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此,他们无法解释:两种显然不同的化合物,怎么会有相同的成分呢?尽管维勒和李比希都在德国工作,不过,维勒在柏林,李比希在吉森,两人从未见过面。
他们之间,只能通过信件和论文交换意见。
他们多么渴望见面畅谈呀!1828 年年底,维勒从柏林回到故乡法兰克福度寒假。
他见到了布赫医生,非常高兴。
一天晚上,维勒正在老同学施皮斯医生家里围着壁炉聊天。
这时,响起敲门声。
门开了。
门外站着一位25 岁的青年,个子瘦长,前额宽广,两道浓眉下双眼闪闪发亮。
“哟,什么风把你吹来了?”施皮斯一眼就认出来,这是李比希。
他路过法兰克福,来看看老朋友施皮斯。
“李比希?”维勒一听这熟悉的名字,赶紧站了起来。
两人都意想不到,会在这儿相遇。
这是他们平生第一次见面。
壁炉的火光,把两位青年化学家的脸映得通红。
他们俩真是恨相见之晚,还来不及寒暄,就谈起了氰酸、雷酸,雷酸、氰酸。
他们整整谈了一夜,还觉得没有把话说完。
俗话说:“不打不成相识”。
他们俩在激烈的争论中结为知己。
他们经过详尽的讨论,认为双方都没有错。
“最高法官”既然说过:“在维勒和李比希两人之中,总有一个人测定错了!”如今,维勒和李比希测得的结果一样,都没有错,究竟是怎么回事?他们又向“最高法官”柏济力阿斯请教。
这一回,柏济力阿斯没有马上答复。
他亲手重做维勒和李比希的实验。
嘿嘿,“最高法官”发觉维勒没有错,李比希没有错,而是自己当年的“裁决”错了!1830 年,柏济力阿斯提出了一个崭新的化学概念,叫做“同分异性”。
意思是说,同样的化学成分,可以组成性质不同的化合物。
他认为,氰酸与雷酸,便属于“同分异性”,它们的化学成分一样,却是性质不同的化合物。
在此之前,化学界一向认为,一种化合物具有一种成分,绝没有两种不同化合物具有同一化学成分。
柏济力阿斯正确地“裁决”了维勒和李比希之间的论战,使化学向前迈进了一步。
柏济力阿斯还发现,酒石酸与葡萄酸,也是“同分异性”的孪生姐妹。
从那以后,维勒和李比希之间的友情,越来越密切。
论性格,维勒和李比希截然不同:李比希热烈,爽快,一激动起来脸红脖子粗,好动,好斗;维勒温和,文静,指着他的鼻子批评也不会动气,爱静,爱思索。
李比希看到别人稍有错误,马上就会批评,而且有时往往批评过火。
不过,他一旦发现自己错了,立即承认,“闻过则喜”。
维勒不经深思熟虑,不经自己实验,绝不轻易批评别人,而且讲话极注意分寸。
然而,共同的事业——化学,使他们成为诤友,畏友,莫逆之交。
他们多么想在一起工作呵!1831 年,李比希想办法给维勒在卡塞耳技术学院找到了工作。
维勒毅然离开了首都柏林,到小城市卡塞耳工作,他的目的只有一个——离李比希近一点。
其实,卡塞耳跟吉森,也不算近,相距100 公里。
可是,终究比柏林要近得多。
一有空,不是维勒上吉森去,便是李比希到卡塞耳来。
他们共同合作,以两人的名义,发表了几十篇化学论文!李比希在给维勒的一封信中说:“我们两人同在一个领域中工作,竞争而不嫉妒,保持最亲密的友谊——这是科学史上不常遇到的例子。
我们死后,尸身将化为灰烬,而我们的友谊将永存!”维勒在给李比希的信中则说:“用我们共同名义发表的某些短文,其实是我们之中的一个人所写的。
用两人的名义共同发表,为的是纪念我们的友情。
”人们曾这样评论维勒和李比希的友谊:“在世界化学史上,恐怕没有比他们两人合作得再好的了!他们为什么会有如此深厚的友谊?那是因为他们都正直无私,对学问务求彻底,在科学面前老老实实,有了这许多共同点,他们才会携手并进,成了挚友。
”李比希谈及他和维勒一起做实验,“当一个人需要帮助的时候,另一个人则早已作好了准备,我们两个人犹如一个人似的”。
维勒结婚后两年,妻子不幸病故。
为了减轻挚友的痛苦,李比希把维勒接到自己家中住,安慰他,并一起研究苦杏仁。
维勒深为感动,后来在给李比希的信中说:“你以亲爱之意接待我,留我如此之久,我不知应当如何感谢你。
当我们在一起面对面工作时,我是何等快乐!”“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有一句名言:“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维勒毕生崇敬他的导师柏济力阿斯。
然而,为了追求真理,他与他的导师之间,曾有过一场极为激烈的论战..那是在1824 年,维勒刚刚离开柏济力阿斯,从瑞典返回德国。
维勒又埋头于研究氰酸。
有一次,维勒打算制造氰酸铵。
照理,往氰酸中倒入氨水,就可以制得氰酸铵。
他在氰酸中倒入氨水之后,用火慢慢加热,想把溶液蒸干,得到氰酸铵结晶体。
不过,蒸发过程实在太慢了。
维勒一边加热,一边忙着把从瑞典带回来的化学文献译成德文。
临睡前,维勒看到溶液已经所剩无几,便停止加热。
清晨,他一觉醒来一看,咦,奇怪,蒸发皿中怎么出现无色针状结晶体。
显然,这与他过去曾制得的氰酸铵结晶体不同。
照理,在氰酸铵中加入氢氧化钾溶液,加热以后,会放出氨,闻到臭味(即阿摩尼亚)。
可是,这种针状晶体溶解后加入氢氧化钾,不论怎么加热,没有闻到氨的臭味。
奇怪,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氰酸铵”呢?当时,维勒忙于别的事儿,来不及深究,一放便是4 年。
1828 年,当维勒重新制得这种“氰酸铵”时,没有轻易放过。
他经过仔细研究,证明这种针状结晶体并不是氰酸铵,而是尿素!尿素,是动物和人的排泄物。
在人的尿里,便含有许多尿素。
一个成年人每天大约排出30 克尿素。
维勒制得的尿素,与尿中的尿素一模一样。
维勒马上意识到这一发现的重要性。
因为他知道,尿素属于有机化合物[26]。
他是用无机物——氰酸和氨制造尿素。
这在化学史上是空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