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最佳雇主,如今陷入裁员门。
“尊重个人”,这个曾经让所有摩托罗拉人引以为傲的公司文化,伴随着近期屡屡见诸报端的摩托罗拉裁员事件,曾经身为全球“十佳雇主”的摩托罗拉仿佛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摩托罗拉的一系列举动仿佛使人们看到了企业“惟利是图”的真面目,与昔日标榜的最佳雇主身份形成了强烈的反差。这不禁使人思考,最佳雇主真正的标准是什么?社会责任对于企业而言,是否只是一个概念?
最佳雇主为何今非昔比?
“企业”的概念必须被明确,即以盈利为目的的市场主体,而非政府或NGO(非政府组织)。从企业的概念出发,复旦大学管理学院副院长系薛求知教授认为,员工不能期望企业去做与其目的相悖的事,毕竟企业的盈利和生存是第一位的,为实现盈利和转型,企业放弃一部分员工,无可厚非。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企业应当兼顾一部分社会责任,但盈利依然是其所有行为的出发点及归宿。
在薛求知看来,“最佳雇主”应将其理解为一个动态的概念,“最佳雇主都只是暂时的,不会永恒。当企业运行平稳时,企业自然可以在员工激励和福利上做得很好,员工的满意度就越高,成为最佳雇主顺理成章。而当企业的利润空间下降,企业盈利无法支撑原有福利,甚至还需要“断臂自保”时,最佳雇主的名誉自然也就随之消失了。”
而企业管理系唐跃军副教授更加认为社会上不存在“最佳雇主”,只有“最赚钱的雇主”。“企业的目的就是获取更大利润,并将获利分配给员工,这样的企业在员工眼中就是最佳雇主;然而,随着生产成本的上升,企业自身的剩余价值空间缩小,能够分给员工的也变少了,自然引发员工的不满,最佳雇主的名号也就不复存在。”
企业社会责任存在吗?
既然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的市场主体,那么,对企业而言,社会责任只是一个“概念”吗?
薛求知认为,企业的社会责任与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20世纪30年代之前,权威的观点认为企业的社会责任就是通过管理获取最大利益,30年代至60年代早期,企业从要向所有者负责转变为要向更多的利益相关者负责,要求企业更多地关注员工和顾客的利益和要求,更多地参与改善工作条件和消费环境的工作;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化的进程加快,跨国公司遍布世界各地。但是生态环境恶化、自然资源破坏、贫富差距加大等全球化过程中的共同问题引起了世界各国,不仅是发达国家,而且包括发展中国家的关注和不安。恶意收购、“血汗工厂”也引起了人们对过分强调股东利益的不满。企业在发展的同时,承担包括尊重人权、保护劳工权益、保护环境等在内的社会责任已经成为国际社会的普遍期望和要求。
所以,随着经济和社会环境的发展,对企业提出的社会责任要求也越来越高、越来越广泛。然而,企业在履行社会责任时必然会对利益相关者进行主次排序,这些利益相关者包括劳动者、消费者、环境、社区,在企业发展缺乏精力与财力时,排序相对偏后的“劳动者”就无法得到更多更好的保障。然而,这样主次排序,只要不触及法律边界,就不能做为简单评价企业有无社会责任的依据。
唐跃军认为,“人们往往会陷入一个误区,即把社会责任看作是企业对员工的施舍,或者是一种社会约束,这并不合理。企业在裁员时应当有更为和缓的政策,但不能因其一时的裁员行为而否定企业之前所有的努力。并非企业在裁员时非得给员工更多的赔偿和安抚就是体现社会责任了,企业对员工的社会责任更应通过CSR(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体系体现在从员工招募到员工培训的一整套体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