337000平方公里,高原的平均海拔高度达600至3870米,並且有經過強烈侵蝕的砂岩地帶,這些紅土高原也是數個國家公園坐落的地方,包括了布萊斯、大峽谷、宰恩等。
在太平洋沿岸地區是太平洋海岸山脈和喀斯喀特山脈,從南至北穿越美國。
阿拉斯加州也有許多山脈,包括了北美洲最高6194米的麦金利山,阿拉斯加大陸以西和以南的阿留申群島上也有許多火山。
夏威夷群島則是熱帶的火山島群,分布面積超過2400公里,由6個大島和其他一些小島組成。
[编辑] 地区划分
- 主条目:美国地区
美國人口調查局分區圖:四种颜色代表四大地区九个分区
- 第一區 (東北)
- 第一分區 (新英格蘭區)
- 第二分區 (中大西洋區)
- 第二區 (中西部)
- 第三分區(中部東北區)
- 第四分區 (中部西北區)
- 第三區 (南部)
- 第五分區 (南大西洋區)
- 第六分區 (中部東南區)
- 第七分區 (中部西南區)
- 第四區 (西部)
- 第八分區 (山岳區)
- 第九分區 (太平洋區)
[编辑] 氣候
- 主条目:美国氣候
- 东北部沿海和五大湖区属“大陆性温带阔叶林气候”:受拉布拉多寒流和南下冷空气影响,冬季较冷,夏季较温和,多雨雪,年平均降雨量1000毫米左右;
- 东南部和墨西哥湾沿岸属于“亚热带森林气候”:受墨西哥湾暖流影响,温暖湿润,年降雨量2000毫米以上;
- 中部平原:寒暖气流均可长驱直入,夏季炎热,冬季寒冷多雪;
- 西部内陆高原:冬季干燥寒冷,夏季干燥炎热,年降雨量500毫米以下;
- 西部太平洋沿岸:南段属“亚热带地中海型气候”,北段属“海洋性温带阔叶林气候”。
夏威夷州有著終年的熱帶氣候,吸引了世界各地的遊客。大臉盆地區和哥倫比亞河高原則是乾旱而極少降雨的地區,最乾旱時平均降雨量少於38厘米。美國西南部是乾旱的沙漠,夏季時最熱的數個禮拜溫度超過攝氏38度。西南部和大臉盆地區也會受到來自加利福尼亞灣的季风影響,偶而會帶來少見的大雨。加利福尼亞州大多數區域都屬於地中海式气候,有時會在每年的10月至隔年的4月引發強烈豪雨,而其他月份幾乎全無降雨。瀕臨太平洋的西北方地區則終年豪雨不斷,但在冬季和春季降雨量最大。西部山脈吸收了充足的濕氣,降雨量和降雪都相當沉重。喀斯喀特山脈是世界上降雪量最多的地方之一,但海拔較低的沿海地區降雪不多。
[编辑] 植物和動物
白頭海鵰是美国国鸟美國有超過17000種本土的植物和樹種,光是加利福尼亞州就有5000種,從熱帶地區至北極都有植物分布,美國的植物是世界上最多樣化的,同時,數千種非本土的外來物種有時也會影響到本土的動植物。美國本土有超過400種哺乳類、700種鳥類、500種爬蟲類和兩棲類、以及90,000種已經被發現的昆蟲[37]。許多植物和動物都僅限於它們的分布區域,有些則瀕臨絕種的危險。美國也是世界上最早開始重視環境保護的國家之一,聯邦政府管理的58座國家公園保护了大量生态各异的大自然地区[38]。某些地區也成立了荒野保護區,以確保對當地動植物棲息地的長期保護。美國漁業與野生動物局(Fish and Wildlife Service)負責監控瀕臨絕種和威脅的動植物,並在全國成立了許許多多的動植物棲息保留區。這些動植物保護區域全部加起來高達1,020,779平方英哩(2,643,807平方公里)—佔了全國總面積的28.8%[39]。這些土地都由聯邦政府保護,但有些地區也放寬允許石油的勘查、采矿业和大農場的經營。
[编辑] 山川与河流
密西西比河及其主要支流地图密西西比河是北美洲最長的河流,水系全長6270公里,为世界第四長河(前三为尼罗河、亚马逊河和长江);流域面積2980000平方公里,是北美大陆流域面积最广的水系,两岸多湖泊和沼泽。本流源頭在明尼苏达州落基山北段,流经中央大平原,注入墨西哥湾。除了主流外,可通航的支流约有40条,水深2.75米的航道达1万公里,并通过运河与五大湖连成一巨大的内河航运系统。阿巴拉契亚山脉图东部的阿巴拉契亚山脉和西部的洛磯山脈(属于世界最长的山系—科迪勒拉山系)是美国的两大山脉。阿巴拉契亚山脉是北美洲东部的一座山系。南起美国的阿拉巴马州,北至加拿大东南部的纽芬兰和拉布拉多省,大部分在美国境内。宽度为100到300英里(160到480千米)。
洛磯山脉图洛磯山脈位于北美洲西部,從加拿大橫越美國西部、直到新墨西哥州,綿延超過4800公里。洛矶山积雪融化补充河流和湖泊的水源,占美国全部淡水水源的1/4。该山脉蕴藏着丰富的自然资源。
[编辑] 国家公园
- 主条目:美国国家公园列表
美国目前一共有58座国家公园,14个被列入世界遗产。共有27个州拥有国家公园,包括美属萨摩亚和美属维尔京群岛。阿拉斯加州和加利福尼亚州各有8座国家公园,居各州之冠。成立国家公园须由美国国会通过相关法案颁布。
[编辑] 法律与政治
- 主条目:美国政治
[编辑] 法律
- 主条目:美国法律
美国宪法是最重要的法律来源,所有其他法律都源于宪法并低于宪法的效力。任何法律不得与宪法相抵触。基於憲法的最高性,如果国会通过与宪法相冲突的法律,最高法院可判定该法违宪,任何一個美国法院都可以根据宪法来审理案件。美國最高法院於馬伯利訴麥迪遜案(1803年)中確立了法院的這項權力,使得美國成为世界上第一個有違憲審查制度的國家。
目前美国最成功和最有影响力的成文统一法是《统一商法典》(UCC,1952年公佈)与《模范刑法典》(ALI)。
各州拥有自己的州宪法,他们保留制定除联邦宪法、联邦法律和联邦参议院批准的国际条约规定之外的任何法律的全权。几乎所有的州都以英国普通法作为立法基础,除了路易斯安那州(受法国《拿破仑法典》极大的影响)。
[编辑] 宪法
- 主条目:美国宪法
美国宪法以及权利法案等一系列修正案致力维护公民自由:包括言论、宗教信仰和出版自由;接受公正审判的权利;拥有和携带武器的权利;选举权、被选举权和财产权。虽然美国珍视并追求以人权为核心的价值观,但在具体实践中也有争议:直到1964年《民权法案》才立法禁止种族歧视。
[编辑] 联邦权力机构
美國國會大廈全景。國會扮演的是聯邦政府裡的立法部門角色。美國國會開會時的場景。國會由100名參議員和435名眾議員組成,都是由人民選出。联邦权力机构本身有三个分支,互相监督和制衡:- 立法机关:即国会,由众议院和参议院两部分组成。拥有联邦立法权,宣战权,条约批准权,政府采购权和很少行使的弹劾权;
- 行政机关:即总统,总统提名和参议院批准的内阁官员及其下属,负责行使基于联邦法律的治理权;
- 司法机关:即最高法院和下级的联邦法院,法官由总统提名并参议院批准;拥有释法权和推翻违宪的法律的权力。
[编辑] 国会
- 主条目:美国国会
众议院设435个席位代表各自的国会选区,每州按人口多寡选出一定比例的议员,众议员任期2年。席位根据人口分布,每10年重新划分一次,每個州最少都會分配到1個眾議院席位。目前有7個州只有1個議席,人口最多的加利福尼亚州則有高達53個議席,其次是得克萨斯州32席,纽约州29席,佛罗里达州25席,伊利诺伊州和宾夕法尼亚州各有19席。
而无论人口众寡,每个州在参议院都有2个席位,加起來共一百席,这保障了小州在联邦的地位和利益。参议员任期6年,每隔2年三分之一的参议员必须重选。
- 参见:美國各州人口列表
[编辑] 总统
- 主条目:美国总统
总统每四年选举一次,个人最多只能任两届。虽然总统和副总统选举是由全民普选方式举行,不过产生方式是由选举人团(选举人由民选产生)所决定——除了缅因和内布拉斯加两个州外,其余48个州和华盛顿特区均实行“胜者全得”制度,即把本州的选举人票全部给予在该州获得相对多数普选票的总统候选人,全国选举人票为538张,候选人至少获得270票才能当选。由于这违背了选举多数决原则即一人一票形成的直选制,因此这种间接选举制度也是美国国内最具争议的一项政治制度。由于支持该制度的人认为这有助于维护小州的利益和候选人必须全面考虑各州的要求等优点,到目前来看针对该方面的改革始终无法进行。
[编辑] 总统办事机构
- 主条目:美国总统办事机构
目前有以下组成机构:
- 白宫办公厅:该机构是为总统个人服务的,其成员由总统任命无需参议院批准。高官一般由总统的竞选班底和亲信担任,少数职位由竞选班子以外的学者或专家担任。白宫办公厅主任和副主任负责领导。
- 经济顾问委员会
- 环境质量委员会
- 国家安全委员会
- 国土安全委员会
- 行政办公室
- 管理和预算办公室:1921年成立,局长为內閣部長層級,须获得参议院通过。
- 国家毒品控制政策办公室
- 科学和技术政策办公室
- 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首長「美國貿易代表」为內閣部長層級,须获得参议院通过。
- 经济复苏顾问委员会
- 情报顾问委员会
[编辑] 联邦行政部门
- 主条目:美国联邦行政部门
现在美国有15个联邦行政部门:
國務院徽章
- 國務院:1789年建立,是美国宪法生效后联邦政府成立的第一个部门。負責外交事務,相當於外交部,是美国最龐大的政府機構之一,其行政首長为国务卿。
- 財政部
- 國防部:办公点是五角大楼(The Pentagon)。
- 司法部:非司法机关,其部門長官不稱部長,而稱美国總檢察長。联邦调查局(FBI)就隶属其下。
- 內政部:负责管理联邦政府拥有的土地,这与大多数国家的内政部负责警察和安全事务不同。
- 農業部
- 商務部
- 勞工部
- 衛生及公共服務部
- 住房及城市發展部
- 交通部
- 能源部
- 教育部
- 退伍軍人事務部
- 國土安全部
[编辑] 联邦政府獨立機構
- 主条目:美國政府獨立機構
目前主要獨立機構如下:
美联储总部大楼
- 聯邦儲備系統:1913年建立,具有中央银行职能的机构。负责管理并规范银行业、执行货币政策。具体由十二个地区性储备银行运作。最高管理层聯邦儲備委员会由六名委员组成,委员会主席从委员中产生,皆由总统提名参议院批准,主席任期四年可以连任。因其专业性委员和主席任期往往跨越多届总统及国会任期。
- 中央情報局:1947年成立,收集和分析关于国外政府、公司和个人;政治、文化、科技等方面的情报,协调其他国内情报机构的活动,并把这些情报报告到美国政府各个部门。
- 美國太空總署:1958年成立,承担美國太空科研項目。
- 美國環境保護局
- 聯邦選舉委員會:監視聯邦選舉的競選活動和資金籌集活动。
- 聯邦通信委員會
- 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准司法联邦机构。负责向立法机构和执法机构提供国际贸易方面的专业意见,还负责判断进口对美国工业的冲击,并且对不公平贸易(例如:倾销及专利、商标及版权侵犯)采取措施。
- 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保護購買股票和債券的投資者。
- 國家勞動關係委員會:保護雇員和劳动关系。
- 國家檔案和記錄局:管理有关國家歷史的國家檔案文件。
- 社會保障局:管理國家由退休金、殘障金和生存金構成的社會保險項目。
- 人事管理辦公室:確保公平和基於優點地挑選和對待國家公務員隊伍。
- 國家運輸安全委員會:調查美國的所有商業航空、某些主要鐵路和其它事故。
- 美國郵政局
- 美國國際發展局:管理美國在發展中世界,中部和東部歐洲,以及前蘇聯的成员國的外國經濟和人道主義援助項目。
[编辑] 联邦司法
联邦最高法院大楼美國聯邦法院负责審理兩個或以上的州之間的糾紛、違犯聯邦法律、國際條約、美國憲法、海洋商業法、破產法等有關案件。聯邦法院分为三个层级:初審法院即美國地區法院,共94个,审理联邦司法管辖权内的案件;美國上訴法院共12个,主要裁定来自于其联邦司法管辖区内对于地区法院判决的上诉案件,大多数案件的终审判决均来自于上诉法院;終審法院即美國最高法院,每年仅接受少于100个司法案件的审理,主要职责是对美国宪法作最终解释。
联邦最高法院由9名大法官组成,其中1位是美国首席大法官。每个大法官都是由总统提名,經过参议院听证后批准委任。对于提交的各种案件,一般由9位大法官以简单多数票的表决方法来决定。
[编辑] 州与地方选举
- 参见:美国州份
[编辑] 联邦与州政府的关系
在联邦体制内,州与联邦政府的关系很复杂。根据美国法律,各州是主权实体。然而,在美国内战和“德克萨斯州诉怀特案”建立的规则是,州无权脱离联邦;根据宪法,也无外交权。美国联邦法律在經過憲法授權的領域要高于各州所制订的不同的法律,但是联邦政府的权力只能在宪法规定的范围之内行使;所有未授予联邦政府的权力由州政府和人民自行保留。一般而言,州内事务的主导权完全在各州政府手中。这包括了内部通讯;关于财产、工业、商业以及公共设施的法规;州的相关法律,诸如死刑;以及州内部的工作情况。很多州立的法律在各州之间都十分相似。在还有一些领域中州的管辖权与联邦政府的管辖权有重叠。
最近几年,联邦政府在医疗、教育、福利、交通、住宅以及城市发展等领域开始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各州的宪法与联邦宪法基本相符,除了在一些细节上有所不同,其中包括了人权和政府组织。而在商业、金融、公共服务和福利机构等方面,州宪法往往比联邦宪法更为详细。
- 参见:联邦制
[编辑] 政党
美国联邦和州的政府与议会主要有两个政党竞争:共和党和民主党。一些小党的参选人有时也有可能当选。中間偏右的共和黨通常在社會議題上屬於社會保守派、在經濟議題上屬於古典自由主義。中間偏左的民主黨通常在社會議題上屬於自由派、在經濟議題上屬於進步主義。美國人一般會傾向支持兩黨中的其中一個,不過一些人也會支持獨立的小政黨和候選人,包括了自由黨、綠黨、改革黨等。除了2001至2002年由民主黨在參議院暫時佔多數外[40],共和黨自從1994年以來一直保持在兩院的多數優勢直到2007年1月,並於2010年11月期中選舉中重新奪回眾議院的多數。2008年11月4日民主党侯选人贝拉克�奥巴马當選第44屆美国总统,於2009年1月20日就任,成為美國史上首任黑人總統。
[编辑] 行政区划
除夏威夷外,其余49個州都位於美洲大陸。其中除阿拉斯加,其他48州連同華盛頓特區彼此相連,又稱美國本土。一些人將阿拉斯加也視為「本土」州,因為雖然它和「下方的48州」之間被加拿大隔离,但從地理上它仍是北美大陸的一部分。所有這些用詞通常都包括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第五十個州夏威夷州則位於太平洋的群島上。美國也佔有其他土地、地區和佔領區。最特别的是美國首都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其本身並沒有州的地位。其他的海外島嶼領土包括美屬薩摩亞、關島、北马里亚纳群岛、波多黎各、和美屬維爾京群島等。帕邁拉環礁是美國唯一的合併領土,但目前並無人居住。美国本土外小岛屿則由加勒比海和太平洋的許多無人居住的島嶼組成。此外,自1898年始,美國在古巴的关塔纳摩湾擁有一個龐大的海軍基地。
之前由美國佔領的地區包括巴拿馬運河區域,自1903年至1979年一直屬於美國領土。另外,菲律賓群島從1898年至1946年間也屬於美國領土,1935年美國在那裡建立了菲律賓自治邦作為轉型至完全獨立的國家前的過渡形式,最後在1946年菲律賓正式獨立。
除了美國的實際州和領土外,有數個國家自願加入為美國的聯合邦(Associated States),包括了密克罗尼西亚联邦(1986年以來)、帛琉(1994年以來)、以及馬紹爾群島(1986年以來),這些國家都保有國際法的主權以及對於國土的最高控制權力。不過,這些國家的政府都允許美國提供防衛和金融協助,美國也給予這些國家特殊待遇,提供許多加入美國國內政策計畫的機會,包括災害防治、救災、和重建等計畫。這些自由聯合邦都依賴美國提供的金融協助以维持政府運作和資金需求。
[编辑] 城市
纽约市 |
洛杉矶 |
芝加哥 |
休士頓 |
排行 | 都市 | 人口 僅限市內 | 人口 密集度 每平方英哩 | 大都會區域 | 地區 | |
---|---|---|---|---|---|---|
百萬 | 排名 | |||||
1 | 纽约市 | 8,363,710 | 26,402.9 | 19.0 | 1 | 東北部 |
2 | 洛杉矶 | 3,833,995 | 7,876.8 | 12.8 | 2 | 西部 |
3 | 芝加哥 | 2,853,114 | 12,750.3 | 9.5 | 3 | 中西部 |
4 | 休士頓 | 2,242,193 | 3,371.7 | 5.7 | 6 | 南部 |
5 | 鳳凰城 | 1,567,924 | 2,782.0 | 4.2 | 12 | 西部 |
6 | 費城 | 1,447,395 | 11,233.6 | 5.8 | 5 | 東北部 |
7 | 圣安东尼奥 | 1,351,305 | 2,808.5 | 2.0 | 28 | 南部 |
8 | 達拉斯 | 1,279,910 | 3,469.9 | 6.3 | 4 | 南部 |
9 | 聖地牙哥 | 1,279,329 | 3,771.9 | 3.0 | 17 | 西部 |
10 | 聖荷西 | 948,279 | 5,117.9 | 1.8 | 31 | 西部 |
[编辑] 經濟
- 主条目:美国经济
[编辑] 发展史
- 主条目:美國經濟史
美国于19世纪末期就已超越英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經濟體系,至今國民一直擁有很高的生活水平,2009年人均國民生產總值超過四萬美元,居世界前列,是全球最富裕、經濟最發達和生活水準最高的國家之一。
[编辑] 总体要览
经济体系兼有资本主义和混合经济的特征。在这个体系内,企业和私营机构做主要的微观经济决策,政府在国内经济生活中的角色较为次要;然而,各级政府的总和却占GDP的36%;在发达国家中,美国的社会福利网相对较小,政府对商业的管制也低於其他已開發國家[42]。各地区的经济活动重心不一。例如:纽约市是金融、航運、出版、广播和广告等行业的中心,也是世界名列前茅的經濟中心;洛杉矶是唱片、电影和电视节目制作中心,也是北美洲西岸以至亞太區的經濟中心;舊金山灣區和太平洋沿岸西北地区是技术开发中心,矽谷更是全球高科技和科研中心;美國中西部是重工业中心,底特律是著名的汽车城,芝加哥是该地区的金融和商业中心;东南部以医药研究、旅遊业和建造业为主要产业,並且由於其薪資成本低於其他地區,因此持續的吸引製造業的投資。
一座位於賓夕法尼亞州的農場。农业在美國只佔了不到1%的GDP,但仍是重要的經濟活動。美国的服务业,特别是金融業、航運業、保险业以及商业服务业占GDP占最大比重,全国四分之三的劳力从事服务业[43],而且處於世界領導地位,纽约不僅是全國第一大城市和經濟中心,更是世界數一數二的金融、航運和服務中心。教育是美國最重要的經濟產業之一,每年吸引不少來自世界各地的留學生慕名前來升學,也為此吸納了不少人才。
美国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包括黄金、石油和鈾,然而許多能源的供应都依赖於外国進口。美国是全球最大的农业出口国之一,主要农产品包括了玉米、小麦、糖和烟草,中西部大平原地区驚人的農業產量使其被誉为“世界粮仓”[44]。
美国工业产品主要包括了汽车、飞机和电子产品。美國是飛機、鋼鐵、軍火和電子器材的主要輸出國。美国也有發達的旅游业,排名世界第三[45]。
美国最大的贸易伙伴是毗邻的加拿大(19%),中国(12%)、墨西哥(11%)和日本(8%)紧随其后,每天大約有價值高達11億美元的產品流經美加的國界。美国经济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大也是最重要的经济体。美国经济高度发达,全球多个国家的货币与美元挂钩,而美国的证券市场和債劵被认为是世界经济的晴雨表。
從1980年代隆納�雷根的總統任期以來,美國增加了對新自由主義經濟政策的運用,相對減少了政府對經濟的干預、並減少福利制度的規模,拋棄了自經濟大恐慌以來長期實行的、偏向干涉主義的凱恩斯派經濟政策。也因此,美國政府在社會福利方面提供的服務比其他工業化國家都要少,降低國內的稅賦,並更依賴於自由市場和私營的慈善機構上。
1990年年代,电脑及互联网的普及令美国进入前所未有的繁荣及全球科技的领先地位。21世纪初,互联网经济泡沫破滅,导致美国经济从高速增长陷入持久低速增长。雖然美國經濟在2003年後恢復較好的成長局面,但於2007年又爆發次級房貸風暴,令美國及整個世界經濟受到嚴重打擊,且美國金融與經濟的威信一落千丈,並且以美元計算國際黃金和原油的地位也被拿出來討論,隨後到2008年,美國次級房貸風暴演變成金融危機席捲全球,導致金融海啸波及各國經濟,令全球的金融業、房地產、汽車業、精品、與民間實質消費的成長嚴重下跌,尤其是英美為首的已開發國家。目前已經逐漸進入後金融海嘯時代,經濟的模式與未來的重新檢討與改革正逐漸明朗,但不確定性相當高(大量印製鈔票),儘管如此,但美國經濟的份量仍是相當的高。
[编辑] 居民收入
- 主条目:美国各州国内生产总值列表
中等收入群的长期工资趋势自1970年代一直陷入停滞,而低收入者的总体收入在下降,虽然时均劳动生产率业已大幅提高。美国各州最低工资标准普遍在时薪7-8美元左右,大约只有西欧以及澳大利亚标准的一半。[53][54]非法移民所得的低工资使之成为最贫困的10%劳动力,[55] 然而肉类包装业和农业之类的产业大量依赖於非法劳工。[56] 在2005年的一份来自美国劳工部的报告中说,自1960年代以来,工资占国民GDP的比例之低和企业盈利水平之高同时创了历史纪录[57]。
[编辑] 科學和技术
哥倫比亞號航天飞机发射,执行载人任务。美国在科学和技术研究,以及技术产品创新方面都是最具影響力的國家之一。人類工業史上許多最重要的發明,包括了軋棉機、通用零件、生產線等都是源自美國,其中工業的生產線尤其重要,它使得工業的大量生產從夢想變為真實。其他重要的發明還包括飛機、電燈泡、电话。美国在20世纪策劃了著名的曼哈顿原子弹计划、阿波罗登月计划和人类基因组计划。在二次大战时期,美国最早研制出原子弹,將人類科技帶入原子時代的新紀元。冷战开始后,美国最先在太空科学和技术领域取得成功,在太空竞赛中领跑,从而导致了火箭技术、武器研究、材料科学和计算机等领域的重大进步,1969年7月,当尼尔�阿姆斯特朗从阿波罗11号飞船中走出,成为踏上月球的第一人时,标志着竞赛达到巅峰。
二战以来,美國为计算机与網際網路發展史上貢獻至丰,包括二战中发明的计算机和初期的军事化应用,到今日以微软、IBM、英特爾、惠普和戴爾等为代表的一大批知名公司都为电脑和信息化领域做出了巨大的革新和贡献。此外美國国防部創辦的ARPA网也是網路技術的先驅。
在科学研究方面,美国学者赢得了大量的诺贝尔奖,特别是在生物和医学领域。国家健康研究中心是美国生物医学的聚焦点,並已完成人类基因组计划,使人類对肿瘤、阿兹海默病等疾病的治癒研究进入重要階段[58]。航空和航天研究的政府机构是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波音公司和洛克希德�马丁公司之类的私营企业也扮演了重要角色。
[编辑] 医疗保健
- 主条目:美國醫療系統
与其他西方国家不同,美国健保制度不是完全公费,而是公私共同支付,美國並無全民健保,美國總統柯林頓任內其妻希拉里曾花費許多心力想建立全民健保,讓美國人人有醫療保險,然而卻被國會與利益團體否決掉。据2004年资料,个人健康花费中私营保险业支付占36%,个人占15%,联邦、州和地方政府占44%。[67]在2005年,4120万居民(美国总人口的14.2%)至少在该年度的某一段时间没有医疗保险;不过其中三分之一家庭收入超过50,000美元,而这类人口又有一半人收入超过75,000美元。[68]另外,够资格加入公费医疗保险的人有三分之一未加入。医疗保险在美国传统上属于雇员福利。同时,无论病人是否有能力支付费用,医院必须提供急诊服务,然而急診之後醫院可趕走付不出錢的病人。在美国,医药费是导致个人破产的最大因素。[69]美国在医疗研究投入了巨额资金,大多数为私人投资。据2000年统计,私营非盈利机构投入占7%,私营企业占57%,税金支持的国家健康研究院占36%。[70]
[编辑] 交通運輸
- 主条目:美国交通
在殖民地时代,美国多数地区遵行左驶规则。美國獨立後,受支持其獨立的法國和后来的18世纪欧洲移民的影响[71],逐渐將道路通行方向改為右駛,此规则在美国内战之后通行于全国。
洛杉矶的一座高速公路交流道系統。美國有著相當複雜而運作良好的道路網絡。美國許多城市擁有公共交通系统,而在纽约市的地鐵網路是當中最大的,僅次於日本東京地鐵,紐約地鐵流通量為世界排名第二,而其通勤鐵路和公車網路則延伸至長島、紐約上州、新泽西州和康乃狄克州,構成了世界上載客量最大的交通網之一。但是普遍而言,美国城市的公共交通相較於其他发达国家仍算不上發達,除了少數如紐約、芝加哥及舊金山等公共運輸較發達的都會區外,人们外出時最常依賴的運輸模式仍然是以私人汽車為主。
美國建造了橫貫大陸的鐵路網絡,用以在48個州之間運載貨物。美國鐵路公司(Amtrak)所建造的鐵路網也橫貫了48個州中的46個,專門用於客運用途。美国的铁路货运系统是世界最繁忙和先进的,且美国的铁路总长度位居世界第一[72]。然而由於美國高速公路及民航客運十分發達,其機動性及省時性均遠高於鐵路,使得美國的鐵路客运不及西欧和日本那般发达。美國政府的分析認為空中客運是導致客運鐵路公司在1970年代接連倒閉的主因。
哈茨菲尔德-杰克逊国际机场夜景空中運輸是長途旅行的更好選擇。以乘客量而言,在2004年全世界前30個最繁忙的機場中就有17個位於美國,包括了排名第一的亚特兰大哈兹菲尔德-杰克逊国际机场。以運貨量而言,在同一年裡,全世界前30個最繁忙的貨運機場就有12個在美國,包括了排名第一的孟菲斯國際機場(MEM)。
由紐約市以西的紐華克港眺望曼哈頓許多世界上主要的港口也位於美國;東岸的紐約港及西岸加州的洛杉磯港—長堤港為美國最繁忙的兩大港口,並均位居世界上最繁忙的港口之列。五大湖也有許多船運交通,每大湖都與密西西比河的河網絡廣泛連接,河的最下游直通大西洋。伊利運河則為第一個連接五大湖與哈德遜河的运河,令美國中西部的產品得以透過紐約港航行至大西洋外銷,不僅促成美國農業和工業快速的發展,同時也使紐約市成為美國的經濟中心。
[编辑] 人口
- 主条目:美国人口
[编辑] 历史数据
- 主条目:美国人口历史
年份 | 人口 |
---|---|
1610 | 3,800 |
1620 | 4,100 |
1630 | 4,600 |
1650 | 50,400 |
1670 | 111,900 |
1690 | 210,400 |
1700 | 250,900 |
1720 | 466,200 |
1740 | 905,600 |
1750 | 1,170,800 |
1770 | 2,148,100 |
1780 | 2,780,400 |
1790 | 3,929,214 |
1800 | 5,308,483 |
1810 | 7,239,881 |
1820 | 9,638,453 |
1830 | 12,866,020 |
1840 | 17,069,453 |
1850 | 23,191,876 |
1860 | 31,443,321 |
1870 | 38,558,371 |
1880 | 50,189,209 |
1890 | 62,979,766 |
1900 | 76,212,168 |
1910 | 92,228,496 |
1920 | 106,021,537 |
1930 | 123,202,624 |
1940 | 132,164,569 |
1950 | 151,325,798 |
1960 | 179,323,175 |
1970 | 203,211,926 |
1980 | 226,545,805 |
1990 | 248,709,873 |
2000 | 281,421,906 |
2010 | 308,745,538 |
[编辑] 现状
- 主条目:美國各州人口列表
依據2000年的人口普查,大約有79%的人口居住於都市[74],美國是一個種族差異巨大的多民族國家,全國有31個民族(或者说是種族)超過了一百萬人,一百萬人以下的民族還有更多[75]。
大多數的美國人(在2004年有74.67%)[76] 是歐洲白人移民的後代,這些移民當時在首批殖民地安居,許多是在內戰後的“南部重建運動”中來到美國的,由於非白人的移民以及少數族群的高出生率的緣故,非拉美裔人的白人比率正在逐漸下跌[77]。
主要的歐洲原籍是德國(15.6%)、愛爾蘭(10.8%)、英格蘭(8.7%)、意大利(5.6%)和斯堪的納維亞(3.7%);很多也來自斯拉夫國家,如波蘭和俄羅斯等;其他的移民來自東歐、南歐和加拿大的法語區。
美國原住民如印第安人則有440萬人[78],其中約有35%居住在政府規劃的原住民保留區。
亞裔美國人(不包括夏威夷人和太平洋島嶼住民)是第三大的少數族裔,2005年普查中佔到5%。大多數亞裔美國人集中在西海岸和夏威夷,亞裔中最大的族群來自以色列(猶太人)、菲律賓、中國、印度、越南、韓國和日本。
拉美裔人是美國第一大的種族族群,佔總人口的16.1%(2005年),之中自墨西哥移民而來的佔了66%,並且預計在將來幾十年中仍會高速增長。
非裔美國人遍佈全美,不過南方的黑人區為最大,合计3,500萬人(12.12%)。他们的祖先主要是在19世纪以前以奴隸身份贩卖过来的。
2011年6月28日,美国企业研究所(AEI)发表一项爱国精神调查报告显示,逾6成民众(有61%的受访者以身为美国人感到“非常自豪”;25%受访者感到“很自豪”;)以身为美国人深感自豪,且大多数美国人认为从军是爱国的一种表现,美国民众普遍对美国军队评价高[79]。
[编辑] 社会阶层
- 主条目:美国社会阶层
位于加州萨利纳斯郊区的一个现代中产家庭的房子
- 高收入家庭占5%——家庭净财富在100万以上,普遍具有大学以上文化;
- 其中顶级高收入家庭占0.9%——千万富翁;
- 中产阶层(白领)占46%——平均男性年收入57000,女性年收入40000,基本是大学毕业;
- 工人阶层(蓝领)占40-45%——平均男性年收入40000,女性年收入26000,大多是中学毕业文化;
- 贫穷阶层占12%——生活在贫困线以下,平均家庭年收入18000,一些是中学文化。
收入中位數等級 | |||||||||
---|---|---|---|---|---|---|---|---|---|
家庭 | 個人,25歲以上且有收入者 | 各種族家庭收入 | |||||||
所有家庭 收入 | 雙薪家庭 收入 | 每位家庭成員 收入 | 男性 | 女性 | 兩性合計 | 亞洲人 | 白人 非西班牙人 | 西班牙人 | 黑人 |
$46,326 | $67,348 | $23,535 | $39,403 | $26,507 | $32,140 | $57,518 | $48,977 | $34,241 | $30,134 |
依教育程度分類的個人收入中位數 | |||||||||
程度 | 高中肄業 或以下 | 高中畢業 | 大學肄業 或以下 | 準學士 | 學士學位 或更高 | 學士學位 | 碩士學位 | 專業學位 | 博士學位 |
個人,25歲以上 | $20,321 | $26,505 | $31,054 | $35,009 | $49,303 | $43,143 | $52,390 | $82,473 | $70,853 |
男性,25歲以上 | $24,192 | $32,085 | $39,150 | $42,382 | $60,493 | $52,265 | $67,123 | $100,000 | $78,324 |
女性,25歲以上 | $15,073 | $21,117 | $25,185 | $29,510 | $40,483 | $36,532 | $45,730 | $66,055 | $54,666 |
個人,25歲以上 有全職工作 | $25,039 | $31,539 | $37,135 | $40,588 | $56,078 | $50,944 | $61,273 | $100,000 | $79,401 |
家庭收入 | $22,718 | $36,835 | $45,854 | $51,970 | $73,446 | $68,728 | $78,541 | $100,000 | $96,830 |
家庭年收入分佈狀況 | |||||||||
最低 10% | 最低 20% | 最低 25% | 中間 33% | 中間 20% | 最高 25% | 最高 20% | 最高 5% | 最高 1.5% | 最高 1% |
$0~$10,500 | $0~$18,500 | $0~$22,500 | $30,000~$62,500 | $35,000~$55,000 | $77,500~ | $92,000~ | $167,000~ | $250,000~ | $350,000~ |
來源:美國人口調查局(US Census Bureau),2006年;2005年收入數值 以上收入金額單位皆為美元。 |
[编辑] 語言
- 主条目:美国英语
一些美国人呼籲把英语提升为官方语言,有27个州已经通过地方法律确保英语的官方地位;有3个州承认其他语言与英语有平行地位:路易斯安那州的法语,夏威夷州的夏威夷语和新墨西哥州的西班牙语。
除英语外,使用人口超过100万人的语言包括西班牙语(2970万)、汉语(230万)、法语(140万,參見美國的法語)、塔加洛語(130万)、越南语(110万)、德语(110万)[84]。
[编辑] 宗教
一座位於北卡羅萊那州的浸信會教堂。聖經地帶的新教徒人口極多。- 主条目:美國宗教
[编辑] 信徒结构
2007年的官方估計數字[86]:在所有發達國家中,美國是宗教氣氛最濃厚的一個國家。不過全國分佈的情況很不相同。美國虔誠保守的基督徒多分佈於相對貧窮落後的南部和中西部各州,多是共和黨的支持者,也叫紅色州,他們的財政需要相對富裕的北部和西部各州的支援。北部和西部各州自由主義者比例較高,即使是基督徒也多持開明態度,多是民主黨的支持者,也叫藍色州。
南方州中,浸信會是最大的教派,其後是衛理公會;而在東北地區和中西部一大片地區中,天主教是佔主導地位,因為當地的人口很多都是歐洲天主教地區(如德國、愛爾蘭、義大利和波蘭)移民的後裔,或者是北美洲其他地方(如魁北克和波多黎各)移民的後裔。美國其他的大部分地區的基督教人口則都是多種教派混合在一起。儘管大多數美國基督徒信奉基督教新教,但因為新教徒往往屬于各個不同的教派,因此天主教教會擁有最多的成員。
根據The Angus Reid World Poll調查,總的來說,美國基督教徒十多年來出現銳減的趨勢。1992年83%的受調查者聲稱信仰基督教,而2006年的調查發現堅持基督教信仰的人降落到63%。
[编辑] 社会与生活
[编辑] 教育
- 主条目:美国教育
[编辑] 高等教育
- 主条目:美國大學列表
美国的大学也有着公立和私立之分,有四年和两年之分,有区域性和全国性之分,有专科学院和综合学院之分等等。这些学校完全独立,与哪个政治、教派都没有关系,每个大学的日程表、教纲、教育宗旨,连发给各个教学员工的工资都不一样。
2009年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人类发展指数中的教育指数[88] 將美國的教育水準列為世界第21。目前有7660萬的美國人正在接受教育(從幼稚園直到大學都包括在內)。美国的许多高等院校也非常有竞争力,無論是公立或私立的。在世界排名前500名大学中,美国占168所,前20名中,美国占17所。[89] 全美保守估計有約3400所大學,因此能在全美大學排名擠進前50名的都是名校。而最有名的有六所(哈佛大學、麻省理工學院、耶魯大學、普林斯顿大学、史丹佛大學、加州理工學院),因為它們不但是最難申請上的,而且在每次的全美或世界大學排名都能進前10名;超過80%的美國諾貝爾獎得主都曾在這六大名校之一學習或工作。
哈佛大學的文科、商科和醫科是美國公認最好的;耶魯大學的法科則是連續多年穩居全美第一;麻省理工学院則有「世界理工大學之最」的美名。以上因素使美國成為全球最重要的教育樞紐,每年吸引不少來自世界各地的留學生慕名前來升學。
[编辑] 飲食
- 主条目:美国烹饪
美國人的飲食習慣也是一日三餐。早餐時間約在早上7點到8點。早餐内容各地自有差別。一頓簡單的早飯,可能為果汁、牛乳、麥片、烤面包以及咖啡等簡便食品。早餐通常在家裏喫,不過也有時候借早餐之機來討論業務等商業活動,稱為“工作早餐”。午餐的時間基本在中午12點至下午2點。因為時間短且人們離家不見得近,所以學生與上班族很少回家喫飯,而是從家裏帶餐點來,故相比較而言美國人的午餐是三餐中最簡單的,生蔬菜沙拉、三明治、漢堡或餡餠、熱狗等,再來一杯飲料。晚餐在傍晚6點至七點左右開始,一般都比較豐富,所以在[[美式英语中晚飯也有正餐、大餐的意思。在晚飯時一般都會先來一份果汁或是濃湯,然後再上主菜。常擺在餐桌上的主菜有牛排、猪排、烤牛腩、炸鷄、炸蝦、火腿和烤羊排等。多數的美國人喜歡在享用完晚飯後再來一些甜食,比如蛋糕、冰淇淋和巧克力。在周末或假日,許多家庭只吃兩頓飯。他們把早飯和午飯和在一起吃叫做早午餐,由早餐和午餐相加而得。一般比較正式。有的家庭星期天不做飯,全家上飯店餐廳用餐。在一些美國節日,美國家庭也時常舉行野餐和户外烤肉。
[编辑] 传媒
- 主条目:美国媒体
美国三大传媒公司为时代华纳(拥有有线电视新闻网、家庭影院频道、时代周刊和华纳兄弟电视网等品牌),新闻集团(拥有福克斯廣播公司、華爾街日報和紐約郵報)和迪士尼(拥有美国广播公司)。
[编辑] 电视
全美的地方电视台有几千家,其中绝大多数分别从属于七大私营全国无线电视网:传统的三大电视网——全国广播公司、美国广播公司和哥伦比亚广播公司,以及近些年迅速崛起的四大电视网——福克斯广播公司、联合派拉蒙电视网(UPN)、华纳兄弟电视网(WB)和帕克斯电视网(PAX)。除上述无线电视网之外,美国还有很多有线电视频道,其中以播放電影、原創的電視影片、紀錄片的家庭影院频道和全球第一个设置全天24小时新闻频道的有线电视新闻网的实力最为雄厚,这两家皆為時代華納公司所擁有。更值得提的是CNN.com是互联网历史上的第一个新闻网站(1995年8月30日建立),目前全球212个国家和地区的大约10亿人可以收看到CNN的节目。
[编辑] 广播电台
美国的广播有两种制式,分别是调频和调幅。美国最常见的两类电台分别是谈话台和音乐台,其中音乐台所占比重很大,分类也十分细致。大多数的美国电台都是私营的商业电台。全国公共广播电台则是美国最大的公共广播网络。
[编辑] 报纸
《纽约时报》标题绝大多数美国的报纸都是私营的,广告收入是主要经济来源。影响力最大的是《纽约时报》,该报被誉为“美国社会的忠实记录”,其新闻报道的视角遍及全国各个方面,深受学者和专家们的喜爱。以商业、金融报道为主的《华尔街日报》和西部的《洛杉矶时报》的影响力也很大,但两者在新闻界的地位不及《纽约时报》。《今日美国》虽然有逾百万销量,但只关注娱乐、体育等领域的话题,缺乏主流媒体应有的严肃性,其影响力远不及上面三大报。这四种报是美国发行量最大的报纸,它们都在全美大多数城市发行。[编辑] 杂志
1923年3月2日《时代》創刊封面美国的杂志业非常发达,杂志的类型和内容非常丰富,主要杂志在美国任何一座大城市的报摊上都可以买到。绝大多数杂志社都隶属于某个大型媒体公司旗下。美国三大主流新闻类周刊:
- 《時代》:1923年创办,現今共有四種版本,分为美國版、歐洲版、亞洲版、南太平洋版。是當代国际最具代表性與影響力的刊物。
- 《新闻周刊》:1933年首发,多国发行,发行量仅次于《时代》。
- 《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1948年由《美国新闻》和《世界报道》合并而成。
- 1888年美国国家地理学会创立的介绍地理科学的《国家地理》(月刊):世界上最广为人知的杂志,每个月以各种不同的语言出版九百万册,拥有超过5千万的读者。
- 1894年創辦的音乐类杂志《告示牌》
- 1913年出版的时尚杂志《名利场》
- 1917年创办的商业杂志《福布斯》
- 1953年创办的《花花公子》(月刊)和1965年发行的《閣樓》为知名的成人杂志
- 以《綜藝》(Variety,1905年創辦)、《荷里活報道》(1939年創辦)和《娱乐周刊》(1990年创办,属于时代华纳集团)为代表的影视娱乐杂志。
[编辑] 互联网
正如互联网是发源于美国一样,美国也自然是网络最丰富和发达的国家。以上主流传媒公司基本上都有自己的网站,有些是完全免费的,而有一些则只部分免费。
美国人创办的最具知名度和影响力网站:
- 参见:互联网历史
[编辑] 治安与犯罪
治安主要由当地警察局和治安部门警长负责,州警提供边境服务。联邦部门如联邦调查局和美国法警具有各自的职责范围。联邦和州法采用普通法审理案件。州法院审理大多数犯罪案件,联邦法院审理特定的罪案和受理上诉案。在发达国家行列中,美国的暴力犯罪尤其是使用枪支实施暴力和凶杀的犯罪率一直都高于其他发达国家[90]。2007年平均每10万人有5.6名凶手[91],这一数据是邻国加拿大的三倍[92]。美国的凶杀率于1991年到1999年增长了42%,目前形势大体稳定[91]。因此枪支拥有权也成为美国政治辩论中的一大话题。
美国有全球最高记录的监禁率[93]和最多的囚犯数[94]。2008年初有超过230万人处于监禁中,几乎每100名成年人就有超过1人被关押[95]。目前的监禁率是1980年的七倍[96]。非裔美国男性的在押率是白人男性的六倍,以及西班牙和葡萄牙裔男性的三倍[93]。2006年美国的关押率是波兰的三倍,也是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中最高的国家[97]。这一现象主要归因于美国联邦的司法判决指导方针和针对毒品犯罪的政策[93][98],比如很大一部分人是因为涉及金额很小的毒品交易而入狱的[99]。
虽然许多西方国家已经废除了死刑,不过目前美国联邦针对一些特定犯罪保留死刑,以及有34个州还保留着该制度。自1976年美国最高法院恢复实施死刑以来(之前暂停了四年),到目前已有1000多名罪犯接受了死刑[100]。2006年,美国实施死刑的数量居全球第六,位列中国、伊朗、巴基斯坦、伊拉克和苏丹之后[101]。2007年新泽西州成为1976年以来第一个废除死刑的州,此后新墨西哥州于2009年以及伊利诺伊州于2011年也相继废除了死刑[102]。
[编辑] 节日
- 主条目:美国节日
日期 | 节日名称 | 注明 |
---|---|---|
1月1日 | 元旦 | 庆祝公历新年的到来 |
1月的第三個星期一 | 馬丁�路德�金紀念日 | 纪念民权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牧师的生日(1929年1月15日),1986年开始实施。 |
1月20日 | 就职日 | 总统和副总统的就职日,每四年才有一次,只有首都特区的联邦政府雇员,以及马里兰州和弗吉尼亚州的政府雇员才可放假。 |
2月的第三個星期一 | 總統節 | 紀念美國首任總統华盛顿的生日(1732年2月22日),1879年国会确立。 |
5月的最後一個星期一 | 亡兵纪念日 | 原为纪念在南北战争中阵亡的士兵,后扩展到纪念所有因战争牺牲的美国士兵,全國悼念時間於華盛頓時間下午3時開始。一般为5月30日,在民間当天代表夏季正式開始。 |
7月4日 | 美国独立日 | 纪念《独立宣言》于1776年7月4日发表和美国的建立 |
9月的第一個星期一 | 劳动节 | 向工作者表达敬意,纪念工人运动的成就。 |
10月的第二個星期一 | 哥倫布日 | 纪念克里斯托弗�哥伦布於1492年10月12日由歐洲橫渡大西洋到达并发现美洲。 |
11月11日 | 退伍軍人節 | 向退伍军人表达敬意,纪念第一次世界大战于1918年11月11日上午11点正式停战。 |
11月的第四個星期四 | 感恩节 | 庆祝秋季收获,民众一般烹調火雞。 |
12月25日 | 圣诞节 | 庆祝耶稣诞生 |
- 情人节-2月14日,贈送巧克力、贺卡和花等禮物給情人或心儀的人,以表达爱意或友好。
- 复活节-每年春分月圓之後第一個星期日,紀念耶穌於公元33年被釘死後第三天復活的事件。基督徒习惯用彩蛋做装饰,以復活蛋比喻「新生命的開始」来表达美好的祝福和希望。
- 愚人节-4月1日,习惯搞惡作劇。
- 万圣节-10月31日,以穿化妝服和嚇人为主题。起源于不列颠凯尔特人的传统节日,被称为「死人之日」或「鬼节」,宗教意義不大。
[编辑] 外交
- 主条目:美国外交
[编辑] 外交史
美國革命期間,美國與一些歐洲國家建立了外交關係,說服了法國、西班牙、和荷蘭協助對抗英國。在接下來的開墾年代裡,美國一直在親法或親英兩個選擇間搖擺不定。當時美國對歐洲事務不願插手,專注於北美的疆土開拓。後來以門羅主義削弱歐洲在拉丁美洲的影響力,以確保在美洲地區事務的支配權。美國的擴張政策陸續引發了與墨西哥和西班牙的戰爭,兩戰均以美國的勝利告終。在南北戰争中,美國指責英國和法國支援南部分裂的美利堅聯盟國、並試圖入侵墨西哥。但在內戰結束後,美國在北美洲的主導地位就再未受過挑戰。
隨著國力漸增,美國開始將注意力轉向海外,尤其是對外貿易的開拓。為此,美國佔領了太平洋的許多領土,包括夏威夷、菲律賓和日本,並與歐洲列強競爭在中国的影響力。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美國在聯合國的創建上扮演了重要角色,並且成為安全理事會的五名永久會員之一。
冷戰期間,美國最初試圖限制蘇聯於世界各地的影響力。為了对抗蘇聯,美國、加拿大和10個西歐國家共同建立了北大西洋公约組織,以聯合盟國對抗任何针对北美和歐洲的軍事行動,後來又有14個歐洲國家陸續加入了這一共同防禦聯盟,包括土耳其和一些前華沙條约成員國以及部分前蘇聯加盟共和國。出于政治上的現實考量,美國也與共産主義陣營中部分社會主義國家結成戰略夥伴,例如中蘇交惡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
近年來,美國專注於自身邊界安全,防止非法移民和非法毒品進入國內——尤其是針對墨西哥和加勒比海國家。[103] 美國也致力於以打击恐怖主義、严重侵犯本国人权的独裁政权和避免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擴散,其主要目標為维护國家利益和民主价值观的输出。不過這些外交政策在實踐上有時遭到了不少國家和聯合國的批評,批評都認為美國於執行該外交政策時,侵犯了别国的人權和法制。[104]
[编辑] 现状
美國具有全球性的經濟、政治和軍事影響力,其外交政策走向一直是世界關注和討論的焦點。美國的外交關係規模是全世界最為龐大的。幾乎所有的國家在華盛頓特區都設有大使館和派駐大使。在西方世界方面,英國、加拿大、澳大利亞,均被視為是美國最親密的盟友。亞州方面,在二戰後,日本、南韓和以色列均與美國有極緊密的外交關係,日、韓兩地更有美軍駐兵(參見駐日美軍、駐韓美軍)[105]。此外,在二戰後的中華民國一直是美國在亞州的重要盟友之一,雖然美國在1979年起不再承認其主權地位,但事實上兩國所簽訂的台灣關係法表明了美國政府給予中華民國與其他主權國家的同樣待遇,從而繼續維護了兩國的關係。在1996年,中華民國舉行第一次大選,中華人民共和國試圖影響結果而舉行軍演,當時美國就立刻派兩艘航空母艦靠近台海,可見美國對中華民國的重視程度[106][107]。
只有少數國家沒有與美國建立正式的外交關係,包括古巴、不丹、伊朗、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苏丹和索馬里等。
[编辑] 軍事
- 主条目:美國軍事
美國軍隊分為四個軍種:由國防部管理的陸軍、空軍、海軍、海軍陸戰隊和國土安全部管理的海岸警衛隊。海岸警衛隊在和平時期由國土安全部管轄,戰争期間歸海軍部。
美軍雖於20世紀到今天經歷過一戰、二戰、韓戰、越戰、科索沃戰争、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戰争等大小戰争,多次參與聯合國維和行動如在海灣戰争中將入侵科威特的伊拉克軍隊趕出科威特,但美軍因為這些戰争、維和行動陣亡的士兵人數加起來的總和不足50萬人,而美國本土除911外幾乎没幾個美國平民在1900年以來因戰争原因死亡,可見美軍對内的保護和對外的軍事實力。
五角大楼是美国国防和军事的一个象征在蘇聯垮台後,美軍的軍事力量之強大無與倫比。美軍能迅速將軍事力量投射至全球。雖然法國和英國也有一定的軍事投射力量,但美軍是唯一一支能在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任何一個角落進行大規模區域戰爭的軍隊。美國也擁有世界上能够使用的最龐大的核武器庫[109],并是唯一曾在實戰使用過核武器的國家,它在二戰末期在日本的廣島市、長崎市投下兩枚原子彈。
美軍的軍事潛力也表現在物流管理上,在這方面的龐大優勢使美軍能夠迅速集結部隊應付戰爭。美國空軍有C-5、C-17等巨型空運載具,並裝備先進的F-22猛禽戰鬥機。美國海軍有11艘現役大型航空母艦,配合軍事力量投射的原則,使美軍能對大部分的威脅作出迅速反應。美國在1949年4月4日加入地區性軍事防衛組織北大西洋公约組織,也使美國本土有了一層除美軍外的軍事保護屏障。
美國軍隊有現役軍人140萬,另有幾十萬預備役部隊和國民警衛隊兵員[110]。美國實行志願兵役制度,在戰時曾實施過義務兵役。美國的軍事開支名列世界第一,2005年的軍費超過其後的14個國家的總和。[111] 然而,美國的軍事預算僅占其GDP的4%[112]。目前美國在全球有七百多個軍事基地,包括在和美國没有外交關系的古巴也有軍事基地,遍及除南極洲外的各大洲,大致分為歐洲、亞太、印度洋、中東以及美洲五大戰略區。美國在歐洲擁有190多個軍事基地,駐軍總數约10萬人。其在亞太和印度洋地區擁有80多個軍事基地,駐軍總數有10萬人左右,其中主要駐扎在日本、韓國。在中東地區的軍事基地主要分布在伊拉克、土耳其、科威特等國,其中,美在伊拉克约有5萬駐軍。美在拉美地區建有16個軍事基地,主要集中在波多黎各,駐有少量軍事人員[113]。
比起冷戰期間,美國在軍事上的開支並無明顯減少,即便在其獨霸全球的今日依然維持著佔接近全球半數的軍費收支。美軍因此被視為一支訓練有素、裝備最為先進的部隊。與潜在的敵手相比,美軍在科技上擁有相對優勢,此優勢是經年的大量研究投資所累積的。與國防相關的研究促成了許多技術突破,包括太空探險、電腦、網際網路、超文本系統、核能源、全球定位系統、低可偵測性、防彈背心、甚至是微波爐,以及近來致力開發的雷射武器。對美軍而言,這些在科技研究經費常高於戰鬥人員開支。軍事技術與民間經濟保持緊密連結,促成美國的科技和經濟發展,經由技術轉移,民間經濟往往也因此受益。
[编辑] 文化
- 主条目:美國文化
一個描述美國文化的模型是“大熔爐”:移民帶來自己的文化貢獻,溶入美國文化之中,最終形成一個統一的美國文化。最近常用的模型是“色拉碗”:移民帶來的文化會保持一些自己獨立的文化特徵,而非完全融入原有的美國文化,他們所帶來的文化也會成為美國文化的一部分[115]。現代社會學家對美國文化的目標的認同趨向于多元文化論,而非熔爐,很大程度上放弃了熔爐觀念[116]。
蘋果派、棒球、美國國旗都是美國文化的象徵。20世紀之前的美國文化從模仿歐洲(尤其是英國)逐漸發展到擁有自己的特色,二戰後隨美國經濟軍事政治實力的飛躍,它的文化對全世界、特別是歐洲產生了重大的影響。時至今日,美國流行音樂響徹全球,美國電影和電視則在全球播放。
針對美國文化這種客觀上“入侵”全球的現象,批評聲不絕於耳。很多歐洲人認為美國文化天真幼稚,以法國為首的國家對美國文化的進入一直堅決抵制。而東亞、東南亞、南亞和中東地區的文化傳統與美國又大不相同,深受其影響的有日本等國,另一方面部分伊斯蘭國家則對其有很強的抵觸情緒。同時很多加拿大人和澳大利亞人也對美國文化的同化影響十分擔憂。美國文化的全球地位極大程度上促進了英語的傳播,使其幾乎成為實際上的“世界語”,法國等地則有意在自己能夠影響到的範圍内全力抗擊英語文化的影響。
[编辑] 音樂
路易斯�阿姆斯壯是美國爵士樂的代表人物。美國音樂的種類和風格之多,正反映出美國的文化沙拉盤的特色。搖滾樂、節奏布魯斯、爵士樂和鄉村音樂等世界聞名的音樂類型都是源自美國。在20世紀初,從美國灌錄、複製的唱片流行音樂逐漸傳播至全世界,一些美國的流行音樂幾乎在世界各地都能聽到[117]。美國音樂的歷史可以追溯至早期美國原住民的傳統宗教音樂,隨著大量歐洲國家移民的到來,替美國音樂增添了基督教合唱、音樂樂譜的色彩。之後的每波移民潮都帶來了不同地區、不同文化和特色的音樂。大量的非裔美國人也帶來了具有非洲特色的傳統音樂,19世紀後期開始浮現的美國流行音樂很大一部分都是源自這些非裔美國人的布魯斯,以及1920年代開始發展的福音音樂。非裔美國人音樂成為了美國流行音樂的根基,混合了歐洲與土著的音樂成分。美國也有大量的民間音樂以及來自烏克蘭、愛爾蘭、蘇格蘭、波蘭、墨西哥和猶太人等移民的音樂。許多美國城市和鄉鎮也都發展出獨立的地區音樂。底特律、紐約、芝加哥、洛杉磯等大城市以及數不盡的小城市都發展出自己的音樂風格。
[编辑] 文學
- 主条目:美國文學
在最早的殖民時期,美國文學主要的題材是讚揚新大陸替殖民者和歐洲母國所帶來的利益。宗教信仰上的爭議也是題材之一。隨著革命戰爭的爆發和美國的獨立,本傑明�富蘭克林和托馬斯�潘恩等人寫下的政治著作在文學和政治上都有極大影響,也催生了新國家的獨立意識。寫下了獨立宣言並在後來成為美國總統的托瑪斯�杰弗遜也被認為是美國早期最具天份的作家之一。隨著1812年戰争和對於獨立文學特色的渴望,更多新的、具有美國特色的作家如愛倫�坡等人逐漸嶄露頭角。奴隸制度的衝突和接踵而來的內戰也對美國文學有深刻影響,到了19世紀末,由於工業化的進展和國土開拓時期的結束,美國文學脫離了原先的邊境文學,馬克�吐温成為第一個不在東海岸出生的主要作家,開啟美國本土文學之先河。英國作家毛姆認為梅爾維爾的《白鯨記》是世界十大文學名著之一,地位更在馬克吐溫等人之上。
進入了20世紀,工業化帶來的社會轉變使美國文學發展的更為多元和複雜。海明威反映了人們對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厭惡情緒。1925年費滋傑羅出版《大亨小傳》代表著20年代經濟大恐慌前美國人的迷夢。黑人文學、南部文學、以及現代文學也在同時期興起。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新的世代、新的種族、地區、社會特徵都與之前的世代大不相同,大量的移民文學和新興的女性主義文學也成為美國文學的一部分了。
[编辑] 美国文学名著
[编辑] 影視與戲劇
位于洛杉矶的Hollywood标志電影誕生發源自美國。英國出生的美國攝影師埃德沃德�迈布里奇拍下了人類史上第一部電影奔跑的馬匹。自從那時開始,美國的電影產業便開始高速發展,加利福尼亞州的好萊塢成為電影發展的重鎮,絕大多數電影技術的創新和發展都是源於此,好萊塢電影也成為美國文化的主要代表之一。在1920年代,美國每年平均產出高達800部正規電影,查理�卓別林的喜劇、依據小說《飄》改編的《亂世佳人》和《超人》等许多電影流傳至幾乎每個大陸和國家,成為家喻戶曉的美國象徵。這些電影的出口也使美國獲取了巨大的商業利潤。美國也是世界上電視技術發展和普及最早的國家之一。在今天,美國有著數千家電視台,電視是美國人文化和生活的一部分,喜愛看電視也是大多數美國人的少數共同特徵之一。美國民眾透過電視得知國內外的新聞時事,觀看電影、比賽、卡通和肥皂劇。99%的美國家庭至少有一部電視機,絕大多數家庭還擁有兩部。
[编辑] 運動
- 主条目:美國體育
美國有著成熟的職業體育聯盟,例如国家橄榄球联盟(NFL)、美国职棒大联盟(MLB)、国家篮球联盟(NBA)和国家冰球联盟(NHL)等。
美國也是發展高爾夫球和網球等運動的主要國家。美國也是西方國家裡拳擊和職業摔角的發展中心,比賽往往吸引大量群眾觀戰,同時也吸引各種運動賭博的活動,美國也產出了許多世界知名的拳擊冠軍。其他的格鬥運動,例如源自日本的空手道,在美國也相當受歡迎,並且經常進行比賽。
美國也有許多源自歐洲、並在美國廣泛發展的運動,例如賽馬。英式橄欖球也相當受到歡迎。其他的歐洲運動如馬上曲棍球和板球雖然並不普及,但也有不少死忠的觀眾。
雖然英式足球是全球范围最受歡迎的運動,但足球在美國相較其他國家而言普及度並不高,它是国内特别是拉丁美洲,意大利裔以及西班牙裔社區最受歡迎的運動。然而進入2000年代后,越來越多的美國白人青少年選擇足球作為他們的首選運動,根據國務院國情諮詢局在2004年的一份調查,在美國有近1600萬人口經常選擇踢足球,而自1987年至2006年,足球亦是唯一一個參與人數取得淨增長的運動[120],越來越多的城市成立俱樂部加入到影響力日益擴大的MLS(美國職業足球聯盟)中;美國國家足球隊在近幾届世界盃足球賽中亦取得了不俗的戰績,在2002年韓日世界盃賽中打入八強,2010年南非世界盃賽中亦打進複賽。
大學體育運動在美國也相當普及,受歡迎程度幾乎與職業領域不相上下,尤其是在美式足球和籃球領域。許多大學和學院都培養了運動團隊,定期舉行校際間的競賽。大學和學院所培養的運動類型相當廣泛,從田徑運動到水球都包含在內。同樣的,美國的高中也有各式各樣的體育活動,有時候這些校際間的比賽還會成為當地的頭條新聞,顯示了美國人民對於運動的喜愛和重視。
[编辑] 旅游景点
[编辑] 人文景观
- 費城美國獨立紀念館:一棟乔治风格的红砖建筑物,建于1732年到1753年之间,当时为宾夕法尼亚殖民当局的州议会所在地。1776年7月4日,來自英國殖民下的北美十三州的代表在這里簽署了由湯瑪斯�傑佛遜撰稿的美國獨立宣言。1787年,美國憲法也在此地制定。在1790年到1800年費城作為美國首都的這段期間,該建筑是美國國會的所在地。1979年登錄為世界文化遺產。
- 旧金山金门大桥:1933年1月5日開工,1937年4月完工。橋墩跨距長1280.2米,是世界上第一座跨距超過1000米的懸索橋。有世界第四高的橋塔,高達227.4米,全橋總長度是2737.4米。
- 紐約
- 自由女神像:是法國在1886年贈送給美國的独立100週年的禮物,坐落于纽约市附近的自由岛。1984年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是美國重要的观光景点及地標。
- 曼哈顿:名胜汇集,寸土寸金之地。
- 帝国大厦:1930年動工,1931年落成。1931年—1972年曾是全世界最高的大樓。目前是美國与美洲第3高,世界第15高的摩天大楼,地上102层,樓高381米,於1951年增添的天線高62米,總高443米。现代世界七大工程奇迹之一。
- 百老匯:戏剧的代名词
- 華爾街:金融中心
- 中央公園:曼哈顿區大型的都市公園,面積843英畝(3.41平方公里),長4公里,宽800米,是常居於狹小單元的當地居民的一方綠洲。由於經常出現在電影和電視劇中,令它成為世界上最有名的城市公園。
- 時報廣場(又譯為時代廣場):名稱源自《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早期在此設立的總部大樓。
- 联合国总部大楼:於1949年和1950年間興建,位于曼哈顿区的東側,可以俯瞰東河。
- 华盛顿特区
- 洛杉磯
[编辑] 自然风光
- 黃石國家公園:成立於1872年,是世界第一座國家公園。位于中西部懷俄明州的西北角,並向西北方向延伸到愛達荷州和蒙大拿州,面積達7988平方公里。全球一半以上的間歇泉都在這裡,這些地熱奇觀是世界上最大的活火山存在的證據。園內約有200多隻黑熊,100多隻灰熊。1978年被列為世界自然遺產。
- 科羅拉多大峽谷:位於亞利桑那州西北部,是科羅拉多河經過數百萬年以上的冲蚀而形成,色彩斑斓,峭壁险峻。大峽谷总长446公里,平均深度有1200公尺,寬度从0.5公里至29公里不等。大峽谷國家公園1979年被列入世界自然遺產,是全美最受歡迎的國家公園之一,據統計每年的参观人次約有400萬。
- 大沼澤地國家公園:位于佛羅里達州南部,內有十分豐富動植物資源。有當地獨有的橡樹、黃瓜、八角蓮、巴婆、野生橘、野生橡膠樹等植物特有種,也是水鳥、鱷魚、水獺等動物的樂園。1979年成为世界自然遺產。
- 紅木國家公園:位於加州北部太平洋岸,該公園保護了現存加州紅木林面積的45%。加州紅木是地球上最高的植物之一。除此之外,該國家公園還保護了一片茂草原(prairie)和一些文化遺址,以及長達37哩的原始海岸。1980年成为世界自然遺產。
- 奧林匹克國家公園:位於華盛頓州西北角的奧林匹克半島上,瀕臨太平洋,離西雅圖約有三至四小時車程。公園由雪山、溫帶雨林和海濱三部分組成,從海邊的溫暖潮濕到高山上的嚴寒,遊客可於同一次參觀經歷中,體會一年四季的氣候,以及相應的不同自然生態。1981年成為世界自然遺產。
- 大煙山國家公園:位於美國東部,跨越田納西州和北卡羅來納州。號稱是美東最後一片廣大的原始林,占地2100平方公里。由於公園內的海拔高度變化劇烈,加之降雨量充沛,因而使公園極富生物多樣性。另一方面公園也是切羅基人的世居地。由于441號公路橫貫公園,使得公園成為美國最多人遊覽的國家公園,2008年游客超过900万。1983年成为世界自然遺產。
- 優勝美地國家公園:位于加州中部,公園以其壯觀的花崗岩懸崖、瀑布、清澈的溪流、巨杉和豐富的生物多樣性聞名於世,超過95%的土地被指定為原生地域。1984年成為世界自然遺產。每年有超過370万人次遊客造訪该公園,大多數是為了尤塞米提谷而來。
- 卡尔斯巴德洞窟国家公园:位于新墨西哥州东南部,超过117个洞穴,其中最大的一个长达120英里,洞穴居住着超过40万只墨西哥无尾蝙蝠和其他16个物种的动物。1995年列为世界自然遺產。
- 夏威夷海滩:美國唯一一個全部位於熱帶的州,由十九個主要的島嶼及珊瑚礁所組成。全部的島嶼原來都是由火山活動所形成。目前只有最大岛夏威夷島有火山活動。夏威夷的经济主要以觀光業为主,其美丽的热带风光每年吸引数以百万计的全世界各地游客。
- 尼亚加拉瀑布:尼亚加拉河连接伊利湖和安大略湖並分隔美國紐約州和加拿大安大略省,在流经宽约350米的美國戈特岛(Goat Island)时跌入断崖,并一分为二形成两个瀑布:美国瀑布(American Falls,为小瀑布)和马蹄瀑布(Horseshoe Falls,大瀑布)。平均流量5,720立方米/秒,与伊瓜苏瀑布和维多利亚瀑布并称为世界三大瀑布。它以美丽的景色,巨大的水利发电能力和极具挑战性的环境保护工程而闻名于世,是非常受游客欢迎的旅游景点。
[编辑] 其他方面
[编辑] 美國夢
- 主条目:美國夢
但有些人批評美國夢過度強調了物質財富在衡量勝利和快樂上扮演的角色。因為與其他大多數國家不同的是,在美國擁有的經濟自由相當多,政府扮演的角色相當有限,這使得美國的社會流動性極大。從美國獨立直至19世紀末期,廣大的土地都無人居住和擁有,任何有心人都可以加以佔據並投資和開墾。而到了工業革命時期,美國龐大的自然資源和先進的工業技術則使得快速的社會流動成为可能。[來源請求]
[编辑] 人权状况
絕大部分美国人认为美国是自由的国家,也認為美国已经建立了一个为人权和民权提供保护的法律传统。美国开国元勋在制订宪法时就认为限制政府的权力是保证人民的自由的必要措施。权利法案的目的就是保护公民不受联邦政府侵犯。其中最著名的第一修正案的目标是保护言论自由、出版自由、宗教自由和其他的权利。其他的修正案保护公民受审判团审判的权利、不受无证件的搜查和扣押的权利等等各个方面。西方世界各國普遍把美国看作人权领袖的模范,并认为上面文件所列举出来的权利是世界上人权中最重要的。
美国政府自1940年代一直以来以“人权高于主权”的价值观批评许多非民主国家的恶劣人权状况,近几年来美国国务院也在其官网每年发布世界各国的详细人权报告,因此也遭到少数国家的反对,如中国大陆以人权属于内政为由给予批评,并在美方公布数日后也发表一个简单的美国人权报告作为回应(美方的报告长达150页以上,中方的只有数页)。
[编辑] 反美现象
- 主条目:反美情绪
产生原因有以下三大因素:
- 美国强行推销其价值观,被敌对势力视为霸权主义
- 发动了二战以来大部分的战争,全球几乎所有的战场都能见到其军队的身影
- 美国民主被敌对势力视为伪民主,因为其公民具有选择政府的权利,但是议会却在减弱民主政府对国家的影响,敌对势力认为这是在减弱代表民众的政府对国家的影响
[编辑] 移民
[编辑] 成为超级大国的原因
[编辑] 參見
美国主題首頁[编辑] 参考资料
- ^ 至少28个州规定英语为官方语言,某些报告数据甚至更多。此说基于不同的官方释义。
- ^ 2.0 2.1 2.2 2.3 United States.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2011-04-22].
- ^ [1] 联邦法律第四条第一章第二款
- ^ [2] 星条旗的历史沿革
- ^ Introduction- United States. 20 April 2006. CIA World Factbook. URL accessed 3 May 2006.
- ^ "Is it good for the world to have the U.S. as the sole superpower?" by Joe Messerli. 23 February 2006. BalancedPolitics.org. URL accessed 3 May 2006.
- ^ 大英百科 世界上唯一的超級強國
- ^ "To Paris, U.S. Looks Like a 'Hyperpower'", The International Herald Tribune
- ^ 無論是以购买力平价或是国际汇率計算,美國都有著世界上最高的GDP、最高的軍事預算,所有數據可以在這裡和這裡找到。
- ^ History and the Hyperpower. Foreign Affairs [2006-09-03].
- ^ Alfredo Vallad�o, Democratic Hegemony and American Hegemony, Cambridge Review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 2006.
- ^ 美利坚合众国概况(美国概况). 新华网 [2006-09-03].
- ^ Robert S. Litwak, The Imperial Republic After 9/11, The Wilson Quarterly, 2006-09-03資料,
- ^ Van Ness, Peter, Hegemony, not anarchy: why China and Japan are not balancing US unipolar power.(2001), Technical Report Working papers 2001/4, Department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RSPAS, ANU.
- ^ AMERICAN PRIMACY. Naval War College Review [2006-09-03].
- ^ Francis McCollum Feeley, Universit� Stendhal Grenoble 3 DEA Etudes Anglophones, pp. 11-12, dimension.ucsd.edu
- ^ Stephen M. Walt, The Ties That Fray: WhyEurope and America Are Drifting Apart, TheNational Interest, no. 54 (Winter 1998/99), pp. 3.
- ^ (美)Gary B.Nash等编著,刘德斌主译. 《美国人民/上》.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8: 页4. ISBN 978-7-301-09546-1.
- ^ (美)Gary B.Nash等编著,刘德斌主译. 《美国人民/上》.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8: 页36. ISBN 978-7-301-09546-1.
- ^ (美)Gary B.Nash等编著,刘德斌主译. 《美国人民/上》.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8: 页41. ISBN 978-7-301-09546-1.
- ^ (美)Gary B.Nash等编著,刘德斌主译. 《美国人民/上》.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8: 页70. ISBN 978-7-301-09546-1.
- ^ (美)Gary B.Nash等编著,刘德斌主译. 《美国人民/上》.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8: 页90. ISBN 978-7-301-09546-1.
- ^ Manifest Destiny- An interpretation of How the West was Won. Crossroads of Earth Resources and Society. URL accessed on 4 May 2006.
- ^ Morrison, Michael A Slavery and the American West: The Eclipse of Manifest Destiny and the Coming of the Civil War. Page 176.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Press. ISBN 0-8078-4796-8.
- ^ De Rosa, Marshall L. The Politics of Dissolution: The Quest for a National Identity and the American Civil War. Page 266. Transaction Publishers: 1 January 1997. ISBN 1-56000-349-9
- ^ Spielvogel, Jackson J. Western Civilization: Volume II: Since 1500. Page 708. Wadsworth Publishing: 10 January 2005. ISBN 0-534-64604-2
- ^ Eric Foner and John A. Garraty, The Reader's Companion to American History. Page 576. 21 October 1991. Houghton Mifflin. ISBN 0-395-51372-3.
- ^ Walker, John F, and Vatter, Harold G The Rise of Big Government in the United States. Page 63. M.E. Sharpe: May 1997. ISBN 0-7656-0067-6.
- ^ Rudolph, John L. Scientists in the Classroom: The Cold War Reconstruction of American Science Education. Page 1. Palgrave Macmillan: 3 May 2002. ISBN 0-312-29571-5.
- ^ Klarman, Michael J. From Jim Crow to Civil Rights: The Supreme Court and the Struggle for Racial Equality. Page 552.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USA: 4 May 2006. ISBN 0-19-531018-7.
- ^ Population by Sex, Rate of Population Increase, Surface Area and Density. Demographic Yearbook 2005 (PDF). UN Statistics Division [2008-03-25].
- ^ United States. Encyclopedia Britannica [2008-03-25].
- ^ 美自称面积比中国大-有四种统计方法 号称排世界第三
- ^ World Factbook: Area Country Comparison Table. Yahoo Education [2007-02-28].
- ^ Mississippi River. 2004. Visit Bemidji- First City on the Mississippi. URL accessed May 3, 2006.
- ^ Peakbagger.com, Colorado 14,000-foot Peaks, URL accessed May 3, 2006.
- ^ National Biological Service, Our Living Resources, URL accessed 14 June 2006.
- ^ National Park Service, National Park Service Announces Addition of Two New Units, National Park Service News release (28 February 2006), URL accessed 13 June 2006.
- ^ Republican Study Committee, Federal Land and Buildings Ownership, (19 May 2005), URL accessed 13 June 2006.
- ^ Secretary of the Senate. United States Senate Art & History: Party Divis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Senate, 1789—Present. 2006年6月21日。
- ^ Top 50 Cities in the U.S. by Population and Rank. infoplease.com. 2010年 [2011年6月15日] (英文).
- ^ Index of Economic Freedom 2006 by 傳統基金會. URL accessed 13 May 2006.
- ^ "Toward a Learning Economy" by Stephen A. Herzenberg, John A. Alic, and Howard Wial. 2006. Toward a Learning Economy. URL accessed 3 May 2006.
- ^ Frazier, Ian. Great Plains. Page 9. 4 May 2001. Picador; 1st Picado edition. ISBN 0-312-27850-0
- ^ The United States International Travel Industry- Key Facts About Inbound Tourism. 8 May 2000. ITA Office of Travel & Tourism Industries. URL accessed 3 May 2006.
- ^ US Census Bureau news release in regards to median income [2006-06-29].
- ^ Income Distribution in Europe and the United States by A B Atkinson. September 1995. Nuffield College in Oxford. URL accessed June 3, 2006.
- ^ Economy. June 13, 2006. CIA World Factbook. URL accessed June 15, 2006.
- ^ US Census Bureau, median household income by state 2004 [2006-07-01].
- ^ Swiss Government, median household income, 2003 [2007-01-19].
- ^ UK parliament discussion showing median household income [2006-12-31].
- ^ New Zealand income survey showing median household income [2006-12-31].
- ^ [3]. August 31 2006. Remarks by Chairman Ben S. Bernanke. URL accessed February 2 2007.
- ^ "United States." Encyclop�dia Britannica. 2007. Encyclop�dia Britannica Online. 25 Mar. 2007 http://www.britannica.com/eb/article-256639.
- ^ [4]. March 30 2006. NPR: Illegal Immigrants and the U.S. Economy. URL accessed February 2 2007.
- ^ [5]. CNN: Social Security campaign costs immigrants their jobs. URL accessed February 2 2007.
- ^ [6]. August 28 2006. NY Times: Real Wages Fail to Match a Rise in Productivity. URL accessed February 2 2007.
- ^ The National Human Genome Research Institute. 2006. National Human Genome Research Institute-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Accessed May 2, 2006.
- ^ "Overall Health system attainment in all Member States 1997.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Accessed 29 November 2006.
- ^ OECD Health Data 2000: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29 Countries (Paris: OECD, 2000); see also "The US Healthcare System: The Best in the World or Just the Most Expensive? 2001. The University of Main. Accessed 29 November 2006.
- ^ CIA Factbook, Sweden health [2006-10-31].
- ^ CIA factbook, Germany health [2006-10-31].
- ^ CIA factbook, France health [2006-10-31].
- ^ CIA factbook, US health [2006-10-31].
- ^ Cross-National Comparisons Of Health Systems Using OECD Data, 1999 - Reinhardt et al. 21 (3): 169 - Health Affairs
- ^ "Obesity cost US $75bn, says study" by Jannat Jalil. 21 January 2004. BBC. Retrieved on 5 October 2006.
- ^ Health, United States, 2006. U.S. 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s,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National Center for Health Statistics.
- ^ Income, Poverty, and Health Insurance Coverage in the United States: 2005. U.S. Census Bureau.
- ^ "Illness And Injury As Contributors To Bankruptcy", by David U. Himmelstein, Elizabeth Warren, Deborah Thorne, and Steffie Woolhandler, published at Health Affairs journal in 2005, Accessed 05 October 2006.
- ^ The Benefits of Medical Research and the Role of the NIH.
- ^ The Rule of the Road: An International Guide to History and Practice by Peter Kincaid (Greenwood Press, 1986; 239 pages; ISBN 0-313-25249-1
- ^ CIA - The World Factbook - Country Comparison :: Railways
- ^ People. 12 June 2006. American Fact Finder. Accessed 13 June 2006.
- ^ "United States -- Urban/Rural and Inside/Outside Metropolitan Area". United States Census 2000. URL accessed 29 May 2006.
- ^ Table 2. Ancestries With 100,000 or More People in 2000: 1990 and 2000. Ancestry: 2000 - Census 2000 Brief. URL accessed May 29, 2006.
- ^ USA QuickFacts from the US Census Bureau
- ^ Adams, J.Q.; Pearlie Strother-Adams. Dealing with Diversity. Chicago, IL: Kendall/Hunt Publishing Company. 2001. 0-7872-8145-X.
- ^ Native American popul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2006-07-06].
- ^ 调查显示86%美国民众以身为美国人自豪. 凤凰. 2010年6月29日 (中文).
- ^ Beeghley, L. (2004). The Structure of Social Stratific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Boston, MA: Pearson, Allyn & Bacon.
- ^ U.S. Census Bureau, median income of persons, age 25 or older [2006-12-09].
- ^ U.S. Census Bureau, household income, 2006 [2007-02-08].
- ^ U.S. Census Bureau, educational attainment and income, age 25 , 2006 [2007-01-13].
- ^ Statistical Abstrac of the United States: page 47: Table 47: Languages Spoken at Home by Language: 2003 [2006-07-11].
- ^ 宗教自由的來源
- ^ CIA - The World Factbook -- United States
- ^ Nancy Steinbach. Just How Many Universities Are There in the U.S.?. 美國之音. 11 May 2005.
- ^ Human Development Report 2009
- ^ ARWU2005 Statistics 上海交通大学网站数据
- ^ Eighth United Nations Survey of Crime Trends and Operations of Criminal Justice Systems (2001–2002). United Nations Office on Drugs and Crime (UNODC). 2005-03-31 [2008-05-18]. Krug, E.G, K.E. Powell, and L.L. Dahlberg, EG. Firearm-Related Deaths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35 Other High- and Upper-Middle Income Countri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pidemiology. Apr 1998, 7 (2): 214–221. doi:10.1093/ije/27.2.214. ISSN 0300-5771. PMID 9602401.
- ^ 91.0 91.1 Crime in the United States by Volume and Rate per 100,000 Inhabitants, 1988–2007. Crime in the United States 2007. FBI [2008-10-26]. [失效連結]
- ^ Crimes by Type of Offence. Statistics Canada. 2008-07-17 [2008-10-26]. [失效連結]
- ^ 93.0 93.1 93.2 New Incarceration Figures: Thirty-Three Consecutive Years of Growth. Sentencing Project [2007-06-10].
- ^ Walmsley, Roy. World Prison Population List. King's College London, International Centre for Prison Studies [2007-10-19] (原始内容存档於2007-06-28). For the latest data, see Prison Brief for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King's College London, International Centre for Prison Studies. 2006-06-21 [2007-10-19] (原始内容存档於2007-08-04). For other estimates of the incarceration rate in China and North Korea see Adams, Cecil. Does the United States Lead the World in Prison Population?. The Straight Dope. 2004-02-06 [2007-10-11].
- ^ Pew Report Finds More than One in 100 Adults are Behind Bars. Pew Center on the States. 2008-02-28 [2008-03-02].
- ^ Incarceration Rate, 1980–2005. U.S. Dept. of Justice, Bureau of Justice Statistics [2007-06-10] (原始内容存档於2007-06-11).
- ^ Entire World—Prison Population Rates per 100,000 of the National Population. King's College London, International Centre for Prison Studies [2007-10-19] (原始内容存档於2007-08-24).
- ^ The Impact of the War on Drugs on U.S. Incarceration. Human Rights Watch [2007-06-10].
- ^ 华盛顿观察的报道
- ^ Executions in the United States in 2007. Death Penalty Information Center [2007-06-15].
- ^ Executions Around the World. Death Penalty Information Center [2007-06-15].
- ^ Quinn Signs Death Penalty Ban, Commutes 15 Death Row Sentences to Life. Chicago Tribune. 2011-03-09 [2011-03-09].
- ^ "Transnational Issues". 20 April 2006. CIA World factbook. Accessed 30 April 2006.
- ^ 新華網,《聯合國秘書長安南批評美國外交政策》,2006年12月12日
- ^ Foreign relations of the United States. 13 October 2005. Art History Club. Accessed 2 May 2006.
- ^ Face Off: China, the United States, and Taiwan's Democratization. 5 September 2009.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 Accessed 23 January 2011.
- ^ Taiwan Relations Act (United States Code Title 22 Chapter 48 Sections 3301 - 3316). 10 April 1979.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Accessed 23 January 2011.
- ^ World Wide Military Expenditures - 2011
- ^ 美首次披露核弹头数量为5113枚 半世纪来最高机密
- ^ "Active Duty Military Personnel Strength Levels". 2002. Accessed 2 May 2006.
- ^ Anup Shah, High Military Expenditure in Some Places.於2006年3月27日最新上傳. globalissues.org. 於2006年6月30日更新.
- ^ Military. 1 June 2006. CIA Factbook. Retrieved 3 June 2006.
- ^ "America's Empire of Bases" by Chalmers Johnson. 15 January 2004. Common Dreams News Center. Accessed 2 May 2006.
- ^ Adams, J.Q.; Pearlie Strother-Adams (2001). Dealing with Diversity. Chicago, IL: Kendall/Hunt Publishing Company. 0-7872-8145-X.
- ^ Joyce Millet, Understanding American Culture: From Melting Pot to Salad Bowl. culturalsavvy.com. 2006年6月28日
- ^ Adams, J.Q.; Pearlie Strother-Adams. Dealing with Diversity. Chicago, IL: Kendall/Hunt Publishing Company. 2001. 0-7872-8145-X.
- ^ Provine, Rob with Okon Hwang and Andy Kershaw. "Our Life Is Precisely a Song" in the Rough Guide to World Music, Volume 2, pg. 167. ISBN 1-85828-636-0.
- ^ Maccambridge, Michael. America's Game : The Epic Story of How Pro Football Captured a Nation. 26 October 2004. Random House. ISBN 0-375-50454-0
- ^ "The Best-Paid Athletes". 24 June 2004. Forbes.com. Accessed 2 May 2006.
- ^ 美國國務院國際資訊局《美國參考》-(足球在美國的研究調查)
- ^ Boritt, Gabor S. Lincoln and the Economics of the American Dream. Page 1. December 1994.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 ISBN 0-252-06445-3.
[编辑] 外部連結
维基共享资源中相关的多媒体资源:美國- 政府
- 概览
- 地图
- 維基媒體的美国地圖集
|
|
|
|
|
来自“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7%BE%8E%E5%9C%8B&oldid=17933726” 11个分类: 5个隐藏分类:
个人工具
名字空间
不转换
变换
查看
操作
导航
帮助
工具
其他语言
- Аҧсуа
- Ac�h
- Afrikaans
- Alemannisch
- አማርኛ
- Aragon�s
- �nglisc
- العربية
- ܐܪܡܝܐ
- مصرى
- অসমীয়া
- Asturianu
- Aymar aru
- Azərbaycanca
- Башҡортса
- Žemaitėška
- Bikol Central
- Беларуская
- Беларуская (тарашкевіца)
- Български
- Bislama
- Bamanankan
- বাংলা
- བོད་ཡིག
- ইমার ঠার/বিষ্ণুপ্রিয়া মণিপুরী
- Brezhoneg
- Bosanski
- Catal�
- Chavacano de Zamboanga
- M�ng-dĕ̤ng-ngṳ̄
- Нохчийн
- Cebuano
- ᏣᎳᎩ
- Tsets�hest�hese
- کوردی
- Corsu
- Qırımtatarca
- Česky
- Kasz�bsczi
- Словѣ́ньскъ / ⰔⰎⰑⰂⰡⰐⰠⰔⰍⰟ
- Чӑвашла
- Cymraeg
- Dansk
- Deutsch
- Zazaki
- Dolnoserbski
- ދިވެހިބަސް
- ཇོང་ཁ
- Eʋegbe
- Ελληνικά
- Emili�n e rumagn�l
- English
- Esperanto
- Espa�ol
- Eesti
- Euskara
- Estreme�u
- فارسی
- Fulfulde
- Suomi
- V�ro
- F�royskt
- Fran�ais
- Arpetan
- Nordfriisk
- Furlan
- Frysk
- Gaeilge
- Gagauz
- 贛語
- G�idhlig
- Galego
- گیلکی
- Ava�e'ẽ
- ગુજરાતી
- Gaelg
- هَوُسَ
- Hak-k�-fa
- Hawai`i
- עברית
- हिन्दी
- Fiji Hindi
- Hrvatski
- Hornjoserbsce
- Krey�l ayisyen
- Magyar
- Հայերեն
- Interlingua
- Bahasa Indonesia
- Interlingue
- Igbo
- I�upiak
- Ilokano
- Ido
- �slenska
- Italiano
- ᐃᓄᒃᑎᑐᑦ/inuktitut
- 日本語
- Lojban
- Basa Jawa
- ქართული
- Qaraqalpaqsha
- Адыгэбзэ
- Қазақша
- Kalaallisut
- ភាសាខ្មែរ
- ಕನ್ನಡ
- 한국어
- Перем Коми
- Къарачай-Малкъар
- कश्मीरी - (كشميري)
- Ripoarisch
- Kurd�
- Коми
- Kernowek
- Кыргызча
- Latina
- Ladino
- L�tzebuergesch
- Лакку
- Luganda
- Limburgs
- L�guru
- Lumbaart
- Ling�la
- Lietuvių
- Latgaļu
- Latviešu
- Мокшень
- Malagasy
- Олык Марий
- Māori
- Македонски
- മലയാളം
- Монгол
- मराठी
- Кырык мары
- Bahasa Melayu
- Malti
- Mirand�s
- မြန်မာဘာသာ
- Эрзянь
- مازِرونی
- Dorerin Naoero
- Nāhuatl
- Nnapulitano
- Plattd��tsch
- Nedersaksisch
- नेपाली
- नेपाल भाषा
- Nederlands
- Norsk (nynorsk)
- Norsk (bokm�l)
- Novial
- Nouormand
- Din� bizaad
- Occitan
- Oromoo
- Ирон
- ਪੰਜਾਬੀ
- Pangasinan
- Kapampangan
- Papiamentu
- Picard
- Deitsch
- P�lzisch
- Norfuk / Pitkern
- Polski
- Piemont�is
- پنجابی
- پښتو
- Portugu�s
- Runa Simi
- Rumantsch
- Kirundi
- Rom�nă
- Tarand�ne
- Русский
- Русиньскый
- Kinyarwanda
- संस्कृत
- Саха тыла
- Sardu
- Sicilianu
- Scots
- سنڌي
- S�megiella
- S�ng�
- Srpskohrvatski / Српскохрватски
- සිංහල
- Simple English
- Slovenčina
- Slovenščina
- Gagana Samoa
- Soomaaliga
- Shqip
- Српски / Srpski
- Sranantongo
- SiSwati
- Seeltersk
- Basa Sunda
- Svenska
- Kiswahili
- Ślůnski
- தமிழ்
- తెలుగు
- Tetun
- Тоҷикӣ
- ไทย
- T�rkmen�e
- Tagalog
- lea faka-Tonga
- Tok Pisin
- T�rk�e
- Xitsonga
- Татарча/Tatar�a
- Reo Mā`ohi
- Удмурт
- ئۇيغۇرچە / Uyghurche
- Українська
- اردو
- O'zbek
- V�neto
- Tiếng Việt
- West-Vlams
- Volap�k
- Walon
- Winaray
- Wolof
- 吴语
- Хальмг
- isiXhosa
- ייִדיש
- Yor�b�
- Vahcuengh
- Ze�uws
- 文言
- B�n-l�m-g�
- 粵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