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题下一题
跳转到
 
 
  世界如此多姿,发展如此迅速,窥一斑未必还能知全豹。但正如万花筒一样,每一个管窥都色彩斑斓。  
 
 
  知识通道 | 学习首页 | 教师首页 | PK首页 | 知识创造首页 | 企业首页 | 登录
 
本文对应知识领域
创业10年,我只看中这一种能力
作者:王玥 申领版权
2019年08月13日 共有 1457 次访问 【添加到收藏夹】 【我要附加题目
受欢迎度:
今天我分享的,是我之前十年的创业经历,以及最近几年投了十个亿的创业基金换来的思考。
一、我的两个身份
我自己是一个连续创业者,我现在有2个身份:一个是连界资本的董事长,一个是由新书店的创始人。
我创办了KeyLogic,做了很多人才咨询培训,服务了很多大公司和中高管,发现的一个核心痛点是:企业规模变大了,但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变少了。
后来我也有机缘在创业邦做创业营的总教练,三年时间里我们培养了1000多位创始人,其中一大部分都持续拿到了融资,他们的身上充满了激情,充满了对未来的渴望,充满了创业精神,充满了用新技术去突破现状的尝试。
但是,这些创业者缺乏产业场景、缺乏成熟的管理经验。
1.连界:创新的三次方
我们现在做的机构叫连界,我想做的是连接两个世界。
一个是产业世界。就像今天在座的很多朋友所服务的企业、服务的公司一样。
一个是创新世界。充满创新精神、拥有创新技术,但又缺乏产业场景的优秀创始团队。
所以,我做的事情就是连接创新世界和产业世界。

我们用三个角度去服务,即创新的三次方。
角度1:创新的服务。
在离这儿不远的地方(东直门)我们有一个创新产业园,大概有30、40家非常有意思的企业,一半是文化类,一半是科技类。
我们搭建了一个会员层,现在有将近30家上市公司的会员以及近千名传统企业家的会员。
我们为他们提供的服务就是找到那个点,即传统产业可以数字化、资本化的那些场景。
角度2:投资业务。
我原来做了很长时间的咨询培训,但我觉得不过瘾,原因是没有跟客户同生共死。
当我们看到很多新兴增长机会的时候,我们用母基金和直投的方式一起参与进来,让这些新的业务一起长出来。
角度3:创新的研究。
我们和世界顶级的学校(如牛津大学、清华五道口金融学院、中欧商学院等)合作,不断地找到前沿技术方面的突破项目、管理类的课题,为我们所服务的这两个世界做连接。

2.由新书店的创始人
在我们的园区里我做了一个书店,取名叫由新,来意是“相由心生”,“心”我换成了创新的“新”。
在这里我拉了园区里一批非常有意思的邻居,比如马未都先生、郝景芳女士在我们的一楼,韩寒先生在我们的二楼,易中天、冯唐在我们的三楼。
他们这些人都成为我们书店的选书人,再加上我们投资的这些优秀科技创业者背后的科学家、教授,我们一起做了一个书店。
这个书店里有1万本书,只有一个主题,就是“关于创新”。
从孩子的创新到成人的创新,从生活中的创新到产业的创新,大家有空,也欢迎来我们园区里的小书店逛一逛。
二、大背景的变化
1.创新的周期变短
今天阿里巴巴是一个强大的公司,马云有一个很重要的梦想,希望阿里能够活102岁,穿越3个世纪。
1999年阿里成立,今年是阿里成立的20周年,世界500强的平均寿命是40周年,阿里正好活到了中间值。
为什么我觉得个愿望很难实现?
20年前,雅虎是当时最强大的公司之一,而今天,雅虎的很多业务都停止了,这家公司几乎退出了舞台。
但雅虎做了一个非常正确的选择,就是当时投资了阿里,成为阿里重要的股东。
今天,阿里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公司之一,马云同样也做了一个正确的选择,成立了湖畔大学、阿里投资部,用这样的方式去覆盖未来。
今天的马云很强大,马化腾很强大,但是并不意味着他们10年后、20年后、80年后还很强大。
背后的原因是周期变短了,即产业的发展周期变短,同时企业的生命周期变短。
我们知道,过去日企有一个优势是“终生雇佣制”,在今天已经很难实现,因为企业的寿命变得越来越短,而人的平均寿命却变得越来越长。
我上周在安徽开会时听到的数据说,当地人民的平均年龄大概是76岁了,我想全国的平均年龄应该大概也在70-80岁。
那么一个企业的平均年龄是多少?世界500强的平均寿命是40岁。我今天早上看到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中国民营企业的平均寿命是2.3岁。
这种背景下,企业还有什么资格跟一个员工说我终生雇佣你呢?一个人应该去算他一辈子活过了多少企业(倒过来算),这是我们今天看到的事实。
中国市场上出现的第一辆共享单车是在2015年初,到今天不到4年半时间,但这4年零4个月中,我们看到一个行业几乎从零变成一个风口,又从风口消失掉。
当时据说对共享单车的最大挑战是颜色不够用,小黄车、小蓝车、小橙车一大堆,但今天这些企业基本消失掉了,一个行业的周期变成了四五年,而企业的生命周期变得更短,从四五年到一两年的都有。

2.周期背后的原因
① 资本的力量
在这个时代,企业成为独角兽的时间好像越来越短了,IBM用了27年,新东方用了24年,而蚂蚁金服用了10个月。这背后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资本的力量。
原来一个企业想长成独角兽,可能需要10年、20年,甚至一生的时间。
今天好像突然变简单了,有一个投资机构来到你面前说,兄弟,我投你1000万美金,占1%。恭喜你,你一分钟就成独角兽了。
但投资机构也不傻,他会找下一个投资机构说我投你3000万美金,依然占你1%,而他那1000万美金就增值了,他可以在外面讲故事,也可以把他的本收回来。
资本有资本的逻辑,资本是个双刃剑,它一方面推动很多公司快速成为独角兽,快速享用更好的资本资源,但同时它在另外的刀刃上,也让很多本该优秀的公司提前死亡。

② 科技的复利
周期变短的另一个原因是科技,我们今天处在技术奇点的关键时刻。爱因斯坦说世界有第八大奇迹,前七大奇迹是长城、金字塔等等,第八大奇迹就是复利。
那我们今天享受什么复利呢?科技的复利。
我们今天每个人每一天享受的科学技术,可能是以前的人几辈子、几十辈子都无法享受的。
科技的复利、资本的力量这两大支柱推动了周期变得越来越短,但还不是最关键的原因。
③ 穿越周期的能力挑战
我们说的周期变短,企业背后面临的压力是什么呢?穿越周期的能力挑战变得越来越大。
因为你要想穿越周期,你就要有极强的创新能力、变革能力。
我们知道微软是非常强大的公司,一度也遇到了极大的挑战,但今天微软在纳德拉手中又重新回到了巅峰,不久前微软突破万亿美金市值,超越了苹果、亚马逊,成为最有价值的公司。
其中我们最关心的问题是,一个公司如何找到这种能力,能够穿越周期?
这不仅仅是HR关心的话题,这更是很多CEO、创始人关心的话题。
3.创新人才
这里就要回到刚才说的创新人才了。《企业生命周期》那本书很厚,里面有一个最关键的观点:
我们如何判断企业是处在上升期,还是衰退期?是企业的营业规模变得越来越大吗?是企业的利润变得越来越高吗?是企业的产品线变得越来越多吗?

都不是。只有一个标准,创新精神是不是能够持续增强。
如果你的创新精神很强,就用英文的大写E来表示(英文的企业家精神Entrepreneurship),那你的企业就在上升期。
如果你的创新精神变弱,变成了一个小写的e来表示,你的企业就在下滑期,即便你的规模在变大。
那我们再追问一句,什么叫企业里面的创新精神?
这个概念有很多定义,但是在这本书里讲了一个很清晰的指标——能否预见和创造需求。

我们可以看到很多这样的典型案例。
乔布斯在回归苹果后,做的第一个产品是MP3。
他对整个产品团队提出了一个要求,一键触摸——用一个手指头可以完成所有的操作。当时很多的设计团队觉得这不可能,产品团队也觉得不可能,竞争对手更觉得不可能,但是苹果做到了。
通过iPod到后面的iPhone、iPad,你会发现这个产品不需要说明书,1岁多的小孩子就可以用苹果的产品,因为他提前预见了需求。
腾讯在QQ很强大的时候,在内部同时用三个团队开发在移动端的即时通讯产品,腾讯内部的阻力也很大——QQ流量这么大,只要把它变成手机QQ就完了,为什么还要开发一个移动互端的即时通讯产品呢?
今天看来,如果没有微信,腾讯一定不是今天的地位。
马云在几年前做云战略时,也遇到了很多的阻力,我们请阿里巴巴的一些核心团队做分享的时候,大家都讲到那个时刻的巨大阻力——我们为什么要投入这么多去做这个东西,这个东西将来能成功吗?
今天我们已经进入了云时代,我们可以看到阿里在这方面的领先性和战略的前瞻性。
我想用一些大家耳熟能详的案例来说明,在企业家精神里面,出个点子的创新能力是相对容易的,真正难的是变革创新的能力与实施的能力。
1995年是中国的互联网元年,其实对于全球范围来说也差不多,我们中国人第一次感知到互联网。
我不知道大家还有没有印象,当时有一家企业叫瀛海威,他在今天的中关村大街的街口竖了第一块互联网广告牌——离互联网信息高速公路有多远,向北1500米——它的办公楼竖在那
它做了什么事情呢?它给千家万户装了一个调制解调器,叫猫。我们把电话线插进去,通过滋啦滋啦的播号声,开始连入互联网。
从那时候到到今天,已经整整25年。
这25年,我们可以看到,因为互联网是离我们最近的技术,它不断催生很多优秀的企业,改变了很多产业,诞生了很多的优秀创业者和真正的企业家。
这背后的核心精神就是我们说的提前预见需求。
4.产业边界
为什么今天很多企业家依然愿意去看哈佛教授克里斯坦森写的《创新者的窘境》,依然会研究他说的颠覆模型?
因为出现新技术就会产生一批新的竞争对手,他们可能用低端打击的方式颠覆你原有的核心业务,这样的频率已经变得越来越高了。
有时候出现的不是所谓的低端竞争对手,而是高端竞争对手,比如说苹果、特斯拉,它推出的不是一个低端产品,而是一个很高端的产品,甚至还有跨界对手。
举个例子,我们现在服务的一个传统企业,在云南做辣椒,它遇到的挑战是销售额这几年都往下走。
为什么呢?他说我的前三大客户全是方便面厂商,方便面的销量都在下降,所以辣椒的销量在下降。而导致方便面销量下降的原因是美团和饿了么的发展。
很多企业之所以领先,是因为它已经形成了产业壁垒,但今天的挑战是产业边界全部被打开,这时,如何重构产业边界就变得越来越重要。
有两重压力同时在打破产业的边界,一方面是技术的进步,另外一方面是市场的需求。
举个例子,对于糖这个产业来说,在过去的10年、2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里面,糖的储存、运输、包装几乎没有太大的改变。
标准的包装袋是50公斤一袋,而且不透气,因为需要防潮、放渗透。
但按照今天的需求来说,你今天去哪儿找一个90后、00后,让他扛一个50公斤的糖袋子回家呢?
而且我们对食品安全的要求越来越高,你敢保证全链条的运输上的每个环节的安全吗?糖的运输能溯源吗?这些需求都要求我们渗透到很具体的场景中。
再举个例子,有一个团队是做猪脸识别的,人看猪长得都一样,猪看人估计也是一个样。
但是这个产业链里面的典型痛点,全中国一年出栏6.5亿头猪,产业链里面上下游都在干的事儿就是数猪,你怎么能保证你的栏里几百头猪个个能识别出来呢?
更典型的痛点是,比如说保险公司来了,你怎么保证这个栏里面的500头猪都是他们家的呢?有可能有一头是从邻居借来,搞不好100头、200头是借来的,等保险公司跑到隔壁数的时候,这100头猪从后门又回去了。
这就需要产业与技术的紧密结合,来达成市场的需求。
马化腾说今天进入了产业互联网的时代。
我觉得他说对了一半,产业这一块说对了,一个一个的产业场景被打开了。
但另外一半可能不准确,因为互联网技术已经进化了,像我们今天说的5ABC,5G、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这些技术和产业的结合充分的紧密。
三、如何培养创新精神?
今天越来越多的企业提出自己的双曲线战略,而不仅仅是第二曲线。当现有业务还强大的同时,开始做第二曲线。
IBM有一句名言,变革当趁好时光。
我们今天来看是非常有道理的,当你原有的业务快速下滑时,你再想长出一个新业务是非常困难的。
所以很多龙头企业,在原有业务依然强大的时候,就开始做第二曲线的尝试。
在发展自己第二个主力业务的时候,很多企业会发现,要想重构产业边界,找到那些能够帮你打开思维的方法和人才变得非常重要。
1.战略层面
HR和教授经常会讲到柯达的案例,做胶片的柯达输掉了整个数码时代。但是当时如果柯达真的all in了数码时代,它就能活下来吗?
大家仔细想想,这个问题更严峻,它all in了数码时代之后,能活下来吗?它不能,因为智能手机又把数码时代超越了,用了很短的时间。
还有一些公司做另一件事——竹林战略。
马云、马化腾非常聪明,他们知道在10年前、20年前,原来的那批公司有多强大,比如雅虎、易贝,今天他们变成了时代的宠儿,变成了行业的巅峰,那么,再过10年、20年怎么办呢?
马云用湖畔大学+阿里生态投资的方式去做,腾讯以投了数百家公司的方式去做,崛起的小米在把自己的小米手机做强大的同时,也做了整个的协同生态,构成小米生态链。
所以在很多企业从战略层面上去做增长的时候,第二曲线+生态布局,变成了战略层面上一个非常主要的战略措施。

2.人才层面
创新型人才怎么用实践的方法去培养呢?我总结为垂直流动和水平流动。
垂直流动:在组织内部,有一种说法叫分形创新,让一线员工成立创新小组,甚至打破层级,可以直接跟CEO汇报,在行业边界上不断地找出一些新增长点去尝试。
水平流动:把公司外面的,甚至行业外面的很多优秀的创业者、创业团队都聚集在周边,通过定期的交流,通过生态的孵化,甚至通过直接投资的方式,让他们为我所用。
创新人才不一定为你所有,但一定要做到为你所用。
我们讲垂直流动和水平流动两种手段,我认为对于HR来说应该加以研究。
垂直流动就是让一线的员工在边缘地带成立一些创新小组,可以跃级汇报。水平流动就像小米一样,形成生态链,帮助企业完成新旧动能转换。

举个例子,我们和一家上市公司合作,帮助他们寻找第二曲线。
第一步,我们先做战略研讨,把整个产业链画出来,看看这里面有没有新的数字化机会,有没有新的增长点。
结果我们发现,这个产业链很长,上游都是上市公司,下游都是消费者,中间有大量配件的小企业,还有零售服务门店。
这些中小企业的经营数据没有数字化,于是他们面前有两座大山,融资难、融资贵。
怎么解决呢?银行愿意解决吗?
虽然银行有责任扶持中小企业,但是银行本身也是个商业化机构,要保证基本风险,这中间就有了一个机会,我们搭建了一个平台。

我们认为第一步是传统产业场景的数字化,于是我们把一个一个的数字化场景提炼出来,通过孵化创新,从内部拉一个团队,再加上招聘的创新人才,组建一个独立的创新小组。
原来集团的CFO被我跟董事长请出山,来当创新小组的CEO。
他原来管理集团几万人,能够调动起内部核心力量,带出一个团队出来。但只有他们也不行,我们在外面找科技金融团队,找做交易平台的团队,组成一个小组,跨界融合,整合人才。
同时,要打开行业边界。
我们整合很多技术团队,一起设计交易系统、业务生态,同时我们还帮他们做PR,清华的专家、杜克的专家去研究一个传统公司长出新业务的机会。
同时,帮他们找合伙人,把我们周边的很多传统企业家聚到新的增长点上,看看能不能帮助他们开拓业务。
从全球的团队、全球的角度整合新的技术,我带了牛津大学的校长、英国皇家科学院的一批院士,走进他们对接核心技术。
这样的案例从上到下,从战略层面上一起去找到新的增长点,在人才层面上有水平流动、垂直流动,从而找到跨界人才团队,一起寻找增长机会。
所以,我们从实战的角度带来的分享,希望对在座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我的分享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相关新闻

上海推出“投保贷引”助力小企业投融资
中国的企业迫切需要早期风险投资家的支持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创业不是拼胆子大,而是一门需要反复打磨的手艺
小红书只有两种结局:要么卖掉 要么死掉
我和其他老师是怎样进行利益分配的?
从“大树”到“块茎”:海尔在组织演化史与中国企业史上的坐标
致谢
常见问题14
柔性领导梯队模型适应组织的变化
使得人才发展更加简单可行
常见问题13
适时放手

题目筛选器
日期:
类型:
状态:
得分: <=
分类:
作者:
职业:
关键字:
搜索

 
 
 
  焦点事件
 
  知识体系
 
  职业列表
 
 
  最热文章
 
 
  最多引用文章
 
 
  最新文章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法律顾问 | 意见反馈
版权所有 不得转载
沪ICP备 10203777 号 联系电话:021-54428255
  帮助提示    
《我的太学》是一种全新的应用,您在操作中遇到疑问或者问题,请拨打电话13564659895,15921448526。
《我的太学》