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壮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个民族,现有人口约1548.9万。
壮族大部分聚居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其余分布在云南省、广东省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湖南省江华瑶族自治县。
壮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壮语分为南部和北部两个方言。南部方言下分五个土语,即邕南土语、左江土语、德靖土语、砚广土语和文麻土语,主要分布在广西南部、西南部和云南东南部地区;北部方言下分七个土语,即邕北土语、右江土语、桂边土语、柳江土语、桂北土语、红河土语和邱北土语,主要分布在广西中部、北部、西部、东部部分地区和云南的邱北、师宗。
壮族没有自己的文字,是历史上没有文字的民族。50年代,人民政府帮助创制了一套以北部方言为基础方言,以武鸣县壮语为标准音点的拉丁拼音文字,1981年进行了修改完善,进行全面推广,直至。
历史
壮族历史悠久,在秦朝势力进入岭南以前,中国东南沿海就居住着“百越”族群,壮族就是由“百越”的一支“西瓯骆越”发展形成的,瓯、骆名称在历史上消失之后,壮族还先后使用过乌浒(汉代)、俚(汉代)、僚(三国)、俍(晋)、僮等名称。僮的名称最初是指庆远、南丹的壮民,解放前后,自称布僮的有宜山、罗城、柳城、忻城、柳江、融安、永福、马山、鹿寨、等十多个县的全部或部分壮人。解放后经过协商,统一成为僮族。后因“僮”字读音易混,又含贬义,经周恩来总理提议,于1956年把“僮”改为“壮”,遂称壮族。
宗教信仰
壮族祟奉多神,各支系的神名不一。一般祭关公、孔子、家神、财神、岳飞、杨六郎、神农等。部分神只有偶像和牌位。如神农等牌位就设在“老人厅”内。
祖先崇拜在壮族的宗教生活中占有一定地位。每家正屋都供奉“天地君亲师”神位。“侬人”所供奉的家神有三兄弟,神位通常设于门角、梁上或后墙,并且供奉外祖父母。“土人”和“侬人”已出嫁女子每逢年节要在男家祭献自己已死去的父母。“沙人”在卧室内供有“花王圣母”。
生活习俗
壮族的房屋多为干栏,也叫木楼、吊脚楼。壮族干栏式建筑所使用的材料和建筑式样因地而异。木材较多的地方,干栏多为竹木结构,竖木为柱,顶上盖茅草或瓦。缺乏木材的地区,则以竹子作篱和楼板。经济发达的地区,干栏多为泥石结构或砖石结构,用石头砌基础,冲泥为墙或砌砖为墙,屋顶盖瓦。各地壮族的干栏建筑式样也不尽相同,建筑式样一般有半干栏式和全地居式两种。多为两层。上层一般为3天间或5开间,住人。不管其式样、布局如何,中间的一间屋必是堂屋,用于接待客人和祭祖先,左右两间或其它房间,有的作卧室,有的作客房,有的作厨房。下层为木楼柱脚,多用竹片、木板镶拼为墙,可作畜厩,或堆放农具、柴火、杂物。有的还有阁楼及附属建筑。在房屋的正门前或偏侧,则用竹木搭一晒台,供晾晒衣物、农作物和休息用。大多数地区的壮族还用荆棘或竹木编篱,围在干栏的四周,在干栏和篱笆之间的空地上种上蔬菜、果树、竹等。这种因地制宜的干栏式建筑古今沿袭,历代不衰,深为壮族人民和南方其他民族所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