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案例:美国8小时工作日运动和秣市骚乱
在19世纪初许多雇员希望的最重要的改革之一是将普遍的10小时工作日减至8小时。塞缪尔·龚帕斯(Samuel Gompers)是美国劳工骑士团的成员,也是其他劳工组织(行业组织和工会联盟,Federation of Organized Trades and Labor Unions)、雪茄工人工会(the Cigar Makers Union )的领导,他向劳工骑士团的领袖和主要发言人包德利施加压力,要他支持1886年5月1日为8小时工作日而举行的全国总罢工。包德利接受8小时工作日的想法,因为这会让雇员有更多的业余时间来参加理论学习。
8小时工作日的支持者相信,如果8小时工作日得以实施的话,它将带来更多的人就业,从而减轻失业问题。在1886年5月3日,在芝加哥就此事而罢工的一些工人与警察发生了冲突,至少有4名罢工者死亡。进行抵抗的一位领袖印发了激动人心的传单,鼓动“报复!”和“工人们武装起来!”传单还表示次日将在芝加哥的秣布广场举行群众集会。这些都为一个事件(后来称为秣市骚乱)打下了铺垫。
在1886年5月4日,约3000人参加了计划的集会,开始时是平和的。监控集会的警察被上级警官召回了警局。但是,副巡官Bonfield (事后伊利诺斯州州长指责他对事故负责)命令警察回到集会地点。在一场演说中,一枚炸弹扔进了警察队伍中,导致了死亡7人,受伤60人。《芝加哥论坛》(Chicago Tribune)报道说:“在警察开始采取行动前,无政府主义者和暴民射出了枪林弹雨。”但该文中的另一则报道说在炸弹爆炸后,警察马上就向人群开枪了。不论事件发生的前后经过怎样,可以肯定的是警察确实向人群开了枪,杀死数人,伤了200人。
最后被指控对该事件负责的8个人被逮捕,其中4人被吊死,1人在监狱中自杀,3人在服了一部分刑期后被伊利诺斯州州长赦免。对他们的审理至多是走个过场:比如,随意挑选的陪审团中包括有一名爆炸遇难者的亲属。审理从来就没能确定是谁扔的炸弹。至此支持8小时工作日的罢工工人在芝加哥秣布广场上的群众集会,以和平开始,但以暴力和死亡结束。
早在19世纪上半叶,劳资矛盾就已经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非常重要的社会问题了。劳资问题在经历了数百年的发展之后,发生了很大变化。本章主要概述了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历史发展中所蕴含的劳动关系内涵,其意义在于:了解当前的劳动关系制度安排和发展状况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也不是劳动关系仅有的状态,而是复杂而漫长的历史演进过程中的一个片段。为更好地理解劳动关系的现在和未来,有必要以史为鉴,了解劳动关系的起源和发展里程。通过本章学习,重点了解劳动关系历史发展的阶段特点、发展规律,以及当前劳动关系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第一节早期工业化时代的劳动关系
劳动关系是管理方与劳动者之间的关系,表现为劳动者在管理方的安排和指导下劳动,管理方支付劳动报酬。这种关系是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而出现的。
劳动关系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产业革命,从产业革命开始到19世纪中叶,是劳动关系发展历史的第一个阶段。
一、时代背景
18世纪中期,以蒸汽机的发明为标志的产业革命从英国开始,席卷欧洲、美洲,全球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资本主义工业化时代。在这个时代,经济制度发生了本质变化,机器生产取代了手工工具,机器工业取代了手工业作坊。由于新技术的采用,生产规模的扩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带来了生产的飞跃,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工业社会带来的最大变化,就是工业生产逐渐取代农业生产而占据经济发展的主导地位,市场经济取代了小农经济,社会结构日益复杂化。
在资本主义早期,资本主义处于原始积累阶段,对内表现为对本国劳动者的剥削,对外表现为在殖民地的掠夺。大批劳动者被迫离开土地,不得不依靠出卖劳动力谋生。这些劳动者具备了成为工人阶级的两个基本条件:一是他们是自由的;二是他们除了他们自身以外一无所有。资本与劳动相结合,新型的雇佣关系就这样产生和发展起来。在这一时期,不但形成了现代意义上的雇佣关系,而且雇员人数逐渐增多,成为社会阶层结构中的主体。
二、斯密的管理思想
亚当·斯密是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他的管理思想也成为当时的主流管理思想。
斯密认为,劳动是国民财富的源泉,各国人民每年消费的一切用品来源于本国人民每年的劳动,劳动创造的价值是利润的源泉,工资越低,利润就越高;反之工资越高,利润就会越低。在斯密管理思想盛行的年代,企业将追求利润最大化作为唯一目标,雇主极力压低工人工资,延长工时、增加劳动强度,以获得更多的利润。
斯密主张以市场“看不见的手”来自动调整市场供求,政府仅仅作为看门人,不干涉市场的供求和经济的发展。在政府不干涉政策的影响下,雇主具有相当大的雇佣、使用和解雇员工的权力。
三、早期工业化时代的劳动关系
在早期工业化进程中,工人的生活状况没有随着经济的发展而改善。相反,雇主为了获得更多利润,花费更少的劳动成本,往往采用延长工时、增加劳动强度、压低工人工资、不改善工作条件和劳动保护设施,以及完全控制工人工作等办法剥削工人。
由于过度竞争、贫富分化、商品和货币对劳动者的异化,致使工人的劳动条件和生活状况都急剧恶化。早期工业化时代,雇主对工人的剥削是残酷的。
各国政府普遍信奉古典主义“自由竞争”理论,认为市场是最有效率的。政府不干预劳资关系,完全交由劳动力市场自动调节。资方在劳动关系中具有优势,劳动者在缺乏制度保证时处于绝对劣势。劳动保障方面的法规非常少,1802年英国通过的《学徒健康与道德法》被视为第一个具有现代意义的劳动法规。
18世纪末19世纪初,西欧各国爆发了各种工人反抗斗争,他们通过破坏机器、烧毁厂房、停工怠工、罢工游行等形式,要求雇主改善劳动条件和提高工资。这些斗争往往是自发的和分散的行动,没有周密组织和计划,往往以失败结局。正是在这些失败中,工人开始认识到,只有联合起来,获得成倍的力量才有可能与雇主抗衡,达到运动的目的。所以在一些行业中开始出现了最初的工人组织,即早期的工会。
面对早期的工人组织,雇主进行了激烈的抵制,政府也采取了法律上的不承认或严格限制的态度。当时各国的立法都禁止工人结社、罢工和示威。英国1799年颁布的《结社法》和法国1791年颁布的《夏勃里埃法》就是这类法律的典型代表。政府甚至动用军队来对付工人罢工,例如在美国,1834年安德鲁总统在马里兰州镇压了爱尔兰裔工人的罢工。
四、该时期劳动关系的特点
早期工业化时代劳动关系的表现形式是激烈的对抗,劳动关系处于不稳定和直接对立之中。一方面,雇主或资方通过压低工资、延长工时、威胁压迫工人,以及对恶劣工作条件漠不关心来获得更多利润;另一方面,工人或劳动者在争取工资、工时、就业和劳动条件的改善上进行了不懈的斗争,但工人运动总体上处于分散、个别和局部状态,这一时期的工会还很不完善。因此在该时期的劳动关系中,资方占有绝对的优势地位。政府在表面上采取自由放任的态度,对于劳资纠纷采取不干预的方式,然而实际上,政府的立法和政策倾向于雇主一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