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题下一题
跳转到
 
 
  世界如此多姿,发展如此迅速,窥一斑未必还能知全豹。但正如万花筒一样,每一个管窥都色彩斑斓。  
 
 
  知识通道 | 学习首页 | 教师首页 | PK首页 | 知识创造首页 | 企业首页 | 登录
 
本文对应知识领域
经济学讲义-对凯恩斯的国民收入决定理论的批判(之五)
作者:李俊慧 申领版权
2015年06月11日 共有 630 次访问 【添加到收藏夹】 【我要附加题目
受欢迎度:
   

政府支出的挤出效应

 

就算退一步说,政府真的很相信凯恩斯,严格地按照凯恩斯的吩咐,经济衰退时才减税增支,经济繁荣时就乖乖地增税减支,但结合前面介绍过的弗里德曼的“永久收入假说”的理论,这意味着政府支出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暂时支出!这暂时支出就算能增加人们的收入,那也只是增加了人们的暂时收入,而人们的消费——无论是永久消费还是暂时消费——都与暂时收入无关!因此,人们并不会因为政府暂时地增加了支出就会增加消费,乘数效应的关键环节就此中断!

例如前面说凯恩斯在大萧条时主张政府哪怕是雇佣一些人来反复地埋瓶子又再挖出来都是好的,能拉动国民收入的增加。但人们预期政府只是暂时雇佣他们,以后又会再度失业,他们根本就不敢随便地花钱,而是会把得到的收入(属于“暂时收入”)存起来,“积谷防饥”这种购买保险的行为会普遍出现。前面说过了,这种购买保险的消费支出是无助于未来产出的增加的。政府除非是索性建立一家国有企业来雇佣这些人,让人们形成未来一直都能在这国企里就业,一直都得到收入,人们才会将之预期为“永久收入”,从而增加永久消费。

然而,如果政府长期而普遍地那样做,这个社会不就变成计划经济了吗?是的,计划经济年代的中国也是没有经济周期的,它有的是缓慢、但永远的衰退,造成长期的贫穷,直到某一天导向国民经济濒临崩溃的边缘,逼得人们非走上改革的道路以寻求自救不可。这是私有产权被破坏而导致交易费用大增的后果。前面说过了,交易费用占社会财富的比例上升,是经济衰退的根源!

此外,很多批评凯恩斯这乘数理论的经济学家会指出,政府支出的增加会对私人的消费与投资支出产生“挤出效应(Crowding-out Effect)”。如果政府支出是用于购买消费品,这会导致产品市场上供不应求而价格上升,打击了消费者的购买意欲,于是消费支出减少,通过乘数效应也会使得国民收入数倍地减少。如果政府支出是用于公共投资,则会导致生产要素市场上供不应求而价格上升(尤其是资金市场上的利率会上升),增加了私人投资的成本,也会打击了投资支出,通过乘数效应使得国民收入数倍地减少。

然而凯恩斯会争辩,说他这国民收入决定理论的前提假设是经济处于萧条状态,很多资源是闲置的,经济体能够以不变的价格增加供给。但是,什么叫闲置呢?这个问题其实以前说的“什么是失业?”是同性质的问题。在凯恩斯看来,一个工人失业,就是他的劳动力资源闲置了,这时政府雇佣他去埋瓶子再挖出来,并不会导致其它企业进行生产时雇佣不到工人、于是必须提高工资(劳动力价格)才能从政府那里“争夺”到这项生产资源。既然没有成本上升,何来企业会收缩经营、也就是投资支出减少之说呢?

这道理表面看起来是振振有词,但前一讲已经讲解了失业的成因是什么,就应该明白凯恩斯这争辩的问题所在。一个工人失业,是因为他的工资太高,他对生产所作出的贡献(即他所创造的价值)不足以弥补其成本,所以企业不肯雇佣他。政府因为花的是人家的钱,所以不像企业那样精心地计算成本与收益,不管一切地以偏高的工资把这人雇佣了,但并不能改变这人所创造的价值少于他的工资成本的事实。也就是说,政府雇佣此人所从事的生产,是亏损的!

类似的分析可以推到其它生产要素(资源)的闲置之上。虽然其它资源多半不会有最低工资法之类的束缚,但由于交易费用的存在,也完全有可能出现其价格没法下降到均衡水平的状态。不管怎么样,一项资源被闲置在那里,一定是因为使用它的成本高于收益。企业不肯使用它,政府就代替企业来使用它,如果并不能改变其成本-收益的状况,强行用之于生产,一定是亏损的。对于一个社会来说,可绝不是生产得越多越好,而是能带来价值增加的生产才是越多越好。亏损的生产,那是耗费价值较高的资源,生产出价值较低的产品,导致的是财富的负增长!是的,我们并不排除在某些特定的局限条件下,政府做事的效益比企业高,但既然有关的生产活动本来一直都是由企业来进行,这就说明企业做这事的效益是比政府高的,否则市场经济又该让位于计划经济了。

重要的是,经济衰退这局限条件的变化会导致政府使用资源的效益突然变得比企业更高吗?显然不可能!类似的分析还可以进一步推到产品市场上的消费支出:消费者不愿意购买某个产品,一定是认为它的使用价值根本不值它开出的那个价格,政府代替消费者来购买,就能改变这产品物非所值的事实吗?因此,凭什么说经济衰退时私人不消费不投资,政府代替私人来消费来投资,就可以使得经济增长(社会财富增加)呢?

以上就是对凯恩斯的国民收入决定理论的完整批判,可见这理论是从头错到尾!

在凯恩斯这理论的基础上,凯恩斯学派——注意:这不同于凯恩斯,事实上凯恩斯未必同意这一学派的观点——后来又发展出IS-LM模型。IS是指产品市场的均衡条件,即I=SLM是指货币市场的均衡条件,即L(货币需求量)=M(货币供给量)。如前所述,凯恩斯的国民收入决定理论中视投资I为企业自主决定,是一个常数。而凯恩斯学派则把I视为利率r的函数,因此利率通过投资影响国民收入。但另一方面,利率受货币市场的影响,而国民收入又会影响到货币需求量,从而影响利率。为了解决国民收入与利率互相影响的问题,凯恩斯学派就搞出这IS-LM模型来求解所谓产品市场与货币市场的同时均衡,并将凯恩斯把财政政策作为调节经济的工具描述为其作用在于移动IS曲线,把货币政策作为调节经济的工具描述为其作用在于移动LM曲线。前面已经把I=S的均衡条件作了彻底的批判,而《货币理论》一讲也已经把货币政策用于调节经济只会人为制造经济波动的问题分析得很清楚,所以这IS-LM模型也是从头错到尾,不学也罢!

至于从这错误的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基础上推导出来的总需求-总供给分析,自然也是错的,也没必要再作介绍了。

这里倒是要顺便说一下的是,大萧条与凯恩斯的这套理论出来之前,在经济学中居于正统地位的,是“萨伊定律”(Say’s Law),其内容是:供给自动创造与之相等的需求!试想一下,一家企业经营运作,在产品生产出来供应市场而形成供给之前,就已经向上游的原材料或中间产品的供应商支付了价款,向工人支付了工资……总之是向一切生产要素的产权人支付了价格,根据前一讲所介绍的收入分配理论,这些生产要素的产权人会把产品出售的收入全部瓜分。也就是说,生产要素的产权人获得的收入所形成的购买力(需求),一定能把市场上的产品(供给)全部买下来。所以,在萨伊定律的观照下,无法想象会出现总需求少于总供给所造成的生产过剩。由于大萧条的出现,这条曾被视作金科玉律的定律惨遭唾弃与遗忘,在如今流行的正统教科书里根本提都不提这条定律,大萧条之后的经济学学生大概没多少人听说过它。然而,从本讲以及之前关于大萧条的解释、货币理论的介绍等各讲的内容可知,经济衰退的出现不一定是由于生产过剩——无助于产出增加的消费支出上升也可能是原因——,而即使是出现了生产过剩,罪魁祸首也是货币政策出错。萨伊定律即使有错,也只是犯了古典经济学所犯的错——忽略了货币价值不稳定时就会对经济产生非中性的影响——,以及新古典经济学所犯的错——忽略了交易费用的存在。


 

相关新闻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我们新致2343
12222
我们新致2018
老丁看市180228
即使文件上的签名并非本人所签,但有其他证据证明当事人对公司成立知情且出资的,不能否定其股东身份
影视剧著作权合作中的权利瑕疵担保责任
参考资料:关于推进企业培训的一般建议
关于推进企业培训的一般建议
特朗普民调首次领先
美国民调普遍预测希拉胜选

题目筛选器
日期:
类型:
状态:
得分: <=
分类:
作者:
职业:
关键字:
搜索

 
 
 
  焦点事件
 
  知识体系
 
  职业列表
 
 
  最热文章
 
 
  最多引用文章
 
 
  最新文章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法律顾问 | 意见反馈
版权所有 不得转载
沪ICP备 10203777 号 联系电话:021-54428255
  帮助提示    
《我的太学》是一种全新的应用,您在操作中遇到疑问或者问题,请拨打电话13564659895,15921448526。
《我的太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