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之路一向就不是一帆风顺的,即使这些赫赫有名的互联网大佬也不例外。然而,他们之所以成为互联网大佬级人物,原因在于他们并没有因为一次的跌倒就丧失信心,而是从失败中总结经验教训,重新振作起来,才有了现在的成功。
雷军:
小米创始人,现估值450亿美元。在成功前,他曾创立三色公司,因无法盈利破产。
在大学时,雷军读了一本讲述盖茨、乔布斯早年创业传奇的书《硅谷之火》,对他有极大触动——“我深深地被乔布斯的故事所吸引。在武汉电子一条街打拼一段时间后,自我感觉良好,就开始做梦:梦想写一套软件运行在全世界的每台电脑上,梦想创办一家全世界最牛的软件公司。”于是,他在大四和三位朋友创办了三色公司。可惜的是,这家公司半年就被迫解散了。
对此,雷军有了三点反思:
一、要有明确的盈利模式。在公司业务上,三色公司也没有固定的模式,看见什么赚钱就去做一笔,“最多的时候有十四个人,业务范畴也挺宽的,卖过电脑,做过仿制汉卡(电脑硬件的一种),甚至接过打字印刷的活。”所以,他们的资金一直很紧张。实在没钱的时候,甚至靠和食堂大师傅打麻将赢饭菜票度日。
二、要有前瞻的市场意识。事实上,他们曾接近成功。当时,联想汉卡创造了盈利上亿的辉煌,于是雷军和他的伙伴们决定山寨这款产品。但在产品上市之后,他们遇到了更厉害的山寨大王,把他们的产品又“山寨”了。而且这家公司规模大,售价低,最后压垮了三色公司。
三、要有一定的团队管理能力。公司创立时,“四个人,每人25%的股份,大家都很高兴。没过几天,问题来了,每件事都需要反复讨论,到后来,甚至改选了两次总经理”。而这样的管理架构,是不可能形成有效地决策的。
刘强东:
京东创始人,市值403亿美金。曾在中关村开餐馆,被骗钱后关门。
刘强东大学毕业后盘下了中关村附近的一个饭馆。以前,饭馆里面的店员薪水很低,住地下室,平时只吃剩饭剩菜,老板亲自把控资金;刘强东接手后,涨了工资,改善了住宿环境,给店员吃香的喝辣的,采购和收银也放手让他们去做。这个带着理想主义创业的年轻人,把信任和管理混为一谈,遭遇了事业上的第一次挫折。由于管理松散,员工总是变着法子侵吞店里的钱,所以没用一年,原本盈利的饭店,赔光了他的投入。
刘强东由此得到的教训是:对员工一定要信任,但信任不等于没有管理。
周鸿祎:
360创始人,市值64亿美金。曾打造3721,国内最早的搜索引擎之一。
在做360之前,周鸿祎曾做过一个搜索引擎叫3721,而百度也推出了类似服务。双方竞争激烈相互争夺地盘,于是周鸿祎在3721的客户端中加入了一个模块,专门用来删除百度的客户端。而这个模块,是无法删除的。这也给周鸿祎留下了“流氓软件之父”的称号。
这一错误的开始之后紧接着又是一错误的决策。周鸿祎称当时就觉得百度有了搜索模式比自己更好,而且当时中国互联网也十分低迷,所以他在市场占有率高的情况下,选择把3721卖给雅虎。导致搜索这块10亿美金的市场,最后被百度占领。
对于这些往年经历,周鸿祎称:大家做事情不要只盯对手,一定要盯住用户需求,而且一定要坚持住自己的事业,不要轻易说放弃。
张小龙:
微信之父,估值640亿美金。曾打造Foxmail,却无法盈利。
张小龙开发的Foxmail曾拥有200万用户,是国内用户量最大的共享软件。周鸿祎说,当年的Foxmail没有商业模式,所以他经常批驳张小龙,说要加广告,要盈利!但张小龙却说,为什么非要这样?只要有用户,有情怀就好啦!
所以,此时的Foxmail成为了张小龙的大包袱,因为每天会有无数的人催促他往前跑,而庞大的知名度和用户量,却没有给他带来经济上或社会地位上的任何好处。
一年后,张小龙选择将Foxmail出售给了一家并不知名的互联网公司博大。
虽然现在很多互联网公司的创始人都说:我们不需要有明确的盈利模式,有了用户之后,我们自然会找到合适的盈利点。但张小龙的经历告诉我们:
创业前,一个清晰地盈利模式还是极其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