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分叉路口远远地朝马场大门走去,四周农田的清香夹杂着大门里马匹的气味,隐隐的尘土气扑面而来。间或的,有一两声长长的马嘶。
在盛装舞步的练习场边,我见到了莫非,那匹传说中的汗血马。和莫非一起表演盛装舞步的张教练,是我见到的第一个上海骑士。穿黑色的马裤和马靴,戴一副银亮的马刺,头上是从英国买来的黑色绒面骑士帽。骑在通体乌黑的莫非身上,那身型挺拔高大,有深深内敛的逼人气势。职业的骑师风范,在双腿夹紧马肚的一瞬间迸发。
二十岁开始天天骑马,生在内蒙古的张教练已经在马背上生活了十多年。先后在广州和东莞的马场十,养马,做教练,参加马术比赛。后到了上海,还在马场。又是两三年过去。他说起当初在广东经常参加的马术比赛,最好的一次得了全国马术锦标赛障碍赛的团体第六。那飞扬恣肆的马上青春,远留在南方的广东;今后的生活,定在上海。
在张教练眼里,上海现下的马术活动远不如广东和北京发达。骑马养马的人没那么多,马场也比较小,各hr之间也没有形成什么定期或者正式的比赛。但一来以上海贵族化的城市风格和传统,不久马术运动必将大有发展;来就是目前,也已经有一批稳定爱好者定期出入于骑马场。他们喜欢骑马,在一段时间的专业练习后,也俨然成为合格的骑士。
这些上海的新骑士们,有爱好,平静地付出努力,也付出时间和不菲的金钱,但从不过份疯狂,很懂得适可而止。他们也许在公司里不动声色,调整出一个空闲的就开着私家车到了马场。跟教练打个招呼,牵上惯骑的马,径直到场子里奔上几圈。下了马,擦了汗,又开车回去。骑马是花钱的事,但马背上的呼啸而过的风声,却是无价的。若是事业和骑术一起进步,也许会像莫非的主人一样,买下几匹喜欢的,拥有属于自己的马。
杨小姐也算是这些骑士里骑龄较长的一个。上海生上海长的年轻女孩子,从初中起就爬上了马背。开始在共青森林公园骑,绕着四百米的跑道,一圈又一圈,先是跟老板混熟了,要认她做干女儿。后来跟养马赶马的工人们熟了,直到换了老板,仍然像回家一样自在。游客少的时候,工人在下面看着,让她上去赶马,看她甩响鞭加速,分明是做熟了的。傍晚游客走了,她和工人们一起去后面的山坡放马,有时也留下一起吃晚饭,喝一点大坛里的黄酒。
后来到辉煌来骑,这里场地正规,也可以学些真正的马术。杨小姐说常骑这里的10号和12号,她更喜欢12号。还有43号是匹好马,只是脾气不好,不容易控制。她又试骑了新10号,马累了,总想冲出跑道回去,偏得太厉害,让人几乎控不住缰。险险地跑完两圈,杨小姐盛赞这马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