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本系列文章的作者是本博客管理员(不是张五常教授)!
第十一讲 消费者理论(下)
上一讲大家学了偏好定律、效用概念,从中推出等优曲线,再加上考虑收入与价格的局限条件的预算线,二者的切点就决定了消费者的最优选择(或所谓的消费者均衡)。
如果局限条件发生变化,最优选择或所谓的均衡当然要跟着变。因此这一讲里大家要学习的就是那所谓的均衡的变化。
既然预算线反映的是收入与价格的局限条件,则我们来分别考虑收入与价格的变化所带来的均衡变化。先是收入变化。大家翻到书上 95 页看那里的图。收入变化反映为预算线的平行移动:收入增加,预算线平行地向外(往远离原点的方向)移动;收入减少,预算线平行地向内(往靠近原点的方向)移动。预算线发生了移动,原来跟它相切的等优曲线就不再跟它相切,因此要找另一条与它相切的等优曲线,其切点才是现在的均衡。从 95 页的图大家可以看到, Q 、 R 、 S 点分别是收入为 I 、 I ’、 I ’’时的均衡点。把这些均衡点连起来,就能作出一条名为“收入扩展路径”( IEP )的曲线。这曲线上的每一个点都是均衡点,只是反映的是不同的收入水平。
如果我们把 IEP 曲线所包含的信息画到另一张横轴为收入、纵轴为某种物品的数量的图中,那就是 98 页上的那个图,从这个图上的曲线可以更直观地看到某种物品的数量随收入的变化而变化的情况。这条曲线称为恩格尔曲线,是用一个德国统计学家恩格尔的名字命名的,因为他对收入与消费之间的关系的研究是最著名的。从 98 页的恩格尔曲线可见,物品的需求量(反映为消费量)随收入的增加,可能是增加,也可能是减少。前一种物品称为 superior good ,后一种物品称为 inferior good 。很多中文的经济学教材习惯于把前者译为“优质品”,后者译为“劣质品”,但这会造成很大的误解。因为 inferior good 并不是质量差的东西,只是指人们的收入增加之后就减少消费的物品,与质量毫无关系。我可以举一个典型的 inferior good ,如自行车——大家收入低时就骑自行车,收入高了就买摩托车,收入更高就买汽车去了。但自行车的质量不一定是低的嘛。当然,现在很多发达国家,他们的收入更更高了,变得注重环保了,于是又出现了回归自行车的趋势,这下子汽车在那种阶段反而有可能成为 inferior good !同样的道理,所谓的 superior good 也不是质量好的东西,而是指人们的收入增加了之后就会增加消费的物品。所以,这两个词分别译成“富裕物品”、“贫穷物品”会比较合适。
以上是收入的局限变动造成的均衡变动,接下来看价格的局限变动所造成的均衡变动。大家看书上 99 页的图。预算线的斜率反映的就是两种物品的相对价格,因此它的斜率(直线的倾斜度)变化就是价格的变化,这当然也会引起与之相切的等优曲线的切点(即均衡)的变化。图 4-13 中的 Q 、 R 、 S 点都是不同价格下的均衡点,把它们连起来,就能作出一条名为“价格扩展路径”( PEP )的曲线。这曲线上的每一个点都是均衡点,只是反映的是不同的(相对)价格。大家要注意的是,这条 PEP 是基于只有 X 商品的(绝对)价格发生变化而画出来的,所以那些预算线与纵轴的交点都没变,变的只是它们与横轴的交点,于是这样的局限(即 Y 商品的绝对价格不变)下画出来的 PEP 是从 K 点出发,而且怎么变化也不可能突破 K 点的纵坐标(图中的那条水平虚线)。但现实之中 Y 商品的(绝对)价格当然也是有可能变的,这时预算线与纵轴的交点也要发生变化。
大家把前面学过的 IEP 与 PEP 都画在同一个横轴为 X 商品的数量、纵轴为 Y 商品的数量的坐标系中,好好地体会一下我说的这句话:这坐标平面中的每一个点,都必然是在某条 IEP 或 PEP 之上,也就是说都是一个均衡!由此,习惯了用数学(几何)来想问题的人,也许就能明白我在第七讲里说的那句话:永远都是均衡,没有不是均衡的时候!你觉得不均衡,其实是你看漏了一些局限条件,把所有局限条件考虑在内,一定是均衡的!不同的均衡背后只是不同的局限条件而已。如 95 页和 99 页的图中的 R 点,相对于 KL 的预算线(反映着一组收入或价格的局限)来说当然是不均衡的,但它相对于 K ’ L ’或 KL ’的预算线(反映着另一组收入或价格的局限)来说就是均衡的。所以你觉得 R 点不均衡,只是因为你看错了局限条件而已!
如果我们把 PEP 曲线所包含的信息画到另一张横轴为价格、纵轴为某种物品的数量的图中,那就是 101 页上的左图,从这个图上的曲线可以更直观地看到某种物品的数量随价格的变化而变化的情况。这条曲线就是……需求曲线!是的,经济学家搞出那么复杂的一套消费者理论出来,无非是想把需求定律中的那条需求曲线作为定理(而非公理)推导(证明)出来!
然而,正如从 IEP 推导出来的恩格尔曲线可以是数量随收入增加而增加(富裕物品的情况)、也可以是数量随收入增加而减少(贫穷物品的情况),从 PEP 推导出来的需求曲线也可以是数量随价格增加而减少( 101 页上左图的情况)、也可以是数量随价格增加而……增加( 101 页上右图中虚线圆圈内的情况)!这可是违反了需求定律的!
为什么会这样?书上 102 页到 104 页的第四节是从数学的角度来说明这种违反需求定律的情况怎么会出现。几何图的分析书上有说,有兴趣的同学自己去看,我只讲书上没有的经济含义。价格变化其实是包含着两种效应的:一种叫替代效应,就是像以前我们学过的替代品那样,一种物品的价格上升了,人们就会转向它的替代品。在收入不变的局限之下,所有物品都是替代品——因为我要多买这个东西,就得少买那个东西以腾出收入来多买这个东西。
另一种效应是收入效应。一种物品的价格上升,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你的收入其实是下降了的。你想一下:你一个月的收入是 1000 元,一支水的价格本来是 1 元,你的收入全部拿来买水的话你能买 1000 支水。现在如果一支水的价格上升为 2 元,你的收入全部拿来买水的话只能买 500 支水了。这跟如果水的价格仍然是 1 元、但你的收入下降为 500 元、于是你的收入全部拿来买水的话只能买 500 支水的情况不是一样的吗?所以,物品的价格上升,换一个角度看实际上就是你的收入下降!经济学家把人们的货币收入的实际购买力称为真实收入,也就是说,水是 1 元一支时,你的真实收入是 1000 支水;水是 2 元一支时,你的真实收入是 500 支水。这样,物品价格的变动实际上是改变了人们的真实收入。
刚才我说的替代效应,就是要基于“真实收入不变”为前提的,这样才能把价格变动所引起的替代效应与收入效应分离开来。一旦这样分离开来之后,就能理解为什么会出现那种违反需求定律的情况。替代效应中的价格与数量一定是反方向变动的——这是自私的假设所决定的;但收入效应中的价格与数量却不一定是同方向变动,在贫穷物品的情况中它们是反方向变动的。这样,在物品的价格上升时,替代效应导致数量下降;但价格上升等同于真实收入下降,贫穷物品的数量反而是上升的;如果收入效应大于替代效应,就会出现数量的净变动是上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