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大家要注意的是,虽然效果上人民币与港币钉紧的都是美元,但是朱镕基的方法并不是香港的联系汇率制。中国并没有按着手头上所持有的美元储备,再根据指定的汇率来发人民币出去。香港的联系汇率制是必须持有美元储备的,但朱镕基的方法在理论上并不需要持有美元储备。不妨以刚才的金本位制为例。香港的联系汇率制的本质,是中央银行持有 1 盎司黄金才印 100 元人民币出去。但朱镕基的方法的本质,是中央银行根本不需要持有黄金,而是看着市场上黄金的价格,如果变动到高于 100 元 / 盎司,中央银行就运用紧缩性的货币政策 (如发行央行票据) 回收货币,使市场上的人民币的数量相对于黄金减少,从而使金价回落;如果金价变动到低于 100 元 / 盎司,中央银行就运用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放出货币,使市场上的人民币的数量相对于黄金增加,从而使金价回升。
朱镕基的方法与香港的联系汇率制相比,优点是什么?其一,最直接的优点是中央银行并不需要持有黄金(或美元,实际上是货币所钉紧的锚)作为储备!
其二,从前一讲的内容大家已经学过,一个经济体里的
从来没有经济学家会把第四种归纳为价格管制的措施,因为它的本质是稳定币值,管制的其实是货币自身的价格,而不是货币所钩住的一种或多种物品(锚物品)的价格。我们通常把货币看作是物品的价格,其实逻辑上物品也可以看作是货币的价格,货币的价格被管制着不变,当然锚物品的价格也是(表面看来)被管制着不变的了。既然被管制的只是货币的价格,则物品之间的相对价格又怎么会受影响呢?而且,什么物品的价格都不该管制,就是货币的价格必须被管制。因为前面的讲义已经解释了,货币的功能之一是价值尺度,尺子的长度可不能变来变去的。
所以,那些质疑以一篮子物品为锚的货币制度是全面管制物价的人,是用措施( 1 )的后果去批评措施( 4 ),若非不懂概念,那就是偷换概念了。( PS :经济学所批评反对的价格管制措施,不但不涵盖上述的第四种,也不涵盖上述的第三种,事实上增加供给才是真正能有效而又无不良后果的平抑物价的正确措施。只不过增加供给通常受制于资源约束、生产周期等因素,不采用这种措施往往是不能也、非不为也。不过本讲不是要分析价格管制的各种措施,这里就不多说了。)
有人可能会注意到,这一篮子物品的价格其实就是一个物价指数——以该篮子中的物品的价格乘以它们所占的比重而计算出来的。而 CPI 也是根据一篮子物品(消费品)计算出来的物价指数,二者有何不同呢?这里就要先介绍一下 CPI 的计算方法,以及怎么用它来量度通胀率。就以上述那个只有猪肉和米的篮子为例,假设那就是组成 CPI 的一篮子物品。再假设以 2000 年为基期,那个时候的猪肉是 10 元 / 斤,米是 5 元 / 斤。现在 2012 年猪肉的价格上涨为 20 元 / 斤,则 CPI 为现在的一篮子物品的价格除以基期的价格,即 (150/100) × 100 = 150 。如果 2011 年的 CPI 计算出来是 140 (注意:必须也是以 2000 年为基期),则从 2011 年到 2012 年的通胀率是 [(150-140)/140] × 100% = 7.14% 。
现实中组成 CPI 的一篮子物品当然不可能那么简单。以我国为例,组成 CPI 的一篮子物品中,食品占 31.79% ,烟酒及用品 3.49% ,居住 17.22% ,交通通讯 9.95% ,医疗保健个人用品 9.64% ,衣着 8.52% ,家庭设备及维修服务 5.64% ,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 13.75% 。至于基期则是每 5 年变动一次,与我国的“五年规划”保持相同周期。也就是说,从 2011 年起计算的 CPI 都是以 2010 年为基期的。大家通常在财经报导中看到的月度 CPI 数据是同比涨幅,那是与上年同月的 CPI 相比较而计算出来的增加率,因此与通胀率是直接等同的。如昨天刚刚公布了 3 月份的 CPI 同比上涨 3.6 %,那是与去年 3 月份的 CPI 相比较而计算出来的。与之相对的另一个数据是环比增加率,则是与上一个月( 2 月份)的 CPI 相比较而计算出来的。计算同比而不是环比增加率,有利于消除季节性因素。如中国在 1 、 2 月份有春节这个消费大节日,会推高了普遍的物价水平,导致接下来一个月的 CPI 的环比增加率会是较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