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题下一题
跳转到
 
 
  世界如此多姿,发展如此迅速,窥一斑未必还能知全豹。但正如万花筒一样,每一个管窥都色彩斑斓。  
 
 
  知识通道 | 学习首页 | 教师首页 | PK首页 | 知识创造首页 | 企业首页 | 登录
 
本文对应知识领域
开车不是越慢越安全
作者:admin 申领版权
2010年08月09日 共有 373 次访问 【添加到收藏夹】 【我要附加题目
受欢迎度:
    新手上路,被告诫最多的就是:开慢点。言下之意,开慢车是防止车祸的灵丹妙药。其实不然。老驾驶员听到这里准摇头:“谁说开车越慢越安全?那可不一定!”正确的行车速度应该依照不同的路段、车流的速度而定,换句话说就是要跟上车流,胆大心细,谨慎驾驶。该快则快,该慢则慢,这才是一个成熟驾驶员的开车境界。
    长时间开慢车容易疲劳
    “十次事故九次快”,此话不假,但驾驶员长时间开慢车同样有危险,特别是在高速上。首先,长时间开慢车会使驾驶员的注意力受到影响。一开始驾驶员还能像平时一样精神饱满,注意力集中。时间稍长,由于感官刺激单调,便容易转移注意,寻求其他刺激。或者东张西望,眼睛朝着窗外看来看去,或者触景生情,想入非非地走神。
    如果是在高速公路上,这样长时间开慢车,就像傍着一支催眠曲,驾驶员自然极易疲劳而瞌睡,发生事故的几率大大提高。    
    一味开慢车易发生追尾
    很多喜欢开慢车的驾驶员想当然地认为,反正我车速慢,发生什么情况,临时采取措施也来得及,结果反而对视野中的行人、车辆的动态表现出掉以轻心,有时无精打采,有时急躁不安。一遇到突然事件,就手忙脚乱了。    
    还有的人越开越沮丧,甚至开起了赌气车。由于自己的车速慢,被其他车超越、加塞的现象频繁,心里很不乐意,因而,往往占着道路中线行驶,这样很易激怒超车的驾驶员,导致强行超车或超过后采取报复行为。     
    开车什么时候该慢,什么时候该快,应根据具体情况处置。比如,变道行车时如果车道里车较多,就应该慢慢切入。如果车很少,就应该快速切入,然后提速行驶,与后车保持一定的距离。但是,很多驾驶员采取的方式却恰恰相反,结果往往引发追尾事故。
    开快车尽量匀速行驶
    平时在路上,遇上这样的人最恼火了:车开得奇慢无比,还霸占着快车道。后面的车子只有跟着它蜗牛爬,实在是忍气吞声。这样的蜗牛车主往往是技术还不过硬的新手,车子自然不敢开快。但是他们却忘记了很重要的一点:开不快,就不要霸着快车道,这样不仅影响他人的行车,也很容易被追尾或侧碰。     
    开车需要注意力高度集中,而一定的速度是抓住你注意力的最好方法。当时速低于40公里或陷入缓慢的车流,人的注意力会迅速下降,开始走神,常常被左右的超车或前方突然出现的情况惊出一身冷汗。         
    当然,我们说的不要一味开慢车,也不等于就一味开快车。老师傅说,真正的快车,就是尽量在合法的限速条件下匀速行驶。尽量对前面的路做提前判断,不要时不时地加油、刹车,反复这么做,反而快不了。    
    在汽车的发源地德国,高速公路通常都没有限速。警察对此解释:“开慢车是非常危险的,因为这等于变成路上的流动路障,反而阻碍交通顺畅。”     
    过红绿灯前先估算一下
    在确有把握的前提下,就不要磨磨蹭蹭,当快则快。还有尽量不停车。俗话说,“不怕慢,就怕站”。特别在市区里过红绿灯最有讲究,要做到心中有个地图,能估计自己到了信??行,但现在是直行灯,估计自己到了信号灯面前时可能变成左转灯,那就直接上左转道;如果路口是红灯,而目的地可以右转到达,那就没必要死等红灯了。
    最关键的是,无论车速快慢,都要尽量和前车保持至少一个车身左右的行车距离(高速公路和快速道路则须保持更长的行车距离),同时还要经常观察后视镜和两侧的倒车镜,随时掌握同方向行驶的左右两侧及后方车辆的动态,这是相当重要的安全观念。否则,很容易出现你不碰它,它碰你的交通事故。
    

    

 

相关新闻

防火小知识
电热毯防火安全’六要点’
不得不学的地震防范知识
气象自然灾害防护常识
家用燃气表的超压防护措施
掌握正确的水中救人的方法
如何防范泥石流灾害
地质灾害到来前的征兆
暴雨防范主要措施
雷暴天气自我防护十招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地震来了怎么办?
洪水中的自救
外出受伤的急救措施
食物中毒自我急救
外出崴脚意外,五步紧急处理
被电击后 首先脱离电源
野外火灾的逃生和自救方法
暴雨山洪来临 学会科学避险
旅游安全小常识
如何注意旅游安全

题目筛选器
日期:
类型:
状态:
得分: <=
分类:
作者:
职业:
关键字:
搜索

 
 
 
  焦点事件
 
  知识体系
 
  职业列表
 
 
  最热文章
 
 
  最多引用文章
 
 
  最新文章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法律顾问 | 意见反馈
版权所有 不得转载
沪ICP备 10203777 号 联系电话:021-54428255
  帮助提示    
《我的太学》是一种全新的应用,您在操作中遇到疑问或者问题,请拨打电话13564659895,15921448526。
《我的太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