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谨防“327国债期货事件”
正如中国金融博物馆理事长王巍的评论,二十年前发生的“327国债期货事件”(下称“327事件”),是中国资本市场的一块伤疤。尽管脓痂已板结在愈加庞大的肉身里,但其剖片的药理价值并未得到应有的探究和借鉴。
历史教训必须汲取,多位业内人士以及327事件的亲历者向《第一财经日报》记者指出,327事件能够发生有其特定的土壤,暴露了资本市场发展中的诸多漏洞。而20年后的今天,证券市场日新月异,更应谨防互联网时代的“327”。
“327”突发有其必然性
“那时候整个市场就投机过度,天天涨停板又天天跌停板都很正常,波动太大,不停地心惊肉跳,心脏不好都做不了期货。”327事件亲历者上海睿福投资管理公司创始人付爱民对《第一财经日报》如是说。
上海交大高金院副院长、金融学教授朱宁认为,从“327事件”当时的市场环境来看,实际上并不具备发行国债期货的条件:现货市场并不活跃,相应就不会有发达成熟的衍生品市场。
在付爱民看来,327事件是肯定会发生的风险事件。当时的国债期货就像一辆马力全开的列车,没有刹车、没有限速,迟早要出事故。
具体而言,付爱民认为当时国债期货交易制度设计缺失,一味追求市场规模和交易量,存在交易保证金过低、无涨停板设置、未控制持仓限额等问题。
此外,盘中交易监管缺失也在327事件中暴露无遗,“327事件的黑色8分钟充分暴露了当时盘中监管的缺失,违规行为只有在事后才被知晓。”付爱民还回忆称,当时不只是国债期货问题多,其他类型期货也出现了很多漏洞。
一个不可忽略的事实是,在“327事件”发生当日证监会才发布了《关于加强国债期货交易监管工作的紧急通知》,数月后,有关部门也才出台了《国债期货交易管理暂行办法》。
朱宁也对《第一财经日报》谈到,327事件留给市场的教训,一是当时的市场机制设计存在漏洞,使得少数的市场参与者恶性地操纵市场竟然没有受到交易所和监管者的注意;二则是整个市场风险意识淡薄,都并未充分意识到衍生品由于采用较高的杠杆率,它的风险远远大于现货市场。
东吴期货总裁高海明也回忆称:“那时候市场上就几家大的机构,称得上是‘草莽时期’,市场上空有‘风控’这个词,实际上机构风控意识非常淡薄,事前风控是根本没有的。”
谨防互联网时代的“327”
“327事件”一直被业内认为是中国证券市场特定时期的特定产物,它直接导致国债期货暂停,也成为中国期货市场重视风险管理的开端。20年之后,在中国资本市场大步向前的最近几年,也依然出现了“光大8·16乌龙指事件”,那么这样的资本市场大型风险事件又是否会再次发生呢?
付爱民认为,让“327事件”发芽的土壤已经不复存在,且“光大8·16”事件与“327事件”有本质区别,前者更多的是技术失误,后者则更多与市场环境相关。再如今证券市场监管体系、机构合规水平以及投资者结构都在逐渐走向成熟的时候,诸如“327事件”这样巨大破坏力的风险事件已经不会再发生了,更多的是要防范一些操纵市场的内幕交易,谨防“黑天鹅事件”事件。
不过,正是因为国内衍生品越来越多,创新业务层出不穷,使得传统的风控体系面临新的挑战;而“魔高炒股必须知道的“股市十大游戏规则”
一尺道高一丈”,部分参与者总是希望找到市场漏洞,得以绕过监管层的要求而达到自己追逐利益的目的,由此造成的“黑天鹅”事件不断。“所以我们可以看到,类似8·16这样的错误下单情况导致市场大规模地波动甚至很多其他奇怪的现象也可能发生,这在发达市场也不可避免。”朱宁称。
而要想谨防互联网时代的大型风险事件,高海明认为更多要靠市场中的当局者主观上小心谨慎,去把控风险,再从技术上予以保障,以及加上监管机构的监管,才能有效控制高压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