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南方长城总长200公里,始建于明朝万历年间,几经续修后于清朝嘉靖年间定型,据史料记载,在上自贵州铜仁的黄会营,亭子关,下至湘西古丈的喜鹊营,大部分在凤凰县境贯穿而过,沿途有亭子关―阿拉营―拉毫关―镇竿城―得胜营―竿子坪长官司―乾州元帅府—喜鹊营。南方长城城墙高约三米,底宽2米,墙顶端宽1米,绕山跨水,大部分建在险峻的山脊上。南方长城又称苗疆边墙。它是明王朝和清王朝的统治者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对南方少数民族,主要是对南方苗族镇压的产物。为了持续统治,持续镇压,想出了这筑墙屯兵,分割统治的毒计。把湘西苗疆南北隔离起来,规定了“苗不出境,汉不入峒”;禁止苗汉贸易和文化交往。这是一条由汛堡、碉楼、屯卡、哨台、炮台、关门、关厢组成的关卡,以此孤立和征服苗族。中国南方长城作为历史见证却被世人所遗忘,如今作为世人新发现,作为珍贵的旅游资源,并在国家和当地政府的高度重视与开发下,自二零零一年“五一”始,正式向海内外旅游观光者开放!
长城一向被认为是中原地区用以抵御北方游牧部落的防线,令人意外的是,最近在南方的湖南凤凰县也发现了极少见于史端的苗疆长城。
哺育了沈从文、黄永玉等艺术大师的历史文化名城凤凰县,4月下旬从北京等地请来了考古专家、文化名人,对凤凰古城进行全面考证。其中有国家文物局古建筑专家组长、长城学会副会长罗哲文。来到凤凰古城后,罗等人对绵延几百里、当地人称作“边墙”的古长城遗迹产生了浓厚兴趣,对它进行了详尽调查考证,4月底作出了此“边墙”实是中国南方苗疆长城的鉴定结论。经专家证实,凤凰发现的苗疆长城始建于明朝万历年间,全长190公里,北起湘西古丈县的喜鹊营,南到贵州铜仁境内的黄会营,其中大部分在凤凰县境内贯穿而过,大致经过新凤凰营、阿拉营、古双营、得胜营、镇溪营、振武营。城墙高约3米,底宽2米,墙顶端宽1米,绕山跨水,大部分建在险峻的山脊上,沿途建有800多座用于屯兵、防御用的哨台、炮台、碉卡、关门,当时沿线一般驻有4000-5000人的军队,最多时曾增到7000人左右。明朝,湘黔边境的苗人被划为生苗和熟苗,生苗是不服从朝庭政府管辖的少数民族,他们因不堪忍受政府的苛捐杂税与民族欺压,经常揭竿而起。为了安定边境地区,镇压反抗,明朝廷拨出4万两白银,在生苗与熟苗之间修筑起了长城。清朝统治者后来也对苗疆长城作了部分增补修建。也许由于南方少数民族的军事实力不如北方少数民族强大,苗疆长城也就没有修筑得像北方长城那样雄伟壮大,所用石块只有北方长城的1/10到1/6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