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题下一题
跳转到
 
 
  世界如此多姿,发展如此迅速,窥一斑未必还能知全豹。但正如万花筒一样,每一个管窥都色彩斑斓。  
 
 
  知识通道 | 学习首页 | 教师首页 | PK首页 | 知识创造首页 | 企业首页 | 登录
 
本文对应知识领域
科学家的社会化
作者:周学政 申领版权
2010年12月25日 共有 2297 次访问 【添加到收藏夹】 【我要附加题目
受欢迎度:

    一
    “社会化”是一个社会学的研究范畴,它应该包括两方面的含义。广义的社会化是指社会中的某种活动需要一种特定要求的时候,它的这种要求如何内在地体现在这种社会建制中,影响每一个将要选择这种社会生活方式的人。这种广义的含义侧重于社会建制的形成过程及其如何在社会活动中起到应有的作用。狭义的社会化则侧重于社会中的个体研究,它主要研究人如何接受社会文化的过程,也就是如何从一个“自然人”或者“生物人”成长为“社会人”的过程。通过社会化可以使个体的生物人成长为社会化形态的人,并且逐步适应社会生活的要求,经过这个过程使社会文化得以积累和延续,社会结构得以维持和发展,人的个性得以形成和完善。早期的社会化研究主要关注于儿童的认知过程,通过儿童如何认知社会来研究人的成长过程。进入20世纪60年代以后,受结构功能主义的影响,社会化的研究开始把目光转向成年人,并进而提出了社会化不仅在儿童阶段有,在成年人的生活中也有,它贯穿于人的一生中。这样社会化的研究对象和范围都获得了扩展,关于社会化的研究也从单纯的个体研究走向社会生活的每个方面。
    科学是一种建制化的社会活动,科学的职业化特征使其与其他的社会建制具有非常大的不同之处。科学组织是一种专业的自足体,在这个共同体中的科学家,必须遵循特定的科学规范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写成论文发表出来,接受同行评议才能获得别人的认同,进而获得科学中的奖励,通过奖励系统获得自己的地位。如果他们不遵循这些规范,即便发表了论文也很难获得科学共同体的奖励,也就无法获得认同。科学作为一个职业的这些特征使其极大地不同于其他社会体制。更特别的是科学家是处在一个非常特殊的“科学共同体”中进行研究工作的,科学的范式对他们的研究起着指导和限定作用,当科学革命发生的时候如何解释科学中出现的危机又成为科学家们需要解决的难题。正是由于这些不同于其他社会建制的特征使得科学家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职业也有其自身的特点,对于一个对科学一无所知的人来讲,当他选择科学作为自己的职业的时候,如何把科学思想内化,坚持科学精神和增强学习试验技能都是需要我们运用社会学的理论加以研究的问题。科学家社会化就是解决这些问题的一个有效途径。
    科学家的社会化所关注的,就是一个人如何从一个对科学一无所知的门外汉,通过接受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的科学的过程而变成为一个技术熟练、思想成熟、对科学有深刻认识的科学家的过程。在一个人选择科学作为自己的职业之前,他必须先学习如何认识科学,从事科学研究所需要的技能、研究方法,坚定自己对科学的认识,树立自己的科学观等,这些内容构成了他成为一名合格的科学家所需要具备的素质。形成这些能力、观点,接受这种训练的过程中他要受到科学的文化熏陶,并把这些内容内化为自己的行为规范。这个过程就是科学家的社会化过程。
    科学家的社会化是科学家经历科学文化、塑造科学家个性、形成科学观的过程。这个过程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科学家通过对科学文化的经历把科学精神内化为自身的思想;二是通过对科学研究方法的学习,掌握科学研究所必须的研究技能;三是通过前两个方面的过程形成自己作为一个专业科学家的特定科学观,并用这种科学观指导科学研究、发展科学事业。这三方面的内容共同作用使得选择科学作为职业的人从对科学一无所知的门外汉变成为一个专业的科学家,能够在社会中“扮演”科学家的角色。
    科学文化的内化就是对科学价值的认同过程,同时也是对科学精神的内化过程。科学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建制,它不同于其他社会建制,科学家如果对科学的价值和精神没有深刻的认识就根本无法进行科学研究。他在自己的工作中也就无法做出符合科学要求的价值判断,进而也就无法为科学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这样也就不能被称为是一个“科学家”。科学家的行为规范与其他职业的规范具有很大的不同,科学的社会控制系统无法要求外界形成一个非常明确的有一定组织机构的控制体系。既然没有这样的外在控制系统,那么科学就要变成一盘散沙了吗?没有!科学系统本身通过对新进入其中把科学作为自己职业的工作者的文化熏陶使他们对科学的价值进行认同,把科学精神内化为自身的行为规范,这样他们就能够从一个科学的门外汉开始对科学有一定的认识。当然只有这些认识还不够,他们还应该学习从事科学研究所需要的技能。
    职业的发展需要一定的技能来维持,社会化的过程也是人学习生存技能和职业技能的过程,通过这个过程可以培养社会角色,认同社会文化。科学家的社会化过程也不例外。科学家从事科学研究需要一定的技能,这些内容既是科学研究本身的内容,又是科学发展进步的工具。一个门外汉如何学习这些内容的过程也就是他如何接受社会化的过程。随着当代社会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家的职业越来越特殊化,需要的设备和技能也越来越专业,以前人们靠师傅带徒弟的方法培养接班人的办法已经无法满足社会发展的要求,专业化的教育使得科学职业的研究方法和技能都需要在充分发挥当代教育功能的基础上取得进步。对科学家的职业技能的培养应该更加受到人们的重视。把科学研究技能作为社会化的一个重要内容有助于不同学科之间的交流和发展,更有利于整个科学的进步。
    在认同了科学文化,具备了研究技能以后,科学观就变得极为重要了。因为一个人在科学研究中的态度如何,他对待自己的科研成果的态度等,这些都要受到他的科学观的影响。而且科学观直接决定人们对科学的认识方向和认识的程度。一个没有树立正确科学观的人肯定无法取得巨大的科学成就。正确的科学观不是与生俱来的,它的形成也要靠人在认识科学、从事科学研究的过程中不断内化,从而形成对科学的正确认识。同时,不同的研究共同体对于科学的认识也不一样,他们的这些观点对于接受其教育的人也将产生重要的影响,这样就产生了不同派别的科学观,例如,爱因斯坦和玻尔的争论就是因为他们的科学观不同,科学观的形成是受一定背景影响的,这个过程也是一种社会化的过程。
    几个方面的社会化内容相互作用,共同对一个对科学一无所知的门外汉产生影响,使得其经历科学文化,内化科学精神,学习研究技能,形成正确的科学观,从而为科学的发展做出一个合格的科学家所应做出的贡献。这个过程的最终目的是使其对于科学家的社会角色有正确的认识,并在社会活动中正确扮演科学家的社会角色。角色一旦获得认同,社会化的过程也就结束了。
    二
    科学家的社会化与其他职业的社会化一样,也包括家庭条件、学校条件、同龄群体、工作单位以及大众传媒等外部条件,这些外部条件的综合作用对科学精神的内化、科研技能的习得、科学观的形成共同起作用,从而达到社会化的目的。另一方面,社会化的过程又与单纯的教育、传媒宣传等有所不同,特别是与一般的教育学研究的内容有着非常大的区别,例如与工程教育就有非常大的区别。人们可能会认为工程师的培养过程也就是工程教育,就构成了科学家的培养过程,有了这些内容就没有必要对科学家的社会化进行研究。事实上,二者虽然有一定的相似之处,但是区别也是非常大的。
    科学家的社会化过程中需要经历一定的教育过程,而且随着当今社会的发展和教育技术的不断进步,给人们接受科学教育提供了更多的方便。教育的发展也为科学培养出越来越多的人才。但是仅有科学的教育是不够的,它还不足以满足培养科学家的社会环境。这是由二者的区别所造成的。
    首先,科学家的社会化关注于处在社会中的人如何成为科学家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的变化是最重要的内容,科学家的社会化所要研究的就是这些变化以及它们如何影响科学家未来的研究。而工程教育则关注于如何用最好的方法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工程师,在这个过程中“多”“快”“好”“省”是需要追求的。如同一般教育所关注的一样,工程教育关注于知识的灌输、试验技能的培养以及如何塑造学生的人格。它对于科学家未来的职业仅仅是知识的储备和一般人格的塑造,没有形成专业化的文化氛围来熏陶这些未来的工程师,也就无法更深层次上对他们的未来产生影响。随着当今时代的发展,学习的专业与从事行业的脱节也越来越普遍,工程教育的教育对象只要达到一定的毕业标准就可以获得证书走向社会。而科学家的社会化则不同,仅仅具备了一些专业技能还不足以在科学界立足,科学工作所需要的不仅仅包括这些内容,它还有更广阔的要求。在科学观上首先要坚定自己对科学的认识并且把这些内容内化为自身的行为规范,并严格遵循这些规范,在这样的前提下做出的科研成果才有可能被科学共同体所认同,不遵循科学共同体规范做出的科研成果被认同的可能性极小。
    其次,科学家的社会化是从社会学的角度,对即将进入科学共同体的门外汉进行研究,并进而研究他在接受科学文化、培养科研技能、认同科学观以后如何在未来的工作中把这些内容内化为自身的规范。这些内容都可以从社会学得到解释。在社会学家看来,社会化的过程也是一个经历社会文化的过程,更是一个社会行动的过程,通过相互之间的互动来达到认同社会文化的目的。但是教育学则与社会学的研究不同,它不一定非要从社会行动的角度进行分析。它更多的是从人的教育、心理的角度进行研究。在工程教育中,受教育者对于教育内容的接受是受其内心的心理因素制约的,社会文化的认同也是一种内心的认同在起作用。二者不同的研究角度造成了关注点的不同,研究方法和内容上都有所不同。
    教育是人的社会化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过程,随着当代教育技术的发展,人们在进入职业之前都要接受特别的教育以获得担当其职业的资格,工程教育在担当着培养未来的工程师的同时也在对未来的科学家进行着社会化过程,可以说教育本身也是社会化的一个方面。
    三
    科学家的社会化过程就是从门外汉到专业科学家的过程,这个过程中,科学精神得以内化,科研技能得以传授,科学观得以形成,科技工作者对科学家的社会角色获得认同,科学的行为规范也就可以得到遵守,科学研究的成果通过论文的形式发表以后就可以获得科技奖励并进而影响科学家的社会地位。由于科学共同体不同于其他的社会群体,它没有正式的有效控制机制,所以科学研究的过程中各种越轨不端行为还时常出现并影响科学研究的诚信。单纯通过对科学职业特征的研究以及对科学奖励系统的研究,来应对当前出现的科学不端行为,已经不足以在源头上防止这种情况的出现。科学家的社会化过程从源头上对一个门外汉如何变成一个专业科学家进行了研究,在这个过程中,科学的行为规范如何内化为他的自身个体行为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通过这些内容的研究有助于我们从另外的角度对科学中的不端行为进行控制。
    科学的社会控制机制的特点决定了它不可能把一切的行为都归结为制度方面的缺陷,而且事实上科学研究过程中的各种制度已相当完善,关键的问题已经不是去研究这些制度如何去运作,而是应该去研究这些制度背后对其产生影响的是什么内容,我们认为,这个内容就是科学家的社会化过程在起作用。因为经过了良好社会化的科学家在科学研究中一般会严格遵循科学的规范并体现在自己的研究成果中,这样他们的成果就是可信的,其中的不端行为也就会减少。而那些没有经过良好社会化过程的科学工作者在从事科学研究的过程中很容易产生越轨行为。在这个过程中并不是没有关于其行为规范的要求,相反,这些行为规范以制度伦理的形式表现出来,并严格对其产生约束。可惜的是即便有这些约束他们仍然还会越过这种规范而伪造、窜改数据,制造假的试验结果,剽窃、抄袭等。究其原因就在于当他们接受科学熏陶的时候没有对科学家的社会角色产生认同,或者说对这个角色的认同发生了偏差,而没有获得正确的良好社会化过程。一个经历过良好社会化过程的科学家对科学的行为规范和科学家的社会角色有了正确的认识,也就能够在自身的科研过程中严格遵循这些规范,从而取得符合科学自身价值和社会所要求的科研成果。
    科学家的社会化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深入开展关于科学家社会化的研究,有助于我们寻求更有效的防止科学不端行为的途径,为科学的发展提供更好的保障。当外在的伦理制度无法保证科学的正常发展时,我们只有探求科学家如何成为科学家的过程才有可能找到这些有效的途径。
    
    
    

 

相关新闻

testtest
上善制度的炼成
新时代呼唤管理理论创新——大卫�梯斯与动态能力理论
创业的不变逻辑
创新管理需要回答的5个问题
十一、弥离
十、转院
九、生机
八、传染
七、求血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ddddddddd
我的视频(2)
我的视频(1)
每一个程序员要遵守的一些优秀编程风格
javascript:void(0)的真正含义实例分析
'text-overflow:ellipsis' 会引起兼容性问题
立足科学发展着力自主创新,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建功立业——在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祝词
我国科学在自主创新方面为何举步维艰
技术标准、技术联盟和创新体系的关联分析
技术创新进化过程与市场选择机制

题目筛选器
日期:
类型:
状态:
得分: <=
分类:
作者:
职业:
关键字:
搜索

 
 
 
  焦点事件
 
  知识体系
 
  职业列表
 
 
  最热文章
 
 
  最多引用文章
 
 
  最新文章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法律顾问 | 意见反馈
版权所有 不得转载
沪ICP备 10203777 号 联系电话:021-54428255
  帮助提示    
《我的太学》是一种全新的应用,您在操作中遇到疑问或者问题,请拨打电话13564659895,15921448526。
《我的太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