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课标要求
1. 知道元素、核素的涵义。
2. 了解原子结构的构造原理,知道原子核外电子的能级分布,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能用电子排布式表示常见元素(1~36号)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3. 利用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进行物质组成的简单计算。
4. 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知道原子核外电子在一定条件下会发生跃迁,了解其简单应用。
5. 了解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认识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系的关系。
Ⅱ.考纲要求
1. 了解元素、核素和同位素的含义。
2. 了解原子概念的含义。了解原子团的定义。
3. 了解原子构成。了解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中子数、核外电子数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4. 了解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的定义,并能进行有关计算。
5. 了解原子核外电子排布。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能级分布,能用电子排布式表示常见元素(1~36号)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6. 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了解原子核外电子在一定条件下会发生跃迁,了解其简单应用。
Ⅲ.教材精讲
1。原子结构
⑴原子核:带正电,几乎集中了原子的全部质量,体积只占原子体积的千亿分之一。
⑵质子:带一个单位正电荷,单位质子和中子的质量基本相同,约为单位电子质量的1836倍。质子数决定了元素的种类。
⑶中子:不带电。中子数与质子数一起决定了同位素的种类。
⑷电子:带一个单位负电荷。电子的排布决定了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决定元素原子化学性质的电子又称价电子(主族元素的价电子即是其最外层电子)。多数元素原子的化学性质仅由其最外层电子数(价电子数)决定。
2.微粒间数目关系
五、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
1.原子结构理论的发展。经历了以下五个发展阶段:
①1803年英国化学家道尔顿家建立了原子学说;
②1903年汤姆逊发现了电子建立了“葡萄干布丁”模型;
③1911年英国物理学家卢瑟福根据α粒子散射实验提出原子结构的核式模型;
④1913年丹麦科学家玻尔建立了核外电子分层排布的原子结构模型;
⑤20世纪20年代建立了现代量子力学模型。
2.核外电子运动特征:在很小的空间内作高速运动,没有确定的轨道。
3.电子运动与宏观物体运动的描述方法的区别
描述宏观物质的运动:计算某时刻的位置、画出运动轨迹等。
描述电子的运动:指出它在空间某区域出现的机会的多少。
4.核外电子运动状态的形象化描述——电子云:电子在原子核外高速运动,像带负电的“云雾”笼罩在原子核的周围,人们形象地把它叫做电子云。电子云实际上是对电子在原子核外空间某处出现的概率多少的形象化描述,图中的小黑点不表示电子的个数,而是表示电子在该空间出现的机会多少。参见上页“氢原子基态电子云图”。
质子数(Z)= 核电荷数 = 原子数序
原子序数:按质子数由小大到的顺序给元素排序,所得序号为元素的原子序数。
质量数(A)= 质子数(Z) 中子数(N)
中性原子:质子数 = 核外电子数
阳 离 子:质子数 = 核外电子数 + 所带电荷数
阴 离 子:质子数 = 核外电子数 - 所带电荷数
3.原子表达式及其含义
A 表示X原子的质量数;Z 表示元素X的质子数;
d 表示微粒中X原子的个数;c± 表示微粒所带的电荷数;
±b 表示微粒中X元素的化合价。
二、原子及原子团
1.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在化学反应中,核外电子数可变,但原子核不变。
2.原子团:两个或两个以上原子结成的集团,作为一个整体参加化学反应。它可以是中性的基(如—CH3),也可以是带正电的阳离子(如NH 4)或带负电的阴离子(如NO- 3)。
三、“三素”的比较
1.元素:具有相同的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同类原子的总称。
判断不同微粒是否属于同一元素的要点是:单原子核 质子数相同,而不管微粒是处于何种状态(游离态或化合态)或价态(各种可能的负价、0价、各种可能的正价)。
2.核素:人们把具有一定数目的质子和一定数目的中子的一种原子叫做核素。换言之,核素是一种具体原子的另一称呼。
3.同位素:具有相同质子数和不同中子数的同种元素的原子,互称同位素。换言之,同一元素的不同核素,互称同位素。
⑴同位素中“同”的含义
是指元素符号、质子数、电子数、电子排布、在周期表中位置相同、原子的化学性质等相同,它们的物质性质略有差异。
⑵同位素的特征
①同一元素的不同同位素原子的化学性质基本相同。
②天然存在的元素里,不论是游离态还是化合态,各种天然同位素原子所占的百分比一般是不变的。
四、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的概念和有关计算
1.(同位素)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精确值)
⑴概念:某元素一个(同位素)原子的质量与一个12C原子的质量的1/12的比值(所以12C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恰好为12)。其单位为1,或说没有单位,因为是两个质量的比值。
⑵近似相对原子质量:数值上等于该原子的质量数(质子数和中子数之和)。(近似值)
2.元素的(平均)相对原子质量(平均值)
⑴概念:某元素各种同位素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与其原子百分数(原子个数百分比,丰度)乘积的和。元素周期表中的数值就是元素的(平均)相对原子质量。(加权平均)
⑵元素的近似(平均)相对原子质量:某元素的各种同位素原子的质量数与其原子百分数乘积的和。(近似平均值)
3.相对分子质量:组成分子的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的总和。
4.理解。对于有同位素的元素来说
⑴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原子的质量数≠元素的(近似)相对原子质量。
⑵只有具体的原子才有质量数,元素没有质量数。
⑶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不仅与其各同位素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有关,还与其在自然界中所占的原子百分数(丰度)有关。
⑷原子百分数(a1%、a2%…):在自然界中,某元素的某种同位素原子的数目占该元素所有同位素原子总数的百分比。指各种原子的个数百分比或物质的量百分比,而非质量百分比,但两者可通过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来换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