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题下一题
跳转到
 
 
  世界如此多姿,发展如此迅速,窥一斑未必还能知全豹。但正如万花筒一样,每一个管窥都色彩斑斓。  
 
 
  知识通道 | 学习首页 | 教师首页 | PK首页 | 知识创造首页 | 企业首页 | 登录
 
本文对应知识领域
第七章《述而》7.6-7.12
作者:未知 申领版权
2010年10月30日 共有 1914 次访问 【添加到收藏夹】 【我要附加题目
受欢迎度:

    【原文】 
    7·6 子曰:“志于道,据于德(1),依于仁,游于艺(2)。” 
    【注释】 
    (1)德:旧注云:德者,得也。能把道贯彻到自己心中而不失掉就叫德。 
    (2)艺:艺指孔子教授学生的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都是日常所用。 
    【译文】 
    孔子说:“以道为志向,以德为根据,以仁为凭藉,活动于(礼、乐等)六艺的范围之中。” 
    【评析】 
    《礼记·学记》曾说:“不兴其艺,不能乐学。故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夫然,故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及而信其道,是以虽离师辅而不反也。”这个解释阐明了这里所谓的“游于艺”的意思。孔子培养学生,就是以仁、德为纲领,以六艺为基本,使学生能够得到全面均衡的发展。 
    【原文】 
    7·7 子曰:“自行束脩(1)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注释】 
    (1)束脩:脩,音xiū,干肉,又叫脯。束脩就是十条干肉。孔子要求他的学生,初次见面时要拿十余干肉作为学费。后来,就把学生送给老师的学费叫做“束脩”。 
    【译文】 
    孔子说:“只要自愿拿着十余干肉为礼来见我的人,我从来没有不给他教诲的。” 
    【评析】 
    这一章中孔子所说的这段话,表明了他诲人不倦的精神,也反映了他“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过去有人说,既然要交十束干肉作学费,那必定是中等以上的人家之子弟才有入学的可能,贫穷人家自然是交不出十束干肉来的,所以孔子的“有教无类”只停留在口头上,在社会实践中根本不可能推行。用这种推论否定孔子的“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过于理想化和幼稚。在任何社会里,要做到完全彻底的有教无类,恐怕都有相当难度,这要归之于社会经济的发展程度。 
    【原文】 
    7·8 子曰:“不愤(1)不启,不悱(2)不发。举一隅(3)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注释】 
    (1)愤:苦思冥想而仍然领会不了的样子。 
    (2)悱:音fěi,想说又不能明确说出来的样子。 
    (3)隅:音yǔ,角落。 
    【译文】 
    孔子说:“教导学生,不到他想弄明白而不得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出来却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教给他一个方面的东西,他却不能由此而推知其他三个方面的东西,那就不再教他了。” 
    【评析】 
    在《雍也》一篇第21章中,孔子说:“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这一章继续谈他的教育方法问题。在这里,他提出了“启发式”教学的思想。从教学方面而言,他反对“填鸭式”、“满堂灌”的作法。要求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在学生充分进行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对他们进行启发、开导,这是符合教学基本规律的,而且具有深远的影响,在今天教学过程中仍可以加以借鉴。 
    【原文】 
    7·9 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 
    【译文】 
    孔子在有丧事的人旁边吃饭,不曾吃饱过。 
    【原文】 
    7·10 子于是日哭,则不歌。 
    【译文】 
    孔子在这一天为吊丧而哭泣,就不再唱歌。 
    【原文】 
    7·11 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1),惟我与尔有是夫(2)!”子路曰:“子行三军(3),则谁与(4)?”子曰:“暴虎(5)冯河(6),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7)。好谋而成者也。” 
    【注释】 
    (1)舍之则藏:舍,舍弃,不用。藏,隐藏。 
    (2)夫:语气词,相当于“吧”。 
    (3)三军:是当时大国所有的军队,每军约一万二千五百人。 
    (4)与:在一起的意思。 
    (5)暴虎:空拳赤手与老虎进行搏斗。 
    (6)冯河:无船而徒步过河。 
    (7)临事不惧:惧是谨慎、警惕的意思。遇到事情便格外小心谨慎。 
    【译文】 
    孔子对颜渊说:“用我呢,我就去干;不用我,我就隐藏起来,只有我和你才能做到这样吧!”子路问孔子说:“老师您如果统帅三军,那么您和谁在一起共事呢?”孔子说:“赤手空拳和老虎搏斗,徒步涉水过河,死了都不会后悔的人,我是不会和他在一起共事的。我要找的,一定要是遇事小心谨慎,善于谋划而能完成任务的人。” 
    【评析】 
    孔子在本章提出不与“暴虎冯河,死而无悔”的人在一起去统帅军队。因为在他看来,这种人虽然视死如归,但有勇无谋,是不能成就大事的。“勇”是孔子道德范畴中的一个德目,但勇不是蛮干,而是“临事而惧,好谋而成”的人,这种人智勇兼有,符合“勇”的规定。 
    【原文】 
    7·12 子曰:“富(1)而可求(2)也;虽执鞭之士(3),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注释】 
    (1)富:指升官发财。 
    (2)求:指合于道,可以去求。 
    (3)执鞭之士:古代为天子、诸侯和官员出入时手执皮鞭开路的人。意思指地位低下的职事。 
    【译文】 
    孔子说:“如果富贵合乎于道就可以去追求,虽然是给人执鞭的下等差事,我也愿意去做。如果富贵不合于道就不必去追求,那就还是按我的爱好去干事。” 
    【评析】 
    孔子在这里又提到富贵与道的关系问题。只要合乎于道,富贵就可以去追求;不合乎于道,富贵就不能去追求。那么,他就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从此处可以看到,孔子不反对做官,不反对发财,但必须符合于道,这是原则问题,孔子表明自己不会违背原则去追求富贵荣华。
    

 

相关新闻

公开课:中国古代政治与文化> 儒生与文吏(3)
公开课 中国古代政治与文化(一)
第七章《述而》7.35-7.38
第七章《述而》7.30-7.34
第七章《述而》 7.21-7.29
第七章《述而》7.13-7.20
第七章《述而》7.1-7.5
第六章《雍也》6.26-6.30
第六章《雍也》6.21-6.25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日本沉没》剧评
《日本沉没》幕后花絮
《日本沉没》剧情简介
《日本的迷失�前夜:1992~1995》引子
《日本的迷失�前夜:1992~1995》序言
《日本的迷失�前夜:1992~1995》作者简介
《日本的迷失�前夜:1992~1995》 内容简介
好书推荐
往事并不如烟
第七章《述而》7.35-7.38

题目筛选器
日期:
类型:
状态:
得分: <=
分类:
作者:
职业:
关键字:
搜索

 
 
 
  焦点事件
 
  知识体系
 
  职业列表
 
 
  最热文章
 
 
  最多引用文章
 
 
  最新文章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法律顾问 | 意见反馈
版权所有 不得转载
沪ICP备 10203777 号 联系电话:021-54428255
  帮助提示    
《我的太学》是一种全新的应用,您在操作中遇到疑问或者问题,请拨打电话13564659895,15921448526。
《我的太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