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展厅
元代战船:这里陈列的就是1984年在水城小海清淤工程中挖掘出来的元代战船。这是古船的复原模型,是武汉水运学院席龙飞教授设计,江西省航海模型运动学校制作的。它与船的原貌有一定差异,模型是方头阔尾的,而原船是尖头阔尾的。请到看台上去看一下古船的全貌。1984年6月,在登州港的清淤工程中,施工人员在港湾南岸2.1米深的黑色淤泥中,挖掘出这艘沉船。经考古专家鉴定,这艘古船属三桅木帆船,残长28.6米,残宽5.6米,由13道舱壁分成14个舱,甲板上部已经失存,但底部船板和舱隔板大部分保存完好,整个船呈流线型,首柱高高翘起,尖头阔尾,酷似一条巨型刀鱼,所以也叫刀鱼船。在古船的第三舱和第七舱保留有桅杆座,船尾有舵座,都是用珍贵的楠木制成的。蓬莱古船的出土,引起了国内外专家学者们的极大关注。这条船是属于哪个时期?是战船还是货船?为什么在这里沉没?带着这一连串的问题,蓬莱市的考古工开展了一系列深入细致的研究。关于沉船的年代,从随船一起出土的高足杯来看,经鉴定为元代龙泉窑出品,这是断代的主要依据,另外,根据此船现存的长宽尺度,根本无法通过在明初修建的水门,所以断定这只船的年代最迟不晚于元末明初。关于船的用途,专家们认为有可能是元代用于巡视海面、备倭的战船。因为水城作为驻扎水师、停泊战舰的军事重地,一般渔船禁止出入。另外,随船一起出土的还有石球、灰瓶等作战武器,从而进一步说明该船是战船而不可能是货船。从沉船的位置来看,它沉没于风平浪静的小海西南岸边,这显然不是由于风浪所致。从船体西南部有两个地方进行过修补,说明它是一条使用时间较长的旧船。因此可以认为该船是因老化而无法修复被人们遗弃的。后来人们把船体的水上部分拆除,留在水下无法拆除的船体部分,经过长年累月的泥沙淤积,以致被掩埋起来。此船是我国目前发现古代最长的一艘战船,他的船型设计一反传统的“短肥型”货船格式,采用船体修长的瘦长型,长宽比达到五比一,几乎是我国先期出土的几艘古船长宽比的两倍,注重其快速性。在抗沉性方面,采用了多达14个的水密舱,一旦遇到意外情况,一个或几个舱室进水,仍然能够保持良好的航海性能和战斗技能,表现了我国早在元代造船业就有了辉煌的成就,显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精湛的技术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