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时代背景
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期,资本主义经济开始从自由竞争向垄断过渡。这一时期经济发展的基础,是从19世纪中期开始、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达到高潮的第二次技术革命。科学技术的巨大进步,工业生产的迅速发展,使企业的规模越来越大,财富逐步聚集到少数资本家“精英”手中。生产和资本高度集中,为少数大资本家的联合和实行垄断创造了条件。垄断组织在各个部门陆续建立,并发展为工业资本与银行资本相融合的金融资本的统治。
新技术革命也带来了生产组织的变革。由于使用了电,原来以蒸汽机为基础的机器体系(包括工作机、发动机、传动机)现在联成一体,由此引起了生产工艺组织的变革。过去由于动力和传动装置限制而将同种机器并列的工艺组织,已由按产品加工工艺组成的流水线代替。在这个阶段,贫富差距不断扩大,社会矛盾日趋尖锐。从19世纪70年代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40多年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先后经历了五次世界经济危机的打击,每次经济危机都使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急剧下降、企业大批破产,资本贬值,工资削减,失业人数增加,生产力遭到破坏。同时,资本主义制度暴露出越来越多的问题,遭到社会有识之士的不断抨击。政府也认识到,为了稳固政权,巩固统治,就不得不要求雇主方作出某些让步,同时也要对劳动者的工作保障等问题加以管理。
二、科学管理理论
随着技术革命和流水线作业为基础的生产的发展,产生了新的劳动组织和现代管理体系,这就是“泰勒制”。以弗雷德里克·泰勒为主要代表人物的科学管理理论以提高生产率为目标,以科学管理方法代替传统的经验管理,提出通过建立各种明确的规定、条例、标准,使一切科学化、制度化,是提高管理效能的关键。科学管理理论的内容包括劳动定额原理、激励性的工资报酬制度等。
科学管理思想对这一时代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各企业纷纷以此为依据制定新的管理方法。管理的改进不但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也为工人创造了更加公平合理的竞争环境。着名的管理学家哈罗德·孔茨对泰勒作出的评价是:
“尽管看起来过分全神贯注于车间一级的生产率,然而恰恰相反,贯穿在泰勒着作中的主旋律却是强烈的人道主义。他认为,要精心选人用人并加以培训,让他们做能够干得最好的工作。他还认为,工人、主管人员和工厂主的利益,是能够也应该能够协调一致的。此外,泰勒还强调主管人员精心制订先进计划的重要性以及主管人员有责任设计工作制度,以帮助工人把工作做得最好。但是,当他在谈到管理时,他从来没有忽略过这样的事实:雇主与工人之间的关系无疑是形成这种艺术的重要部分。”
但在同时,流水线式的生产和泰勒制也成为资本家提高劳动强度、加强剥削的重要手段。泰勒制加强了资本家对工人的实际的隶属,使工人进一步附着在工作岗位上。
三、该时期的劳动关系
在雇主改变管理方式,加强剥削的同时,工人运动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在美国,1886年12月美国劳动工人联合会(简称劳联,AFL)成立了,它是一个以熟练工人为主的在不同职业的基础上组织起来的全国性的总工会,目的是为工人谋取更多的利益。1905年在美国芝加哥,世界产业工会诞生了。欧洲各国政府相继废除了禁止结社的法律,各国工会组织获得了空前的发展。到19世纪末,工会在西欧各国已经相当普遍。
各国政府改变了早期工业化时期对工人运动和工会的或放任或压制的政策,采取了所谓的“建设性”干预政策,开始对改善工人状况进行国家干预,力图建立稳定的劳资关系。
建设性干预政策首先体现在立法上。各国相继通过了有关保护妇女和儿童就业、减少工时,以及以社会援助的形式发放各种津贴和失业补助的一些法律和条例。
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各国的工厂立法、劳动保护立法、劳动保险立法、工会法、劳动争议处理法等法律大量出台,相应的劳动行政管理机构也开始出现。1871年英国颁布了世界上第一部工会法,1875年又颁布了《企业主和工人法》,允许工人团体和企业主签订契约和合同。到1904年,新西兰出现了较规范的集体合同法。从此,集体谈判制度得到了国家法律的承认和保护。
四、该时期劳动关系的特点
管理时代的劳动关系的特点主要表现在:
(1)工人运动继续发展,工会组织广泛建立,队伍逐渐壮大,并且形成层次,工人力量开始不断增强。
(2)资方或雇主在不断加强的工人运动下,开始出现让步,从早期的对工人的直接的剥削和压迫变为通过改进管理,增加在工作中科学的分析和对工人的激励,来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目标。
(3)劳资矛盾的目标没有变化,仍然是争取更好的工作和生活条件,但是其激烈程度有所弱化,表现形式出现多元化方向,集体谈判制度得到了确认。
(4)政府的政策发生了变化,从不干预到出台大量的立法、建立相应的机构干预劳资关系,劳动关系向更加稳定、有序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