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商”这个概念在我脑海里一直酝酿了很长时间,但促我提笔写下这篇文章的是看到《海峡导报》2014年4月10日的一篇文字《交12万元,上3天课,就能成功?》。讲的是厦门市民吴先生梦想成为“行业第一”,“一夜暴富”,追求在“最短的时间内成功”,就去广州听了三天的“成功学课程”,还当场刷卡交了12万多元的学费。但是听完课,吴先生觉得都是老生常谈,于是要求退学费,但是对方却玩起了“躲猫猫”。
看完这篇文章感觉真是啼笑皆非,人生要一步一个脚印,脚踏实地向前走,若一堂课就能让人一夜暴富,那举目皆望不是满眼“亿万富翁”?但现实中偏偏就有人愿意花巨款去学这种课程,就好比人民警察天天在宣讲“中奖信息是骗人的,不要轻易汇钱”,而讲归讲,照样不影响有那么一群人,天天往骗子银行卡汇款汇得不亦乐乎。
不独吴先生,我看一堆小老板也求知若渴,花了巨款去追随各种大师的课程。问之听课感觉,一脸崇拜和激动:“大师讲得有道理,听了过瘾!”再问之:“对你经营带来什么帮助?”十个有九个摇摇头:“企业问题依旧,大师的课听起来过瘾,但落不了地。”问题是:落不了地的课,干嘛要这样一而再再而三的花冤枉钱,还浪费自己的时间、精力往这方面烧钱,把钱搞慈善不是更有益?
还有一位李大姐,退休前考了一堆证书,退休后,看一箱子证书一脸茫然:这些证书没有一本用上了,真想不到当初为什么要去考这些?
哎,这些人哪,学习态度无可厚非,学习精神值得我等崇敬,但这么大的投入,为何偏偏学无所成,所投入的犹如竹篮打水,最终落得一场空呢?根源在于缺“学商”哪。
何谓“学商”?在我理解,应该是结合自身的清晰定位,制订合理的学习目标,有计划、有步骤地主动学习,并且能知行合一、学有所用,在此基础上,不断地提升自我综合素质。一个具备高学商的人,在学习的过程中至少应该具备三方面的条件:第一,有强烈的学习欲望;第二,知道为何而学,学什么,如何学;第三,学了以后怎么应用。
只有上述三个方面的条件同时具备了,才能学有所成,学习也最终才能体现价值。而反观那些学无所成的人,比如上文提及的厦门市民吴先生、小老板和李大姐,他们无疑具有强烈的学习欲望,也知道为让自己更加成功而学,但学什么?如何学?学了以后怎么应用?是盲目的,更是缺失的。
学什么?得围绕自己清晰的学习目标,有选择地学;不是盲从,更不是被所谓的大师忽悠着学。
如何学?一个人的学习提升,不是仅只有集中式的培训课堂,还有从书本中学、先进经验中学、与人交流学、从网络中学、从工作实践中学。途径很多,只要平时养成了学习的习惯和积累了方方面面的知识,当你去听众多大师课程的时候,你会发现很多东西都是共通的,大师们所讲的,并不至于让你如此激动,更不至于因现场的激动而丧失了基本的理性和判断,一时冲动,大把交钱!
而学了以后的应用问题,更是检验学习成效的一个根本核心。若只是听课时激动,而事后一动也不动,根据成人学习的基本原理,通常78%的知识在学后一个月内几乎全部忘光,这就意味着如果学了以后不应用,学习几乎无效果。正确的学习理应是带着问题或探索的目的而去,学习之前就得考虑学后如何应用,而一旦学完,创造条件也要将知识应用到日常实践中,只有如此,所学的知识最终才能被消化吸收而固化在自己身上。
二十一世纪是互联网的世纪,这个世纪最重要的一个特征是知识和信息的大爆炸,也因此,良好的学习能力必然成为对现代人的基本要求。学海无涯,当上下求索,活到老、学到老,才能开创自己美好的未来。从这点上说,培养自己高超的学商,从而驾驭好学习能力,提升学习的价值,也对二十一世纪的我们提出了基本而务实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