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题下一题
跳转到
 
 
  世界如此多姿,发展如此迅速,窥一斑未必还能知全豹。但正如万花筒一样,每一个管窥都色彩斑斓。  
 
 
  知识通道 | 学习首页 | 教师首页 | PK首页 | 知识创造首页 | 企业首页 | 登录
 
本文对应知识领域
智能考点四 化学能与热能
作者:(未知) 申领版权
2010年10月25日 共有 1783 次访问 【添加到收藏夹】 【我要附加题目
受欢迎度:

    
    智能考点四    化学能与热能
    
    Ⅰ.课标要求
    1.    了解化学反应中能量转化的原因,能说出常见的能量转化形式。
    2.    通过查阅资料说明能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了解化学在解决能源危机中的重要作用。知道节约能源、提高能量利用效率的实际意义。
    3.    能举例说明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了解反应热和焓变的涵义,能用盖斯定律进行有关反应热的简单计算。 
    Ⅱ.考纲要求
    1.了解化学反应中能量转化的原因,能说出常见的能量转化形式。
    2.了解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了解吸热反应、放热反应、反应热等概念。
    3.了解热化学方程式的含义,能用盖斯定律进行有关反应热的简单计算
    4.了解能源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了解化学在解决能源危机中的重要作用。
    Ⅲ.教材精讲
    一.化学反应的焓变 
    1.定义:化学反应过程中所释放或吸收的能量,都可以热量(或转换成相应的热量)来表示,称为焓变(ΔH),单位:kJ/mol 或 kJ•mol-1
    在化学反应中,旧键的断裂需要吸收能量,而新键的形成则放出能量。总能量的变化取决于上述两个过程能量变化的相对大小。
    任何一个化学反应中,反应物所具有的总能量与生成物所具有的总能量总不会相等的。在新物质产生的同时总是伴随着能量的变化。
    注意:
    (1)     反应热和键能的关系
    例如:1molH2和1molCl2反应生成2molHCl的反应热的计算。
    1moLH2分子断裂开H—H键需要吸收436kJ的能量;1molCl2分子断裂开Cl—Cl键需要吸收243kJ的能量,而2molHCl分子形成2molH—Cl键放出431kJ·mol-1×2mol=862kJ的能量,所以,该反应H2(g) Cl2(g)=2HCl(g)的反应热
    △H===生成物分子形成时释放的总能量—反应物分子断裂时所需要吸收的总能量
    ===862kJ·mol--436 kJ·mol-1-243 kJ·mol—1
    ===183kJ·mol-1
    由于反应后放出的能量使反应本身的能量降低,故规定△H=反应物的键能总和—生成物的键能总和
    (2)反应焓变与反应条件的关系
    焓是科学家们为了便于计算反应热而定义的一个物理量,它的数值与物质具有的能量有关。对于一定量的纯净物质,在一定的状态(如温度、压强)下,焓有确定的数值。在同样的条件下,不同的物质具有的能量也不同,焓的数值也就不同;同一物质所处的环境条件(温度、压强)不同,以及物质的聚集状态不同,焓的数值也不同。焓的数值的大小与物质的量有关,在相同的条件下,当物质的物质的量增加一倍时,焓的数值也增加一倍。因此,当一个化学放映在不同的条件下进行,尤其是物质的聚集状态不同时,反应焓变是不同的。
    2.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
    (1)放热反应:即有热量放出的化学反应,其反应物的总能量大于生成物的总能量。
    (2)吸热反应:即吸收热量的化学反应,其反应物的总能量小于生成物的总能量。
    3由能量守恒可得:
     反应物的总能量:生成物的总能量 热量(放热反应)
    反应物的总能量:生成物的总能量-热量(吸热反应)
    4.燃料充分燃烧的两个条件
     (1)要有足够的空气
     (2)燃料与空气要有足够大的接触面。
    .热化学方程式
    1.  热化学方程式与普通化学方程式的区别有三点不同
    1)热化学方程式必须标有热量变化。
    2)热化学方程式中必须标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状态,因为反应热除跟物质的量有关外,还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聚集状态有关。
    3)热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的系数只表示各物质对应的物质的量,因此,有时可用分数表示,但要注意反应热也发生相应变化。
    2.书写热化学方程式时明确以下问题:
    (1)反应放出或吸收的热量的多少与外界的温度和压强有关,需要注明,未特别注明的指101kPa25℃时的数据。
    (2)物质的聚集状态不同,反应吸收和放出的热量不同,因此要注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聚集状态。
    (3)热化学方程式中的热量数据,是与各化学计量数为物质的量时相对应的,不是几个分子反应的热效应。因此式中化学计量数可以是整数,也可以是分数。一般出现分数时是以某一反应物或生成物为“1mol”时其它物质才出现的。
    (4)无论热化学方程式中化学计量数为多少,△H的单位总是KJ/mol,但△H的数值与反应式中的系数有关。
    .燃烧热、中和热
    1.燃烧热
     (1)概念:在101kPa时,1mol物质完全燃烧生成稳定的氧化物时所放出的热量,叫做该物质的燃烧热。燃烧热的单位一般用kJmol表示。
    注意:完全燃烧,是指物质中下列元素完全转变成对应的物质:CC02HH20SS02等。
     (2)表示的意义:例如C的燃烧热为393.5kJmol,表示在101kPa时,1molC完全燃烧放出393.5kJ的热量。
    2.中和热
        (1)概念:在稀溶液中,酸跟碱发生中和反应而生成 1 molH20,这时的反应热叫中和热。
     (2)中和热的表示:H (aq) OH-(aq)=H2O (1); △H=-57.3kJmol
    3.使用化石燃料的利弊及新能源的开发
     (1)重要的化石燃料:煤、石油、天然气
     (2)煤作燃料的利弊问题
    ①煤是重要的化工原料,把煤作燃料简单烧掉太可惜,应该综合利用。
    ②煤直接燃烧时产生S02等有毒气体和烟尘,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
    ③煤作为固体燃料,燃烧反应速率小,热利用效率低,且运输不方便。
    ④可以通过清洁煤技术,如煤的液化和气化,以及实行烟气净化脱硫等,大大减少燃煤对环境造成的污染,提高煤燃烧的热利用率。
     (3)新能源的开发
    ①调整和优化能源结构,降低燃煤在能源结构中的比率,节约油气资源,加强科技投入,加快开发水电、核电和新能源等就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②最有希望的新能源是太阳能、燃料电池、风能和氢能等。这些新能源的特点是资源丰富,且有些可以再生,为再生性能源,对环境没有污染或污染少。
    ●理解中和热时注意:
    ①稀溶液是指溶于大量水的离子。②中和热不包括离子在水溶液中的生成热、电解质电离的吸热所伴随的热效应。③中和反应的实质是H OH-化合生成 H20,若反应过程中有其他物质生成,这部分反应热也不在中和热内。
    四.中和热测定实验
    在50 mL1.0mol/L盐酸跟50mL1.1mol/L氢氧化钠溶液在下图装置中进行中和反应。通过测定反应过程中所放出的热量可计算中和热。试回答下列问题。     
    (1)大小烧杯间填满碎纸条的作用是什么?
    (2)大烧杯上如不盖硬纸板,对求得中和热的数值有何影响?
    (3)改用60 mL1.0mol/L盐酸跟50mL1.1mol/L氢氧化钠溶液进行反应,与上述实验相比,所放热量是否相等?所求中和热数值是否相等?简述理由。
    (4)用相同浓度和体积的氨水代替氢氧化钠溶液进行上述实验,为什么测得中和热的数值偏低? 
    五.反应焓变的计算
    1.    盖斯定律:对于一个化学反应,无论是一步完成还是分几步完成,其反应焓(热量)变是一样的。
    2.    据盖斯定律计算化学反应的焓变
    进行反应的焓变计算应注意的问题
    (1)     由于△H与反应物的物质的量有关,因此热化学方程式中化学式前面的化学计量数必须与△H相对应。如化学计量数成倍减少或增加,则△H也要成倍的减少或成倍的增加。当反应向逆向进行时,其反应热与正反应的反应热数值相等,正负号相反。
    (2)     在使用盖斯定律时,伴随着两个或多个方程式的加减处理时,△H的计算一定要带上正负号。
    
    
    
    

 

相关新闻

物质的量应用于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物质的量的浓度
物质的量
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智能考点五 化学能与电能
智能考点三 物质的量应用于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智能考点二 气体摩尔体积
第一章 化学计量与能量变化 智能考点一 物质的量及其单位
物质的量专题练习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硒和碲
硫的含氧化合物
硫和硫化物
氧专题
卤素的含氧酸及其盐
卤化物
卤化氢和氢卤酸
卤素单质
碳族元素疑难点解析
硝酸专题

题目筛选器
日期:
类型:
状态:
得分: <=
分类:
作者:
职业:
关键字:
搜索

 
 
 
  焦点事件
 
  知识体系
 
  职业列表
 
 
  最热文章
 
 
  最多引用文章
 
 
  最新文章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法律顾问 | 意见反馈
版权所有 不得转载
沪ICP备 10203777 号 联系电话:021-54428255
  帮助提示    
《我的太学》是一种全新的应用,您在操作中遇到疑问或者问题,请拨打电话13564659895,15921448526。
《我的太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