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题下一题
跳转到
 
 
  世界如此多姿,发展如此迅速,窥一斑未必还能知全豹。但正如万花筒一样,每一个管窥都色彩斑斓。  
 
 
  知识通道 | 学习首页 | 教师首页 | PK首页 | 知识创造首页 | 企业首页 | 登录
 
本文对应知识领域
经济学讲义-第二十六讲(节选)(4)
作者:博客管理员 申领版权
2015年06月12日 共有 895 次访问 【添加到收藏夹】 【我要附加题目
受欢迎度:

        综上所述,由于政府政策或其它一些局限条件,使得同样技能的人有不同的工资刚性,于是工资的差异变大,从而导致人们判断自己的均衡工资水平是多少的信息费用上升,反过来又会增加了工资刚性,造成失业。
        
        第九讲里辨析过失业的定义,是指劳动力价格太高卖不出去。但为什么劳动力价格会太高,为什么不降下来?除了“最低工资法”、工会之类直接禁止或阻止工资下降的“恶法”之外,关于均衡工资水平的信息费用上升是重要的原因。类似的分析也可以用来解释劳动力以外的其它生产要素、乃至其它物品卖不出去的原因。例如,我们知道房子出售所费的时间会比较长,在成功售出之前房子是空置的,其实也可以看成是房子“失业”了。这是因为房子的质量比较复杂,既有本身的建筑质量、户型质量的不同,还有所在地段的质量,因此不同房子的质量是否相同,它们的价格能否互相参考以确定其均衡水平,牵涉的信息费用较高。再加上房子的价款较高,承受得起较高的信息费用,人们也就愿意多花时间去搜寻相关的信息。从房子转向股票,我们从来没听说过股票卖不出,只听说过股价跳水。这说明只要价格下降没有困难,是没有卖不出去这回事的。
        
        最后要谈的,是前面在“货币理论”的讲义里提及,连弗里德曼这货币学派的掌门人,都认为搞起点小通胀是经济的润滑剂。当时我就说了,其实通胀本质上并没有经济润滑剂的作用,但为什么西方国家的政府普遍喜欢搞点小通胀呢?秘密就在于,如果一个社会有最低工资法、工会、福利制度等因素使得工资缺乏向下调整的灵活性,搞点小通胀有助于在不动那个名义工资的情况之下也能神不知、鬼不觉地降低真实工资,从而减少失业,提振经济!微观经济学里分析的都是真实值而不是现实世界中看到的名义值,所以均衡工资是指真实工资的均衡水平,不是名义工资的均衡水平。而真实工资就是名义工资除以物价水平,在名义工资没法动它的情况下,只要物价水平上涨,真实工资就会下降,更靠近均衡工资的水平,从而减少了失业率。
        
        显然,这又是政府在利用人们的“货币幻觉”来暗渡陈仓。只是,幻觉始终是短暂的。工人迟早会发现发生了通胀,从而要求名义工资根据通胀率来上调,于是真实工资下降接近均衡工资而减少了的失业,又会重新回升。但不管效果只是短暂,西方国家的政府还是乐此不疲地玩这个小花样,因为正如以前说过的那样,民主选举是鼓励短期行为的,只要选举期间经济有点起色,让政客能顺利当选,过了关之后又回复原样也无所谓。而用    CPI    这个模糊不清、又有时滞的指标来量度通胀,也使得即使现在很多西方国家的工人都变得聪明而在工资合约里注明名义工资水平要随通胀率调整,政府悄悄搞点小通胀仍能产生出相当一段时间的“货币幻觉”。
        
        另外,宏观经济学的教科书都介绍一条     “菲利普斯曲线”(    Phillips Curve    ),用于表明失业率与通胀率存在着替代关系,即通胀率高时失业率低,反之通胀率低时失业率高——以横轴为失业率,纵轴为通胀率,菲利普斯曲线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这条曲线本来只是一条经验曲线,是新西兰经济学家    W    ·菲利普斯于    1958    年在《    1861    -    1957    年英国失业和货币工资变动率之间的关系》一文中根据相关的统计数据而最先提出的,后来萨缪尔森和索洛以物价上涨率代替了原菲利普斯曲线中的货币工资变化率。宏观经济学家用这条曲线来说明通胀是由工资成本上升推动的,这是胡说八道!由前面学过的“货币理论”可知,货币没有滥发的话,不可能有通胀,跟工资上升哪有什么关系?没有多发的货币支撑,即使有“最低工资法”提升了工资水平,也只会使得企业选择解雇工人来节省成本。对菲利普斯曲线正确的解释,就是上述的简单分析:搞起通胀,真实工资下降而接近均衡工资,因此失业减少。
        
        后来弗里德曼提出“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就是把工人意识到存在通胀之后要求根据通胀率调整名义工资的“长期”情况也考虑进来。一旦名义工资根据通胀率调整,真实工资又会回升到发生通胀之前的情况,于是失业率也会回升到以前的较高水平。这样,失业率没有下降,通胀率却上升了。因此,长期的菲利普斯曲线是一条垂直线,而不是短期时的那条向右下方倾斜、通胀率与失业率有替代性的曲线。
        
        长期的菲利普斯曲线与横轴的交点所决定的那个失业率,弗里德曼将之命名为“自然失业率”。一般的宏观经济学教科书将“自然失业率定义为没有货币因素影响下,劳动力市场和产品市场自发供求力量发挥作用时应有的处于均衡状态的失业率,也就是充分就业情况下的失业率,为摩擦性失业和结构性失业之和。然而,从前面的分析可知,这定义也是胡说八道的。如果是劳动力市场和产品市场能自发运作,怎么会有失业?如果是指摩擦性失业和结构性失业,又怎么能够在短期搞点小通胀把实际失业率压到自然失业率以下?因此,自然失业率的正确定义应该是指靠通胀手段没法根本消除的失业率,其成因不是摩擦性失业和结构性失业,而是最低工资法、工会、福利制度这些干扰劳动力市场正常发挥作用、使之失去灵活性的制度性因素!前面虽然提到过信息费用的存在也会造成失业。但只要其根本原因不是在于政府的干扰,随着时间过去,信息费用是会逐步下降,从而使失业率下降的。能导致失业长期存在无法消除的,只有政府造成的制度性因素有这个本事!
        
        在之前的“货币理论”讲义之后,有被宏观经济学教科书污染了脑子、思维僵化的读者来争辩,说货币政策不用来调节经济、消除失业,那怎么行?从这一讲的分析就可知道,货币政策是没法调节经济的——调节出经济波动、商业周期倒是可以的!也消除不了失业——短暂地借助“货币幻觉”欺骗一下工人就可以,但工人也不是笨蛋,最终一定只会导致通胀!
        
        政府政策造成的制度僵化带来的失业,只能用制度改革来根除。正如我国在改革开放之前,有大量的“待业青年”,还有更大量的隐性失业——国有企业内人满为患,根本不需要那么多冗员,以至于发生过这么一个真实的笑话:补一个墙洞要三个人,一个人提着装水泥浆的桶,一个人拿着填洞的工具,还有一个人是用手指着那个洞!中国是靠着把计划经济改革为市场经济,打破国有企业职工的铁饭碗,虽然期间经历过国企职工下岗的阵痛,但最终是经济突飞猛进创造了大量的就业岗位,而不是造成了更多的失业,也没有带来通胀的不良后果。
        
        至于信息费用造成的失业,随着时间过去信息费用会逐渐下降,市场也会出现为了赚取信息租值而帮助人们降低信息费用的信息专家。政府即使想有所作为,也应该是从能否做些真正有效地降低信息费用的事情上打主意,只是现实通常是,政府所做的事情反而是增加了信息费用!

    

 

相关新闻

经济学讲义-第二十六讲(节选)(3)
经济学讲义-第二十六讲(节选)(2)
经济学讲义-第二十六讲(节选)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我们新致2343
12222
我们新致2018
老丁看市180228
即使文件上的签名并非本人所签,但有其他证据证明当事人对公司成立知情且出资的,不能否定其股东身份
影视剧著作权合作中的权利瑕疵担保责任
参考资料:关于推进企业培训的一般建议
关于推进企业培训的一般建议
特朗普民调首次领先
美国民调普遍预测希拉胜选

题目筛选器
日期:
类型:
状态:
得分: <=
分类:
作者:
职业:
关键字:
搜索

 
 
 
  焦点事件
 
  知识体系
 
  职业列表
 
 
  最热文章
 
 
  最多引用文章
 
 
  最新文章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法律顾问 | 意见反馈
版权所有 不得转载
沪ICP备 10203777 号 联系电话:021-54428255
  帮助提示    
《我的太学》是一种全新的应用,您在操作中遇到疑问或者问题,请拨打电话13564659895,15921448526。
《我的太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