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题下一题
跳转到
 
 
  世界如此多姿,发展如此迅速,窥一斑未必还能知全豹。但正如万花筒一样,每一个管窥都色彩斑斓。  
 
 
  知识通道 | 学习首页 | 教师首页 | PK首页 | 知识创造首页 | 企业首页 | 登录
 
本文对应知识领域
普通人能训练成天才吗?
作者:薛涌 申领版权
2011年03月09日 共有 2339 次访问 【添加到收藏夹】 【我要附加题目
受欢迎度:

    现我们已经知道,天才固然有天赋,但不练多大的天赋也会浪费。
    现在,我们不妨把检视的目光从莫扎特、毕加索这样的个体转向群体。Ericsson, Krampe
    
    , 和Tesch—Rmer在1993年发表了他们对西伯林音乐学院的调查和研究。这一学院培养的毕
    
    业生,许多进入交响乐团或成为职业的独奏音乐家。在这个研究中,教授们被要求推荐一组
    
    最杰出的小提琴手,再推荐一组次优的小提琴手,另外,该校还通过相对较低的录取标准,
    
    招收一些准备当音乐老师的小提琴手。这样,研究者就有了三组研究对象:一流,二流,和
    
    三流。他们的年纪都在二十出头,性别搭配也很平均。接下来,研究者就收集所有这些研究
    
    对象的背景材料,然后根据严格的规范对每个人进行访谈,以保证对每一个人都有尽可能客
    
    观完整的了解。
    从由此获得的大量材料分析,研究者发现:这三组人在许多方面都很接近。比如,他们大多
    
    8岁开始学习小提琴,15岁左右想当音乐家,到此时已经至少学习了10年。他们平时进行音
    
    乐训练的时间大体都在一周51小时左右。另外,这些小提琴手都知道在整个的学习过程(这
    
    一周51小时)中什么是最重要的部分:自己单独练习。不过,大家也都一致认为,单独练习
    
    是最苦最枯燥的。而正是在这一点上,他们之间有着不同:一流和二流的学生,每周单独练
    
    习24小时。三流学生则仅仅练习9小时。另外,一流和二流的学生单独练习的时间多在上午
    
    后半段和下午前半段精力最旺盛的时刻,三流学生则在下午快结束的时间练习。最后,一流
    
    和二流的学生晚上睡得多,下午也更经常小睡,说明单独练习非常消耗精力,需要更多的休
    
    息才能恢复。
    但是,既然一流和二流学生的练习时间一样多,又是什么因素把他们区分开来了呢?这一问
    
    题从学生的个人历史中得到了回答。一流的学生小时候训练的时间长,到他们18岁时,每人
    
    已经平均练了7,410小时;而二流学生则仅练了5,301小时。这两千多小时把两组人分开。至
    
    于三流的学生,到18岁时仅仅练习了3,420小时。如果此时一个三流学生决定要成为小提琴
    
    大师、奋起苦练的话,摆在面前的冷酷现实是:那么多一流的学生已经比他多练了一倍以上
    
    的时间,有4000小时要追回来。那些人不会从此就睡大觉让他追赶,他们每周仍然练习24小
    
    时,这等于在周末不休息的情况下一天练三个多小时。除此以外,这么练需要长时间休息恢
    
    复,需要上课、演奏,还有吃饭、社交等等日常的生活,你几乎没有比他们练得更多的余地
    
    。所以,这些你不可能超越的天才,其真正的本钱是他们的童子功。他们并不比你聪明,但
    
    他们练得比你多得多。
    以上个体的和群体的例证都指向了一个事实:寻常的人经过高水平的职业化训练后,所获得
    
    的才能在那些没有经过这种训练的人眼里就是天才式的才能。更重要的是,这种才能,已经
    
    是在现代社会成功之必需。比如,在美国无论是媒体上还是日常生活中,人们挂在嘴边上的
    
    话就是professional(职业的,精湛的)或professionalism(职业精神)。你无论请人装
    
    修房子还是设计公司的计算机系统,对方总是许诺或者夸耀将给你提供“职业化的服务”。
    
    甚至一个给你运送邮购商品的人,如果通过不正当的方法要小费,人们的评价就是他太“不
    
    够职业”。究其原因,还在于现代社会是个高度职业化的社会,理想是把绝大多数劳动力作
    
    为“专家”而组织起来,以他们精湛的技能创造和提供最高水平的产品和服务。当一般人的
    
    技能越来越高时,你没有专家式的、天才式的能力,就很难成功,甚至可能像现在许多找不
    
    到工作的大学生一样,感到走投无路。
    现在让我们看看上述这番“培养论”的分析是否能驳倒“天才论”的基本观点。如上所述,
    
    现代“天才论”的鼻祖,是达尔文的表弟、优生学的创建人高尔顿(Francis Galton)。他
    
    在那本著名的《遗传的天才》一书中,以辛辣的、无可置疑的笔调写道:
    
    我当然承认教育和社会的影响对发展人的智力的作用,就像我承认铁匠的肌肉因为其职业而
    
    特别发达一样。但是,一个铁匠不管怎么努力,他终于会发现有些事情是他力所不支的;而
    
    一个有着赫拉克勒斯(希腊神话中的大力神)体魄的人,即使长期处于久坐而不运动的生活
    
    方式中,也很容易对付这些(让铁匠力所不支的事情)……每个人在体育训练时都会发现自
    
    己的肌肉会迅速增长……初练者似乎觉得自己肌肉的增长是没有限度的。但他很快发现:每
    
    日的增长会越来越缓慢,终于有一天会停止。他所能达到的最高水平是有上限的……学生发
    
    展其智能也是如此。一个跃跃欲试的男孩儿,刚进学校并面对知识的挑战时,会被自己的进
    
    步所震惊。他会为自己的掌握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而荣耀,幻想着有一天也能成为在世界史上
    
    留下印迹的英雄之一。他在学校和大学不断地参加考试和竞争,经过多年后就发现了自己在
    
    同学中的地位:有些根本不是他的对手,有些和他平起平坐,有些人的知识水平则是他无法
    
    企及的。但他也许仍然被自己的虚荣所诱惑,偷偷地对自己说:古典学术、数学,乃至其他
    
    大学教授的内容,不过都是些学术专业,无法衡量一些更重要的智能水平。他会注意到许多
    
    年轻时和同伴竞争失败的人,最终成为同代人中最伟大的一位。于是,他怀抱着这些新的希
    
    望和22岁的野心离开了大学,在更广阔的领域中进行竞争。但是,等待着他的是同样的经验
    
    :机会来了,机会对所有人都是开放的。但他却抓不住这样的机会。他不断努力,在不同的
    
    领域进行了各种尝试。但是,没过几年,如果他不是被自己的虚荣所欺骗的话,他就能很准
    
    确地知道自己能够干什么,什么是自己力所不能及的。当他成熟起来后,他只在有限的领域
    
    内才对自己充满信心。他对自己的了解和社会对他的判断基本一致。他了解自己无可置疑的
    
    弱点和特长。他不再为那些被自我膨胀和虚荣所驱动的毫无希望的努力所折磨,而是把自己
    
    的事业界定在自己的能力极限之下。这样,他终于获得了一种真正的道德安宁,觉得此生从
    
    事着自然法则所赋予他的工作。
    
    高尔顿(Francis Galton)的论断,似乎有着不可抵御的力量。比如,如果有人对我这么一
    
    个体重仅60公斤的人说:“只要你好好训练,有朝一日你会在拳击比赛中击败阿里或泰森!
    
    ”我想,那肯定是让我去送死,认为这样的激励纯粹是昏了头。不过,我的刻苦训练是否能
    
    使我难以置信地击败一些大个子?当然可能。十几年前我在耶鲁健身房进行卧推杠铃的练习
    
    ,当我轻松地完成了12次70公斤的卧推后,一位身材强健粗大的欧洲青年问他是否能和我分
    
    享这一个器械,我说当然可以。不过,当我知道他是第一次做时,就问他是否需要把杠铃片
    
    卸掉些。他断然说不必。想想也很自然,他体重至少比我重40公斤,看上去年轻十来岁,当
    
    然不能比我推的还轻。但是,不知深浅的他一举起杠玲脸就白了,紧张地要我帮助把杠玲放
    
    回去。这个“有赫拉克勒斯体魄的人”不经过训练并不能战胜我这个弱不经风但坚持锻炼的
    
    书生。高尔顿(Francis Galton)如果当时在健身房里,他是否会承认自己看走了眼呢?
    当然,不出两个月,我就看到这个每天都露面的年轻人和我用一样的重量练习。不久他肯定
    
    还会超过我。从长时段看,“天才论”还会压倒“培养论”。不过,人的才能非常复杂,并
    
    不可能像体育上的能力那么一目了然。如果把自己的事业如同高尔顿(Francis Galton)所
    
    教诲的那样限制在想象中的“能力极限之下”,你会不会因为低估了自己的能力极限而浪费
    
    了才能呢?要知道,即使在你试图突破自己的能力极限时,也未必知道这个极限是什么。如
    
    同后面将讨论的,你经过努力而没有成为天才,往往是努力不得法,而未必是能力不足。如
    
    果努力都不努力,所谓能力极限只能是自己的想象。高尔顿(Francis Galton)在他那个时
    
    代想不到的事情太多了。我们不可能回到他的时代去生活。
    其实,即使在体育这一似乎是最一目了然的领域,低估能力极限也是家常便饭。我不妨举个
    
    直观的例子。如果高尔顿看到我这么一个从小被同伴讥笑的弱书生,肯定会觉得我不适合运
    
    动,甚至会觉得激烈的运动对我生命有威胁。他绝对不会让我去跑马拉松。其实他是否相信
    
    马拉松在人类的能力极限之内也很难说。不过,在他的书出版后不到30年,第一届现代奥林
    
    匹克运动会于1896年在希腊的雅典举行。希腊人Spyridon Louis为东道主赢得了唯一的金牌
    
    ,即马拉松比赛的冠军,顿时成为希腊的民族英雄。拿世界冠军的人,当然是天才了,是你
    
    我之辈不可企及的。对此高尔顿肯定会说,我等凡人除非被自己的虚荣心冲昏了头,最好断
    
    了和世界冠军竞争的念头。可是,检视一下Spyridon Louis的成绩:他居然跑了将近三小时
    
    (2∶58∶50),而当时马拉松的比赛距离不过是40公里,比现在的短2公里。另外,为准备
    
    这届奥运会,希腊还特地进行了马拉松选拔赛,第一次选拔的冠军的成绩才3小时18分,算
    
    是第一个现代马拉松纪录了。这在高尔顿看来无疑也是“赫拉克勒斯式”的业绩。但是我看
    
    到这样的成绩,则只有感叹自己生不逢时了。因为3小时18分(40公里)的成绩,我现在这
    
    个没有正规训练、快50岁的人也有实力跑出来。如果我精心准备,一年后在首届奥林匹克那
    
    种水平的运动会上就有争夺马拉松冠军的实力!你问问当今在马路上碰到的水平稍微高的长
    
    跑爱好者,大多都能达到这个水平。事实上,当时的奥运冠军的成绩基本上就是现在有相当
    
    的“群众性”的波士顿马拉松比赛的报名标准。如果你作为冠军被当时的希腊选拔为奥运马
    
    拉松选手,你的成绩(3小时18分)怕是连作为业余爱好者参加波士顿马拉松的资格也没有
    
    。
    为什么会如此?因为当刚开始举办马拉松比赛时,很少有人进行职业训练,甚至还不如我这
    
    种一周仅跑两三次的人。但在当今的职业化社会,人们业余玩儿玩儿也很“职业”。1908年
    
    奥运会二百米冠军的成绩是22”06,现在的高中纪录也要比这快2秒。这意味着当年的奥运
    
    冠军几乎没有资格参加现代最高水平的高中比赛。有人说现代人身高的增长导致了运动成绩
    
    的提高。但是,根据哥本哈根大学的一项研究,身高并不会在跑步中给人提供优势。按说,
    
    体操最适合身材矮小的人。但是在1924年,体操中的两周翻几乎被奥林匹克委员会禁止,理
    
    由是太危险。如今尽管人的身高增加了、翻筋斗更难了,但这个动作却已经成了业余爱好者
    
    也能完成的日常游戏。在13世纪,著名学者Roger Bacon宣称一个人要掌握当时的数学知识
    
    需要三四十年时间。如今,他所指的那个前微积分时代的数学是千百万高中生的日常作业。
    
    1878年,柴可夫斯基完成了他著名的小提琴协奏曲,但当他要求当时最著名的两位小提琴家
    
    (其中包括Leopold Auer)演奏时,都被对方拒绝,理由是太难。如今,每个从像样的音乐
    
    学院毕业的小提琴手都能演奏。现在的演奏水平是如此之高,乃至有人说当年闻名世界的小
    
    提琴大师帕格尼尼如果参加今天的小提琴比赛将显得“很惨”。更有学者用计算机对从19世
    
    纪至今的国际象棋比赛进行分析,发现当年的世界冠军还达不到今天的普通大师级别。总之
    
    ,在现代社会,各行各业都在迅速职业化,对技能和才干的“准入”要求也提高了许多。这
    
    也是我们生活质量改善的基础。三四十年前的汽车跑5万英里差不多就寿终正寝了,如今的
    
    车跑20万英里也并不新鲜。我们也将不断地用更少的钱购买效能更高的计算机。人在素质上
    
    的进步如果跟不上这些,就会被淘汰。这也使“天才训练”成为普通人的必需。如果你按照
    
    高尔顿的教训为自己画地为牢,你在当今的社会就可能一事无成。
    让我来总结一下,天才成长的“十年定律”是由经济学和心理学两栖学者、诺奖得主西蒙最
    
    先提出来的,也有着中国的“十年寒窗”这种传统智慧作为支持,更被后来的学者对众多领
    
    域成功人士的研究所证实。对于天才是否能被训练出来的问题,这一定律并不能回答。但这
    
    一定律至少说明:天才不经过严格的训练肯定是无法成器的。这种训练,需要至少10年的工
    
    夫。许多天才,在起步时都相当幼稚,摹仿、拼凑别人的作品几乎都是练习的一部分。大概
    
    音乐神童是最能吓人的。如今通讯技术发达了,借助Youtube可以看到许多这种神童的表演
    
    。但略懂音乐的人都能看出来,十二三岁的孩子钢琴无论弹得怎么惊天动地,也无法和成人
    
    的职业音乐家比。被他们吓住的,多半是门外汉。所谓普通人用一生之努力也赶不上一个十
    
    二三岁的天才的水平之说,显然是一种神话。相反,现代社会往往要求普通人经过长期严格
    
    的训练而达到或超越过去的天才水平。
    不过,是不是只要像天才那样刻苦训练就会成为天才呢?当然不是。天才有其独特的训练方
    
    法。这个方法是什么?这是我们需要回答的第二个问题。这也是下一章的使命。
    《天才是训练出来的》选载
    
    

 

相关新闻

testtest
上善制度的炼成
新时代呼唤管理理论创新——大卫�梯斯与动态能力理论
创业的不变逻辑
创新管理需要回答的5个问题
十一、弥离
十、转院
九、生机
八、传染
七、求血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干货分享|10本最受国外孩子喜爱的英文词典——上
从孩子的表现看父母的缺点!请家长对号入座,看看你是哪一类?
20条制作PPT的视觉原则
培训简史:培训者必知的历史轨迹
广田丰管理培训生人才培养调查报告
第4讲 作为上司的职业经理
第3讲 作为同事的职业经理
第2讲 作为下属的职业经理
第1讲 培养经理人的管理素养
酒店前台新员工上岗培训计划

题目筛选器
日期:
类型:
状态:
得分: <=
分类:
作者:
职业:
关键字:
搜索

 
 
 
  焦点事件
 
  知识体系
 
  职业列表
 
 
  最热文章
 
 
  最多引用文章
 
 
  最新文章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法律顾问 | 意见反馈
版权所有 不得转载
沪ICP备 10203777 号 联系电话:021-54428255
  帮助提示    
《我的太学》是一种全新的应用,您在操作中遇到疑问或者问题,请拨打电话13564659895,15921448526。
《我的太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