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次,这目标应该要能可靠地反映货币价值。这就要回到我们前面学过的货币理论的部分去。在那一部分里你们已经学过,货币的价值是来自于它所能交换的物品的价值,因此,一个好的目标也就应该是能够如实地反映物品价值的。这样,货币钉紧了这个目标,也就等同于是钉紧了物品的价值,货币的价值自然也就稳如泰山了。由此,大家就会注意到,朱镕基的方法是钉住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并不符合这个原则。美元只是另一种货币,并不是物品本身,除非美元的价值是稳定的,也就是它交换物品的比率是稳定的,直接钉住美元就等同于间接钉住物品,那么朱镕基的方法才真的能稳定人民币的价值——而不仅仅只是稳定住了它兑美元的汇率。
幸运的是,在朱镕基在任期间,美元的币值相当稳定。大家都知道, 1993-2000 年期间,是克林顿担任美国总统,在他任内,美国经济在信息产业蓬勃发展的带动之下经历了一轮长时间的高增长、低通胀而被称为“新经济”的美好时光。而与此差不多同时期( 1991-2005 ),格林斯潘掌管着美联储,致力于对内控制通胀、对外保持美元坚挺的“强美元”政策。因此,这段期间的美元币值稳定而坚挺,是一个很好、很适合去下锚钉紧的目标。然而,好景不长,自 2003 年起,由于美国的经济形势转差,而中国经济继续增长向好,也就是说两国的经济实力在一降一升,货币反映一国的竞争力,美元相对于人民币就有贬值的压力。但由于人民币在朱镕基的方法下牢牢地钉紧美元,使得美元无法贬值以反映美国的经济实力相对于中国下降的事实,美国于是开始频频向中国施加压力,要求人民币升值。出现这样的问题,是因为美元这只锚不再稳定可靠,人民币不适合再钉住这个目标。
事实上,以另一国货币为钉紧的目标不可能是长久之计,除非另一国的货币也钉紧了一个清晰可靠的目标,钉紧它就相当于钉紧那个清晰可靠的目标一样。因为,毕竟货币的价值来自于物品,而不是来自于另一国的货币。那么,这个清晰可靠的目标到底是什么才好呢?
前面的讲义已经介绍过,自古以来,直到二战后美元成为国际货币为止,世界各国奉行的是金本位制。这金本位制如果是严格地实行的话(即如果是真金本位制的话),货币所钉紧的就是黄金,准确来说是货币与黄金的交换比率。例如假若我们规定下来,中央银行的库房里有 1 盎司黄金就印刷 100 元的人民币出去,则金价将会稳定在 100 元 / 盎司的水平上,不会再有波动。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这就是人民币钉紧了黄金。
只要中央银行发放货币是严格按照上述的比率来进行的,任何炒家都无法炒动金价,也就是无法炒动人民币的币值。假设中央银行的库房里有 100 万盎司黄金,中央银行就印刷了 1 亿人民币出去。市场上流通的人民币只有这么多,炒家再厉害也最多只能拿到 1 亿人民币去跟中央银行兑换黄金。当他们把中央银行的所有 100 万盎司黄金都兑走的时候,市场上也不会再有 1 元人民币的存在,炒家无法再拿出更多的人民币要求中央银行兑换黄金。
大家由此回想一下前面说的 97 金融风暴时东南亚各国在炒家的 狙击 下耗尽外汇储备而只能举手投降、让本国货币贬值的情况。显然,一定是因为东南亚各国并不是严格地按着本国货币与美元的汇率,再根据自己国库中持有的美元储备来发放货币,否则不可能出现所谓外汇储备不够的问题。肯定是因为它们发出去的本国货币的数量相对于美元储备的数量远远超过了汇率,才导致国库里没有足够的美元来兑回所有的本币。换言之,当时东南亚各国实行的是“伪美元本位制”。
在 97 金融风暴中,除了中国的人民币没有被击倒,还有香港的港元也没有因为受到 狙击 而贬值,这并不是因为中国当时以言论力挺香港,说假如香港外汇储备不足,就会动用中国的外汇储备来支持香港,而是因为香港的货币制度是“联系汇率制”——即香港的金管局是严格地根据手头上持有的美元储备,按 1:7.8 的比率(美元对港元的汇率)发行港币纸钞的。也就是说,香港实行的是“真美元本位制”,与真金本位制的本质是一样的,只是把本位货币从黄金换成美元,于是货币所钉紧的也是美元。
货币供应量其实远远不止中央银行发出的纸钞(基础货币),更多的是商业银行创造出来的存款货币。这些存款货币的数量虽然与基础货币有关,但并不是被中央银行所直接控制,因此有些时候很可能会出现中央银行想调节货币供应量,但基础货币的数量虽然变化了,存款货币的数量却没有如其所愿地变化,于是货币供应量的变动达不到中央银行的目标,使得物价水平依然不稳定。再加上如美元那样的国际货币可以“漏出”到国外,中央银行想有效控制货币供应量就更困难了。
也就是说,如果中央银行根据它所持有的锚储备的数量来发出(基础)货币,由于从基础货币到存款货币的中间环节极其复杂、而如果这货币是国际货币还会“漏出”国外,从而使得一国的货币供应量还是不稳定,于是还是不能稳定物价水平。所以,最好的办法不是去计算合适的货币供应量是什么,而是直接钉着物价水平。在前述所假设的金本位制之下,就是直接钉着金价,而不是黄金与发出去的货币之间的数量之比。也就是说,香港的联系汇率制的本质是钉着锚(如黄金、美元)的数量,而朱镕基的方法的本质是钉着锚的价格。显然,我们需要的是物价稳定,钉着锚也不过是为了实现这一目的,那何不直截了当地直奔这目的而去呢?
其三,货币的价值来自于它所能交换的物品,而货币所能交换的物品是很多很多的,可不仅仅是黄金!前面的讲义已经告诉大家,黄金作为一种物品而非货币的话,本身是没有太大的价值的,黄金也只是一种货币而已。钉住黄金跟钉住美元其实一样都是钉住另一种货币。只不过美元是人为印刷出来的货币,有被滥印的机会;而黄金不是人想要生产多少就能生产多少出来的,其数量不会泛滥成灾。这也说明了为什么黄金充当国际货币几千年能做得很好,美元充当国际货币才半个世纪就已经从“美元荒”滥印成“美元灾”。所以,同样是货币,黄金天生地稳定,其它所有人为印刷出来的货币能否稳定则要看印它出来的人了。但不管怎么样,黄金作为货币并不是物品,也就不是货币价值的直接来源,物品才是!但物品有那么多,如果直接以物品为锚,一来有些物品容易腐烂、也不好储存,用相当于香港联系汇率制的方法却是必须持有锚储备的,那根本就不可行;二来则是以多种物品为锚时,货币与多种物品之间的数量之比怎么确定呢?显然,如果要直接以多种物品为锚,香港联系汇率制的方法是完全没法实行的,但朱镕基的方法却可以!
我们可以挑选一些对生活、生产是重要的物品,按一定的数量比例组合起来放进一个篮子里,计算出它目前的价格,如 100 元人民币现在可以买到这个篮子里的物品组合。然后中央银行完全不需要持有这个篮子里的物品,只需看着这一篮子物品的价格往哪个方向变动:如果价格上升,中央银行就以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回笼货币,使之价格回落;如果价格下降,中央银行就以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放出货币,使之价格回升。大家看到了,前面以金本位为例时,其实是这一篮子物品的一个特例——即那篮子里只有黄金一种物品,因此一篮子物品的价格就只是金价!
有人会说:这不是价格管制吗?错!这里管制的是物价水平,不是物品之间的相对价格(真实价格)。以下就用一个数字例子来说明这个钩住一篮子物品的货币制度,是不会控制物品之间的相对价格的。
假设最初猪肉是 10 元 / 斤,米是 5 元 / 斤。 100 元勾住一篮子物品为 5 斤肉、 10 斤米。当猪肉价格涨到 20 元 / 斤,一篮子物品的价格随之上升到 150 元。此时央行通过减少货币供应量来提升货币面值,使一篮子物品的价格从 150 元变回 100 元。假设货币供应量调整后猪肉的新价格为 x ,米的新价格为 y ,可列出方程式如下: 150/100 = 20/x , 150/100 = 5/y ,解方程得 x=13.33 , y=3.33 。这样,因为货币供应量的调整,一篮子物品的价格指数从 150 元返回 100 元,则猪肉价格相应从 20 元下降为 13.33 元,米的价格从 5 元 / 斤变成 3.33 元 / 斤。
这里,政府并没有去控制肉价、米价,政府做的只是调整币值,篮中各物品的价格,会根据各自的相对价格,自动升的升,降的降,使总价保持在 100 元。这个例子中猪肉涨价而政府还没减少货币供应量之前(即一篮子物品的物价指数是 150 时),猪肉与米的相对价格是 4:1 ( 20:5 );政府减少货币供应量使一篮子物品的物价指数重新返回到 100 后,猪肉与米的相对价格仍然是 4:1 ( 13.33:3.33 ,数字略有出入是因为计算时小数除不尽做了四舍五入的处理,如果用精确的分数来计算的话,是 40/3 比 10/3 ,比例是一丝不差的 4:1 )。由此可见,货币供应量的调控完全没有影响篮子内物品的相对价格,所以钩住一篮子物品的货币制度根本无所谓政府全面控制物价的问题,政府改变的只是用货币来表示的物品的名义价格。
为什么会这样呢?这是因为,通过货币政策来使得某种或某些物品的价格固定下来,与第九讲中所分析过的“价格管制”完全是性质不同的事情。从表面效果来看,以下措施都可以使物品的价格固定下来:( 1 )发布行政指令,直接禁止供应商把价格厘定在高于规定的价格之上(这就是通常说的“价格管制”)。( 2 )管制需求(如配给制、限购令)。( 3 )增加供给。( 4 )控制货币供应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