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货币对货币供应量的影响货币供给指经济生活中所有货币的集合。对于货币供给,各国采用不同的口径进行划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将货币供给划分为"货币"和"准货币"。"货币"等于银行以外的通货加私人的活期存款,各国通用Ml表示,流通中的通货用M0表示,我国习惯称之为现金;"准货币"相当于定期存款、储蓄存款与外币存款之和;各国通常用M2表示"准货币"与"货币"之和。发行电子货币的目的从金融角度讲是为了替代现金,因此这将直接影响到中央银行基础货币的数量,并通过货币乘数对货币供应量产生巨大影响,尤其是对M1的影响。
在现代银行制度下,货币供应量取决于基础货币和货币乘数的乘积。如果用M表示货币总量,B表示基础货币量,m表示货币乘数,则全社会货币供应量可用公式表示为:
M=B�m
从理论上说,货币乘数取决于活期存款法定准备金率、定期存款法定准备金率、超额准备金率、定期存款与活期存款比率以及现金与存款比率等因素。为简化讨论,将活期存款法定准备金率与定期存款法定准备金率视为相同,用r表示,超额准备金率用e表示,定期存款与活期存款比率用t表示,现金与存款比率用k表示,则货币供应乘数m可用公式表示为:
m=(l k)/[(r e)(1 t) k]从而货币供应量M=B�(1 k)/[(r e)(1 t) k]
在这些因素中,货币乘数与法定准备金率r和超额准备金率e呈负相关,与定期存款与活期存款比率t和现金与存款比率k也呈负相关,从公式上看不出m与B的正相关关系。这里k和t由社会公众决定,r由中央银行决定,e由商业银行决定,由此可见,货币乘数由中央银行、商业银行和社会公众共同决定。
(1)法定准备金率r与超额准备金率e的变化。法定准备金率是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法定准备金与其所吸收的存款总额的比率;超额准备金率是商业银行超过法定要求保留的准备金与其存款总额的比率。电子货币对现金的替代作用,使得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的规模发生变化,为维持资产负债表的规模,可能会引起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准备金的变化,而准备金数量是由法定准备金率与超额准备金率决定的,并由它们共同决定金融机构在央行的存款数量。为简化讨论,将它们合称为准备金率。
在资产负债表中,央行最大的负债是流通中的现金,电子货币的使用使流通中的现金减少,从而降低了资产负债表的规模,这样央行在进行公开市场操作调节货币量时,可能会因为资产不够而发生困难。为增加资产规模,一个方法是提高金融机构的准备金率,使商业银行在央行的准备金增加,也就是增加金融机构的存款数量,但准备金率的提高会增加银行的负担,限制其发展,一般不轻易实行。
法定准备金率完全取决于中央银行,而超额准备金率则不仅取决于中央银行,还和商业银行有关,为了促进银行业的竞争,现在许多国家己经取消对超额准备金率的规定,也就是说,超额准备金率完全由商业银行自己决定。超额准备金是商业银行应付日常支付而作的资金准备,超额准备金的持有会降低银行贷款规模,减少其利息收入,银行将为之付出机会成本,它直接受到利率高低的影响,如果存款高于贷款收益,商业银行会乐于提高其在央行的准备金规模;如果存款收益低于贷款收益,无疑会减少其在央行的准备金规模;在存款收益与贷款收益相当的情况下,商业银行为加强其竞争能力,往往愿意扩大贷款规模,这样其在央行的准备金也不会增加。
另一方面,电子货币的发展将会极大促进信用货币的发展,减轻此种支付准备,因而超额准备金率会呈减少的趋势。
(2)现金与存款比率%26amp;的变化和定期存款与活期存款比率f。现金与存款比率取决于社会公众以现金或存款形式持有货币的偏好,人们持有现金的目的通常是为了满足交易的需要,随着电子货币的快速发展,使用越来越方便,越来越普及,而且电子货币提供的信用功能更是现金不能代替的,这一切不断增加人们持有电子货币的欲望,而降低了持有现金的欲望,因此现金与存款比率%26amp;将呈不断下降的趋势,流通中现金的不断减少,使存款比率不断增加。定期存款与活期存款比率主要受利率的限制,而电子货币中信用货币的使用,如贷记卡的大量使用,将会减少对活期存款的需求,一个趋势是,社会中现金减少,而存款增加;同时人们为获得更多的利息收益,而更多选择定期存款,从而增加定期存款的比率,使定期存款与活期存款比率。呈上升趋势。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由于电子货币的发展,上述因素的变化趋势为:现金 比率k将呈不断下降趋势;定期存款比率t呈上升趋势;法定准备金率r为一个 常数保持不变或呈上升趋势;超额准备金率e应略有下降。由于这些因素相互作用,短期内货币乘数不会产生太大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